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认知方式与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728.00 KB
- 文档页数:9
儿童认知学习计划第一部分:认知发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在幼儿期,孩子的认知能力主要集中在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因此,在儿童认知学习计划中,我们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感知能力的培养感知能力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通过感知,孩子可以认识到周围的事物,并进行相应的思维活动。
在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视觉感知通过观察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的物体,使孩子能够辨认、觉察并理解事物的外表特征。
可以通过拼图、拼图书、认物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2)听觉感知通过听取不同的声音和音乐,使孩子能够辨别和理解不同的声音。
可以通过听音乐、听音响、认动物声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3)触觉感知通过触摸不同的材质和形状的物品,使孩子能够辨别不同的质感和形状。
可以通过摸玩具、捏泥巴、认字卡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2.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思维能力,孩子可以进行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活动。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逻辑思维通过训练孩子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使他们能够合理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以通过逻辑游戏、推理游戏、拼图游戏等来进行训练。
2)创造性思维通过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进行想象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通过画画、做手工、编故事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3.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是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言,孩子可以进行沟通、表达和理解。
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听说能力通过训练孩子听取和说出不同的声音和语言,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以通过听故事、唱歌、说口头语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2)阅读能力通过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和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理解事物和获取知识。
可以通过读绘本、看图书、认字卡等游戏来进行训练。
3)书写能力通过训练孩子进行书写,使他们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高中生已经处于学龄晚期,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都比较成熟,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应用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会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
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一些特点,还是是他们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看与学科无关的书籍、上课睡觉等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不够,学生的听课质量不高,课后又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巩固和复习,从而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我相信学生会更加趋向于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将所讲知识尽量与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南和县第一中学在高一下学期,开始了高一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这一本书的讲授,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最初上课时,学生们对该本书有着浓厚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逐渐下降。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这本书时,本身的难度就有点大,对于很多知识点都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而且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学设备的缺乏,对于实验课也难以开展,所以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大部分高一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最初他们对该本书的兴趣主要是由于可以做实验,以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在后来的授课中,知识点又难而且还没有实验课上,所以他们很失望,也就对该课失去了兴趣。
首先我认为学生认为生物难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太恰当,如果掌握了生物的正确学习方法,我想他们会认为这是一门非常有趣和实用的课,如果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掌握不好,那么他们对知识灵活应用以及迁移和拓展更不用说了,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根据我在南和一中半年的实习经历,以及向我的指导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学习和交流,网上相关资料的查询等等方法,我将浅谈一下对其的认识。
作者: 刘少秋
作者机构: 宁河县芦台一中,天津3015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41-242页
主题词: 认知方式;匹配;学习效率;研究
摘要:学生在认知方式上有差异,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个体差异,会对其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环境比较敏感,学习效果受教师、学生、学校和环境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影响。
认知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学生适应性的差异,而出现学习效率的差异。
本课题拟研究旨在寻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前提下的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认知方式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主要包括:不同教学模式对不同认知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认知方式匹配与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拟从诸多因素中找出影响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材施教,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资料基本概念1.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一、引言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
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反映出来。
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二、编者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
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
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三、内容简介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
认知方式的分类认知方式的分类这部分知识点,在心理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资格考试容易出题,但是相对来说题量不多。
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为主。
这部分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大家能够理解内在含义并结合实例去进行备考,在做题的时候抓住关键点去作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下来主要针对认知方式分类这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认知方式的分类: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关键点是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能够自己做出决定,对于任何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来做出判断。
场独立型还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科感兴趣,所以自然科学的成绩好,相对来说社会科学成绩较差;由于场独立型学生善于自己做出决定和判断,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所以选用的学习策略是采用独立自觉学习且受内在动机支配;此外,场独立型学生常根据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受教学结构的约束,善于灵活的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偏好上倾向于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关键点是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干扰,容易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等。
场依存型比较喜欢语言文字类的文科性知识,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感兴趣,所以社会科学成绩好,自然科学成绩差;由于场依存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学习策略上比较易受暗示,学习欠缺一定的主动性,且主要是由外在动机来进行支配;而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善于解决已知条件界定清晰的题目,所以在教学偏好上倾向于结构严密的教学,以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认知与学习第一篇:认知与学习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实践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知道了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出台,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她是否尊重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使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得到了挖掘与发展。
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渗透教育思想、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信息、组织教育活动、检验教学成效的主阵地。
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初中生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1)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
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
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
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
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导语: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科学,也是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其中,认知方式差异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认知方式差异的概念入手,探讨认知方式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教育实践中的建议。
一、认知方式差异的概念认知方式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或群体在感知、思维和理解方面的差异。
它是由个体的基因、身体条件、学习经历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
认知方式差异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二、认知方式差异对教育的影响1. 学习风格的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导致学习风格的差异,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偏好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有些学生偏向于口头表达和听觉学习,而另一些则更适应视觉、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知觉的差异认知方式差异还体现在个体对信息的感知和把握上。
有的学生更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和发现细微差别,而有的学生则更关注整体和大局。
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细心和洞察力。
3. 思维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差异还会导致不同个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有的人更善于逻辑思考,注重事实和证据,而有的人更擅长直觉思维,注重感觉和直觉。
针对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教育实践中的建议1. 理解和尊重差异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不以差异为障碍,而是以差异为基础,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包括口头讲解、视觉展示、实物操作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如录音讲解、文字材料、图表等,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中的认知与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认知和学习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智力活动和知识获取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和学习,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认知的定义和过程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考、记忆和推理等心理过程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它涉及到注意、记忆、知觉、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注意:注意是人类感知信息的第一步。
它决定了人们对于外界刺激的关注程度和选择性。
注意力的分配可由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如兴趣、情感、任务要求等。
2.感知: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接收和解码过程。
通过感官器官的作用,人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图像、味道、触觉等信息。
感知的准确性和主观性与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3.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存储和再现能力。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形式。
短期记忆是临时存储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长期记忆则是个体对信息长期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4.思维:思维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进行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它可以是概念式思维、联想式思维、逻辑思维等不同形式。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个体的智力水平、经验和学习有关。
5.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需要个体通过学习来掌握和运用。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它不仅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也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
二、学习的类型和过程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实践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根据学习形式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形成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使得先前无条件刺激与有条件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
2.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是一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削弱行为的学习方式。
大学心理学教案:研究认知与学习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大学心理学教案设计中,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发展进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概述以及文章结构。
然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解释认知与学习的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认知心理学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包括记忆与学习策略、注意力与学习表现、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
紧接着,在第四部分,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习困难,并探讨认知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会介绍相关研究机制以及干预措施。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改进建议,同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心理学教案中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一步步介绍认知与学习的概念定义,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探讨认知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及其心理机制。
通过全面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认知角度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并为教育改进建言献策。
最后,我们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对认知与学习关系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
2. 认知与学习的定义和概念:2.1 认知的定义和意义:认知是指个体接收、处理、组织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它关注人类思维如何理解和对待信息,包括感知、记忆、思考、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心理过程。
认知能力在个体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能力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认知过程,个体可以感知新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和深化。
认知也影响着学习者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它帮助我们建立模型来承载外界环境中观察到的事物,并通过连接不同概念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2.2 学习的定义和过程: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技能或经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