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秋中体验凄凉美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描写悲秋的古诗秋天,是一年中最为忧伤的季节。
枯黄的叶子在风中飘落,悲凉的氛围渐渐笼罩大地。
古代诗人以独特的笔触和感悟,描绘了悲秋的美妙,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忧伤之美。
一首古诗《秋风词》道出了秋天的悲秋之感:“黄叶如雨下,寒蝉正苦鸣。
长门寂无事,空庭怅别情。
”这首诗以黄叶飘零、蝉声哀鸣为描绘对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使人感受到秋风中的凄凉和无助。
长门无人,空庭冷落,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别离之情。
秋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犹如雨点,给人一种凋谢的感觉,而蝉声则是秋天的代表,鸣叫声中透露出的哀愁,更加加重了诗人的悲秋之情。
另一首古诗《秋思》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以洛阳亲友的询问为引子,诗人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比喻自己的孤寂之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洛阳亲友的问候和关切更加凸显了孤寂的对比。
诗人心如冰凉的秋水,感受到了岁月的冷漠和孤独,这种悲秋之感更加深沉而震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凭栏观察的心境:“多情却被无情恼,寂寞此时无计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秋夜是万籁俱寂的时刻,诗人独自一人,感受着夜晚的寂静,这种孤寂感被无情的环境所加深,诗人内心的悲秋情感也因此被激发。
古诗中的悲秋描写常常伴随着孤寂、凄凉和无助的情绪。
秋天的风景虽然美丽,但也透露着一丝丝的忧伤和离别。
秋风萧瑟,叶落黄蝉鸣,洛阳亲友的问候和关切,在悲秋的氛围中显得如此遥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将自己的心境与秋天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悲秋之情。
古诗中的悲秋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秋天的凋零和萧瑟,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人们在季节的更替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悲秋的美妙,正是在于它让人们深刻地思考生命的真谛,领悟到世事无常的道理,让人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悲秋的古诗,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和感悟,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忧伤之美。
【描写鸟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旧道西风瘦马_全诗赏析出自元代诗人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刻画出一幅凄凉动听的秋郊夕照图,并且正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情。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融合中形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求意境的发明。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主要范围,它的实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是否构成意境的要害。
清《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世间词话删稿》云:“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烈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穷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边”作为曲眼更具有一语道破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运动的环境,作为海角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斥浓烈的诗情。
意象是指呈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转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维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备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点。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经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显明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实在环境,又是他心坎繁重的哀伤悲凉的载体。
假如不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统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位置比拟平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独特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秋天的气息,总是带着几分萧瑟和悲凉。
落叶飘零,如同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夕阳西下,寒烟袅袅,更是增添了秋天的寂寥和凄凉。
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这是宋代诗人林逋的《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中的两句诗。
诗人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寂寥和凄凉。
飞过天空的孤独鸟儿,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沉重和哀伤,寻找着温暖的栖息地。
夕阳斜挂,寒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哀愁和无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两句诗。
诗人用沉痛的笔触,描述了他在秋天的孤独和悲伤。
