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24.49 KB
- 文档页数:2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目的分析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各种急救措施。
方法对2014年在我院进行失血性休克急救的患者30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对所有30例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积极采取护理急救措施,均全部恢复健康,顺利出院。
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护理的急救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ﻭﻭﻭ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ﻭ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妇产科方面,更是给广大女性带来福音.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妇产科产后失血性休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急救,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
现今临床医学上对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护理的急救措施,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ﻭ1资料与方法ﻭ1.1一般资料:对2014年在我院进行失血性休克急救的患者30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顺产20例.年龄20~35岁。
分娩中出现宫缩乏力现象的有15例,开裂的有5例,胎盘粘连的有10例。
剖宫产中出现宫缩乏力的有13例,胎盘植入的有6例.1.2护理急救的措施ﻭﻭ1.2。
1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医护人员在接待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张,自乱阵脚。
应该要及时的向把患者送来的急救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征。
做到心中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然后定下明确的治疗方案[1]。
把患者安置好,应该立即给予急救措施,帮助患者测量血压、呼吸、体温、心率跳等各方面的身体指标。
与此同时,应该要尽快住院部的医师们,与他们进行沟通协商,尽快帮助患者安排进行急救手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接诊期间,应该要让患者进行仰卧,把患者的头和下肢全部抬升到20°~30°。
ﻭ1.2。
2医护人员在施救的过程当中,应该立刻帮助失血性休克患者创建两条静脉通道。
其中一条静脉的作用是帮助患者尽快止血,另外一条的作用是努力借助各种措施来帮助患者扩充体内的血容量[2]。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计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正确抢救护理措施,为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给所有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产妇均给予及时抢救护理措施,并记录患者抢救完成后的治愈率和死亡率。
结果 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抢救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较往期病例50例产妇4例(8%)患者死亡,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快速有效果的抢救护理。
保准患者生活质量与全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妇产科的失血性体克成为妇产科第一发症。
妇产科的失血性休克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稍不慎,难以视教病人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损失。
因此抢数时必须争分夺秒。
本文对我院妇产科自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门诊和病房并发生失血性休克的50例妇产科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正确抢救护理措施,为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股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门诊和病房共50例妇产科失血性体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
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68+3.45)岁。
疾病原因:顺产后出血14 例、剖宫产后出血34例、宫外孕2例,出血量1000-3200ml,平均出血量(2355.91土450.76)ml.与2004年12月-2016年11门诊和病房共选取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资料进行对比,年龄21-40周岁,平均年龄27.91+4.17岁,病因:顺产后出血16例,剖宫产后出血32例、宫外孕1例、羊水栓塞1例,出血量1050-3450ml,平均(2510.68土636.32)m1。
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方法:①将患者头部抬高,使头部与身体夹角呈15°角,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异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畅通;②立即给予吸氧改善患者机体缺氧状态,吸氧浓度为40%,流量为4^6L/min;③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最好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专门根据血压监测可控制用升压药,另一条用输血针头补液补药,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临床常用静脉滴注药物为右能糖酐(右旋糖酐使用量不应超过1000m/d)、浓度为0.9%氧化钠及全血等。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要点分析【摘要】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从早期抢救、体位调整、输液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早期抢救阶段,及时评估和快速干预是关键,包括给予氧气、复苏液和输血等。
体位调整可以促进血流回流,减轻患者症状。
输液治疗要注意液体种类和速度,避免造成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严重情况下,手术干预可能是必需的。
抢救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及时性和有效性,团队合作的关键性在于多学科协同,预防的重要性需要强调对高危人群的关注和干预措施的实施。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早期抢救、体位调整、输液治疗、药物治疗、手术干预、重要性、团队合作、预防。
1. 引言1.1 概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科手术、分娩或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身体失血过多,引起循环衰竭的临床紧急情况。
这种情况在妇产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一旦发生,需要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工作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操作难度,对护士和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早期抢救是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早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在抢救过程中,及时的体位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应。
输液治疗和药物治疗也是抢救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一些严重情况下,手术干预可能是唯一的救治途径。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工作需要医护团队密切合作,各职业人员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抢救效果。
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只有提前预防和干预,才能降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抢救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团队合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预防则是最有效的方式。
2. 正文2.1 早期抢救早期抢救是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尽快止血、维持循环稳定以及恢复组织灌注。
浅谈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和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护理方法,为临床抢救和护理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 2005至2006年我院共有2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全部28例患者接受抢救以及护理之后,均完全康复,临床治愈率为100%。
