哲学生活第四单元专项训练(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18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单元练习题及答案(2)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C.康德的《自然史和天体论》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21.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上述论断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22、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说明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实践性C、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二、不定项选择题2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世界观并不等于哲学。
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学说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A、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25、甲说:“我在故我思。
”乙则说:“我思故我在。
”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试卷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1-2单元第Ⅰ卷(共40小题,共70分)一、判断题:阅读各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推动着具体科学的进步。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8.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9.凡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lO.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13.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4.有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
”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属于不可知论③属于可知论④是形而上学观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5.下列说法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类似的是A.气者,理之依也 B.存在即被感知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理生万物16.客观唯心主义错误在于A.认为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B.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C.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D.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17.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A.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18.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范围的有①电磁场②党的基本路线③市场经济④人脑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9.《列子·天瑞》篇记述:古代杞国有一人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1.1生活处处有哲学测试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哲学的产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 A.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意识活动 B.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C.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2.某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
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
”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
”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由此可见(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出现的分歧③哲学争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惑④哲学并不是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
“哲学日”发起人说,哲学就是要触动每个人的精神内存,让人认识自己,回到并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说明()A.有了哲学,生活就快乐了B.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4.为避免雾霾天气的发生,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
这主要表明()A.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C.源于生活的哲学都是科学的D.对世界的思考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保证考点二哲学的作用5. 真正的哲学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理性的、智慧的明灯,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这表明真正的哲学()①能够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和困难的灵丹妙药6.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 ---第1单元测试题(45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高二某班在学习哲学时,组织了一次班级讨论会,请你一同参与。
【观点质疑】甲组同学: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就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6分)【观点争鸣】丙组同学: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2)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6分)22.某村遭受特大水灾,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
村民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村民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只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村民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请指出上述三个村民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世界观?(6分)(2)简要评析他们对灾害的态度。
(8分)23.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章程》还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人民日报》社论强调:“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单选题1.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不同的流行语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流行”是针对“不流行”而言的,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
流行语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材料表明()①辩证法对既成的形式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②任何事物对于不同条件的时代都有它存在的理由③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④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这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B.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界C.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从唯物史观看,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 )①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②劳动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③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④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近来,盗用他人身份上学就业的新闻频上热搜,并引热议。
为此,刑法修正草案拟将此类行为专门规定为犯罪,让“偷取他人人生”者付出沉重代价。
从唯物史观看,这体现()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5.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艰苦拼搏谱写出来的。
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书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辉煌。
一、选择题成长。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能指导人们的生活B.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C.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解析:从哲学上看,道不远人强调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强调哲学智慧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2.现实生活中,同样是生病,有的人去医院打针买药,有的人去寺院烧香拜佛。
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方式,根源于各人的()A.方法论不同B.世界观不同C.哲学体系不同D.生活经验不同解析: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方式,是不同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而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不同的治病方式根源于不同的世界观,B符合题意。
答案:B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综合,要概括总结具体知识B.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发展为支撑C.哲学必须揭示具体事物的规律,为具体科学提供基础D.哲学是世界观,科学是方法论,要实现两者的统一解析:题干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重要性,B准确表述了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
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任务不在同一个层次,A中“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综合”的说法错误。
哲学要揭示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揭示具体事物的规律是具体科学的任务,C错误。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D中“哲学是世界观,科学是方法论”的说法错误。
答案:B4.“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B.哲学能解决具体科学涉及的问题,是科学之科学C.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D.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解析:题干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重要性,D准确表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的重要意义。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生活处处有哲学(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生活处处有哲学(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专题1.1 生活处处有哲学(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专题1.1 生活处处有哲学【知识精练】1.2017年1月1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1日8时至2日8时,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东部和中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②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C2.所谓“哲学咖啡馆",是指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在固定时间,聘请一至两名文化名流做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讨论哲学问题。
哲学咖啡馆在法国大行其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B。
哲学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C. 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在法国人们之所以愿意在咖啡馆内讨论哲学,主要是看到了哲学对他们生活的指导作用,即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故A入选。
其他选项表述均错误,排除。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 .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 B .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社会实践C .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D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解决方式改革4.“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的非零实数,一加到零前,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此观点( )A .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 .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D .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存在的性质B .社会意识的变化C .社会存在的变化D .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6.《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
2022-2022年度高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一、选择1.“南海一号”已打捞出水,对于成堆瓷片,当地居民根本不把它们当回事。
而考古人员都如获至宝,追究其产地,分析其化学成分,甚至能断定其属于官窑还是属于民窑。
这说明()A感性认识都是正确的,可靠的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2.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现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涵的哲理是()错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错误!规律是客观的错误!矛盾的主要方法规定事物的性质错误!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需按客观规律办事A错误!错误! B错误!错误! C错误!错误! D 错误!错误!3“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体现了()A.食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易逝多变的B.真像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今年春夏之交,沙尘暴狂扫河西走廊,甚至殃及到东北。
专家指出:恰遇恶劣天气是个原因;然而植物被毁坏,过度开垦与放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对现象发生的原因的认识是()A.科学理论 B终极真理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科学家研究老鼠的基因组密码,发现老鼠的基因有99%与人的基因相同,甚至都有“长尾巴的基因”以及对神经毒性敏感的基因。
回答5—6题5.上述关于基因研究的成果表明()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进的C.认识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将一事无成6.“低等动物”的老鼠与“高等动物”的人类基因几乎相同。
这说明()A.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B.人们占有了大量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C.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D.现象和本质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统一的环保部指出:十一五减排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单元练习题及答案哲学生活是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课本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单元练习能够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单元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单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 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无事不有。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①哲学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②哲学总是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③哲学总是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④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需要哲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4.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A闻鸡起舞 B张三早上5点起床C事物的运动是由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5.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是指 ( )A.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共同原则和共同方法B.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原则和关键方法C.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6.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表明A.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特殊的关系8.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专项训练(一)
1、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表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
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5、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6、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禀实(仓禀:仓庫)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的这些话揭示的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9.P2[2012·课标全国卷] 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
有一户
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
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都借给他。
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表明( )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P2[2012·山东卷]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
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D.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12.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哲学依据是 (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D.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10页)
(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着“民生”而展开:坚持发展为民生,扩大内需保民生,加快转变促民生,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许多新目标,新举措,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说明国家重视民生问题的正确性。
(12分)
23.材料一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90后”农民工)备受关注。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留在城市。
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多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也不愿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
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社会应该正视、关注他们对于人生的企求和渴求,归还给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机会,他们的命运,不该再是父辈的轮回。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
(8分)
(2)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分)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求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3分)
(3)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分)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3分)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4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人生的企求和渴求,将促使他们选择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这有利于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过高的职业期望值和物质、精神享受要求,使其就业面狭窄和竞争力削弱,不利于他们为社会作贡献。
(4分) (2)①认识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应该得到社会的正视与关注,社会应当为他们创造相对公平的生存机会。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更加注重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4分)②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应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