常年漂泊在外的他,面对着万里悲秋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哀愁。
独自登高远望,只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虚无。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悲伤的季节,但也是人们思考生命、珍惜当下的时刻。
在萧瑟的秋景中,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温暖。
以下是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唐代·李白《秋风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代·欧阳修《蝶恋花·庭院黄昏春雨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宋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代·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代·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秋风万里独自行,杖藜倚网游无踪。
——唐代·杜甫《秋日杂兴三首》独行独坐还独卧,伫立伤神魂亦飞。
——元代·贯云石《殿前欢·对菊自叹》秋雨凄凄夜沉沉,独听芭蕉滴泪声。
古人写悲秋的名句悲秋,是古人常用来形容秋天的一种情感色彩。
秋天的萧瑟和凄美,常常令人心生感慨,激发起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逝去的岁月的回忆。
以下是十个古人写悲秋的名句,带你领略古人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1. 秋风萧瑟,洪荒之力,凄凉之声,悲于寒鸿。
这句诗描绘了秋风的凄凉和寒冷,仿佛寒鸿的哀鸣在风中回荡,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
2. 秋天是一片凄迷的画卷,落叶如诗如画,寂寥而凄美。
这句话形容了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迷人的画卷,落叶飘零的场景给人以寂寥和凄美的感觉。
3. 独立寒秋,湖光澹荡,月影斑驳,思念如潮。
这句诗以寒秋的湖光和月影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的悲伤和无奈。
4. 秋水共长天一色,野萧萧兮连天无际。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广袤和悲凉,秋水和野萧的声音连成一片,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5. 秋风瑟瑟,寒露深秋。
叶落归根,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
这句话以秋风瑟瑟和寒露深秋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的悲伤之情。
6. 秋风起,寒露降,枫叶飘零。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
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这句话以秋风、寒露和枫叶飘零作为表达对象,表达了岁月的飞逝和悲秋之情的油然而生。
7.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寒露滴落。
秋天的凄凉如同冷冽的寒风刺骨,让人不禁感叹光阴的流逝。
这句话通过描写秋风、黄叶和寒露,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光阴流逝的悲凉之情。
8. 秋风起,秋叶飘落,一片凄凉的景象。
岁月沉淀,思念如潮,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
这句话通过描写秋风、秋叶和思念,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时光的流逝,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
9. 秋天的风景,寥寥无几,凄凉而美丽。
落叶飘零,像是岁月的印记,让人感叹光阴的流逝。
这句话通过描写秋天的风景和落叶飘零,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时光的流逝,给人一种感伤之情。
10. 秋天的来临,带给人们一种凉爽和凄凉的感觉。
树叶纷纷飘落,仿佛是岁月的印记,让人沉浸在对光阴流逝的思考中。
这句话通过描写秋天的凉爽和树叶飘落,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对光阴流逝的思考,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绍】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
元大都(拿北市)人。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
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
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二、【解题】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秋天的思绪。
三、【译文】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四、【简析】枯藤老树昏鸦,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以乐写哀,和萧索荒凉的上下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孤独、寂寞、愁苦和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渲染悲凉气氛。
昏鸦归巢,小桥人家,为“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悲凉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五、【主题】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思,抒发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静沙秋思》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均占极高地位,有“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之赞,甚至被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那么其精妙之处究竟如何体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作为第一部分,可谓古今独步。
九个意象并置,又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