讨论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以及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的护理模式应该是围绕患者展开的护理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关系对于改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好的帮助。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护理体会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是因为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大量的出血情况而引发的休克症状。
失血性休克患者非常危险,如果不及时的为患者止血以及补充血容量,则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在妇产科里,产后出血是引起患者休克的主要原因。
医护人员寻找换的出血病因,及时的止血以及补血,患者还是能够获得痊愈的。
此次根据我院2005至2006年接收的2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进行探讨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至2006年我院共接收了28例出血性休克患者,最小患者是17岁,最大患者是41岁。
其中宫外孕患者8例;顺产时产道出血患者14例;剖宫产时出血患者6例。
出血量为1300—3200ml,平均出血量为2400士730ml。
1.2 方法1.2.1 抢救护理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扩充能够保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提供必需的灌注基础,能够有效的避免休克。
为患者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其中一条就是用来进行静脉扩容的,改善患者的血容量过低情况,避免凝血现象出现。
另外一条静脉通道是用来给药的,比如剖宫产中,患者的宫缩乏力就需要使用宫缩剂来改善该类情况,医护人员在旁遵医嘱为患者进行补血、补液、给药等操作,配合手术完成。
并且,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时候,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防止患者因失血休克导致脑组织受损或其他器官受损,一般我们对患者的呼吸保持方法都是选择给氧治疗。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探讨摘要:目的:对73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与探讨。
方法: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评估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等一系列急救与护理措施。
结果:73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急救成功率达到了100%。
结论: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与综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是抢救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要点与关键,能够提高急救成功率。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妇产科;急救措施;护理干预近年来,我院妇产科抢救治疗的7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急救成功率为百分百。
现对抢救措施与护理方法做出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73例患者于我科就诊时全部被确诊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4岁。
其中3例更年期月经紊乱,5例葡萄胎,42例宫外孕,15例产后出血,7例不完全流产,1例胎盘前置。
1.2方法①病情判断要准确对患者的神智意识,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测量要迅速及时,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内对病情病况做出判断。
头部、躯体抬起25°上下,下肢抬高20°上下,采取休克体位,便于缓解肝脏、肾脏、脑组织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状况,使回心血量有效增加。
采取保暖措施,准备好输液和输氧,尤其是心情烦乱焦躁的患者,要予以恰当的保护措施,避免其坠床受伤。
尽早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便于医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临床症状,采取迅速准确的急救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
②静脉通路的建立要有效要求在5min之内至少为患者建立1条及以上的有效静脉通路,组织专业的抢救队伍,与医生一起共同展开急救工作。
输液时,尽量采用12号针头,以大隐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四肢上相对明显清晰的血管作为穿刺点,倘若发现患者的血管有塌陷现象,无法顺利穿刺,则要迅速、果断地建立静脉通路[1],所有的抢救措施旨在将抢救药物尽早尽快地输入到患者体内。
本研究中便对11例穿刺有难度的患者施以静脉切开,静脉通路的有效建立,为急救的成功率提供了保障。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体会进行统计和分析。
方法:选取2014年到2015年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
结果:观察组14例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和治疗,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到正常,在重症监护室内对病症严重的2例患者进行急救治疗。
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2.36±2.13)d,治疗后均治愈出院,对照组4例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10例患者护理后,症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3.24±2.03)d。
两组对比χ2值为8.88,P<0.05。
结论:对失血性休克产妇,应该依据具体情况,并结合人性化护理措施进行抢救, 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宜临床广泛应用治疗。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162-02妇产科失血是一种严重的妇产科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对患者和胎儿产生严重影响[1]。
本院观察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到2015年收治的3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和输卵管妊娠破裂等。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6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3到25岁,平均年龄(25.4±1.23)岁,经产妇7例,初产妇3例;对照组年龄在24到36岁,平均年龄(25.6±1.25)岁;经产妇8例,初产妇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选取收治的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对不同失血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26例妇产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和护理体会【摘要】妇产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是一种危急情况,抢救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26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探讨了抢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护理工作要点、困难与挑战、成功经验、失误教训等方面。
研究发现,抢救中的关键在于快速而精准的判断和处理,护理工作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细致入微。
抢救中的困难和挑战也需要及时应对和解决,从而带来成功经验和教训。
结论部分提出抢救和护理的启示,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本研究进行总结。
本研究为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护理、体会、关键问题、工作要点、困难、挑战、成功经验、失误教训、启示、研究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妇产科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失血性休克仍然是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失血量过多、过快而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和器官无法正常供血和氧供,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病情。
