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网络演化算法的多尺度分割
- 格式:docx
- 大小:208.87 KB
- 文档页数:8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像分割技术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在图像分析、图像处理、目标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则是在图像分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多尺度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多尺度是指图像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结构。
尺度空间理论是一个描述在不同尺度下图像信息的模型。
在不同的尺度下,同一物体的颜色、纹理、轮廓等特征都不同,因此多尺度分析可以提高图像分割的准确性和精度。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多尺度图像分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遥感图像分析、机器视觉等领域。
例如,在医学影像中,多尺度图像分割能够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更准确地鉴定和诊断,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在不同尺度下,图像的灰度值、颜色和纹理特征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中,通常采用两种主要的方法:分层聚类和分级阈值化。
1. 分层聚类分层聚类是一种基于图像局部特征的多尺度分割方法。
该方法将图像信息进行分层处理,然后对每一层进行聚类,最后将聚类结果进行重构,得到图像的分割结果。
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局部信息,同时兼顾全局特征,对于一些复杂场景的图像分割有较好的效果。
2. 分级阈值化分级阈值化方法则是基于图像全局特征的多尺度分割方法。
该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模糊化处理,然后将图像分割成不同的小块,在每一部分中使用不同的阈值进行二值化,最后将所有分割结果进行重构,得到图像的分割结果。
该方法优点在于适用范围较广,同时实现简单,但缺点是对于一些细节较多的图像分割效果一般。
三、多尺度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方向随着多尺度图像分割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算法,如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基于能量的多尺度分割、基于图割的多尺度分割等。
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方法是一种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区域,然后通过区域间相似度的计算来实现多尺度分割的方法。
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光谱数据的地表信息提取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对资源、环境、灾害、城市等进行调查、监督、分析和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
所以分类作为遥感技术中的一项最基本的研究,也是遥感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影像的空间纹理信息。
而且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还存在着分类结果出现椒盐现象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量无效破碎图斑的产生,最终导致分类精度不高。
随后又提出了在此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该进的方法,如模糊分类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和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等。
虽然后述这些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分类的精度,但是他们依旧是建立在像元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空间纹理信息。
所以也会出现上述的一些问题(如:椒盐现象等)。
所以传统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分类的需求。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应运而生,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充分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空间几何信息、纹理信息来进行分类。
采用多尺度分割算法,采用不同的分割尺度,能够较好的提取各种尺寸大小的地物。
所以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地表信息是,能够细致的提取出地表所覆盖的地物种类,并且能够达到更高的提取精度,能够更加准确的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料,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判断提供依据。
本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相比有一下有点:基于影像多尺度分割得到同质像元组成的影像对象,对象内部的光谱差异值很小可以忽略其内部的信息,从而避免了椒盐现象的出现,对象之间的区分同时考虑了光谱和形状两种因子,为分类提供了更多的特征,有效地克服了基于像元分类的一些局限性;多尺度的空间分析,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地物的信息提取要求;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影像对象的各种特征,以达到尽可能高的精度提取地物信息的目的。
维数理论解析复杂网络结构特性一、维数理论概述维数理论是数学中用于描述和分析复杂系统和网络结构特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起源于拓扑学中的维数概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网络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维数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揭示系统的内在复杂性,从而为理解和预测系统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1.1 维数理论的基本概念维数是描述一个对象或系统复杂性的量度。
