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269.24 KB
- 文档页数:5
晏殊词得艺术特色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得字眼,而就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得意境,表达一份闲雅得无可奈何情调与少许敏感而旷达得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得倾向。
蝶恋花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得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浣溪沙》通篇以小园得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得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得就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得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得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得人生感触。
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得怅惘与对春意阑珊得惋惜,抒发了她轻淡、幽微得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得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得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得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得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得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就是原封不动得重现,而就是蕴含着变化。
这就是晏殊对自然、人生得通达、圆融得观照。
二、柳永对词得贡献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存得近200首词收在她得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与影响柳永就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得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与世俗。
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得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2、内容题材得开拓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得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得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得市井青楼,具有浓厚得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柳永得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得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得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得词作中就是不曾见过得。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她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得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得索寞,抒发别离相思得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得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得贡献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得传统,扩大了词得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蝶恋花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浣溪沙》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
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
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二、柳永对词的贡献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和影响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和世俗。
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2、内容题材的开拓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柳永的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的贡献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晏殊的词的风格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的词的风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殊的词的风格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
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
一、感时伤别,春秋各异晏词就题材内容来说,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
但相同的题材,晏殊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
而秋天则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浓浓的悲意。
晏殊词中常有“秋露、西风、金菊、暮蝉、梧桐、黄叶”等意象,无不流露出这种悲凉意蕴。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撼庭秋》)“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采桑子》)“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破阵子》)“霜华满树,兰凋蕙惨,秋艳如芙蓉。
”(《少年游》)秋天固然有秋天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不是让人投入,而是让人深思,因为它后面是一个归于空寂、万物消亡的'凛冽严冬,对于秋天的思索常常会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因此,伤春常常是对美的留连,对不能圆满的遗憾;而悲秋则更多是对行将灭亡之必然结果的本能恐惧。
二、晏殊词具有文士气。
在北宋初期,词虽然主要还是酒宴歌席上由歌伎演唱以“娱宾遣兴”的小道之技,但由于上层儒臣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主体意识的表现,但相比之下,晏殊词中的文士气要更加浓厚一些。
三、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四、理性的控制与感性的超越晏殊词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能够“情中有思”。
这一点叶嘉莹有极为细致恰当的解读:“晏殊却独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当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关照。
”五、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晏殊诗词内容及艺术风格分析身为北宋初期文坛佼佼者的晏殊,在诗和词两方面都有建树。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晏诗和晏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两个大方向、八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晏诗和晏词大致呈现这样一种特点:诗更正式一点,倾向于描绘众所周知的外部世界和太平盛世;词则更随意一点,注重表现生活中的闲情雅致和作者家中的内部世界。
标签:晏殊诗词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晏诗并没有像晏词那样享誉后世。
《珠玉词》自是不必说,一直闻名于世,这也是晏诗不太为人知的一个原因,词的名气太大,而诗却没有专门的文集,直到清朝,胡亦堂曾收罗晏殊的遗篇,并编成《元献遗文》一书,可惜还是不甚为人所知,后来《全宋诗》主要参考了胡的这一著作和晏殊其他散落的诗文,相互补充,此时晏殊的诗才得以比较集中的呈现出来。
一、思想内容1.应制之作晏殊自入仕以来,一路高升,直至宰相,所以他的作品自是少不了歌功颂德之作,这类作品大多数无真情实感,但也有一些不仅仅是来粉饰太平的诗作,譬如他在《奉和圣制除夜》中就以“送寒旁磔迎和令,率土群生仰昊旻”。
来委婉的提醒皇上肩上责任重大。
当然,这些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同一般的应制诗一样,此处不做赘言。
2.咏花之作还有一种在晏诗和晏词中都出现的作品是咏花之作,然而晏诗中的花和晏词中的花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晏诗中的对象多以金灯花、金凤花、牡丹花以及海棠这样色彩鲜艳的花卉为主。
而在晏词中,则多以荷花、莲花这样清丽的花卉为主。
笔者认为这样的差异是由于晏殊的诗学思想和词学思想存在差异以及诗词本身的特点带来的。
