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背影》和朱自清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散文《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
朱自清在文中以真挚质朴的情感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娓娓的叙事中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教育思想。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朱自清散文注意缜密的构思,并且让全文的布局显得很精巧。
课文《背影》开头就点明了题旨:开笔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然后紧紧地围绕“背影”组织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
先从回忆父子奔丧时的相聚,来把父爱叙述出来,为全文定下深情的怀念这个情感基调。
然后写父亲因为“终于不放心”而送“我”上车时的离别情景,这样就为写父亲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
种种叙述是为写“背影”蓄势的。
最后对父亲翻越栏杆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进行了描写,并且进行了渲染,从而真挚地抒发了父子之情。
二、融情于事,追求真挚朱自清在散文中善于写身边的一些小事、琐事,并且能通过质朴的叙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在《背影》这篇散文的叙事中,作者能选择常人忽略的思维,不从正面的形象出发,而是从父亲的背影写起。
这就非常切合人物性格,并且符合人物的特点。
因为男孩子大了往往不会表现出儿女情长,虽然儿子也十分爱自己的父亲,但往往表现得含蓄,不轻易外露。
因此,在上火车就要离别时明知双方都很哀伤,但他不从正面去看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身离去时偷偷地看看。
表面上似乎毫不介意,其实在内心是非常动情的。
因此,作者能以“背影”为切入点来写,正是他追求真挚的表现,也最能抒发真情实感。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作家郁达夫说:“语言基调最朴素、清新、自然的应当是朱先生了。
”在散文《背影》中作者语言优美,遣词造句朴素自然而不失清新。
文章中的叙述语言通常采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而且人物语言也十分简洁,甚至显得有些朴拙,但却格外的生动、传情。
例如,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通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谚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12-07百花园地摘要: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带着大家深深体会了父辈对于自己的爱,在体会父爱的同时,更能借助优美的语言来陶冶情怀。
通过对《背影》的赏析,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态,谈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文风特点,和其他散文做对比。
关键词:背影;朱自清;散文文风好的散文,在于能百读不厌,在于能从简单的文字中体会文字之下的那种“情”的东西。
《背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清新古朴的文风贯穿于散文的始末,虽说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就是在这些很平凡、朴实的白话文字中,表达出了这种深深的父子之情,让人在阅读中被这种真实的感情所打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表达。
一、《背影》的写作背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和他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背影》是朱自清在1927年创作的,当时正是北伐战争的混战时期,战争的失败加上生活的变故使朱自清非常痛苦,因此这时候他的散文文风也随着这时特殊的感情而有所变化,散文变得质朴,而且口语味道浓厚,最突出的一点,这时期的感情非常的细腻,文章的构思自然,结构缜密,感情自然地流露于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之意,这在散文的创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背影》属于朱自清中期的一类散文创作,这时期他的散文不再像以前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走上了追思、追忆之路。
社会的这种巨大的变迁淡化了他革命的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
留给他的更多的,是变革的痛苦,加上家境的逐渐衰败,妻子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所有的这些,给他带来太多的艰辛,因此他的散文追忆较多,这种追忆性的散文也成了他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
二、朴实文字中真情的流露《背影》以描写为主,在这种平易的描写中,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通过描绘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表达出父子间的真情。
《背影》作为一篇散文,没有长篇的字符,只是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叙事。
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描述一个年老的父亲,送儿子去北京念书,在车站离别的这么一个很普通的场景。
《背影》原文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背影》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摘要:《背影》以极高的白描技巧,把父亲对儿子诚挚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白描父爱感恩父子情深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
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
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
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努力”爬月台,而那“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
名人眼中的《背影》名人眼中的《背影》导语:《背影》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名人眼中的《背影》,欢迎阅读!毛泽东赞美《背影》《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写于1925年10月。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教材,启发和影响了几代人。
然而,这些年来,《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以致差一点被“遗忘”在中学语文教材之外。
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
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
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
其实,从《背影》的交际背景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
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了真情。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背影》的思想意义: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 (倪文尖)《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
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父爱如山———谈朱自清《背影》的成功发表时间:2011-03-15T13:45:33.84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长英[导读] 这种人文主义的关爱在任何社会都是通行的,是不会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也容易在大众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刘长英(灌云县实验中学,江苏连云港222200)俗语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父亲之爱如巍巍高山一样沉稳厚实,母亲之爱如清澈泉水一样温柔细腻。
古往今来,赞美母爱的文章很多,描写父爱的却并不多,朱自清的《背影》恰是一篇很成功的散文。
每每读之,无不为其真挚父爱所感染。
《背影》的成功源自于父与子之间的一股割舍不断的亲情。
《背影》所述事情发生的时候也正是朱自清家庭比较困顿的时候,“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里的借钱其实是朱自清的父亲在扬州借的高利贷,朱自清家中兄妹四人,朱自清要到北大上预科班,而家中二弟物华想上交大,但家中已无力供读,南京师范读书是免学费和食宿费的,他到了这里。
这时朱自清的父亲已陷入相当困窘的境地,父亲同朱自清到南京时想尽快地找到工作,所以后来“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踌躇了一会,最后还是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在中国人的眼里,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管他有多大。
当时朱自清已经20 岁了,尽管父亲急于谋事,可后来还是自己亲自去送朱自清。
在车站,亲自为儿子拣定座位,橘子要亲自去买。
而故事发生时的朱自清还是在北大上学的学生,正是想自我独立的时候,因此和父亲的想法有时难免引起冲突。
一方面,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而父母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另一方面,20 岁的年龄,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领会和体察,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
而写作《背影》时,朱自清已为清华的讲师,时年28岁,这时的他心智已经成熟,更能理解父亲当时的感情,因而文中多次提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因而我们从文中既看到了父子两人的矛盾,又真切的感受到二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