在传统的几何学中,维数是一个直观的概念,例如点是零维的,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而三维空间则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
然而,在复杂网络结构中,维数的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和扩展。
1.2 维数理论的应用领域维数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它被用来研究分形和多体系统;在生物学中,用于分析生物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在网络科学中,维数理论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的拓扑特性和动态行为。
通过维数理论,我们可以量化网络的复杂性,预测其可能的演化趋势。
二、复杂网络结构特性分析复杂网络是一类由大量节点和边组成的系统,其结构特性通常表现出非线性、自组织和动态演化等特点。
维数理论在分析这些网络结构特性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包括节点度分布、聚类系数、路径长度、小世界特性、无标度特性等。
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网络的全局和局部行为。
例如,节点度分布可以揭示网络中节点连接的不均匀性;聚类系数则反映了网络中节点群聚的程度;路径长度和小世界特性则描述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效率。
2.2 维数理论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维数理论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度量网络的复杂性:通过计算网络的维数,可以量化网络的复杂性,为网络的分类和比较提供依据。
- 揭示网络的自相似性:分形维数是描述网络自相似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揭示了网络在不同尺度上的重复模式。
- 预测网络的动态演化:维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结构如何随时间演化,预测网络可能的发展趋势。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中的多尺度分割算法研究遥感技术在现代的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
其中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是遥感技术应用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道路、建筑、水体等。
然而,由于遥感影像分辨率较高,单一分割算法往往难以有效地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多尺度分割算法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尺度分割算法的概念多尺度分割算法是一种利用不同的尺度对遥感影像进行分割的算法。
在进行图像分割时,往往需要对彩色或灰度图像中像素点进行聚类,以便提取出相似的像素点并将其归为一类。
随着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图像中的像素数目也随之增加,这就导致了聚类算法计算的复杂度增大。
而采用多尺度分割算法则可以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计算。
二、多尺度分割算法的主要应用1. 遥感影像分析与判读多尺度分割算法可以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提取出其中的有用信息,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冰雪覆盖等。
这样就可以对地理环境进行诊断和监测,有效地优化资源管理。
2. 环境监测多尺度分割算法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提取水体、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3. 地球科学研究多尺度分割算法可以将遥感影像中的类别分割得更加精确,从而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如洪水监测、气象预报等。
三、多尺度分割算法的实现原理目前常用的多尺度分割算法主要有基于小波变换、基于金字塔和基于局部自适应阈值(Local Adaptive Threshold, LAT)。
1. 基于小波变换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割算法是一种对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将图像进行小波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尺度进行分割,最终通过小波重构得到分割后的影像。
2. 基于金字塔基于金字塔的多尺度分割算法使用了一个多分辨率表示的图像金字塔,并依次分解到不同的尺度。
在不同的分辨率下,对图像进行分割,然后对每个尺度进行汇总,最终得到所有尺度的分割结果。
多尺度图像分割与目标识别算法研究摘要:图像分割和目标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门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多尺度图像分割与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将讨论图像分割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多尺度图像分割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介绍常用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包括基于颜色、纹理和边缘的算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目标识别的定义和意义,并介绍多尺度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引言图像分割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将图像分解成不同的区域,使得每个区域内的像素具有相似的属性。
图像分割在许多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如医学图像分析、车辆识别、物体跟踪等。
然而,传统的单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往往无法适应不同尺度的图像中的目标,这就需要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
2.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2.1 基于颜色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基于颜色的图像分割算法是图像分割中最经典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图像中不同区域的颜色信息,可以有效地将图像分割成具有相似颜色的区域。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采用不同尺度的颜色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不同尺度目标的定位和分割。
