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老师二模试卷讲评课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青春由磨砺(lì)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把梦想的种子奋斗的土壤上,才能结出累累(lěi)硕果。
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张定宇对孩子们深情寄语:“生命就是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青年还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
要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在功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把小我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璨(càn)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
从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到志存高远....的时代使命,从日常生活的尽职尽责到关键时刻的迎难而上,常怀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爱国爱民之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就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zhuó)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广大青年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磨砺(lì)B.累累(lěi)C.璀璨(càn)D.茁(zhuó)壮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劈波斩浪B.披荆斩棘C.功坚克难D.志存高远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撒在掀天揭地溶入升华B.洒在掀天揭地融入深化C.撒在开天辟地融入升华D.洒在开天辟地溶入深化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关联词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C.句子成分残缺D.重复啰唆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①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①一个、两个、三个……某一天,你来到湖边①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①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①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广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二、名句名篇默写6.根据提示填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抒发情怀。
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二)语文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中国书法自古至今产生了无数题cái()丰富、形式多样、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
以颜真卿为例,他一直坚持“书以载道,文以铸魂”的理念,其作品都灌注了丰pèi()情感和刚毅之气。
他的《祭侄文稿》通篇文章情怀激烈,书法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其书法点画之间透露的义气豪情、利国爱民等人文情怀和精神,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优秀代表。
今天,我们在书法文化传播中尤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zài lù yùnB. zǎi lù yùnC. zài lòu yùnD. zài lù yǔ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题cái()丰pèi()2. 古诗词默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头发,不仅蕴含着父母的基因,也是年龄的标志,它记录着生命的成长,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在古诗词中,常借用对头发的描写,传达不同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木兰诗》中“①_______,②__________”表现出木兰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杜甫在《春望》中用“③____,④_____”刻画出一个苍老的诗人形象,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⑤______,⑥______”表达不服老的豪情;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⑦______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李商隐在《无题》中用“ ⑧______”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
3. 学子爱阅读,书香满校园。
班级图书角书柜上需要贴一副对联,大家已经拟好了上联,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4个,组成下联。
上联:书香绕梁随思绪飘万里下联:____________备选词语:虽无君品千万卷阅千卷长新知藏书如兰4. 家风是家的名片,好家风弘扬好传统。
2024年春学期九年级第二次学情调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
把书“读厚”, 就是要 shè liè 与书 jí 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 ① ;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实现 ②。
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实现 ③ ;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达到学以zhì用【甲】学用相长的目的。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2.依次填入横线①②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A.延展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B.延展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C.延长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D.延长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3.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 (2分)A. “道” “穷” “浩然”的词性依次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划线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C.甲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D.从结构上说, “思想活力”是偏正短语, “不断过滤”是动宾短语。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共8分,每空1分)①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
② ▲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 ▲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 ▲ 。
⑤心系百姓, 白居易体察到卖炭翁“ ▲ , ▲ ” (《卖炭翁》)的矛盾心境;心系国家,李贺抒发了边塞将士“ ▲ , ▲ ”(《雁门太守行》)的报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 第1页 共8页5.综合性学习活动。
(8分)梅艺节期间,学校举办第五届课本剧展演活动,请你参与。
【预热造势筹备宣传】(1)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标语,请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
