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中考满分作文传播学方法论三个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经典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
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3.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特点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
“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 ;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主要著作:《古登堡群英》《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旧金山记事报》称为“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纽约先驱论坛报》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人物影响他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
他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强词夺理的场所、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
麦克卢汉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对当代社会传媒影响来自于他的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预见性。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
施拉姆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在社会中传播和影响的学科,其方法论的发展对于学科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包括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这三个学派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传播学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传播环境。
二、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方法论中的一大流派,它主张以客观、量化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传播现象。
这一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证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传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能够揭示传播过程的本质规律和普遍性原则。
在实证主义学派看来,传播学是一门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研究的科学。
因此,他们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者通常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等,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等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证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他们揭示了媒介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受众行为的调查,他们了解了受众如何接收、理解和反应于传播信息;通过对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他们评估了不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也为传播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过于强调量化研究和客观性可能导致对传播现象的片面理解。
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涉及到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仅仅依靠量化数据可能无法全面揭示其本质。
传播学各学派传播学各学派⼀、经验学派1.什么是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对现⾏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个能够⾃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物体。
经验学派在⽅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场,在⽅向上坚持实⽤主义的研究⽬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经验学派的奠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理学家霍夫兰和卢因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拉斯韦尔(1)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以建⽴模式的⽅法对⼈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1 )环境监视功能。
2 )社会协调功能。
3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个⼈不是与社会隔离的,⽽是与群体中的其他⼈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场和⼈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对媒介运动,有⼀类⼈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媒介的观点,⽽另⼀类⼈则主要依靠个⼈接触接受指导。
在⼤众传播的条件下,⼈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对⼤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影响。
(2)意见领袖(3)睡眠者效应由于时间间隔使⼈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经典理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
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3.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特点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
“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 ;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主要著作:《古登堡群英》《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
《旧金山记事报》称为“最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财富”。
《纽约先驱论坛报》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
人物影响他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
他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强词夺理的场所、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
麦克卢汉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麦克卢汉对当代社会传媒影响来自于他的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预见性。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
施拉姆威尔伯·L·施拉姆,(1907—1987),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
传播学笔记范文和批判学派两大阵营的第一次讨论。
他对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文化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6、埃弗雷特·M·罗杰斯:美国传播学家。
他对于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传播学新兴分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二是撰写了《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五、传播学流派:[一] 经验学派 / 传统学派(Empirical School):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1、两个重要特征:(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实用主义认为判断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行为,认为“真理就是效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强调经验材料和客观数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它们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揭示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3)从个人或小群体处获得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的微观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适合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和整体历史进程;(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不可能做到纯客观。
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流”研究、霍夫兰等人的说服研究、卡兹等人的“创新于扩散”研究。
传播学各学派一、经验学派1.什么是经验学派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2.经验学派的特点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他们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有机生物体。
