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学及其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941.50 KB
- 文档页数:26
甲肝病毒英文名为Hapatitis A virus,HAV,是一种寄生于肝脏上的病毒,首先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
编辑摘要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概述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A virus,HAV ) 。
属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
人类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
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甲肝病毒甲肝病毒- 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
无囊膜。
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每一壳微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组成。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为单股正链RNA。
除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并有传染性。
HAV的单股RNA,其长度相当于7400个核苷酸。
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在5′末端以共价形式连接一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蛋白质,称病毒基因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VPG)。
它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使病毒核酸附着于宿主细胞的核蛋白体上进行病毒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冻中检出HAV。
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
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1979年Provost 等首次成功地将已适应在狨猴传代的毒株培养于原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细胞FPhK6株中。
我国学者也先后成功地使HAV在肝癌细胞株中增殖。
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虽可增殖。
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增殖与细胞释放均甚缓慢。
应用免疫荧光试验,可检出组织细胞中的HAV,亦可用放射免疫方法,自细胞溶解物中检出HAV。
(三)抵抗力初步实验证明,HAV对乙醚、60℃加热1小时及pH3的作用均有相对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数月)。
第37章肝炎病毒一、名词解释Dane颗粒、HBsAg二、填空题:1.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_______,传播途径是_______,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检查_______、_______为主,其中_______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
2. 乙型肝炎病毒大球形颗粒又称_______颗粒,其外壳含有_______抗原和_______抗原,核心颗粒含_______抗原和_______抗原,以及_______酶,核酸的类型是_______。
除大球形颗粒外,尚有_______颗粒和_______颗粒,由过剩的_______抗原组成。
3. 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形态结构的颗粒,即、和-小球形颗粒。
其中颗粒是由感染性的HBV颗粒。
4. 临床上检测的“乙肝两对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五项指标。
其中_______是HBV感染的指标,_______是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_______是保护性的抗体。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中不能查到的是_______。
5. HBV灭活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消毒剂。
2.肝炎病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七型,其中_______和_______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_______。
3.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_______病毒,必须在_______型肝炎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
三、选择题:1.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 E 性接触2. 关于HA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 只有一个血清型D 感染易转变成慢性E 病后免疫力牢固3.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A. 形态 B大小 C结构 D对热的抵抗力 E 目前无法细胞培养4.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A. 感染后1周内B. 发病2周后C. 发病前后2周内D. 恢复期E. 发病后1个月5. 可作为甲肝急性感染指标的是A. HAV-IgGB. HAV-IgMC. HAV-IgED. A+BE. 以上都可以6. 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HAV的是:A.乙醚B.加热60C,1小时C.PH=3D.氯仿E.加热100C,5分钟7. 乙肝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 单股RNAB 双股RNAC 双股线状DNAD 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 蚊虫叮咬 D 呼吸道传播 E 直接接触9. 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 乙脑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10.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A. 血中测出HBsAgB. 血中测出抗-HBsC. 血中测出HBcAgD. 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E. 血中测出抗-HBe11. 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A. HAV B HBV C HIV D EBV E HSV-212.下列方法中,不能灭活HBV的是:A.煮沸100C,30分钟B.高压蒸汽121 C:,20分钟C.O.5%过氧乙酸浸泡,30~60分钟D.70%乙醇浸泡,30~60分钟E.5%次氯酸钠,60~120分钟13. 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C.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性预防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14. 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A.HAVB.HBVC.HCVD.HDVE.HEV15.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16. 关于乙肝病毒e抗原,下列哪项不正确A.是传染性高的指标B.具有抗原性,能诱导人体产生相应抗体C.是体内有HBV复制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17. 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C.临床表现呈多样性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E.有些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8. 关于HBsAg,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我国无症状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B.少数无症状携带者肝脏有病理改变C.是最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D.阳性者不能作为献血员E.其相应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强19. 关于HBeAg 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HBVDNA的preC和C基因编码B.相应抗体对人体有保护作用C.是机体有HBV复制的指标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E.在人体血清中,不能与抗-HBc同时出现20. 与HBV致病机制无关的是A.HBV体内增殖抑制CTL的活性B.HBV的preC基因易变异C.Ⅰ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Ⅲ型超敏反应21. 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叙述。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微生物学及检验(病毒学、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A3型题 5. B1型题 6. B1型题1.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B.药瘾者共同污染HIV的注射器C.输血和器官移植D.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E.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正确答案:E解析:HIV的传播途径有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药瘾者共用污染HIV的注射器、输血和器官移植、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知识模块:病毒学、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2.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DNA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E.双股环状DNA正确答案:C解析:狂犬病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钝圆,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