在妇产科手术中,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和患者生理特点,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常常进展迅速,给抢救和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针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失血性休克病情的变化多端、抢救过程的复杂性,护理人员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深入研究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减少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对26例妇产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和护理,旨在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成功的因素以及困难与挑战,为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护理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在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总结护理工作中的要点,探讨抢救中的困难和挑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为后续抢救和护理工作提供启示和指导。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了156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处理及护理方法,包括准确评估病情,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尿量,做好术前准备,准备记录病情,积极处理原发病。
认为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和严密的护理观察,可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标签: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处理;护理本院妇产科自2012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失血性休克患者156例,由于抢救及时,护理得当,患者均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为100%。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6例患者在入院时均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其中宫外孕72例,不全流产68例,前置胎盘2例,产后出血11例,葡萄胎1例,更年期月经紊乱2例。
入院时血压为10/6kPa19例,血压为8/5kPa30例,血压测不出7例。
1.2抢救效果156例患者经抗休克、对症处理,30例血压回升后送手术室手术,其余在特护室就地抢救,均痊愈出院。
住院天数最短3d,最长15d。
抢救成功率100%。
2急救护理措施2.1准确判断病情在患者入院后应立即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准确判断病情程度,给患者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缓解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
立即输氧和做好输液准备,并注意保暖,对烦燥不安的患者采取保护措施以防坠床。
患者入院时严密细心的护理观察是掌握病情和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环节,能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病情的程度,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疗依据,为成功救治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迅速采取抢救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本组病例中有7例入院时血压测不出,病情危急,由于入院时护理观察到位,救治及时,患者均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2.2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迅速组织抢救队伍,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有效的抢救措施,迅速在5min内建立1条以上的有效静脉通道。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抢救护理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过程中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40人。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术前、术中、术后及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对照组4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后38例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死亡;护理在4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无为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明显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妇科;出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42—01妇科出血性休克一般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出现临床休克症状,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抢救,死亡率较高。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0例妇科出血性休患者急救护理并与传统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4~35岁,平均年龄为28±3.5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妊娠次数、临床症状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在参与研究的80例患者中29分娩时宫缩乏力,22产宫缩乏力,4腹腔妊娠出血,5胎盘早剥,7宫破裂,13产后出血。
患者出血量为800~1300ml,平均出血量为945±34ml。
1.1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1]。
手术前要首先向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发病过程、发病时间、妊娠次数、患者的年龄以及主要体征与症状等。
检测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一般生命体征,为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安排手术室采取必要是手术准备。
试分析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护理目的: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8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时,加强护理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值得在临床急救方面进行推广。
标签: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加强护理;效果产后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为常见的妇产科并发症,发作骤急,病情恶化快,失血量大,致死率高[1]。
因此,如何防治产后失血性休克已经成为妇产科临床工作者们的重要工作。
有关资料表明,在对急性产后失血性休克进行抢救时,妇产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护理配合,能够使患者的死亡率有效降低[2],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0~36岁。
有51例患者为剖宫产,20例患者为顺产,6例患者为臀位牵引分娩,3例患者为吸引产。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3]为:由于分娩导致的产后出血,血压出现严重降低,脉搏出现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冷。
48例患者出血量为800~1000ml,12例患者出血量为1100~1300ml,8例患者出血量为1400~1600ml,2例患者出血量超过1700ml。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可由宫缩乏力、阴道裂伤、胎盘粘连和胎盘植入等引起,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身体器官代谢障碍,甚至休克。
发生休克时,患者全身血液量迅速减少,若治疗护理不及时,失血过多,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总结急救护理实施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3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15例,年龄21~36岁,平均(28.35±2.61)岁;5例经产妇(33.3%),10例初产妇(66.7%),10例阴道分娩(66.67%)(其中4例胎盘粘连,2例阴道裂伤,4例宫缩乏力)。
5例剖宫产(33.33%)(其中2例胎盘植入,3例宫缩乏力)。
观察组15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1±2.57)岁,6例经产妇(40%),9例初产妇(60%),10例阴道分娩(66.7%) (其中4例胎盘粘连,2例阴道裂伤,4例宫缩乏力);5例剖宫产(33.30%)(其中1例胎盘植入,4例宫缩乏力)。
