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法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69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财政的概念(一)识记1)市场失灵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也叫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损失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获得应有的补偿或者支付相应的成本,即私人得益(损失)与社会得益(损失)之间的非一致性。
3)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混合物品4)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
5)公平与效率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6)贫困指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基尼系数是评价分配结构的比较科学的指标。
表示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
公式:基尼系数=A/(A+B)8)洛伦茨曲线绝对平均曲线和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弧线为洛伦茨曲线(二)领会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市场失灵有两种类型:1.条件性市场缺陷(1)不完全竞争(2)外部效应(3)信息不充分(4)交易成本(5)偏好不合理2.原生性市场缺陷(1)收入分配不公(2)经济波动与失衡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纯粹的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3)财政现象共有的特征1.以国家为主体;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客体(对象),在价值构成上包括C+V+M,最主要的是M ——剩余产品价值,货币表现为社会纯收入;3.以国家权力为根据,包括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4.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这些公共需要的物质载体就是公共物品;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典型的财政现象都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体现着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分配关系4)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公平与差别、稳定与效率两对关系的集合。
第一编财政法总论第一章财政法概述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财政被称为“国计”,意思是什么?A.国家财赋的收支B.国家财赋的计算C.国家财赋的计算和收支D.私人财产的计算和收支D.财政法是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财政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保障财政收入的征收和管理,而财政支出方面则仅仅停留在技术性层面,满足于统治阶级内部从上到下的管理和监督B.提供公共服务C.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职能的实现D.调控经济运行现代财政法的制度基础A.封建专制B.民主宪政C.民主集中制D.君主专制6.现代财政法的目标是什么?A.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B.维护国家的基本财政利益C.实现国家的财政政策与目标D.增进全民福利,促进社会发展7.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A.财政法律关系B.财政行为C.财政关系D.财政法律行为8.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什么?A.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宏观调控B.进行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的分配C.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9.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下列哪一主体也被称为“第二财政”?A.政府B.企业C.银行D.政党10.下列关于财政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哪一个?A.财政关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必须通过国家筹集资金加以实现的社会关系B.财政关系是一种具有准公共性、必须通过国家筹集资金加以实现的社会关系C.财政关系是一种具有准公共性、必须通过国家或市场主体筹集资金加以实现的社会关系D.财政关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必须通过国家或市场主体筹集资金加以实现的社会关系11.判断财政关系内涵和外延的一条基本准则是什么?A.私人性B.公共性C.国家性D.历史性12.在财政法所调整的财政收入关系、财政管理关系和财政支出关系三种社会关系中,哪一种社会关系的公共性处于基础地位?A.财政收入关系B.财政管理关系C.财政支出关系D.均处于基础地位13.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下列所述条件中不属于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是哪一项?A.必须与上位阶的宪法价值及规范体系相符合B.必须与其他相同位阶的规范体系相调和C.必须保证本身没有相互矛盾的现象D.必须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调整14.财政基本法本身即具有宪法性文件的特性,下列哪一国家的财政基本法是以专门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A.美国B.日本C.德国D.英国15.目前我国的财政平衡法大都表现为什么?A.全国人大制定的财政基本法B.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财政法律C.国务院制定的财政行政法规D.财政部制定的财政行政规章16.我国在财政支出法的四大组成部分中,哪一部分已经有了狭义法律的规范?A.财政转移支付法B.财政采购法C.财政投资法D.财政贷款法17.下列关于罚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哪一个?A.罚没客观上能够带来财政收入,但却不以财政收入为目的B.罚没客观上能够带来财政收入,而且以财政收入为目的C.罚没客观上不能够带来财政收入,而且不以财政收入为目的D.罚没收入本身并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范畴,而是一种特殊收入18.我国目前的财政监督机关是什么?A.权力机关B.政府财政机关C.审计机关D.司法机关19.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财政、税收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什么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20.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行政法主要属于什么法律部门?A.行政法B.经济法C.民法D.刑法21.现代财政法属于哪一法律部门?A.行政法B.经济法C.兼有行政法和经济法的色彩D.兼有民法和行政法的色彩22.财政法的功能与财政的职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财政法的功能就是财政的职能B.财政法的功能与财政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没有任何联系C.财政法的功能与财政的职能有所区别,但也有密切联系D.财政法的功能与财政的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完全一致的23.财政法的授权功能在哪一部门法中可以得到明显佐证?A.财政收入法B.财政组织法C.财政支出法D.财政监督法A.授权功能B.规范功能C.监督功能D.管理功能A.财政行为法B.财政程序法C.财政责任法D.财政监督法二、多项选择题1.财政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因而被赋予多种意义。
第二章财政调控法一、教学目标L 了解财政的含义及其法律本质;2.掌握财政法的基本原则;3. 了解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4.掌握预算权与预算体系;5. 了解政府采购的法律特征;6.掌握国债的法律性质和特征。
二、课时分配共五节,每节安排1个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财政转移支付2.预算体系3.政府采购四、教学大纲第一节财政法概述一、财政的概念和作用1.财政的概念2.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1)合理配置社会资源;(2)公平调节收入分配;(3)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二、财政法概述1.财政法与财政关系2.财政法的体系(1)财政收支划分与转移支付法;(2)预算法;(3)政府采购法;(4)国家公债法。
三、财政法的基本原则1.财政法定原则2.财政分权原则3.财政收支平衡原则四、财政法的实现机制1.财政政策2.财政立法3.政府财政行为规范第二节财政收支划分与转移支付法一、财政收支划分1.财政收支划分的概念2.财政收支划分的模式(1)集权式;(2)分权式;(3)复合式。
3.财政收支划分法二、我国现行财政收支划分制度1.按财政级次划分2.按财政收入范围划分3.按财政支出范围划分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2.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3.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1)无偿性;(2)计划性;(3)公共性。
4.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四、财政收支划分与财政转移支付及其宏观调控机制1.财政收支划分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关系2.财政收支划分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机制第三节预算法一、预算与预算法概述1.预算2.预算法二、预算体系1.预算体系的概念2.我国的预算体系三、预算权(一)预算权的概念(二)我国预算权的分配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预算权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预算权3.国务院的预算权4.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权5.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权6.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权7.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权四、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一)预算收入及其范围1.预算收入2.预算收入范围(二)预算支出及其范围1.预算支出2.预算支出的范围五、预算程序(一)预算编制及编制原则1.预算编制2.预算编制原则(1)复式预算原则(2)预算平衡原则(3)真实合理原则(4)公益统筹原则(二)预算的审批与备案1.预算的审批2.预算的备案(H)预算执行与调整1.预算执行2.预算执行与国库3.预算调整(四)决算1.决算草案的编制2.决算草案的审核3.决算草案的批准六、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1.预算法律责任的概念2.预算法律责任类型(1)擅自变更预算的法律责任(2)擅自动用库款的法律责任(3)预算收支违法的法律责任七、预算法的经济法意义1.预算法对政府宏观干预行为正当性的肯定2.预算法对政府宏观干预行为的约束和限制3.预算法对宏观经济的事先导引和基础规范第四节政府采购法一、政府采购及其法律特征(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法(二)政府采购的法律特征1.政府采购目的的公益性2.政府采购主体的确定性3.政府采购范围的限定性4.政府采购方式、程序的规范性二、政府采购当事人(一)采购人1.采购人的含义2.采购人的采购方式(1)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2)自行采购(3)部门集中采购3.采购人的权利(1)采购人的选择权(2)采购人的审查权(3)采购人的缔约权(二)集中采购机构(H)供应商1.供应商的含义2.供应商的资格(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