2.2 基于纹理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纹理是图像中的一种重要特征,通过对图像纹理的分析可以实现图像的分割。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结合不同尺度的纹理特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度目标的分割需求。
2.3 基于边缘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边缘是图像中物体与背景之间的明显边界,通过对图像边缘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实现图像的分割和目标的识别。
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采用不同尺度的边缘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度的目标。
3. 多尺度目标识别算法目标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关键任务之一,其目标是通过图像分析和特征提取,实现对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多尺度目标识别算法考虑不同尺度和尺寸的目标进行识别,能够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4. 研究进展与展望当前,多尺度图像分割与目标识别算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ecognition 多尺度分割原理摘要:1.多尺度分割的概述2.多尺度分割的方法3.多尺度分割的应用实例4.多尺度分割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多尺度分割的概述多尺度分割是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图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图像中的复杂特征。
多尺度分割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尺度上观察和处理图像,从而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图像所包含的信息。
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多尺度分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像素的分割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对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进行分割,常见的算法有阈值分割、区域生长等。
2.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这种方法先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再对每个区域进行分割。
常见的算法有区域生长、区域合并等。
3.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检测图像中的边缘来进行分割,常见的算法有Canny 边缘检测、Sobel 边缘检测等。
三、多尺度分割的应用实例多尺度分割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在医学影像分析中,多尺度分割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和分析病变部位,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多尺度分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地表特征,从而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率。
3.在目标检测和跟踪中,多尺度分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跟踪目标,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四、多尺度分割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多尺度分割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算法的自动化: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多尺度分割的算法将更加自动化,不再需要人工设定参数。
2.算法的智能化:未来的多尺度分割算法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图像的特征自动选择最佳的分割方法。
计算机视觉中的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研究计算机视觉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领域之一,其涵盖了诸多方面,其中像图像分割这样的研究,更是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则是图像分割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一、什么是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图像在现实中存在的时候它是多尺度的,也就是说,如果细心观察一个图像,你会发现,无论是整张图像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种不同的细节。
而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就是在利用这些不同的细节作为图像分割的依据。
在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中,我们首先会获取到原始图像,并对其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例如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或是将其二值化。
接着,我们会利用不同的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到不同尺度的分割结果。
最后,我们会将这些分割结果进行融合,并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
二、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应用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在计算机视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所获取到的不同尺度分割结果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一方面,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可用于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医学图像分析等领域。