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
两组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和出血原因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具体如下:①入院时:护士必须冷静,及时了解、观察患者病情特征,配合医生制定急救方案。
监测患者身体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跳、呼吸和体温等,协助患者摆放仰卧位,头部和下肢抬高20°~30°。
联系住院部,安排急救手术。
②急救时:在急救过程中,及时创建静脉通道,共2条,一条用于止血,另一条用于补充血容量。
为防止失血过多,应用抗生素,减轻体内酸中毒,防止并发症。
密切观察尿量,做好记录,失血性休克可导致血液迅速减少,肾血液出现异常[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探析
发表时间:2013-11-01T13:25:06.73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红梅
[导读]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因为大量、短时间的出血而导致的休克
陈红梅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人民医院44160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情况。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例,全部给予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抢救护理,24小时后20例到常规病房监护、观察,12例依旧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住院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16天,平均治疗时间为(8.67±1.21)天,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抢救成功率为100%,无死亡、转院病例。
结论:给予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出血量,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因为大量、短时间的出血而导致的休克,如果休克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很容易导致死亡发生[1]。
为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情况。
本文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例,全部给予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37岁,平均年龄为(26.32±1.21)岁;出血量最小的1120毫升,最大的3020毫升,平均年龄为(253
2.32±344.31)毫升;宫外孕导致出血8例(占25%),顺产后出血9例(占28.13%),剖宫产出血15例(占46.87%)。
1.2方法全部给予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性分析。
1.2.1抢救方法首先要及时给予静脉输血治疗,要选择近心端的大静脉穿刺输血,在抢救时要根据情况多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一条静脉输液通道作为治疗药物的通道,一条静脉输液通道给予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扩容辅助治疗[2],对于失血量大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应血液制品补充治疗。
在输液治疗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临床体征变化,例如:血压高低、呼吸频率、尿量多少、意识变化等,如果发现异常,立即给予有针对性抢救、护理治疗。
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抢救要点是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如果失血患者在休克同时缺氧会导致脑组织严重损伤情况的发生,所以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防治堵塞,如有必要给予人工输氧、气管插管等治疗[3]。
1.2.2常规护理在产科失血性患者休克抢救中和病情稳定后要随时进行各项生命指征的观察,如果患者的尿量发生明显的减少,当降低到30毫升每小时可说明患者的肾血流已经出现严重的不足[4],所以应立即进行补液、输血治疗,在治疗中观察尿量的回升情况,如果依旧没有明显的改善应及时联系医生,对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
在整个抢救护理中要提高无菌操作水平,避免由于人为原因对患者造成感染情况的发生。
同时要关注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因为患者皮肤颜色的变化对休克病情的判断有重要意义,例如:患者的皮肤出现紫癜,并发生血压下降就说明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应及时给予治疗干预;如果出现瘀斑或者出血,患者可以出现微循环障碍,应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在抢救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医嘱给予干预治疗。
1.2.3心理护理失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变化,所以大多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止血治疗,所以在患者入院后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治疗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1.2.4健康教育患者的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原因,通过了解更好的避免刺激因素发生[5],有效避免再次出血的发生。
2结果
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抢救护理,24小时后20例到常规病房监护、观察,12例依旧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住院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16天,平均治疗时间为(8.67±1.21)天,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抢救成功率为100%,无死亡、转院病例。
3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宫外妊娠流产出血,宫内妊娠流产出血,分娩期外阴阴道静脉曲张出血,子宫收缩不良出血等。
当有效血容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患者的相应压力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心脏排血量会显著提高,如果长时间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就会导致患者组织发生缺氧、缺血,进而出现局部酸中毒出现休克。
如果失血性休克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患者会由于多脏器的长时间损伤,内脏缺血,发生器官性衰竭。
本文为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情况。
特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例,全部给予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
经观察发现,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抢救护理,20例到常规病房监护、观察,12例依旧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住院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16天,平均治疗时间为(8.67±1.21)天,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抢救成功率为100%,无死亡、转院病例。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不同要及时、有效,并且要对患者的心理、临床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显著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并且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应护理措施,及时、准确给予临床施救,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综上所述,给予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有针对性的抢救、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出血量,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云南,75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126—127.
[2]许平.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8):682—682.
[3]李燕,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121—121.
[4]裴乃英.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859—859.
[5]袁小芳,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8(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