3.宴饮之作前文我们说过,晏殊好宴饮,每有佳客必留,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记录也能佐证这一点,即“晏元献公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由此,我门可以看出晏殊交友广泛,并且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喝酒行乐,所以与朋友之间的唱酬之作也是晏殊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则晏殊的这类作品只体现在晏诗中,如《次韵和王校勘中秋月》、《和王校勘中夏东园》等。
晏殊的词风格文章一晏殊,北宋时期文学家,其词风格别具一格,成为了时代的文学代表。
晏殊的词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更融合了时代背景的氛围,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人生感悟。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晏殊的词风格。
首先,晏殊的词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在宏观上关注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微观上强调个体与命运的关系。
比如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他以“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在《清平乐·别来春半》中,他也写道:“纵我无缘与君绝,我亦飘零几许年”,表达了个人命运不可控制的悲哀。
其次,晏殊的词富有情感和细腻感。
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生和时代的背景中,使每首词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和艺术魅力。
比如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他写出了对老父亲的深情告别,以及对家乡和故友的怀念之情。
在《采桑子·重九登高》中,他则描述了秋日悠然的景象,带出了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感慨。
最后,晏殊的词具有独特的语言韵律和谐感。
他重视音律美感,注重用词、押韵和句式调整的和谐统一。
比如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他那押韵、句式流畅的语言让人过口难忘。
在《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他运用对仗、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词语的节奏感更为明显。
晏殊的词风格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体系,在寓情于景的同时,又通过哲学、语言等多个层次进行艺术创作。
他用词藻精湛的语言描述时代和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精美的艺术遗产。
文章二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词风格别具一格,成为了时代的文学代表。
晏殊的词风格包括遣词造句的巧妙和富有灵性的意象,以及个性鲜明和情感丰富的艺术特征。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晏殊的词风格。
首先,晏殊的词富有灵性的意象,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他运用典故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让词语具有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采桑子·折臂翠莲看不足》中,他以“始信女子不如男,万言谷口匹翩翩”形象描绘了一位孝子。
晏殊词得艺术特色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得字眼,而就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得意境,表达一份闲雅得无可奈何情调与少许敏感而旷达得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得倾向。
蝶恋花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得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浣溪沙》通篇以小园得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得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得就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得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得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得人生感触。
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得怅惘与对春意阑珊得惋惜,抒发了她轻淡、幽微得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得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得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得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得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得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就是原封不动得重现,而就是蕴含着变化。
这就是晏殊对自然、人生得通达、圆融得观照。
二、柳永对词得贡献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存得近200首词收在她得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与影响柳永就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得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与世俗。
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得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2、内容题材得开拓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得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得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得市井青楼,具有浓厚得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柳永得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得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得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得词作中就是不曾见过得。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她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得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得索寞,抒发别离相思得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得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得贡献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得传统,扩大了词得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风格特点与情感表达引言晏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词人,被誉为“宋之史稱”。
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晏殊的词作风格特点与情感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晏殊词作风格特点1.自然质朴:晏殊的词作注重真实和自然,尤其强调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
他运用简洁明快、真实生动的语言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2.情感饱满:晏殊善于抒发内心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个人体验与社会万象相结合,在描述爱情、离别、悼亡等主题时展现了较高水平的艺术成就。
3.易懂易唱:晏殊注重写作与表演结合,他的词作清新自然,抒发真实情感,容易为普通人所理解。
其中一些作品被选入音乐剧目中并广为传唱。
4.追求意境:晏殊的词作追求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出柔美细腻、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营造出高度含蓄和抑制性情感。
二、晏殊词作情感表达1.爱情:晏殊在爱情题材上着重描写了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恋人相互间温柔体贴之态度等。
他善于通过物象、心理描写来表达深沉而饱满的爱情感受。
2.忧愁与离别:晏殊常用离别与忧愁来表现对故国家园或亲友离去的忧伤之情。
他以细腻真挚的笔触描述这种不舍与寂寞之感,引起读者共鸣。
3.对时代的反思:晏殊在一些词作中抒发了对社会时局和政治命运转变的悲叹之情。
他对士人的遭遇和社会动荡表示忧虑,以词作传递自己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4.对生活的感悟:晏殊以细腻、真实的笔墨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与细节,并在其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他通过一些朴素而含义深远的形象描写,传达出一种平凡与恬静的心态。
