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杨氏之子》学案_预习_检测_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杨氏之子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等六个字,会认读“惠、曰、禽”等三个字。
能正确读写“聪惠、家禽”等词语。
2、初步了解文字古今含义的差异,“因地制宜”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结合文章和句子来正确体会古文字含义。
3、在充分了解文言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通过人物语言中的关键文字(如:杨、孔、君、夫子等)体会人物语言中“礼尚往来”的艺术与智慧。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之美,熟读成诵。
5、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意图:“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读,是阅读的基石。
读通文章,读懂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体会文章的精华与内涵。
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本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文是文言文,这给初次接触此类体裁文章的学生快速有效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朗读,深读,多读。
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学习模仿,进而达到提升朗读能力,扩充语文知识,拓展思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读懂课文,熟读成诵。
感受文言文的文章特点,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古文字含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物语言的精妙和艺术。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课文。
了解《世说新语》意图与依据: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词句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与困惑,而重点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内在的基础。
面对此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读。
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如庖丁解牛般把文章打散、整合,在读中思与悟。
三、教学环节安排(包括具体方法手段)设计理念与意图:通过不断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串联课文。
进而体会语言的精妙与得体,感受人物的机智与幽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
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而杨氏子却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予以回敬。
本文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朗读,体会杨氏子应答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杨氏子”“未闻”的迁移运用。
4、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文言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精妙语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0 杨氏之子(第1课时)课前谈话,激发兴趣1、出示小古文,介绍自己。
投影:敝姓董,名雪琴,上外秀洲一教书匠是也。
无万贯家财,唯学生千百。
喜听歌,亦好旅行,常盼足遍中原,尽览群峰。
吾年幼时好乒乓,屡战屡败,亦屡败屡战,真可谓斗志昂扬,常使伙伴笑掉大牙。
吾常怀凌云之志,恒念忧教之心,欲“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平生之愿也!2、指名交流:老师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通过这段话你对我有了哪些了解3、明确文体:这是老师用文言文跟大家简介自己(板书)文言文【过渡】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一、揭示课题,明了题意。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氏:姓氏。
之:的。
子:孩子,可以是男孩子也可以指女孩子。
课文中是指儿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通过课题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说的是谁的故事?(这篇课文说的是姓杨的家的孩子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氏是姓氏的意思,之是的意思)2、现在我们来以这种古代的说话方式来介绍一下自己(某氏之子女)3、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那么你还想知道什么?(1、文中说的是关于杨氏之子的什么故事?2、杨氏之子是个怎么的孩子?3、杨氏之子与谁之间发生了故事?……)好的,大家提出的都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逐一解决。
4、通过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文章,平时我们叫它古文,也叫文言文。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接下来,我们自己把这篇文章出声读一读,看看课文中的字音能否能读准确,文章能否读通顺。
2、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2——3人)3、一起看大屏幕,蓝色字部分为应注意的字音:为(we ì),因为他的解释为给;应(y ìng),他的解释为回应,回答。
红体字应注意的写法:梁、惠、乃(笔顺)、曰(字形,与日的区别)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我们要想把文言文研读透彻,单纯掌握这些字音是不够的,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将文章读通、读懂,遇到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
