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61
《设计的一般过程》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而进行的有目标的活动。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
通过进修和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 理论进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进修教学视频,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基本观点、步骤和方法。
2.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简单的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方案实施等步骤。
3. 作业提交: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撰写一份设计报告,详细介绍设计的过程、方法和效果。
四、设计步骤:1. 确定设计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一个设计主题,如家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
2. 需求分析:学生对所选设计主题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用户需求和设计目标。
3. 方案设计:学生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和设计目标的方案,并进行初步评估。
4. 方案评估: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包括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评判。
5. 方案实施:学生根据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实施。
6. 撰写设计报告: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撰写一份设计报告,详细介绍设计的过程、方法和效果。
五、评分标准:1. 理论进修:10分2. 实践操作:30分3. 作业提交:20分4. 设计报告:40分六、参考资料:1.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2. 网上相关资料和教学视频七、设计总结:通过本作业设计,学生能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息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章节: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一节设计的一般过程课时:第1课时作者:宫恩超(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知道设计时动态而有章可循的过程。
(2)初步学会撰写设计概述与细则、绘制设计草图以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3)能根据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如对可调节式小桌的设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可调节式小桌”案例的引导下经历设计的一般过程。
(2)尝试运用“缺点列举法”等常用发明方法进行产品的改进性设计。
(3)在阅读、思考、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技术实践、交流、表达、评价的能力和协作意识。
(4)初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开展设计活动.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在设计的一般过程实践中,初步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新发展。
(2)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设计,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对设计成果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的交流评价,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对STS理念的进一步理解.二、教学重点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以及方案的交流、评价.三、教学难点根据课本中“便携式小板凳设计案例”的“怎样做”,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如何能让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并能体验到设计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极构思,制定设计方案;从交流、评价中获取有效信息。
四、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自主阅读、多媒体教学。
五、设计思想1. 课本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是课本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前面两章的重点侧重于技术和设计的基础概念性的内容,从本章开始接触到实践操作内容,本节就是实践操作的第一个环节,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
《设计的一般过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援助同砚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理解设计的定义、设计的步骤、设计的原则等内容,从而培育同砚的设计思维和创设能力。
二、设计内容1. 设计的定义:介绍设计的观点和意义,引导同砚沉思设计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2. 设计的步骤:详尽介绍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原型制作、测试和修改等步骤,让同砚了解设计的整体流程。
3. 设计的原则: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简单性、一致性、易用性等,引导同砚在实际设计中遵循这些原则。
4. 设计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让同砚通过实例了解设计的详尽应用和效果。
5. 作业要求:要求同砚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选择一个简易的主题进行设计,完成设计文档和设计原型,并提交作业。
三、设计步骤1. 引入设计的观点和意义,让同砚了解设计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2. 介绍设计的步骤和原则,让同砚了解设计的整体流程和基本原则。
3. 分析一个实际的设计案例,让同砚通过案例了解设计的详尽应用和效果。
4. 安置作业要求,让同砚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完成设计作业。
5. 总结本次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目标,鼓舞同砚在设计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设力和想象力。
四、评判标准1. 对设计观点和步骤的理解是否明晰。
2. 设计作业是否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完成。
3. 设计作业的原创性和创设性。
4. 设计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五、作业提交方式1. 同砚需将设计文档和设计原型打包成压缩文件,通过学校指定的在线平台提交。
2.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指定日期,逾期提交将扣分。
六、作业设计方案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将能够全面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精通设计的基本观点、步骤和原则,培育设计思维和创设能力,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望同砚能够勤勉完成作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设力,呈现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第二课时一、引言设计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和技能。
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高中通用技术第3章第1节《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课题:第3章第1节《设计的一般过程》执人教:马玉涛班级: 芜湖一中高()班地点:《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它是前面学过内容,如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人机关系等的实际应用,而后续4~8章教学内容就是本节内容的逐步展开的。
本节内容从过程上对设计的创意、设计分析、方案构思、实施、优化等进行体验,感受创新设计的过程和魅力。
本节教材以小板凳为设计对象展开教学,但教材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便携式板凳的设计,而是以板凳为载体,通用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从总体上把握设计过程的思想。
本次教学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及从教学准备、时间安排等方面考虑,选择了“挠痒扒”作为教学中的设计对象,把小板凳的设计过程迁移过来。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体验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对于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能理解设计活动同样需要遵循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技术设计习惯。
【学情分析】:设计是人的一项基本技能,生活和生产中常会用到的一种技能和方法。
但是学生的设计实践并不多,而且常是没有理论和系统方法的指导。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设计思想或理念去进行设计活动,使学生对设计工作既有形象具体又有抽象概括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设计的一般过程,并能运用于设计实践之中.2、能对具体的问题形成多个方案,并选择恰当可行的方案进行实践。
3、理解设计有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从而能对设计不断改进,知道设计过程可能有反复。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制作实施、评估优化及编写使用说明这一般过程。
2、经历技术方案的构思、表达和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设计的表达、交流和评价能力;在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思维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判方式等方面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教材主要包括设计基础、设计方法、设计原理、设计流程等内容。
设计基础部分介绍了设计的观点、分类、特点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对设计的基本认识。
设计方法部分介绍了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如头脑风暴、故事板、原型制作等,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实践技巧。
