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v
- 格式:ppt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26
古琴简单介绍
嘿,朋友,今天想跟你聊聊古琴呢。
古琴啊,那可是咱中国特别古老又超级有韵味的乐器。
它的样子就很独特,长长的,窄窄的,琴身就像一位优雅的君子,安静地躺在那儿。
琴面上有七根弦,就像七条灵动的小蛇,可别小看这几根弦,在琴师的手下,它们能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呢。
这古琴弹起来的声音啊,那可真是妙不可言。
有时候像山间的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清脆又悦耳,感觉能把人的心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有时候又像一位老者在慢悠悠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岁月的沉淀。
在古代啊,古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弹的。
那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能玩得转的东西。
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里摆上一张古琴,心情好的时候就弹上一曲,或者和朋友相聚的时候,以琴会友,多有格调啊。
而且,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是相当深厚。
每一首曲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意境。
就比如说《高山流水》,你听着那曲子,就仿佛能看到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水,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现在啊,虽然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现代乐器,但古琴依旧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精灵,带着历史的气息,在现代社会里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不管是在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还是在一些小型的音乐会里,只要听到古琴的声音,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大家都沉浸在那美妙的琴音之中。
你要是有机会能亲耳听到一次古琴演奏,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那声音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的心灵,让你忘掉所有的烦恼和疲惫。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代表的民族乐器。
在先秦及两汉的文献里,都记载有古琴,如:《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里所说的琴即指古琴。
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是很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留存有150多部琴谱和3000多首琴曲,在古琴身上积淀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其形制、创制以及乐谱的产生、琴论、演奏艺术、审美情趣等方面,可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中国古代乐器按材料共分八类,即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古琴因它的弦在古代是以丝做成,故归为丝类乐器。
古琴的制作材料:面板多取材桐木或杉木,取松软的木质。
底板用梓木,取密实不易变形的材质。
一张好的古琴需具备四善九德,四善:轻、松、脆、滑。
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古琴是唐代的琴。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说象周天365度)。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起源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
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
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功能。
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和高低。
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
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
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拨弦演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
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艺术方式。
五、传承发展古琴的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古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古琴的发展。
古琴的历史传承主要是通过古琴的学习、教育、保护、研究等途径,传承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文化,弘扬古琴的艺术魅力。
现代古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古琴音乐的创新、演奏技巧的改良、音乐理论的研究等途径,推动古琴音乐传统的融合和创新,拓展古琴音乐的现代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
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九霄环佩。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传世的唐至清代的琴曲就有三千余首,其内容之多彩,和文献之丰富,可称中国古乐遗产之冠。
古琴不仅在中国古乐中占极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深受世界音乐学者的重视,它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
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後,对古琴音乐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
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古琴工作者赴全国廿一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
在这次采访的推动下,各界对古琴又有...(展开全部)曲目······卷一管平湖《广陵散》、《离骚》、《碣石调幽兰》卷二吴景略《阳春》、《墨子悲丝》、《潇湘水云》、《桐叶舞秋风》、《忆故人》、《秋塞吟》、《渔樵问答》卷三查阜西《洞庭秋思》、《长门怨》、《渔歌》张子谦《梅花三弄》、《龙翔操》刘景韶《樵歌》詹澄秋《听泉引》卷四管平湖《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卷五姚丙炎《高山》、《华胥引》、《酒狂》、《大胡笳》、《楚歌》溥雪斋《良宵引》、《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普庵咒》卷六乐瑛《韦编三绝》、《沧海龙吟》、《岳阳三醉》、《列子御风》杨葆元《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夏一峰《静观吟》程午加《秋江夜泊》卷七吴兆基《搔首问天》、《渔歌》、《忆故人》顾梅羹《流水》徐立荪《捣衣》詹澄秋《石上流泉》卷八杨新伦《乌夜啼》沈草农《平沙落雁》龙琴舫《捣衣》侯作吾《高山流水》喻绍泽《佩兰》关仲航《渔樵问答》卫仲乐《醉渔唱晚》、《流水》次,“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
中国传统乐器介绍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琴的外形和西洋琴类似,通常由长约1.4米的琴颈和七根弦组成。
琴颈上有十三个漆面亮度不同的指板,用来演奏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琴面则采用竹质制成,通过琴弦的震动产生音乐声音。
古琴的音色独特,柔和而悠远。
它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力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
演奏古琴需要借助指法、拨弦和和音等技巧,使琴弦发出不同的音响。
古琴音域宽广,在演奏时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中非常受欢迎,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
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以古琴为伴,通过演奏古琴来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琴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和曲式。
古琴曲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山水、花鸟、古文诗词等不同主题。
古琴曲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的乐迷。
古琴的演奏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砺才能掌握。
演奏古琴需要灵巧的手指和精湛的技巧,同时也需要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学习古琴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一旦掌握了技巧,便能够享受到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了演奏,制作古琴也是一门艺术。
古琴的制作需要选材、雕刻、装配等多个工序。
制作一把优质的古琴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现在,虽然有机械制造的古琴,但手工制作的古琴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通过演奏古琴,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古琴都能带给人们宁静和舒适的感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乐器的介绍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琴乐器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琴历史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标准徽位
古琴标准徽位通常有十三徽,从岳山到龙龈依次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和十三徽。
这些徽位是基于琴弦分段后各段的交接点或称节点而设置的。
具体来说,琴弦被均分为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八段,在这些分段处的交接点装以螺钿标示,称为“徽”或“徽位”。
其中,1/2、1/3、
1/4、1/5、1/6、1/8处即分别称为七徽、五徽、四徽、三徽、二徽和一徽。
例如,三徽、六徽、八徽及十一徽的音高相同,因为这四处分别为琴弦的
1/5、2/5、3/5、4/5处,各段均为1/5的倍数。
以手触此四处任何一点弹
奏泛音,琴弦都以1/5作为振动的基本单位而同时振动,所发出的音高与基本振动单位相同。
五徽和九徽为琴弦的三等分处,而二徽和十二徽为琴弦的六等分处。
此外,还有暗徽,是未用螺钿标出的泛音位置,位于一徽或十三徽的左右两旁处,其泛音音高分别为一徽的下行大二度及上行大二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古琴标准徽位的信息,建议咨询古琴专家或查阅古琴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