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知识模块:病毒学、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3.关于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描述正确的是A.只有1个血清型B.有2个血清型C.有3个血清型D.有4个血清型E.有5个以上血清型正确答案:D解析:用血清学方法可将狂犬病病毒属分为4个血清型,I型病毒有CVS 原型株、古典RV、街毒和疫苗株,血清Ⅱ、Ⅲ及Ⅳ型病毒为狂犬病相关病毒,其原型株分别为Lagos bat、Mokola和Duvenhage病毒。
知识模块:病毒学、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4.关于狂犬病病毒,下列不正确的描述是A.可通过虫媒传播B.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D.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正确答案:A解析:狂犬病病毒不是通过虫媒传播。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者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血源性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故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所以曾把它归属到肠道病毒里,后基因测序归到此属。
球形,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2、抗原性: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3、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猕猴。
细胞培养:在人与猴肝、肾细胞内增殖特点:增殖缓慢;无CPE;无血凝4、我国研制HA V减毒活疫苗(H2株)为宿主适应性突变株,抗原性优于国外F减毒株5、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对uv 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可造成爆发流行2、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损伤了肝细胞。
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主要是疲乏、食欲减退、恶心、黄疸、肝脾肿大等。
病程4-8周,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为慢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检查▪测抗原——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测抗体:➢——HA V- IgM——新近感染➢——HA V- 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和型抗HA V——疫苗效果▪防治▪一般预防▪减毒活疫苗▪丙球—紧急预防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甲肝抗体样本检测的风险评估一、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1、起源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从急性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
由于其理化性状与肠道病毒相似,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
但由于有些特性并不与肠道病毒相同,如HAV在细胞内增殖迟缓,不引起CPE等,故近年又被单列为小RNA病毒科的肝病毒属。
2、基因组及基编码产物单股正链RNA,约7.4kb,分5’非编码区、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
5’非编码区起到识别和链接宿主核糖体的作用。
5’末端的第735个碱基处开始有一个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一种多聚蛋白,并被病毒蛋白酶水解成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是一个大分子蛋白质,断裂成VP1、VP2、VP3、VP4。
VP1是衣壳蛋白,诱发中和抗体。
人类HAV为Ⅰ、Ⅱ、Ⅲ、Ⅶ型,主要是Ⅰ、Ⅲ型,仅个别毒株为Ⅱ和Ⅶ型。
HAV仅为一个血清型。
与其他肝炎病毒无交叉反应。
3、形态特征圆球状,直径约27nm,无包膜,呈20面对称体,有饱满和空心两种颗粒。
病毒颗粒以五聚体前体进行装配。
12个五聚体以一种浓度依赖形式装配成空的衣壳,不含RNA核心,具抗原性但无感染性。
实心的HAV颗粒具传染性。
4、培养特性在细胞培养中HA V不能使细胞产生病变,电镜检查也未能在细胞中找到典型的病毒颗粒。
但HA V的CR326株(为狨猴適應株)可在FRhK6猴肾细胞株中连续传代,也可将病人粪便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中连续传代,免疫荧光法可在细胞质中发现HA V抗原。
我国近年发现HA V可在人胚肾细胞MERN株中增殖。
5、流行特性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病较急,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二、致病性和感染剂量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尚未完全阐明。
经口感染HAV后,发病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肝脏。
既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实验感染HAV的动物肝细胞及HAV体外细胞培养时均不发生细胞病变;患者血清CD+8细胞亚群增高,致敏淋巴细胞对HAV感染的肝细胞显示细胞中毒性;肝内炎症反应明显等。
甲肝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甲肝的诊断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证据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甲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在感染后约15-50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等。
其中,黄疸是甲肝的典型表现,出现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对于诊断甲肝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甲肝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学检查是诊断甲肝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检查。
抗甲肝病毒IgM抗体阳性对于甲肝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肝功能检查则可以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病毒学证据也是甲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毒学检查主要包括甲肝病毒RNA检测和病毒抗原检测。
甲肝病毒RNA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毒的存在,对于甲肝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病
毒抗原检测则可以间接反映病毒的存在,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甲肝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学证据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甲肝进行准确诊断,从而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公众也应该增强对甲肝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避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控制甲肝的发病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生物学性状1. (HAV电子显微镜图基因组RNA衣壳60基因结构5’—Vpg——P1(VP1—VP2—VP3—VP4)—P2—P3——3’5’VP1-4、RNA多聚酶、蛋白酶抗原性•••60℃14℃•pH3)•加热100℃5抵抗力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绒猴和红面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细胞培养•株、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培养10天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呈梭型贴壁生长。
致病性与免疫性••急性甲型肝炎•所致疾病多侵犯儿童及青年。
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振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
甲型肝炎巩膜黄染传染源血液粪便急性甲肝患者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至病后2周CONCENTRATION OF HEPATITIS A VIRUSIN VARIOUS BODY FLUIDSFecesSerumSalivaUrineB o d y F l u i d s 1001021041061081010Infectious Doses per mL•少数经血液、尿液和密切接触等传播。
传播途径•粪-口: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和食具等造成散发流行或大流行。
甲型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示意图HAV↓↓血液→↓↓机体的免疫应答致病机制免疫抗-HAV IgG甲型肝炎临床表现与血清学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抗-HAV IgM防治原则•••甲肝减毒活疫苗(H2)•灭活疫苗为什么毛蚶能引起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毛蚶大闹上海滩复习思考题试比较甲型肝Hepatitis A virus, H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