2024年嘉兴市初中毕业生学科素养测试与调研卷语文试题卷温馨提示:1.试题卷共6页,五大板块,20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为迎接第55个世界地球日,学校开展“全‘绿’以赴,珍爱地球”主题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20分)1. 为宣传本次活动,901班拟写了国旗下讲话稿,请你帮助完善稿件的开头部分。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徜徉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你是否感受到生命的脉(A.mò B.mài)动和自然的恩赐?地球是我们人类(lài)①__以生存的唯一空间,生态兴则文明兴。
今天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让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以此为(qì)②__机,全“绿”以赴,用行动诠释对地球的热爱与责任。
(1)阅读讲话稿,根据拼音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
(2)小语对讲话稿中“脉”字的读音有疑惑,请参考下图提示,结合语境,从词义和词性角度为他解惑。
字义溯源:“脉”是会意字。
篆文中左边表示人体组成部分,右边表示水的支流。
本义是血管。
词语探秘:①形读mò,如:脉脉含情,流水脉脉。
②名读mài,如: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3)小文将画线词语改为“全力以赴”,你认为用哪一个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1)①赖②契(2)此处应读脉(mài)动。
“脉动”的“脉”和“血脉”的“脉”意思相近,形容生命像脉搏那样跳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名词用,所以读mài。
而读mò时,作形容词用,解释为含情凝视或用眼神表达情思。
(3)“全‘绿’以赴”更好,表现力更强。
是成语“全力以赴”的谐音,意思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护自然中去,更契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体现携手守护绿色家园的用意。
用“全力以赴”则显得一般。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lài(赖)以生存:依赖着一个物品、东西生活,生存。
2024北京西城初三二模语文2024.5一、基础•运用(共14分)校报将对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请你以校新闻社记者的身份,整理,修订,编辑专栏稿件。
专栏一:新闻快递有同学投稿了一则消息,你对新闻稿进行审查和编辑。
1.你为这则消息补写标题,并抄写在方格内。
(不超过12个字)(2分)2.你对消息中带拼音的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因为形容的是“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所以写作“换然一新”。
B.因为形容的是“有条理有秩序的样子”,所以写作“井然有序”。
C因为表示“参加”的意思,所以“参与”中的“与”读作“yù”。
D.因为表示“升高”的意思,所以“高涨”中的“涨”读作“zhǎng”。
3.你修改完善文段,认为在横线处应当填入的成语是(2分)A.①水深火热②各司其职B.①水深火热②各行其是C.①热火朝天②各司其职D.①热火朝天②各行其是专栏二:人物专访同学采访了学校劳动老师。
你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和完善。
A.①劳动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②劳动周将开展哪些活动B.①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②劳动周课程有哪些特点C.①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②劳动周将开展哪些活动D.①劳动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②劳动周课程有哪些特点5.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逗号【乙】逗号B.【甲】逗号【乙】问号C. 【甲】分号【乙】问号D.【甲】分号【乙】逗号专栏三:招募倡议根据计划,学校将安排周末去社区做志愿服务,校团委要发布招募启事,你负责校对工作。
6.你发现画线句表达欠妥,作出修改。
(2分)7.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同学们积极承担家庭劳动,根据下面的家务清单,你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2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
(共4分)8.名著复习课上,同学们在讨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书中提到,诗的源头是歌谣,其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复沓,同学们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ngxue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更多资料联系老师微信:ofshe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2.有龙则灵;3.稻花香里说丰年;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清(1分)6.(1)但(却、然而)(2分)(2)隐藏(缩小)(2分)7.单选分级赋分C(3分)B(1分)D(2分)8.(1)爱牡丹者众(2分);(2)龙之不可畜(驯)(2分);(3)未始出乎害人(2分)9.(1)任(2)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3)与为类者常见之(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4)知时(8分,每空2分)10.(1)龙以三爪居多(2)三、四、五爪龙均有(3)龙为五爪(6分,每空2分)11.评分要点:观点2分;依据2分;交际性(进行安慰、劝解等)1分。
【答案样例】小徐:“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只在明朝有严格规定,而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中,龙的爪数并不固定。
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齐鲁大地,古韵悠长;千年文化,波澜壮阔。
河东琅琊中学开展“研学山东,弘扬齐鲁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这是小琅的研学日记,请你帮他完善。
漫步于泰山之巅,俯瞰群山连绵,你会慨叹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观;徜徉于运河柳下,怀想旧时两岸也曾断壁残垣.,你会惊叹于它如今“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①的巨变;zhù()立黄河之滨,看它滚滚向前,你会不由得想起勇毅的山东男儿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里yǒng()跃争先?②你还可以去曲阜聆听孔子的谆谆教诲,③去诸城感受苏轼逆境中的豪放旷达,去临沂探寻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等……④在这片齐鲁大地上,我们汲取着历史的智慧,感受着文化的魅力,传承着先人的精神。
愿我们都能铭记这份齐鲁之魂,让它镌.刻进我们的基因,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传承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不仅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明。
1.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
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A.huán 贮勇juān B.yuán 贮踊juànC.huán 伫勇juàn D.yuán 伫踊juān2.上面文段中加粗黑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①B.①C.①D.①3.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传承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不仅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能够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明。
4.小琅在研学过程中写下了许多感受,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探访高密,巧夺天工....的“高密剪纸”,令我赞叹不已。
B.济南文旅部门利用好周边区县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有趣的周边游项目。
C.临沂博物馆根据自己的馆藏,提炼特色,设计出许多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
D.琅琊古城的《国秀·琅琊》大型室内演出炙手可热....,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高三年级语文二模试卷讲评课堂实录授课人:刘宁授课班级:2011级24班授课时间:2014年4月28日下午第三节课授课过程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