结论晏殊是宋代词坛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他注重真实、自然地表现日常生活场景,同时通过精妙的语言与意象塑造出深沉而饱满的情感。
晏殊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我们理解宋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晏殊的政治观点与词作特色引言晏殊,字伯雨,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既是一位儒学家,也是一位官员和诗人。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融入了自己对于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重点探讨晏殊在政治观点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示的特色。
一、晏殊的政治观点1.关注社会现实:晏殊生活在朝廷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他对当时社会现象非常关注,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倡导忠孝之道:作为一个儒学家,晏殊强调忠诚于国家与尊敬父母之道。
他将这种价值观渗透到自己的词作中,既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准则的坚持。
3.批评官员贪污腐败:晏殊通过揭露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表达了他对此类行为的不满和愤慨。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社会对官员品德的关注和反思。
二、晏殊词作的特色1.情感真挚:晏殊的词作以真挚动人的情感而闻名。
他能够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感受,引起读者共鸣。
2.意境独特:晏殊在词作中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婉约柔美的笔调,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营造出独特优美的意境。
3.议论性强:与其他词人强调浪漫主题不同,晏殊喜欢在词作中进行议论和批评。
他通过文字呈现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的观察,并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
4.写实性强:晏殊善于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结论晏殊是一位独具见解和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伦理道德准则的坚持。
晏殊的词作以情感真挚、意境独特、议论性强和写实性强为特色,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晏殊的政治观点与词作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这位伟大文化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晏殊晏几道的诗歌异同
晏殊与晏几道都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在形式和风格上有一些异同。
异同之处:
1. 形式:晏殊和晏几道都擅长写词,尤其是婉约派的词,这种词体多采用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的形式。
晏殊的词多以抒情为主,描写细腻、情感深沉;而晏几道的词则偏向于嬉笑怀古,具有一定的戏谑和讽刺色彩。
2. 主题:晏殊的诗多涉及爱情和人生哲理,他常常表达对时代动乱和官场黑暗的失望和愤懑;而晏几道的诗则更多关注社会风俗和宫廷政治,他以幽默的笔触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矛盾。
3. 风格:晏殊的诗风深沉典雅,语言华丽且写意凝重,常常运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而晏几道则更加活泼诙谐,他的诗多采用直接、简洁有力的文字,善于运用对偶和双关的技巧。
4. 影响:晏殊以其深情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他的作品对于宋代及后世的文人雅士来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晏几道的作品则对后世明清文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被明代人推崇,也为后来的戏曲发展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总的来说,晏殊和晏几道都是宋代文坛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有所异同,但都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简述晏殊词的创作特色晏殊的词的特点是什么人物简介晏殊,字同叔,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政治家。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
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是著名的宰相词人,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因而笔调闲婉,多表现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语言清丽,音律和谐,理致深蕴。
他是著名的花间派代表人物,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
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
本人共收录其代表作四首。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今天复习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大意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仿佛是在默默饮泣。
丝罗的帷幕悠闲地垂放着,罗幕之间传来缕缕轻寒。
一双燕子,恩恩爱爱,成双成对地翩翩飞去。
高高在上的明月,无法理解离别之苦。
自顾自地散发着清辉,直到破晓,还斜斜地穿朱门入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落叶缤纷,凋零了绿树。
我形单影只,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
守着一颗痴心,满目含情,深深的思,深深的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用彩色的信笺,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书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也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晏殊这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首写深秋怀人之作,堪称宋词名篇,也是晏殊的著名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以及所蕴含着的愁苦之情。
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蝶恋花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浣溪沙》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
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
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二、柳永对词的贡献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变化。
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
1、创作态度和影响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柳永将词从士大夫圈中解放出来,使它走向市民和世俗。
柳永通过采纳市井新声,自度曲及改造旧曲等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使之成为家2、内容题材的开拓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第三,描写都市风光。
柳永的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第二,表现羁旅行役之苦。
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3、柳词艺术上的贡献第一,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第二、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柳永贡献最大的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1、认识上的突破1)苏轼在理论上要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两者虽有外在形式的差别,但其艺术本质和功能是一致的。