2、大家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这篇文章弄明白的?(结合书中的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吗?(查词典,参考全解)谁能告诉大家,工具书帮你解决了对哪个字或词的理解,说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1、为设果的设,我了解到它是摆设的意思2、老师我学到的是文中的“家禽”这个词与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意思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现在说的家禽是家里养的一些小动物,而文中的家禽应该分开来理解,家就是指家里,禽是指鸟,所以应该解释为您家的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言艺术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学生却兴趣十足,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初步感知文言文,了解阅读古文的一些方法,能读、敢读文言文,并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
【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学习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初识语言的艺术1、读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媒体出示周恩来机智问答故事,请生阅读后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师: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一出现,语言也出现了,但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
《杨氏之子》学案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自主预习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曰禽诣为应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合作探究1.参考注释,提出问题——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提示: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问题一:问题二:2.精句分析,解决问题——汇报展示,体会语言精妙(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提示: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婉转和机智。
(3)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拓展阅读蒋干盗书(节选)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
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箭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
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
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
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
二人相见,寒暄( )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
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主备人:马波一、课前预习导学(一)课文原文梁国杨氏( sì shì)子九岁,甚( 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 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 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 yīng yìng )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qín qíng)。
”1、标注课文,用“√”标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熟读课文,家长评价:(二)、组词。
梁()惠()诣()禽()粱()慧()旨()擒()二、课堂学习研讨(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导学,初读课文,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文本1、讲解: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2、小组合作,把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3、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课堂汇报。
(四)、学习朗读文言文,划分文章停顿。
1、讲解文学常识,古文的朗读技巧——句读。
2、结合老师所画句读,练习朗读。
3、提问朗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文本分析: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三、拓展延伸(一)、尝试仿写文言。
(二)阅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咏雪》,说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四、课堂总结文言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其中有许多精妙的语言,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去发现和学习。
五、课外推荐书目:1、古文版的四大名著2、《古文观止》3、《史记》1。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学案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
