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微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重点题型4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图【规律方法】(1)动作电位的产生示意图(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不同时刻的电位变化图)①a处:静息电位,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极化状态。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Na+内流。
其中ab段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仍处于极化状态;b点膜内、膜外电位差为零;bc段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处于反极化状态;c点膜电位达到峰值。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即复极化过程,恢复极化状态,K+外流。
④de段: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原来的静息水平。
(2)动作电位的传导示意图(某一时刻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电位大小图)该图记录的是某一时刻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点的电位大小图,根据图示dc段K+外流和ca段Na+内流可判断兴奋传导方向为从左到右。
①a处:静息电位,还未曾兴奋,K+外流,处于极化状态;对应(1)图的a处。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Na+内流,处于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此时,c 点膜电位刚好达到峰值;对应(1)图的ac段。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即复极化过程,K+外流;对应(1)图的cd段。
④de段: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原来的静息水平,e点刚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1)图的de段。
【技能提升】1.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
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十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去极化,形成一个动作电位解析②状态时,处于复极化过程,K+外流,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处于反极化状态(未到峰值),此时的Na+通道大量打开,Na+内流,B正确;有机磷农药,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而是影响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C错误;由于该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所以不能引起b处去极化,形成一个动作电位,D错误。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2011-04-13 09:35:33| 分类:美丽的生物|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乡巴佬弹楚琴《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动作电位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Na+-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离子通道的特征细胞膜上有多种离子通道。
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则与钠和钾离子通道有关。
这些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与膜电位有关,即是所谓的电压门控通道。
例如钠离子通道,在静息时它是关闭并且是可激活的。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的作用。
3、了解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和特点。
4、能够解释动作电位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内容(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二)静息电位1、定义: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导致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去极化: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去极化,从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2、反极化: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进一步升高,出现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状态,称为反极化。
3、复极化:随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外流,使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四)动作电位的特点1、“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一旦产生,其幅度就是固定的。
2、不衰减传播: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其幅度和波形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3、脉冲式发放:动作电位的产生是一个短促的脉冲,持续时间很短。
(五)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相对不疲劳、速度快。
(六)动作电位与生理功能的关系1、神经冲动的传递: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递的基本形式。
2、肌肉收缩:动作电位引起肌肉细胞膜的兴奋,触发肌肉收缩。
3、腺体分泌:某些腺体的分泌活动也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有关。
三、学习资料1、教材:《生理学》相关章节。
2、在线课程:_____平台上的生理学课程。
第1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2.阐明神经细胞质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3.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系统(2)周围神经系统①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能调节机体各种功能。
②分类2.自主神经(1)概念:自主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
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2)结构特点:自主神经先从中枢发出神经纤维并进入外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抵达相关的效应器。
(3)主要功能①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分泌少量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等。
②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心率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分泌大量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使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约肌舒张等。
(4)功能特点①很多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常常是相互拮抗的。
②有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③自主神经调节的活动也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自主神经的“自主”是相对的。
核心归纳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纤维和神经3.神经胶质细胞(1)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2)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等作用。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图1-1-3: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考向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答案A解析“植物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且能完成基本(低级)的反射活动,呼吸、心跳中枢位于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人体的基本(低级)反射活动。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复习资料之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第一天生物之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下面是对生物中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知识的讲解内容学习。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可用上述微电极插入细胞内测量记录下来。
在测出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纤维一个有效刺激,此时在示波器屏幕上即显示出一个动作电位(如右图所示)。
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上升相表示膜的去极化过程,此时膜内原有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变为正电位,即由-70~-90mv变为+20~+40mv,出现膜两侧电位倒转(外负内正),整个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可达90~130mv。
其超出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下降相代表膜的复极化过程,是膜内电位从上升相顶端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由于幅度大、时程短(不到2ms),电位波形呈尖峰形,称为峰电位(spikepotential)。
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
从细胞的生物电角度来看,动作电位与兴奋两者是同义语,而兴奋性是指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细胞的兴奋性也相应发生一系列改变。
从时程上来说,峰电位相当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后电位的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后电位的后段相当于低常期(如下图所示)。
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兴奋性也就恢复正常。
(2)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及产生原理:刺激细胞膜后,首先是该部分细胞膜上的少量Na+通道打开,膜对Na+的通透性略有增加,少量Na+从膜中流出进入膜中,减少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局部去极化或局部电位,局部电位不能传递很远。
然而,当Na+内流将膜内的负电位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膜上的所有Na+通道都被打开,导致膜对Na+的渗透率突然增加,因此膜外的Na+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流动,导致潜在行动的爆发。
动作电位微专题复习
教学反思:动作电位有关的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进行微专题复习。
1.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1)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2.动作电位的测量
静息电位常见的测定方式是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外侧,另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内侧,由于内外两侧存在电势差,因此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在一个神经纤维上的测定:是指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放在同一个神经纤维的外侧(A处和B 处),来测定两个电极处是否有电位差。
3.动作电位产生的影响因素
主要是Na+的平衡电位,此外,其它离子如Ca2+和Cl-,离子通道阻断剂,细胞的代谢等因素。
4.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就是兴奋膜向前移动的过程。
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轴突与周围静息膜之间都可以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被称之为动作电位的双向传导。
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是不衰减的,其原因在于动作电位在传导时,实际上是去极化区域的移动和动作电位的逐次产生,每次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都接近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可见其传导距离与幅度是不相关的,因此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极快,但不同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化很大。
例如,人体的一些较粗的有髓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00m/s,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低于1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电流速度为什么就和光速相等
电流是以电场的方式传递的,就是光速.但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却是很慢的.
在金属导线中,电能的传输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公里,与光速同,而我们在大型直线加速器中只能把电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其质量已达电子静止质量的四万倍以上,消耗的能量够一座小城镇的用量.从重力场理论中知道,光速是光能传导速度,是能量空间的调整速度,电流速度就是电能传导速度.
“电”的传播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电路接通以前,金属导线中虽然各处都有自由电子,但导线内并无电场,整个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自由电子只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没有定向运动,当然导线中也没有电流.当电路一接通,电场就会把场源变化的信息,以大约光速的速度传播出去,使电路各处的导线中迅速建立起电场,电场推动当地的自由电子做漂移运动,形成电流.那种认为开关接通后,自由电子从电源出发,以漂移速度定向运动,到达电灯之后,灯才能亮,完全是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