2)苏轼将词视为诗之一种,从而要打乱原先已经界定的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3)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是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高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2、内容上的突破刘熙载《艺概·词概》:“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他打破了过去词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第一、抒情词:爱情、兄弟之情、爱国、怀古等第二、自然山水及农村词:《浣溪沙》组词第三、咏物词(近30首):咏橘、咏柳、咏松、咏红梅、海棠、孤雁等苏轼词题材开拓的方向,是进一步表现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表现苏轼自我的襟怀抱负、日常生活。
苏词的境界苏轼词的境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蕴、高卓的才学识见、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构成的。
3、风格上的突破苏轼以前,婉约词风一统词坛,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突破了婉约之风,但并未形成新的风格。
到了苏轼手里,则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以诗为词——苏轼在继承词的传统的前提下,吸收诗的特点而改革词风,拓展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以词抒写其豪迈旷达的襟怀,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三、“易安体”的特色1、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真切抒写她怡愉闺中或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极富个性化特征。
她的词尤其善于选择典型的生活片段入词,在具体、细腻的叙写中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少女时期:青春亮丽天真婚居生活:愉悦欢欣、离愁别苦寡居时期:孤苦寂寞2、语言雅致、含蓄、简洁《醉花阴》:全词从开头的写景到后来的抒情语言都十分雅致,特别是后三句更是绝佳。
作者借菊花抒情,但全词却无一个“菊”字,但又句句不离“菊”。
如“东篱”、“暗香”、“黄花”、“瘦”等词分别从位置、气味、颜色、神态等方面写出了它的神韵,无一字不雅秀。
3、音韵和谐优美李清照的词大多婉转流畅、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同时还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词情相结合,收到增强作品感情抒发的效果。
辛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辛词谴责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抨击统治者的是非混淆、贤愚不辨,痛恨投降派的排斥异己、妒贤害能,这都大大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4、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
●代表作品《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汉宫秋》的悲剧意蕴1、一代帝王的悲戚:尊严、权威、自由、幸福被剥夺,被迫以皇妃和亲。
2、王朝覆灭的悲哀:文武大臣无能、怯懦、自私苟安,不能保家卫国。
剧本借古讽今,一方面通过元帝和昭君的生离死别,含蓄地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另一方面,又通过歌颂王昭君为保全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生命,批判朝臣们的腐朽无能和卖国贼的投降叛国行经。
寄寓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民族意识。
二、《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长亭送别》以抒情诗般的语言,叙写莺莺的离愁别恨,使全剧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哀愁,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
语言华美绮丽(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体,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1、王实甫善于用诗的语言,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充满诗情画意。
2、把古典诗词中的词句和当时生动活泼的口语镕铸、提炼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3、常用夸张、比喻、排比、叠词叠句等修辞手法。
三、《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形象珍重爱情,鄙薄功名,贤淑、温柔,但又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卖柑者言(一)文章主旨文章以“予”与卖柑者的对话形式,淋漓酣畅地指斥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废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机构的腐败,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二)表现技巧1、构思新巧,寓意深刻以明辩实讽的曲笔讽世。
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反对卖柑者言,实际上是赞同卖柑者言;卖柑者表面上是在自辩,实际上是在讽世。
论柑的外表与实质是手段,以此旁敲侧击官僚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才是目的。
2、奇巧而贴切的比喻和对比⏹本文通篇都是比喻,作者以柑子统摄全篇。
用其内外不一与文臣武将徒有华丽外表,实则丑恶无能的情况进行类比。
此外,还始终以人、物各自的“外”与“中”进行对比,而这种类比与对比又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显得奇巧而贴切。
3、犀利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作者借古喻今,以古之圣贤与今之众人对照,有议论、有事实、有分析地,一层深一层地进行抨击,来表达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和对腐败官僚的揶揄和讽刺,语言犀利尖锐。
主题通过狐女青凤在爱情、婚姻上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礼教加诸妇女的人身束缚和精神压抑,以及她们在这种束缚和压抑之下,对于切身幸福的关心、向往。
《青凤》的细节描写——青凤“生(耿去病)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
女觉之,辄俯其首。
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骤见生,骇而却退,遽阖双扉”,并以“叔闺训严,不敢奉命”,拒绝与耿去病相见。
“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当叔父怒逐她时,她唯有“低头急去”;当叔父“诃诟万端”时,她唯有“嘤嘤啜泣”。
青凤的叔父——礼教的束缚青凤叔父的描写,实际上是提供青凤的生活环境,揭示其性格形成的客观依据。
耿去病——爱情的追求耿去病的狂放意在衬托青凤善良而驯从、温和而怯弱的性格,以揭示自由爱情与森严礼教的尖锐对立。
1、人物形象——黄英姐弟黄英和陶生是菊精的化身,也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早期的农业资产者形象。
精于种菊,但对于技术秘不示人。
能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善于再投资。
人物形象——马子才马子才酷爱菊花,安于清贫,秉性耿介,在明清时代商品交换日渐频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渐萌芽的情况下,他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放,以市井谋利为耻。
2、马子才与黄英姐弟的矛盾争论:卖菊、置产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纠葛,实质上正是商品经济与传统孔孟思想的大冲撞。
黄英姐弟经商致富、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体现了明清之际市民阶层普遍的思想意识。
马子才的形象体现了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贱视商人、安于贫贱的心态。
3、蒲松龄思想的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仕途蹭蹬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
另一方面,受当时“弃儒从商”世风的影响,对马子才思想的僵化又持批判的态度,认可商人及其商业行为。
4、棋酒人生陶家事业在处于高峰阶段时,在马子才的干涉下中断,透露了新兴商人向传统儒士生活模式的靠拢和体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必然的,是超越一个高度之后找不到新的落脚点之后的必然性,是新潜质的毁灭。
诗歌: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两句诗写出了清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情。
清前期曾屡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
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入文字狱中。
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见解。
作者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因而以婉转之笔出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尾联作者引用了田横五百壮士这一充满壮烈情调和高扬铮铮气骨的故事,和现实形成反差强烈的鲜明对照。
隐含着对醉心功名利禄、不敢争取命运自主的士大夫们的讽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