单独看每一个意象,确乎不能让人直接深入地体会到其内涵,而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异同,就非常有意趣了——先看色彩。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
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
“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
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
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
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在悲秋中体验凄凉的美——赏《登高》杜甫的《登高》把萧瑟的秋景与潦倒的身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种悲壮,一种凄美不乏大气地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的景色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风的急让人嗅到了秋风瑟瑟的凄凉,天的高让人顿感苍茫广阔的视野,一声猿啸在天地间回荡,回声阵阵,震撼着诗人空虚寂寞的心,无不渗透出一丝的“哀”情。
“清沙”与“白鸟”给灰色的画面点缀出了一点生气,更衬出背景的黯淡正如诗人的灵魂。
颔联公整的对仗毫不呆板,却显出了澎渤的大气。
“无边落木”的“萧萧下”正如诗人壮志少年的豪情万丈随着岁月打着旋缓缓地坠落,激情的磨灭,取而代之地是年迈时的失落长叹。
“不尽长江滚滚来”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似水华的感叹。
前四句的写景苍凉中有悲壮,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颈联和尾联由前面的写景移到了诗人的晚年处境和当时的心情。
“多病、繁霜鬓”让人悲叹杜甫晚年的凄凉,被病痛所折磨,不仅如此,心灵的疾病更是对他沉重的打击,常与悲秋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只能孤独一人登台眺望,生活的艰难困苦,贫困潦倒,既又不能像李白那样借酒销愁,只好一个人的悲伤自己承受。
诗人的穷途抱恨、深沉悲苦与晚唐社会的衰败相互对应,一个由得志走向没落的诗人宛如一个朝代兴衰一样跌入了世间的低谷。
如果说充满生机的春意让人赏心悦目,不如赏《登高》之秋景更有震憾的魅力。
苍莽一景肃然之思——读杜甫《登高》作为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一生和其沥血的得作折射一部李唐的兴衰史。
颠沛留流的生活,忧国忧民的思绪造就了杜甫情感充沛,苍凉雄健的诗风,这从登高一诗中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寥寥数字,好一幅苍莽广阔的秋景。
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含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的那种空旷天际的感慨不同。
作者立于滚滚长江边,见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壮丽而又饱含潇肃的秋景。
“风急”二字写秋风之萧瑟,“萧肃”二字极言风声之肃杀。
“天高”与“鸟飞回”写明秋日的天高气爽。
“嗄啸哀”全景有了空灵的气息正是在这样的长江壮阔流逝,万物萧萧的情景下,作者心中的万般愁思才可尽现。
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涓涓江水,又值草木凋谢的秋季,作者不禁想到匆匆而过的时光,日见“繁霜鬓”,如何能不愁苦万分,感慨不已。
“艰难苦恨繁霜鬓”,世事变迁,这艰难苦恨之间既有小家流离之苦,又含国家兴衰之愁,万般无奈,竟使诗人自发生。
末句中“潦倒”一词点明了诗人的近况与愁苦的缘由。
没有收复失地时的“喜欲狂”,作者投官无力,报国天门,日见国家衰亡,身处世中,也只觉“潦倒”二字而已。
“新停浊酒杯”——连诗人平日用以消愁的美酒也因病不再成饮,所有的愁苦只能在静处的独自品味,更是愁上加愁!全诗诗人写景抒情,并未言及“艰难苦恨”之从所,但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极言萧肃,极言悲苦,其登高所见触及的万般思绪一言难尽也只能化作“霜繁”了。
由此而来这样的苦闷说不尽,道不出更令人深感愁中之愁,苦中之苦,联系历史实际,便可知作者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凝练含蓄的语言,苍凉悲壮的意境,这一切使“登高”成为杜甫七律的不朽之作。
赏析《登高》《登高》是杜甫最有名的七律之一,甚至被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可见这首诗的地位。
先看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仅一句话就把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做了个定位,“急、高、哀”三个字用得极为恰当,特别是“争”字,很富有动感,仿佛让读者看到一幅杜甫正站在山顶,双手背在后背,对着天空创作《登高》的情景,急风吹乱了他的头发,衣襟也随风摆动,山间的猿猴发出的哀吟,似乎是专为杜甫渲染心情而发的,整个场面动静结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看来显得很有气势,但细读,却发现了隐隐的悲凉。
是啊,一切都在改变,有的是因为无奈,就像长江水,后浪推前浪由不得自身的不情愿,有的是因为需要,就像黄叶,该落的终究是要落的,要不新芽长在哪在呢,从而也可以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一种无奈和凄凉。
后面四句由写景物转为写自己,表达着自己一种漂泊万里,穷途报恨,深沉悲苦的情感,首先他用“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对仗,这里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点明了自己的心情,这两句拟人的手法“常”“独”又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苦闷,正是因为有前几句景物描写的渲染,才使这两句夸张的写法放在此处显得合乎情理,使悲更悲。
全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语言简陈却又不乏生动的比喻、拟人、聊聊几笔,从天到地,莽莽苍苍,极有气势,面对自身的记叙则较为含蓄,但却能使人与之齐悲,这就是这首诗之妙处。
千古苦悲——评鉴杜甫七言《登高》杜甫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其诗萧峻清冷,苍凉悲壮,被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它的情韵之浓,是长期为人称道的。
前四句以工整对仗铺设出登高之情景,秋风萧瑟,天淡日远,连猿的号啸声都带着悲哀,远处青洲荒寂,白沙流动,连鸟也悠悠回旋天际。
首联作者即向读者展景喻情,景与物在这里都着上了一层主观的灰色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极言无边的景致,实际上饱含着作者述不尽,道不完的一腔愁怨。
特别于“萧萧”与“滚滚”两叠字,排列整齐而又能传情达意,作者炼字火侯之深,可见一斑,无怪乎此句传为千古名句。