同学们,你们的气势跟高一高二就是不一样,你们喊“老师好”的口号,真是体现出我们高三同学的豪气和霸气,很不错,你们是即将上战场的战士,战士就是需要这股劲头。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讲评我们上一周考的二模语文试卷。
我现在手里拿了一份这次考试的咱们班的统计数据。
最高分是孟鑫琦同学119分,100分以上的同学有42人,班级平均分是102.4分,年级平均分是103.6分,普通班平均分是101.3分。
我们班这一次考的很不错,但是我感觉有两个遗憾,一是咱们班没有120分以上的同学,全年级120分以上的同学也只有3个人;二是咱们班的平均分名列普通班第二名,不是第一名。
当然,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着我们的分数,我们考试的目的是看到分数背后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查漏补缺。
师:我看了咱们的语文小题分和得分率,同学们得分率比较低的有论述类阅读第3题,文言文翻译第7题,诗歌鉴赏第8题,成语第13题。
师:在课前,同学们都研究了试卷和答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同学们研究完答案还不明白的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不懂的题目。
生:第8题诗歌鉴赏问诗歌表达的情感,答案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为什么不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我觉得文言文翻译给的答案,翻译的并不准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刚才这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生:诗歌的题目是《题盘豆驿水馆后轩》,诗下面有注释: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也就是说,诗人是在今天的写这首诗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注释还介绍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师:还有吗?生:除了我们看注释之外,我们读整首诗歌,前两联“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概括:材料一共有4节,分别从历史观念、中国气候史研究、全球气候波动的关联性以及科学证据的角度,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材料一:(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第一节:竺可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第三节: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正确选项: C解析:C选项,“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这句话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符:“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A选项: 原文中提到沈括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最早的。
B选项: 原文中提到“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但没有说“总是自东而西”。
D 选项: 原文中没有提到“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普通岗位上的英雄之举诠释了一个真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B.是微信转账?还是支付宝付款?他拿不定主意。
C.折纸龙、看皮影戏表演、听中国古老的历史与传说……这家博物馆还为儿童开设了专属环节,让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了解中国文化。
D.“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我们向先锋学习,向英烈学习,就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动力,筑起牢固的信仰之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幅射部署顶梁柱迫不及待甘拜下风B.脉搏松弛捅篓子悬梁刺股鼎力相助C.家具描摹势利眼墨守成规山清水秀D.寒暄籍贯度假村凭心而论共商国是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
B.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
C.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D.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心怀恬淡..,一生与世无争,醉心于读书。
B.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
C.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2024北京石景山初三二模语 文学校名称姓名准考证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3分)班级组织以“幽默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各组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搜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成果。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7题。
1.在专题研究报告集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幽默的魅力”作为标题_________。
(1分)2.第一组同学语言大师、幽默大师老舍先生。
下面对其文稿中的字音和字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生活中不乏幽默的食材。
老舍在自嘲初到伦敦的英文水平时写道:“那时候,我的英文就很好。
我很艺术地把几个英国字匀和在中国字里,如鸡兔之同笼。
英国人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我也把英国人说得直眨眼。
”俏皮的文字里,分明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打趣、针砭、讽刺的人和事,都来自现实生活。
他把它们投进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技巧全在调配和火候上。
很多人认为,幽默多多益善;也有人认为,幽默贵精不贵多,不经意的小炒是道好菜,刻意爆炒就会叫人吃腻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口味不可强求。
这火候只有老舍这样的语言大师才能掌握好。
A.“砭”在此处是“讥刺”的意思,应写作“砭”。
B.“调”在此处是“调和”的意思,应读作“tiáo”。
C.“候”在此处是“情况”的意思,应写作“候”。
D.“强”在此处是“强迫”的意思,应读作“qiáng”。
3.第二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余华、苏童助力文学直播”。
下面文稿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老牌文学杂志《收获》携手作家余华、苏童走进直播间,“看余华、苏童斗嘴笑麻了”词条冲上热搜。
安徽省淮南市西部重点名校2024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
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B.古代的敬称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别人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D.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沉思默想就是把心思高度地集中于一个对象,其目的就是要完完全全地了解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其沉思默想②无论你沉思默想的对象是什么③更为重要的是,你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④因为它将成为你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⑤你就不仅能够达到对其了解的地步A.①②⑤③④B.②①⑤③④C.⑤③①②④D.②①④⑤③3.下列词语字形和括号前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要塞(sè)娴熟殚(dān)精竭虑眼花瞭乱B.作揖(jī)窈窕杳(yǎo)无音信强聒不舍C.慰藉(jiè)滞留深恶(wù)痛绝越俎代庖D.荣膺(yīng)濒临心无旁骛(wǜ)油光可签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还于.旧都休祲降于.天B.可以.一战皆以.美于徐公C.弗之.怠公将鼓之.D.此殆天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资将军此臣所以5.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格列佛游记》中,慧骃国每隔四年,在春分时节,要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用以讨论这个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耶胡”们培养成像格列佛这样更智慧更有修养的高等动物。