例如,在医学图像分析中,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可用于将病灶分割出来,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分析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也可用于视频流分析等领域。
例如,在视频流分析中,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可用于对视频流进行分割,从而对视频中的不同动作进行分析。
三、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优势和不足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获取到不同尺度的分割结果,从而使得分割结果更为准确。
此外,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也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对于一些噪声较多的图像,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分割结果。
然而,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其涉及到多个尺度的处理过程,因此其计算量较大,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较高。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像场景,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准确性也会有所下降,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工作。
四、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不断发展,多尺度图像分割算法也在不断向着更加高效、准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分形几何学的应用领域与实例一、简介分形几何学是一门研究自相似结构的几何学分支,它的应用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
本文将介绍分形几何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实际应用。
二、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1. 生态学分形几何学可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揭示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规律。
例如,通过分析森林的分形维度,可以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气象学分形几何学被用于分析天气系统中的云朵形态和气象图像的变化。
通过计算云朵的分形维度,可以对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演化进行研究,并提供天气预报模型的改进。
3. 地质学分形几何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广泛,如地貌形态的分析和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分形维度的计算,可以量化地表的粗糙度和复杂性,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三、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1. 经济学分形几何学可以应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股市价格的波动、股市指数和交易量等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都具有分形特征,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可以揭示这些数据背后的模式和规律。
2. 城市规划分形几何学可以应用于城市结构的研究和规划。
通过计算城市空间的分形维度,可以评估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组织性,为优化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提供指导。
3. 社交网络分形几何学可以用于分析和模拟社交网络的结构和演化。
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分形特征,可以揭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结构、信息传播模式等,为社交媒体的设计和社交行为的预测提供支持。
四、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 通信工程分形几何学可以用于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天线设计和信道建模。
通过利用分形结构的多频段和多尺度特性,可以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2. 图像处理分形几何学在图像压缩和图像分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分形编码算法,可以实现对图像的高效压缩和恢复,实现图像传输和存储的节约。
3. 材料科学分形几何学可以用于研究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和纹理特征。
通过分析材料表面的分形维度,可以评估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为材料设计和制造提供指导。
多尺度分类方法
多尺度分类方法是一种基于图像特征尺度变化的分类方法。
它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描述图像中的不同对象,并且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特性。
多尺度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如目标检测、图像
分割等任务。
本文将探讨多尺度分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多尺度分类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图像的特征尺度大小,从而实现对
不同对象的识别。
例如,图像中的人脸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轮廓、颜色、纹理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人脸在
图像中的位置和大小。
多尺度分类方法通常分为两类:基于滑动窗口
的方法和基于图像金字塔的方法。
前者通过滑动固定大小的窗口对图
像进行分类,后者则通过不同尺度下的图像进行分类。
在实际应用中,多尺度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领域。
例如,
在人脸检测中,通过使用不同尺度下的图像进行分类,可以提高检测