此处写景之精妙即在于物我之不隔,情景交溶,浑然一体,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生苦悲呢?诗的后四句则直报胸臆,尽道人间苦恨之事。
第五句是上下衔接的纽带,由“万里悲秋”入手,言其“百年多病”之苦,这究竟是什么病,能摧心裂肺,苦痛一生?作者当时已患肺病,而又加上家之流离,国之颠破,自己却无力挽回。
这些身心之煎熬,自然而然的的流露于诗间,才使人感到其诗的字字泣血啊!而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结,更添新愁,作者受情煎迫,人不能堪,已是鬓染寒霜。
这三千烦恼丝正是作者悲的见证,是作者心系天下兴亡的见证,此时却不能以酒销愁,更连暂时的解脱亦不可得,一腔忧怨,只好化为诗一首。
诗圣杜甫向来忧国忧民,其“三吏三别”无不反映出其对于人民疾苦之同情,天下兴亡的忧虑,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杜甫自然背负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正是因为情之浓郁,才有了诗之传世,《登高》诗的最大特色,即把情溶于一切,它的千古苦悲之情,正是它流传千秋,为人吟咏的最大原因。
《登高》之鉴赏每当秋风瑟瑟之时,我都会想起杜甫诗中的一个场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喜欢诗中那种莽莽苍苍、壮阔无边的感觉,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杜甫诗中那苍凉悲壮的气氛。
读《登高》我亦有此感,这首诗可以说慨括了他人生的遭遇,写尽当时社会的现实,沉郁而悲壮,令人感叹不已。
而这些意象,就是通过诗中凝练含蓄的语言,工整自然的对仗,沉郁顿挫的风格来体现的。
这首诗的大背景是晚唐时期社会日益凋敝,满目萧然的情况。
杜甫身处此时,自然心怀惆怅;又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更忆古思今,不禁对自己的一生发出感叹,饱含了忧国忧民之情……比如首联中描写登高所见,“风急”、“猿啸”暗示了秋临萧瑟的气氛,点明了全诗的基调;“鸟飞回”更令人思念起家乡、亲人。
而下两句则是名传千古的佳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它描绘出秋天那种特有的基调和氛围。
“无边”实则写多,暗则是说惆怅的悠长;“不尽”既写出了长江天上水滚滚而来的气势,也道出诗人自己的思想感也如长江之水汹涌澎湃。
首联,颔联写景,从天到地,壮阔无边,同时也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伏笔。
颈联、尾联中作者直抒胸意,“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字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感慨自己漂泊一生的经历,既安无定所,又穷困多病;这“悲”蓄满了作者所有的愁苦悲愤之情。
晚年遭遇“艰难苦恨繁霜鬓”,自然悲从中来;又逢“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悲苦惆怅。
试想一位经历了由盛至衰社会局面的人,怎不会悲国悲民悲己呢?《登高》中对仗极为工整,诵读时朗朗上口,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得相当精彩,被誉为古今七律之一。
尤以其格律严整见称,音节铿锵有力,不仅富于音乐美感,而且通过抑扬顿挫的音律,传达了诗人沉郁苦悲的心情。
无力回天——读杜甫《登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天的风是可以吹进心里的,秋天的落叶也是可以落进心里面的。
秋天是很容易让人怀旧感伤的季节,落木萧下,长江翻滚,眼前一片凄然。
脚步下踏的是自己热爱的国土,你曾经多么希望自己在这片国土上看到的是欣欣向荣,是勃勃生机,是安居乐业。
可是,事与愿违,眼看着祖国日益残破,你心中翻滚的是无力回天的悲哀和于心不忍的痛苦,比那落叶更多,比那长江更澎湃。
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实,多希望一醉解千愁,可你连逃避现实的能力都没有。
伤口清醒要比昏迷痛楚,那眼睛啊,不是想闭上就能闭得上的呀!看着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你是不是曾想过,甚至渴望过伸出双手去把它挽回,甚至只是减速?无能为力,这是你唯一心痛的理由吧?当这份无力和无助将你紧紧包围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而痛恨自己呢?漂泊万里,仍逃不出那份无助,你紧握的双手该不该放开,让那些落叶自然坠下,让长江随然而去,去找它们的尽天,等待它们的下一个春天呢?读杜甫的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确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所震撼。
这是一幅多么丰富的画面啊!在秋高气爽的季节,诗人登高眺望,一群猿猴啸声悲哀,水中小洲的沙子晶莹雪白,一群飞鸟环绕于上空,小洲上的树木在秋风的吹抚下纷纷落叶,再往更远的地方望去,只见延绵不断的长江水滚滚而来……,画面虽美,但从中也蕴含着缕缕哀意。
诗人通过这样一幅景物的描写,生动活泼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末秋大地一片萧愁的情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通过写“风急”、“天高”直接点明了当时正处于秋季;而“猿啸哀”通过猿猴啸声的悲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愁、凄苦。
读了这首诗,也可了解到当时诗人的处境是十分悲苦、抑郁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时生活贫困潦倒且疾病缠身。
“苦恨”表明了诗人不得志满腔的抱负不能抒发而感到“苦”,却“恨”自己已经“繁霜鬓”,苦年青的岁月已不再,故感悲凉寂寞。
“潦倒”生动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十分的凄惋,使读者不禁为诗人感到十分的遗憾。
《登高》前四句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了自己悲凉的心情,所谓“以秋写悲悲更愁。
”后四句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看着眼前这样的一幅情景,不禁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的悲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跃然纸上,使读者脑海中不禁呈现出一幅诗人就在高处独向秋景发出陈陈感叹之景。
从整体上来看,《登高》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以秋景写悲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绪落有致的秋景到诗人复杂悲苦的心情,不禁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悲凉的情景之中,从中体会人生岁月易逝的哲理。
《登高》乃杜甫最有名的七律之一,全诗充满一种悲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