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能根据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文内容,体会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前准备:教学教学设计:前谈话:由敬辞雅语的使用引入,让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艺术。
问人姓氏说(贵姓)未及迎接说(失迎)无暇陪同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一、解题、出示题,比较本题目与前几节题的异同,简要了解文言文。
2、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本文出处。
⑴、指名读注释,引导学生识记。
(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识记。
)⑵、理解“子、氏”的意思,说说题目意思。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的称呼。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体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十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二、释题入文,解读文言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出示PPT)2. 这样说,我该是“梁氏之女”,你该怎么介绍自己呢?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板书:文言文】三、初步感知,读出韵味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2、师:同学们,好多人认为古文难学,其实,学好古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板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3、怎么样,读古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那你们听老师读一句(读第一句)对,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听我读。
这一遍怎么样了?读古文要做到字断音不断,音断意不断。
(出示PPT)4、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5、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大声诵读。
《杨氏之子》练习题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jiāqín Liángguó cōnghuì zàoyì yángshì kǒngquè(家禽)(梁国)(聪惠)(造诣)(杨氏)(孔雀)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本届奇石展各种美石应(yīng yìng)有尽有,简直令人应(yīng yìng)接不暇。
2.梁国杨氏(s 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3.为(wé iwèi√)设果,果有杨梅。
4.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qín√ qíng)。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1.惠:①好处。
②智慧。
③敬辞,用于对方自己有益的行动。
(1)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②)(2)你的惠.临指导,使我使我受益匪浅。
(③)2.其:①其中。
②他的,他们的,代词。
③那,那个,那些。
(1)孔君平诣其.父。
(②)(2)其.一犬坐于前。
(①)(3)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③)四、读句子,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2.句中的“家禽”就是现在的“家禽”。
(×)3.《杨氏之子》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应声”的“应”读“yìng”。
(√)5.“杨氏之子”的意思是梁国姓杨一家的孩子。
(√)六、请用“/”画出下列句子朗读时恰当的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0杨氏之子5.3 变压器课时作业基础达标1.关于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原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不变B.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在任何时候都不相等C.穿过副线圈磁通量的变化使得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D.原线圈中的电流通过铁芯流到了副线圈【解析】通有正弦交变电流的原线圈产生的磁场是变化的,由于面积S 不变,故磁通量Φ变化,A 错误;因理想变压器无漏磁,故B 错误;由互感现象知C 正确;原线圈中的电能转化为磁场能又转化为电能,原副线圈通过磁场联系在一起,故D 错误.【答案】C2.变压器原线圈1400 匝,副线圈700 匝并接有电阻R,当变压器工作时原、副线圈中( )A.频率比为2 :1 B.功率比为2 :1C.电流比为2 :1 D.电压比为2 :1【解析】 由于变压器不能改变交变电流的功率和频率,所以原、副线圈电流功率和频率之比均为 1 :1,A 、B 错误;而根据电流与I n 匝数之间关系I 2=n 1,得电流比为 1 :2,C 错误;根据电压与匝数之U n 间关系U =n ,得电压比为 2 :1,D 正确. 2 2【答案】 D3.用一理想变压器向一负载 R 供电.如图所示,当增大负载电阻 R时,原线圈中的电流 I 和副线圈中的电流 I 之间的关系是()A. I 增大,I 也增大B. I 增大,I 却减小C. I 减小,I 也减小D. I 减小,I 却增大U 【解析】 增大负载电阻 R 时,由欧姆定律 I = R可得 I 减小,In n ·I 又由于I =n ,I = n ,所以 I 也减小,选项C 正确. 2 1 1【答案】 C4. 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A 、B 两端接入电压为 u =3 2sin314t V 的交变电流.原线圈匝数 n =100 匝,副线圈匝数 n =200 匝,则()A. 将击穿电压为 6 V 的电容器接在C 、D 两端,能正常工作B. 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 C 、D 两端,打点周期为 0.02 sC. 把额定电压为 6 V 的小灯泡接在C 、D 两端,小灯泡能正常工作D. 