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导语: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有些教材在内容调整上大动干戈,不少传统名篇纷纷落选。
但的《》“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
为什么?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欢迎阅读!是否因为《背影》是朱自清写的、早已成为经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许这样问,是因为:《背影》,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要是有人讲,眼下中学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会有相当多人信以为真的。
——当然,现在,即使谁写出了《背影》的水准,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会有《背影》级的礼遇。
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说:《背影》是因为朱自清所写才如此著名、被讲得那样好,而经典化了的。
这并不奇怪。
首先,有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谓“余生也晚”。
其次,这般想法其实很符合现代的理论,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就曾用“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精深术语阐释过类似情形(参见《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第2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简单地说,因为你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保护”,信得过《背影》是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而因了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好”,你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即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你也会非常"合作"地反复读、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有的人都这样,《背影》怎么可能不成为经典?不过,应该考虑到《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
朱自清背影心得体会(8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朱自清背影,作者整理分享了8篇朱自清背影心得体会。
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和思想意义篇一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和思想意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
”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
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
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从《背影》看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
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
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
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
《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
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却格外生动传情。
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话语极为简单,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这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练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
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
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
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第一篇:朱自清《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朱自清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已、了:包含着遗憾、思念之情。
最:突出我对背影的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2.第2、3自然段:交代这次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3.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语言描写,父亲在家庭祸不单行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爱。
1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2父亲和脚夫4.第4、5自然段描写的三件事:○3父亲为我拣定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照应我。
讲价钱○5.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心理描写,从儿子的心理着笔,说明我当时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6.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对当时自己不懂事,不能理解父亲的爱的自责和自嘲。
7.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拣定:说明是经过多次比较后才定下的,可见父亲的细心、认真、爱儿子。
8.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布:呼应前文的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使人感动。
蹒跚:写出父亲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可想而知。
9.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他的艰难,感人至深,更体现出父亲的爱子情深。
攀:写手的动作,可见对于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
缩:写脚的动作,表现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
1要把右脚跨上月台,需借助身子向左倾斜。
○2因为倾:写身子的动作,原因:○右手支撑比较有力。
从《背影》看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艺术特点作者:包国琛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6期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朱先生早期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被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有些以叙事为主,在朴素平淡中却又蕴含深情;有些注重写景,柔美隽永之中除无限的美感外,又能引起无限的思索。
《背影》就是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作者追述八年前的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死后,他的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也被辞职。
家里没有积蓄,还欠了债。
朱自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后,父亲到南京找工作,父子在浦口惜别。
《背影》之所以成为长久为人传诵的现代散文名篇,我认为主要在一个“情”字。
文章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字眼,完全是平平实实的叙述,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挚爱深情。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好像可以这样理解:徐州见父、南京分别、望父买橘、回忆读信、北京思父,然而贯穿全文的却有一条时现时隐的内在主线“背影”,全文便以此为中心展开,“背影”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又是人物形象的基础、人物精神的写照以及作者感情的凝结点。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从几年前写起,当时,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去世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
因此,“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几句简洁的描述引出了父子离别的情深。
第二部分先写临别之前在车站的几件小事,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照看行李,同脚夫讲价钱,送上车,叮咛路上小心,还托茶房关照。
件件小事都写出了父亲对远行的儿子关怀备至的深情。
接着具体写父子惜别。
“背影”便是作者写作的焦点,特别是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去刻画了父亲蹒跚过铁道和艰难地爬上月台的情景,展示出了父亲的整个灵魂。
朱⾃清散⽂《背影》赏析朱⾃清散⽂《背影》赏析 在学习、⼯作、⽣活中,⼤家都经常看到散⽂的⾝影吧?散⽂是⼀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式灵活的记叙类⽂学体裁。
相信很多⼈都觉得散⽂很难写吧?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朱⾃清散⽂《背影》赏析,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亲不相见已⼆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的⽇⼦。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绝⼈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亲还了亏空;⼜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半因为丧事,⼀半因为⽗亲赋闲。