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此外,多尺度分类方法还可以用于图像分割等任务,如将图像中的前景和背景分离。
综上所述,多尺度分类方法是一种基于图像特征尺度变化的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不断发展,多
尺度分类方法将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和应用。
多尺度特征提取在网络模型优化中的作用网络模型优化是深度学习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多尺度特征提取则是在解决网络模型优化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多尺度特征提取在网络模型优化中的作用。
一、引言随着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网络模型的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传统的网络模型中,通常使用单一尺度的特征提取方法,但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的视觉和语音任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引入多尺度特征提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二、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多尺度特征提取是通过在不同尺度下提取特征,综合利用不同尺度特征的信息来改进网络模型的性能。
常用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图像金字塔、空洞卷积和残差连接等。
1. 图像金字塔图像金字塔是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不同尺度的缩放来获取多尺度特征。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多次下采样和上采样来得到不同尺度的图像,然后应用相同的特征提取算法来提取每个尺度下的特征。
2. 空洞卷积空洞卷积是一种可以在输入特征图上以不同步长和不同感受野进行卷积操作的方法。
通过调整空洞卷积的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尺度的特征图。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引入额外参数和计算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提取多尺度的特征。
3. 残差连接残差连接是一种通过将输入特征与输出特征相加的方式来构建残差网络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取不同尺度的特征,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问题。
通过引入残差连接,网络模型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度的特征。
三、多尺度特征提取的优势多尺度特征提取在网络模型优化中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提取不同尺度的特征,网络模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图像或语音的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任务。
2. 改善模型的鲁棒性多尺度特征提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对于图像处理任务,当存在尺度变化或者视角变化时,通过多尺度特征提取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3. 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多尺度特征提取可以帮助网络模型学习到更具有一般性的特征表示,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分形网络演化方法1.原理分形网络演化方法( 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FNEA)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尺度分割算法,也是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的基础及核心内容,这种分割方法是由Baatz M.和Schape A.于2000 年首先提出的,该算法目前已作为其核心分割算法应用到商业遥感软件eCognition 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FNEA算法利用模糊子集理论提取感兴趣的影像对象,在感兴趣的尺度范围内,影像的大尺度对象与小尺度对象同时存在,从而形成一个多尺度影像对象层次等级网络。
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像素从下向上的区域增长的分割算法,遵循异质性最小的原则,把光谱信息相似的邻近像元合并为一个同质的影像对象,分割后属于同一对象的所有像元都赋予同一含义。
影像分割过程中对影像对象的空间特征、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同时进行操作,因此生成的影像对象不仅包括了光谱同质性,而且包括了空间特征与形状特征的同质性。
2.异质性准则定义异质性准则就是每次合并时都要计算合并前后两个对象的异质度,使得在分割的过程中每个对象合并时的原则是让整体异质性最小的方式进行合并,如果最小的增长量超过所设置的阈值,那么合并过程就终止了。
FNEA 技术的关键在两个影像对象间异质度的定义和描述。
这种异质性是由两个对象的光谱和形状差异决定的。
若只考虑光谱异质性,结果可能会导致分割对象的边界比较破碎,因此通常把光谱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标准联合使用,这样才能使整幅影像所有分割对象的平均异质性达到最小。
(1)合并前后异质度变化的描述从影像中的单个像元对象开始,随着影像对象的两两合并为更大的对象,至少所有影像对象的光谱平均异质度将明显的增加"使每次合并后新的异质度最小是算法优化的根本目标。
影像对象应该被并入到合并后新对象异质度最小的邻近对象中。
因此,通过描述合并前两个相邻对象的异质度(ℎ1和ℎ2)与合并后新对象的异质度(ℎm)间的差异ℎdiff,来定义这两个影像对象的同质度。
理想的单个影像对象的异质度定义应该能保证合并后新对象异质度增加最小。
对合并前后异质度变化的描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ℎdiff=ℎm−(ℎ1+ℎ2)2⁄这个定义满足分割结果评价量化的一个标准:即影像对象的异质度均值最小。
在增加考虑影像对象的大小(可用像元个数描述)因素后,设两相邻对象内像元个数分别为n1和n2。
上述公式可以改进为:⁄ℎdiff=ℎm−(ℎ1n1+ℎ2n2)(n1+n2)同样影像对象的大小也可以来衡量影像对象的异质度,因此公式又可以为:ℎdiff=(n1+n2)ℎm−(ℎ1n1+ℎ2n2)=n1(ℎm−ℎ1)+n2(ℎm−ℎ2)考虑到遥感影像本身或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后影像有多波段,对给定的每个波段的权值ωc,通用的异质度变化差值计算公式如下:ℎdiff=∑ωc(n1(ℎmc−ℎ1c)+n2(ℎmc−ℎ2c))c(2)对象的光谱异质性对象的光谱异质性可以采用如下的定义:ℎc=∑w c∙σcc其中w c是不同光谱波段的权重,σc是光谱值的标准差。