把交流电压表接在 C 、D 两端时,电压表读数为 8.48 V2π 【解析】 交变电流的周期T = ω=0.02 s ,有效值U =3 V ,变 U n n 压器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故 B 正确;由U =n ,得 U =n U =6 2 2 1V ,变压器输出电压的峰值为 6 2 V ,故大于电容器的击穿电压,A 、ΔtD 错误,C 正确.【答案】 BC5. 一台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有 100 匝,输出电压为 10 V ,则铁芯中磁通量的变化率的最大值为()A .10 Wb/sB .14.1 Wb/sC .0.14 Wb/sD .28.2 Wb/s【解析】 由 E =n·ΔΦ知ΔΦ 1 1 Δt =n E m =100×10 2 Wb/s =0.14 Wb/s. 【答案】 C6. 如图所示为一理想变压器,n 为原线圈,接一正弦交流电,n =n ,在 n 、n 两个线圈上分别获得 35 V 电压,要想得到 70 V 电压, c 、d 、e 、f 怎样连接( )A. d 、e 连在一起,c 、f 为输出端B.c、f 连在一起,e、d 为输出端C.e、c 连在一起,f、d 为输出端D.f、d 连在一起,e、c 为输出端【解析】两个线圈串联后,要注意使电动势的方向相同,如果接反了,输出电压就变为零.【答案】CD7.图中 B 为理想变压器,接在交变电压有效值保持不变的电源上,L 为指示灯,灯泡L和L完全相同(其阻值均恒定不变),R 是一个定值电阻,电压表、电流表都是理想电表.开始时开关 S 是闭合的,当S 断开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B.电压表的示数变大C.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D.灯泡L的亮度变暗【解析】由题意可知,原副线圈两端电压均保持不变,故的2 2示数不变,选项 B 错误;当开关 S 断开后,副线圈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干路电流减小,则 的示数减小,输出功率减小,则输入功率减小, 的示数减小,选项 A 错误,选项 C 正确;电路中 R 两端电压减小,L 两端电压增大,L 变亮,选项D 错误.【答案】 C8.如图,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与一 10 V 的交流电源相连,副线圈并联两个小灯泡 L A 和 L B ,小灯泡 L A 的额定功率为 0.3 W ,正常发光时电阻为 30 Ω,已知两灯泡均正常发光,流过原线圈的电流为 0.09 A.(1) 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多少?(2) 流过灯泡 L B 的电流为多少?【解析】 (1)U =10 V ,根据小灯泡正常发光,n U 10 则U = PL A RL A =3 V ,n =U = 3. 2 2I n n (2)I 1=n ,所以 I =n I =0.3 A ,IL =U2=0.1 A,IL=I -IL =0.2 A.A RLA B2 A【答案】(1)10 :3 (2)0.2 A能力提升1.钳形电流表的外形和结构如图甲所示.图甲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2A.图乙中用同一电缆线绕了 3 匝,则( )A.这种电流表能测直流电流,图乙的读数为2.4 AB.这种电流表能测交变电流,图乙的读数为0.4 AC.这种电流表能测交变电流,图乙的读数为3.6 AD.这种电流表既能测直流电流,又能测交变电流,图乙的读数为3.6 A【解析】钳形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所以它只能测交变电流,根据变压器的原理,I n=I n,其中n指钳形电流表内部线圈的匝数,n指待测电流导线的匝数,I指外接电流.当在图乙中用同一电缆线绕了n′=3 匝,则n=3n′,则满足I n=I n′.解得I=3I=3.6 A.【答案】C2.如图所示,M为理想变压器,电表均可视为理想表,接线柱 a、b 接电压u=311sin314t V 的正弦交流电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上滑动时,示数发生变化的电表是( )A.A、A B.A、VC.A、A、V D.A、A、V、V【解析】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化,都随电阻的减少而增大.【答案】A3.下图所示的4 种亮度可调的台灯的电路示意图,它们所用的白炽灯相同,且都是“200 V,40 W”.当灯泡所消耗的功率都调至20 W 时,台灯消耗的功率最小的是( )【解析】在通过电阻进行分压或分流的电路中,电阻本身将消耗能量,利用理想变压器使灯在工作时变压器不损失能量,则这种可调台灯消耗的功率就最小,分析可知使灯的功率都调至20 W 时 C 电路消耗功率最小.【答案】C4.如图,将额定电压为60 V 的用电器,通过一理想变压器接在正弦交变电源上.闭合开关S 后,用电器正常工作,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的示数分别为220 V 和2.2 A.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变压器输入功率为 484 WB. 通过原线圈的电流的有效值为 0.6 AC. 通过副线圈的电流的最大值为 2.2 AD. 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 n :n =11:3【解析】 对于理想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所以输入功率P =60×2.2 W=132 W ,A 错.通过原线圈的电流 I P 入 132入 1=U 1=220A =0.6 A ,B 正确.正弦式交流电电流的最大值 I m =2I =2.2 2 A ,C 错误.根据变压器变压比有 n :n =U:U =11:3,D 正确. 【答案】 BD5.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 u =U m si nωt ,副线圈电路中 R 为定值电阻,R 是滑动变阻器.V 和 V 是理想交流电压表,示数分别用U 和 U 表示;A 和A 是理想交流电流表,示数分别用 I和 I 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I 和 I 表示电流的瞬时值1 B .U 和U 表示电压的最大值C. 滑片 P 向下滑动过程中,U 不变、I 变大D. 滑片 P 向下滑动过程中,U 变小、I 变小【解析】 交流电表的示数为有效值,故选项 A 、B 错误;P 向下滑动过程中,R 变小,由于交变电源,原副线圈匝数不变,U 、U均不变,所以 I =U 2I n n 2R 0+R 变大,由I 2=n 1,得 I =n I 变大,故选项 C 正 确,选项D 错误.【答案】 C6.如图甲所示为一理想变压器,ab 为原线圈,ce 为副线圈,d 为副线圈引出的一个接头,原线圈输入正弦式交变电压的 u -t 图象如图乙所示.若只在 ce 间接一只 R =400 Ω 的电阻,或只在de 间接一只R =225 Ω 的电阻,两种情况下电阻消耗的功率均为 80 W.(1) 请写出原线圈输入电压瞬时值u 的表达式;n4代入数据得=.n3【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