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936.00 KB
- 文档页数:46
财政学重点第一章财政学导论1、财政的产生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经济(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政治(直接)条件: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2、基本课题:财政学是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3、公共收入的内容(一)税收(二)价格或使用费(三)公债4、税收的特点(1)无偿性(2)强制性【核心】(3)固定性5、公共支出分类按支出效益的时间性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按支出的回报性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交换效率: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MRS某YA=MRS某YB)生产效率: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MRTS某YA=MRTS某YB)产品组合效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转换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MRS某Y=MRT某Y)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有,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另一方面,如果任一人口百分比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o线。
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o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折线与45o线之间的面积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0,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基本合理;[0.4,0.5]差距较大;[0.5,1]差距悬殊第三章政府与市场1、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导 论一、经济、社会与财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通过市场进行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从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工人、农民、教师、工商业者等凭借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货币收入,并以此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如食品、衣物、住房以及交通工具等;工商企业则通过市场购进原材料以及雇佣劳动力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货币收入并投入再生产。
这些通过市场调节供给与需求并用来满足企业、居民家庭需要的商品是私人产品。
然而,人们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市场不可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市场不可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因此,市场不能提供但又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事实上,政府承担了诸多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功能。
就个人的成长而言,他每前进一步,都与政府的扶助有着密切关系。
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为其接生的医院多数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也就是说,政府为新生儿顺利降生这个世界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其次,未成年人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如幼儿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政府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制定了具体的教育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最后,青年学生接受一定教育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以及参加工作以后,一旦暂时失业,政府都会千方百计促进其就业并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补助。
即使你不具备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继续工作,也可以依靠政府参与提供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度晚年。
现实生活中,政府和财政无处不在,正所谓,政府为人们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服务。
政府除了为民众提供基本的民生性服务以外,还承担着市场难以承担的诸多社会职能,包括行政、国防、治安、基础研究、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等。
一个社会之民众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和国家统治工具,抵御了外敌入侵,对内则对邪恶势力予以镇压,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国防服务、行政服务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市场不会也不可能提供。
一、基本概念(一)“财政”与“财政学”1. 财政。
财政讨论的是政府之“财”。
财政即政府通过向人民筹集资源(财),去履行并完成相应职能(政)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财政包含以下含义:(1)政府之“财”来自于国民。
财政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调整,意味着国民要将其收入的一部分让渡给政府。
因此,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政府取“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些职能。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及稳定经济的目的。
2. 财政学。
也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以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二)“财政”与“公共财政”放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财政都是“公共财政”,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此产生支出和筹资活动,即属于公共财政。
当前我国财政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公共财政,政府通过财政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财政是个大问题从古至今,财政都是一个大问题。
时至今日,财政部长一般都是政府中最为显赫的部门职位之一。
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
1. 筹集必要的、充足的财政收入从来都是政府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政府的收入来自于全体国民,在我国古代,政府对财政的需求超过国民的承受能力,经常是引起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政府筹集收入的形式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比如,汉武帝开展对匈奴作战,为了筹资实行盐铁专营,影响直及当代中国。
3. 政府的财政能力影响政府的能力。
比如,2009年以后,希腊政府由于财政能力有限,被迫削减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财政支出,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危机。
财政学第⼀章导论《财政学》第⼀章导论第⼀节财政的概念⼀、现实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理论基础:⼆、公共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满⾜需要私⼈个别需要通过个体⾏为配置资源的⽅式政府社会公共需要通过集体⾏为由市场系统通过提供私⼈物品来满⾜由政府系统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满⾜1、社会公共需要特征:(1)整体性。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产经营、⽇常⽣活中的共同需要。
(2)⽆差异性。
满⾜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
(3)代价的⾮对称性。
社会成员享⽤公共产品⼀般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外部性。
满⾜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解决由于外部效应产⽣的利益⽭盾。
外部效应(extermalities 也称经济外部效应或经济利益外溢性)是指⼀个⼈或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其他⼈或组织带来了利益或损失,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
按承受单位的受益或受损,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社会收益>个⼈收益外部效应负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社会成本>个⼈成本个⼈不愿提供市场失灵个⼈乐于提供:私⼈活动的⽔平⾼于社会需要的最优⽔平正的外部效应⽀持政府⼲预负的外部效应抑制(5)社会剩余产品性。
满⾜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只能来⾃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M)。
a、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满⾜社会公共需要。
b、公共产品只是剩余产品的⼀部分。
此外还有:共同性、历史性和特殊性。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私⼈个别需要的,由社会成员就社会整体提出的对社会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等的需要。
2、公共产品(public goods)1)概念:①满⾜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②由政府及公共部门掌握提供2)特征:(1“搭便车”(2)⾮排他性(使⽤上)(⾮竞争性和⾮排他性)过度使⽤⾮排他性的三层含义:第⼀,增加⼀个⼈消费,不会使供给者增加成本,边际成本为零;第⼆,增加⼀个⼈消费,在⼀定程度上不会降低他⼈消费的质量和数量;第三,社会成员⽆法排除他⼈享⽤公共产品,同时也⽆法拒绝接受这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