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立场,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3.经验学派的奠基者及其主要理论经验学派的奠基人主要有两位,分别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除了这两位之外,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和卢因也对该学派有重要影响。
拉斯韦尔(1)5w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三功能说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种:1 )环境监视功能。
2 )社会协调功能。
3 )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个人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互影响的;对媒介讯息的响应和反应不是直接和及时的,而是通过“中间站”传递的,并受到其影响;对大众媒介的讯息接收并不等于反应,不接收亦不等于无反应,因为受传者原来的立场和人际传播中的次要接收都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媒介运动,有一类人积极地接收和传播来自媒介的观点,而另一类人则主要依靠个人接触接受指导。
在大众传播的条件下,人际传播仍在积极地发挥作用,对大众传播的状态和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2)意见领袖(3)睡眠者效应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怎样理解传播学三大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然而,在陈卫星的《传播的观念》一书中,传播学被分成了三大学派,分别是: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一、“经验-功能学派”顾名思义,该学派所采用的是经验的,以定量和统计为主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换言之,它是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在经验-功能学派看来,大众传播媒介以一致的方式影响个人和社会机构,会为社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利益,因此假定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是自主的和自动校正的。
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
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
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
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
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
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
经验-功能学派具有杜威实用主义的明显特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们认为,人类传播学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于多数人经验的自明。
二、“技术控制论学派”控制论所要回答的是找到比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技术的原理,以便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模式化和指导。
从字面上看,当然首先是论与传播学研究肯定相关。
1949年,申农在他的《通的数学理论》中,论证当时美国正在试验的计算机原理。
这篇被视为论的奠基之作。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多元学派涌现。
其中,哥伦比亚学派因其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在传播学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梳理和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发展历程哥伦比亚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学术环境。
该学派主要起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院,该学院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培养了一批批在传播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氛围与学派风格。
哥伦比亚学派主张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传媒的起源、功能和影响力等方面。
三、主要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 媒介理论:哥伦比亚学派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强调媒介的多元化和交互性,关注媒介在传播信息、构建社会关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跨学科研究:哥伦比亚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这种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3. 实证研究:哥伦比亚学派主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以验证和解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贡献: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观点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其强调媒介的多元化和交互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实证研究:哥伦比亚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等手段,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学术影响:哥伦比亚学派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
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
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
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篇一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自其诞生以来,便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哥伦比亚学派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考论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其影响,以期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哥伦比亚学派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哥伦比亚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该学派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探究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其理论体系建立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播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哥伦比亚学派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揭示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
此外,该学派还注重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相互借鉴,以拓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三、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观点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学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其中,媒介生态学是该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媒介生态学强调媒介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媒介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学派还关注媒介的多元化、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议题。
另外,哥伦比亚学派还对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学派认为,传播效果不仅受到媒介自身特性的影响,还受到受众的心理、文化、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该学派强调在研究传播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全面、客观地揭示传播现象的本质。
四、哥伦比亚学派的影响哥伦比亚学派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该学派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跨学科的发展。
最后,哥伦比亚学派的思想观点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媒介生态学的提出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作者:陈力丹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
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
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
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
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
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
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
“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
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
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