丧事完毕,⽗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第⼆⽇上午便须渡江到浦⼝,下午上车北去。
⽗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会。
其实我那年已⼆⼗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李。
⾏李太多了,得向脚夫⾏些⼩费才可过去。
他便⼜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漂亮,⾮⾃⼰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张椅⼦;我将他给我做的紫⽑⼤⾐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夜⾥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托!⽽且我这样⼤年纪的⼈,难道还不能料理⾃⼰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个橘⼦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动。
”我看那边⽉台的栅栏外有⼏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浅谈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人性美作者:马永宁来源:《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背影》思想内容以及感情基调的分析,通过对人性美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形成了他散文的率真的特色,具体表现是: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这些都反映了朱自清散文的人性美特点,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观。
【关键词】《背影》;人性美;感情质朴【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朱自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散文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写出了风格,写出了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评论朱自清散文,引用杨振声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的,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这话自然评的中肯,把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从人格论到文风。
朱先生为人处世的忠厚、老诚、朴实,归结起来是一个“真”字,所以,也就形成了他散文的率真的特色。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这是朱自清散文中追求的东西,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背影》的魅力在与它结构的凝练精美,以此体现人性美。
即人间最真贵,最持久的亲情。
作者抓住瞬息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四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背影,体现父子思念之情。
写冬天所经历的一段往事,祖母的死给不当家的“我”带来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而对身兼一家经济重担的父亲来说,除了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层筹措丧费的困苦,何况现在又失业了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没有想让在北京上大学的“我”辍学谋职业的念头,而是丧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自己去挣扎谋生,送儿子到北京继续那需要花费好多钱的读书。
在这两段里,打徐州——扬州——南京,由远而近写了,四次重复祖母丧事和父亲的失业、亏空,把“背影”的凄惨背景在读书者心头渲染得深重起来,然而对与老父这一片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却觉得无所谓,甚至觉得多余,父子的心情形成对照,反衬出老父的爱,爱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搅得我们怜悯的心波荡漾了。
名家对朱自清背影的评价朱自清的《背影》可真是让人感动得泪水直流。
这篇文章讲的是他跟父亲的故事,哎呀,光是想想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朱自清的笔下把那种父爱的细腻、深沉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真有种“老爸我爱你”的冲动。
很多名家也都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
比如,有的评论家说,这就是“真情流露”,写出了父亲的辛劳和深情。
说实话,谁能不被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呢?想当年,朱自清写的那些字,就像一杯温暖的热水,暖心又解渴。
说到朱自清的父亲,那可真是个“慈父”,为了家里的一切操劳不已。
文章中提到的背影,就是那种弯腰驼背,走路慢吞吞的形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爸为了给孩子买橘子,爬过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
这个场景,不禁让人想起自己的父亲,哎,那种情感真是让人无从抵挡。
名家们说,这背影不仅是朱自清父亲的形象,更是每个孩子心中那个伟大的父亲的缩影。
讲到这儿,谁能不感慨:“父爱如山”啊!这个比喻真是说得太好了。
再说说文中那句经典的“我看到他的背影,心里就是一阵酸楚”。
这简直是句子中的“金句”,一读就让人心里一紧。
那种酸楚,恰恰是因为爱,爱得深,失去时更是让人心痛。
可以想象,读到这儿,很多人都能想到自己跟父亲之间的点滴。
朱自清用简单的语言,却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明明白白,真是个文艺小天才。
名家们评论说,他的语言就像“涓涓细流”,流淌到每个人的心里。
不少人觉得,《背影》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对生活、对父爱的反思。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父亲,更是对人生命题的探讨。
朱自清通过这些平凡的细节,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他为我撑伞”这个细节,简直是打动人心的“小确幸”。
很多评论家认为,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正是朱自清作品的一大特色。
朱自清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有温度”的文字。
读他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温暖扑面而来,真是让人觉得踏实。
很多人也觉得,朱自清的《背影》给了我们一种思考,关于亲情、关于责任。
他的背影,正是每一个为家庭奔波的父亲的缩影。
名家谈《背影》和朱自清《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产生极大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
──叶圣陶《文章例话》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而且自然。
朴素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
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先生早期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被称做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
这些正是像鲁迅先生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
这一时期的作品很注意于文字的洗练,所用全是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偶有一些文言成分,念起来也有口语的韵味。
读后觉得作者态度亲切诚挚,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他注意于文字的表现方式,但与一些在文字上专门玩弄技巧的作家不同。
他用的是口语,而且是提炼了的活的口语。
诚挚的态度又流贯在文字间,说只给中学生看是谦词,对于需要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这些文字在今天还够得上是典范。
叶圣陶先生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是应该首先被提及。
”──王瑶《朱自清先生的诗和散文》。
名家谈《背影》和朱自清
《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产生极大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
──叶圣陶《文章例话》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而且自然。
朴素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
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先生早期的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被称做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
这些正是像鲁迅先生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的”。
这一时期的作品很注意于文字的洗练,所用全是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偶有一些文言成分,念起来也有口语的韵味。
读后觉得作者态度亲切诚挚,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他注意于文字的表现方式,但与一些在文字上专门玩弄技巧的作家不同。
他用的是口语,而且是提炼了的活的口语。
诚挚的态度又流贯在文字间,说只给中学生看是谦词,对于需要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这些文字在今天还够得上是典范。
叶圣陶先生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是应该首先被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