设计原理部分介绍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对称性、比例干系、色彩搭配等,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的内在逻辑。
设计流程部分介绍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整体流程。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其设计潜能;二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技巧,使其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三是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培养其对设计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四是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培养其系统化思维和方法论。
三、教学方法《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教室讨论等。
通过讲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设计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对设计的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设计方法和流程,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设计实践,提高其设计能力。
通过教室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增进彼此之间的进修和交流。
四、评判方式《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评判方式主要包括作业、考试、教室表现和项目评审等。
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评判其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考试,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水平,评判其进修成绩和水平。
通过教室表现,教师可以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性和表现水平,激励其参与讨论和互动。
《设计的一般过程》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效劳的过程。
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指在设计中普遍适用的步骤和方法,帮助设计师系统地进行设计工作。
本次作业的设计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培养其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引导其将设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设计内容1.设计的一般过程概述介绍设计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作用,以及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观点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评估等步骤。
2.设计的一般过程详解(1)需求分析:了解设计的目标、用户需求和约束条件,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2)观点设计:通过头脑风暴、草图、模型等方法,生成多种设计观点,评估其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3)详细设计:对选定的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包括结构设计、功能设计、材料选择等。
(4)实施:将详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效劳,进行制作、测试和调整。
(5)评估:对设计的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是否达到设计目标,收集用户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3.设计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的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过程和方法,展示设计的应用和价值。
4.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设计,包括需求分析、观点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评估。
学生需要提交设计文档和设计效果,并进行口头展示。
四、设计方法1.讲授与案例分析:通过教室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小组讨论与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和草图绘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
3.实践操作与评估: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设计,进行实践操作并进行评估,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评判标准1.设计文档完备性:包括需求分析、观点设计、详细设计、实施和评估等内容。
2.设计效果质量:设计方案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高中通用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说课稿题目是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设计的一般过程》,本节知识共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本课为1课时。
框架主要内容确定依据一、说教材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l 本节知识教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使学生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l 这一节教学内容地位重要,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l 首先,知识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l 其次,从本章开始学生接触到了实践操作的内容。
开始让学生完成由理解到应用,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l 所以,本节与后面各章的关系属于“总——分”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设计思路,《技术与设计1》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
2、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l 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l 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l 知道设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按照《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应起来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过程与方法l 体验设想具体化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l 经历技术设计中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l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l 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l 培养富有想象、创新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 l 重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课标要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
所以这两个环节,都要让学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l 难点:如何制定设计方案,体现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l 采用案例分析——便携式小凳的设计,进行启发式教学,生动地展示设计的一般过程。
《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构想、制作、测试和优化等步骤。
2. 掌握技术设计的核心原则:实用、创新、美观和可行性。
3. 培养技术设计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技术设计的过程,掌握实用、创新、美观和可行性的核心原则。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技术设计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文字诠释等,便于讲解。
2. 准备教学器械和工具,包括绘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3.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实践操作和讨论。
4. 提前与合作企业沟通,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技术设计流程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技术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讲授新课1. 明确设计任务: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设计任务和目标。
2. 调查钻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市场需求、技术条件、材料特性等,为设计提供依据。
3. 制定设计方案: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多种方案,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4. 绘制设计图: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图纸,展示设计细节和结构。
5. 制作模型或样品:根据设计图制作模型或样品,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6. 测试与优化:对模型或样品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直到满足要求。
7. 总结与反思: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不足的地方,为今后的设计提供经验。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并交流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总结。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息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五)安置作业1. 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简单的设计任务,按照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尝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