标准差代表了影像灰度分布的波动情况,可以用来衡量整体差异,因此单个对象的光谱异质性可以理解为对象对应的各波段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值。
对象合并前后的异质性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n obj1∙δc,obj1+n obj2∙δc,obj2))ℎcolor=∑w c(n merge∙δc,merge−(cℎcolor为两个对象合并后得到的光谱异质性值和合并前对象obj1和obj2的各自光谱异质性值之和的差异,w c表示参与分割合并的波段权重,n merge,δc,merge分别表示合并后的区域面积和光谱方差,δc,obj1,n obj1,δc,obj2,n obj2分别为两个空间相邻区域的光谱方差和面积。
(3)对象的形状异质性对象的形状异质性指标是由光滑度指数与紧凑度指数这两个子异质性指标所构成。
所谓的紧凑度指数就是指对象的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接近圆形的程度,也可以作为衡量对象形状的规则程度的指标;平滑度指数和圆度有些类似,但是用来表示对象形状的平滑程度的,影像的平滑与否是衡量对象规则不规则的一种指标。
紧凑度指数的公式为:h=1√n平滑度指数的公式为:h=1 b对象合并前后紧凑度指数的增量公式为:ℎcompactness=n merge×I√n mrge−(n obj1×I√n obj1+n obj2×I√n obj2)对象合并前后光滑度指数的增量公式为:ℎsmootℎness=n merge×I mergeb merge−(n obj1×I obj1b obj1+n obj2×I obj2b obj2)对象合并前后的形状异质性增量为光滑度指数增量和紧凑度指数增量的加权平均值,ωsmootℎness与ωcompactness代表两者间的权重调配,两者的和为1,其表达形式为:ℎsℎape=ωsmootℎness×ℎsmootℎness+ωcompactness×ℎcompactness 其中,I为对象的实际边长,b为对象的最短边长,n为对象面积;若平滑指标的权重较高,分割后的对象边界较为平滑,反之,若紧密指标的权重较高,分割后的对象形状较为紧密较接近矩形,根据不同的影像特性以及目标对象特性,两者间的权重调配亦有所不同,可依使用者的需求加以调整。
加入形状的因子于影像分割的过程中,能约制对象形状的发展,使分割后的区域形状较平滑完整,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4)对象的整体异质性对象的整体异质性增量由光谱异质性增量和形状异质性增量的加权平均值所构成的。
ωcolor与ωshape代表光谱与形状两者间的权重调配,两者之和为1,同样可以依据使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其计算公式为:h=ωcolor×ℎcolor+ωsℎape×ℎsℎape之所以在影像的分割过程中加入了形状因素,就是为了能够降低影像噪声对分割的干扰,从而提高其对纹理图像的适应能力,减少影像对象边界破碎程度,得到较为规则的影像对象。
3.FNEA算法流程FNEA的基本步骤为:首先设置参数,包括面积尺度、形状因子权值和紧凑度权值。
从一个单个像元开始,分别与其邻居进行计算,以降低最终结果的异质性,当一轮合并结束后,以上一轮生成的对象为基本单元,继续分别与它的邻居对象进行计算,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在用户指定的尺度上已经不能再进行任何对象的合并为止,并采用局部相互最适应准则来保证每次合并的结果是所有可能合并方案中异质度最小。
在实际应用当中,要通过设置分割尺度参数来定义异质度的阈值,在阈值内的就合并,异质度超过阈值就不能合并,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分类目标选择合适的参数,以得到合理的分割结果。
具体分割流程如下:依据以上流程,每一尺度层次的分割可以设计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算法程序框图:4.分割参数的选择在异质度合并准则中,参数选择分割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参数有以下几个:1) 分割尺度分割尺度是一个关于多边形对象异质性的阈值,决定生成最小影像对象的大小,分割尺度越大,所生成对象层的多边形面积越大但数量越少,反之亦然。
同时,分割尺度还能直接影响影像信息提取的精度,对于确定地物要素,最优分割尺度值是分割后的多边形能将此类地物类型的轮廓显示勾勒清楚,并能用一个或几个对象表示出这种地物。
2) 波段权重它是影响分割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值在[0,1]之间。
某波段的权重越高,表示分割过程中该波段信息使用的较多,应根据不同的波段对处理目的影响程度设置权重因子。
3) 均质性因子包括光谱与形状因子。
通常情况下,光谱因子最为重要,因为光谱信息是影像中所包含的重要数据,同时形状信息有助于避免分割过程中造成影像对象形状的不完整,光谱信息用于完善具有光滑边界的影像对象,紧凑度用于根据较小的对象差异性,依据紧凑度目标把不紧凑的目标区域分开。
因此,分割时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①尽可能设置较大的光谱权值;②对那些边界不太光滑但聚集度较高的影像应尽可能减少形状因子的权重或不要形状因子。
5.合并对象次序的确定分形网络演化方法采用区域增长的理论,根据影像分割中的区域增长理论可以得出,基于不同种子点数据得到的增长结果一般是不可重复的,因此,利用分形网络演化方法进行分割时,要使影像对象合并次序得到最优化。
一般的优化处理方法有全局优化和局部优化两种测量手段。
全局优化在优化过程中约束能力最强,完全按照定量准则合并及保证影像异质性减小得到最大程度限制。
但由于其过强的约束性采用该方法进行的影像分割会导致对象实体在全图范围内出现不均衡生长。
以光谱为例:分割会优先在低光谱标准差区域内进行,而高光谱标准差区域的生长机会则低于低光谱标准差区域,这样就难以保证所有影像对象实体具有相似性。
分形网络演化方法采用的是局部最优的策略进行邻接对象合并的:对于一个任意的对象A,先找到与其邻接的异质性增加最小的对象B,对于得到的这个对象B,按照同样的方式找到对象C,如果有 A=C成立,则表明此时满足局部最优原则,否则将对象B赋给对象A,对象C赋给对象B,重复上面过程,直到找到局部最优的一对对象进行合并。
要利用局部最优的策略进行对象的合并,首先要找到起始对象 A,然后在搜索待合并对象。
为了使对象合并处理能够均衡处理,连续操作对象应该尽量均匀分布在待分割影像中。
因此,分形网络演化方法采用基于二进制计数器生成的抖动矩阵来选择起始点,从而保证该点与已经处理的对象实体距离最远。
这种分布处理方式利用了分割过程中临时的影像对象,因此分割结果不是完全重复的,但主要差异在于低对比度边界,而实际上这些边界常常是模糊的,如果进一步分类往往属于同一种类地物。
分形网络演化方法用于影像分析中的影像分割方法中的确很有优势,因为该方法不是为了得到最准确的分割,而是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后续影像处理要求的分割结果。
另外分形网络演化方法的异质性尺度参数和影像尺度是相关联的,在eCognition 软件中,该参数直接就叫做“尺度”。
在进行影像分割时,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尺度上提取相应尺度的地物信息,如小尺度提取建筑物,中尺度可以提取居民地,在大尺度上可以提取城区,但不同层次间的异质性值既不满足线性关系,也不是一个定值。
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的提取信息,多采用分割和分类交互进行的迭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