高三年级语文二模试卷讲评课堂实录
授课人:刘宁
授课班级:2011级24班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8日下午第三节课
授课过程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
同学们,你们的气势跟高一高二就是不一样,你们喊“老师好”的口号,真是体现出我们高三同学的豪气和霸气,很不错,你们是即将上战场的战士,战士就是需要这股劲头。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讲评我们上一周考的二模语文试卷。
我现在手里拿了一份这次考试的咱们班的统计数据。
最高分是孟鑫琦同学119分,100分以上的同学有42人,班级平均分是102.4分,年级平均分是103.6分,普通班平均分是101.3分。
我们班这一次考的很不错,但是我感觉有两个遗憾,一是咱们班没有120
分以上的同学,全年级120分以上的同学也只有3个人;二是咱们班的平均分名列普通班第二名,不是第一名。
当然,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着我们的分数,我们考试的目的是看到分数背后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查漏补缺。
师:我看了咱们的语文小题分和得分率,同学们得分率比较低的有论述类阅读第3题,文言文翻译第7题,诗歌鉴赏第8题,成语第13题。
师:在课前,同学们都研究了试卷和答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同学们研究完答案还不明白的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不懂的题目。
生:第8题诗歌鉴赏问诗歌表达的情感,答案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为什么不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
生:我觉得文言文翻译给的答案,翻译的并不准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刚才这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生:诗歌的题目是《题盘豆驿水馆后轩》,诗下面有注释: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也就是说,诗人是在今天的写这首诗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注释还介绍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师:还有吗?
生:除了我们看注释之外,我们读整首诗歌,前两联“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
诗歌的尾联“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中的“楚水吴山”指的就是江南。
“无限情”指的就是此时正身处河南的诗人对曾经避祸的江南的思念之情。
师:同学们说的很不错。
但是诗人韦庄为什么对江南的感情这么深呢,除了原先他避祸江南这个原因之外,江南的美景也令诗人思念。
我们曾经学过韦庄的一首词《菩萨蛮》,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一下?
生(齐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师:这首词主要描写什么内容?
生: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
词的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
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
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连
忘返。
师:我们知道了这首《菩萨蛮》的主要内容,就懂得了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说体现了词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做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步骤:第一,关注题目;第二,关注诗歌下面所给的注释;第三读懂全诗,这是至关重要的;第四,学会迁移,我们要回忆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该作者所写作品内容。
师:我们再看文言文翻译,哪位同学说一下,我们做文言文翻译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生: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生: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师: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哪些?
生: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比如说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用法比如说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等等。
师: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文言文翻译还要注意要做到文从句顺,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的很不错,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三点: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
师:我们共同解决了我们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我为二模试卷找瑕疵”,我们的试卷难度适中,题型基本与高考试题一样,但是这份试卷也有瑕疵,同学们你能找到吗?
(同学们讨论)
生:第7题文言文翻译中“纲纪不振”,答案翻译成“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我觉得翻译不准确。
师: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它的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纲纪”,我们最好把“振”翻译成“废弛”。
生:我觉得文言文第6题,的四个选项与高考试题命题方式不同。
师:你说说看。
生: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是每个选项的第一句都是对人物形象的一个概括性介绍,而咱们的试卷试题的选项只是对文章句子的翻译。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另外老师告诉同学们一条规律,那就是这样的题找错误点一般不在每项的第一句话,也就是说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介绍没有错误。
生:成语第13题,答案解释不全面,答案解释B选项“坐地分赃”指不亲自偷空抢劫而坐在家里分取赃物的盗犯.字典上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
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生:因为我查的是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比第五版词典,这个词增加了这个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在复习积累成语的时候,一定要取最新版词典的含义。
生:我觉得人物传记第12题的第(3)题,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与新课标考查的命题方式不一样。
师:对。
我们研究一下近几年河北省考查的新课标试卷,这一题主要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而解释划线句子的题型主要在新课标之前的大纲
卷的散文阅读。
师:我们给试卷找瑕疵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新课标试题的题型设置和命题思路。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
下课以后希望同学们完成今天的基础知识天天练。
下课!
板书设计:
二模试卷讲解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
我为试卷
找瑕疵
文言文翻译
诗歌鉴赏情感
文言文翻译: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
三要文从句顺。
诗歌鉴赏情感:第一,关注题目;第二,关注
诗歌下面所给的注释;第三读懂全诗,;第四,
学会迁移。
注意第六版和第五版词典中的成语解释差别
人物传记:筛选整合信息为主
文言文:概括性语言加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