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情景几乎同时浮出水面,即工业国家城市人口的急遽增长。
这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必需,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业化激起的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促使人们必须关注传播。
因为一系列新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形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如果从古代学者那里找寻关于传播现象的论述,总会有一些。
但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者,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以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er,1857-1913)。
还有一位优秀的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也在20世纪初为后来的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杜威是库利、帕克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
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
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把人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视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传播是这个过程的惟一关键要素。
新的传媒修改了传统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反应,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概念。
他于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是第一本关于社会传播的专著。
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George Mead)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他在20多年中通过报纸持续考察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
他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着和维持着社会。
他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他们三人将对传播的研究,建立在社会统计和现象观察(行为科学)的基础上,把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相融合,不仅把传播视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的符号象征过程。
他们深信传媒技术革命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为后来形成的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学科方法论,也为后来形成的“技术控制论学派”提供了认识前提。
语言是任何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打破了以前语言学从历史根据上探索意义的研究传统,把具体的语言看作是某一民族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传统的表意规范,人的思维和信息的传播,受制于抽象的语言系统,而这个系统通过教育而内化在社会成员的集体心智当中。
这种认识框架成为后来“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的认识前提。
李普曼作为经验丰富的记者,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在他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中,天才地谈到许多深刻的传播问题。
他谈到人头脑中的图景与真实的世界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制作的图像。
”因而,人们已有的头脑中的世界,影响对新接受的信息的理解。
他还谈到现代传媒笼罩全球的情况下,人们除自己的五官接触之外,其实生活在传媒提供的信息世界中,这个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
他意识到宣传充分利用了这种传播现象,“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
”“为了进行宣传,就必须在公众和事件之间设置某些障碍”。
[1]现在传播学的许多理论、模式,似乎都能看到李普曼当年论证的影子。
说到这里,我们实际上已经谈到了传播学的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追溯这三个学派的理论起源,往往有些模糊,因为传播现象贯穿人类的整个历史与现实,不是可以清晰地分门别类的研究对象,各种学科的学者,都对传播现象有兴趣,都有一些研究成果。
往往有这种情形:什么都是,便等于什么都不是。
所以,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合法性,经常受到质疑。
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传播现象确实越来越需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和把握,因为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社会。
传播学提出的概念、问题引发了大量的争论。
和其它人文和社会社学一样,传播学的每个学派或理论之间经常明显对立,每个学派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就是学派的划分、称谓也很难统一;而且,传播学的某些话语,经常未经适当的评估就被追捧为一种理论。
例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机智的比喻、尤尔根•哈贝马斯“传播(交往)行动理论”的建构,在传播学的叙述中常被等而视之,使人们难以判断哪一个更深刻地影响了传播学的研究方向。
正如法国传播学者马特拉所说:“没有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像传播学这样被很多人认为:这里只有广泛的想象,一切有待建设。
”[2]关于经验-功能学派所以用这样的称谓,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是根据多数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来探索传播现象,并且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以及某些先验的认识,来确定传播的社会功能。
现在的教科书上,通常谈到施拉姆(Wilber Schramm,1907-1987)说的“四大先驱”,即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1900-1976)、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莱文(Kurt Lewin,1890-1947。
德文的姓“lewin”怎么发音也不该译为“卢因”)这四个人。
若从学派方法论的开创性看,前三位可以视为传统的开创者。
莱文最早提出了传播的“把关人”理论(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没有说?”),他的主要工作是社会学方面的群体动力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1940-1948年在美国三个县进行关于传播的调查。
其中在俄亥俄州伊利县(Erie)关于大选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发现:人们接受信息时存在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传媒的信息通常经过人群中的信息活跃分子(舆论领袖)再传递(二级传播);传媒影响选民有三种模式,即活化(激发潜在的倾向)、强化(固定已有的意见)、转化(影响缺乏主见的人)。
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诸多因素渗透到传播现象的研究中,从此形成传统。
霍夫兰在二次大战后期和战后,为美国军方的战时宣传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控制实验,被研究对象达4000人。
他提出了信息源条件、说服者条件、信息本身的条件、说服过程等诸多观点,把说服过程当作日常生活经验的重复来进行说服程序的设计。
他谈到,人们真正恐惧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和无法知晓的事实。
他的研究为后来各种社会想象的心理游戏设计提供了思想基础。
拉斯韦尔1927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一次大战中宣传所使用的符号,并且一生关注着传播问题。
二战中他提出,其后在1948年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完善的传播的“五W模式”,尽管有许多缺陷,但它的意义如英国学者博伊德-巴雷特(O.Boyd-Barrett)所说:“长久以来,这一公式帮助我们限定了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
它的价值在于,它包含了对生产、内容、传递和受众的有力强调。
”[3]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活动的一种便捷的思路。
在同一篇论文里,拉斯韦尔还论证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第二年,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Merton)和拉扎斯菲尔德在他们的论文《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提出传媒具有的三大社会功能:赋予社会地位、强化社会规范、麻醉精神。
关于传播功能的研究,由以上几位学者奠定了基础,后来出现多种理论。
1949年,施拉姆将这些关于传播的观点加以整理。
至此,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大体形成。
“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头衔对于施拉姆来说,仅在整理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他主要是一位传播学教育家,在传播和推广传播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验-功能学派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早期对“火星人进攻地球”事件的研究为例。
事后,人们希望找出导致听众把广播剧作为真实的新闻加以接受的心理条件和社会情境。
于是,坎垂尔(Hadley Cantril)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前后共两次,一次是CBS一周内的调查,920人;一次是一家舆论研究所6周后的调查,数千人)、个人访谈、报纸报道的分析(全国报纸3周内的1.25万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