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病》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节葡萄球菌病教学目标:掌握葡萄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重点:葡萄球菌病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难点:葡萄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禽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禽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一般以组织器宫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败血症为特征。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禽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防控体系逐渐完善,在一些已控制了禽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的禽场,葡萄球菌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给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一、病原1.病原典型的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7~1µm,常单个、成对或葡萄状排列。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呈葡萄状,致病性菌株的菌体稍小,且各个菌体的排列和大小较为整齐。
本菌易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阳性。
衰老、死亡或被中性的细胞吞噬的菌体为革兰氏阴性。
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胞。
2.葡萄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
健康禽的皮肤、羽毛、肠道都存在。
二、流行病学1.易感体: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任何年龄段的禽甚至禽胚都存在感染的可能,特别是4-6周龄雏禽和40-80日龄中雏禽多发,严重时可造成禽群15%-20%的死亡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近年来的流行病调查显示,在雨季和潮湿季节发病较多,尤其是在8-11月为高发期。
网上平养或地面平养比笼养禽的发病率高。
各种禽中白羽禽发病率较高,2.传播途径:禽群感染发病主要是通过皮肤和粘膜的创伤感染,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的传播,雏禽通过脐带感染也是常见途径。
造成禽外伤的原因很多。
日常管理中接种疫苗时消毒不严格,可造成感染,给禽带翅号、断喙或转群过程中,操作粗暴或操作方法不当也可造成外伤。
有的禽场禽群过大拥挤、通风状况不良、某种营养成分缺失缺少和光照过强时,禽会出现相互啄羽毛、啄肛的现象。
从而产生啄伤。
这些都会造成葡萄球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