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教名寺大召寺共68页
- 格式:ppt
- 大小:7.83 MB
- 文档页数:68
中国地名大会题目20210213一举成名1.选择题:“盱眙”正确读音正确答案:xū yí盱眙,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
盱的意思张目,眙的意思是直视。
古代盱眙县城在山上,登高望远。
明祖陵,盱眙龙虾2.选择题“濠梁之辩”发生地?A浙江绍兴 B安徽省滁州市 C湖北省黄石市 D浙江绍兴市正确答案:安徽省滁州市濠水,古水名,在凤阳县境内,北流至临淮关入淮,分东濠水和西濠水。
据郦道元《水经注》:“濠水出阴陵县阳亭北,东北流经小城,而北流注于淮”。
3. 排序题,长江沿岸8个城市依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排列宜宾市-泸州市-宜昌市-岳阳市-武汉市-九江市-安庆市-南京市地方展演:题目1,展演望庐山瀑布画,提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哪个县级市的美景?正确答案:庐山市题目2,杂技《啊,故乡》,根据一部著名电影的插曲演绎的舞蹈,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哪个书院邂逅?正确答案:白鹿洞书院电影为庐山恋题目3,云雾香茶,提问:展演三的茶因某座山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得名,请问以下哪个是该山的别称?A 匡山B 五老C 太乙正确答案A匡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
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
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
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太乙山终南山的别称4. 以下那位名人没有在庐山隐居过?A 李白B 陶渊明 C杜甫 D白居易正确答案:C杜甫李白:第一次是开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西蜀,于匡庐一过客。
第二次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
据《新唐书.李白列传》记载:“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
安禄山反则在公元755年11月,李白是“窜身南国避胡尘”经金陵、浔阳到达庐山。
据《庐山年表》所载:“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15年,李白游庐山,隐于屏风叠”。
第三次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送妻宗氏学道李腾空。
黄教(格鲁派)六大寺庙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的一个宗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在藏语里是善律的意思,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所以叫格鲁派。
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黄教在西藏有六大寺庙,它们是:1. 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佛教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清世宗就是雍正皇帝。
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
可见该寺僧侣信奉“弥勒净土”。
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士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
寺内还保存着历代甘丹赤巴的遗体灵塔九十余座,并藏有许多明代以来的文物和工艺品。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
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
整座建筑群由佛殿、喇章宫殿、僧院扎仓和米村及其附属建筑单元组成。
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灵塔内尚存宗喀巴的肉身灵塔。
宗喀巴修行的山洞位于寺庙东头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一处著名的古迹。
在它下面是宗喀巴的寝宫,宫内尚存有宗喀巴的经书、法衣、印章等遗物。
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由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这些文物都展示出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亲密关系。
其中二十四幅要展示三周,形成了该寺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甘丹绣唐节”。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全盛时期有近4000僧侣。
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甘丹寺,全称直择为喜足尊胜洲,简称甘丹寺。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
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小召(席力图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和浩特以北有大青山风景,临近可观赏哈素海风光、卓资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
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到真正的内蒙古风味。
呼和浩特五塔寺夜色中的大召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
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
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保存有丰富的珍贵的名胜古迹,如: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东郊辽代的白塔(即"万布华严经塔")、公主府、将军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誉为"召城",有着丰富的召庙文化,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等。
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不仅拥有鉴证历史的文物古迹,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旅游开发区、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庄等景区(点)无不是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之处。
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努力使之成为呼和浩特市新的支柱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旅游企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现在又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将蒙古族风情、历史文化、秀美的草原风光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蒙古风情园;使呼和浩特市北方城市冬季旅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乌素图大型滑雪场;拥有现代功能,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尔夫球场;人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汇集了世界名亭和历代古币且环境优美的和林县南山公园已向游人开放;而地处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南湖公园也以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迎来了众多的游客。
呼和浩特大召寺音声的实地考察作者:张俭侠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4期摘要:呼和浩特大召寺属于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都会举行大型的法会,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笔者通过2013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的法会,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来研究仪式音声的运用,将其作为呼和浩特社会文化的大背来阐述其音声的特点及功能。
关键词:呼和浩特大召寺晾大佛查玛舞仪式音声笔者于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早晨7点多从师大西门乘坐公交车来大召寺。
通过对大召寺“晾大佛”法会的仪式音声的考察,研究其内蒙古呼和浩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的仪式音声的特点及功能。
一、“大召寺”简介呼和浩特首座藏传佛教寺院—“大召寺”。
蒙语称之为“伊克召”,意为“大庙”。
“大召”系藏语。
汉语称之为“无量寺”。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
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
呼和浩特地区是明末清初,喇嘛教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兴盛的中心,因此民间号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而闻名于世。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何为“音声”呢?“音声”的概念应该包括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音声,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音乐”。
作为仪式行为的一部分,音声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是增强和延续仪式行为及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体及手段,通过它带出了仪式的灵验性。
因此,信仰、仪式和音声行为是三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晾大佛”仪式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8:00左右笔者来到大召寺的菩提过殿门前等待仪式活动的开始。
前来参加法会的信众们人山人海,十分壮观。
那么为何要举行“晾大佛”仪式?由谁主办?一年当中举行几次?“晾大佛”是藏传佛教寺院所举行的一种法事活动。
呼和浩特大召寺(无量寺)的“晾大佛”仪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农历六月十五”举行两次。
由喇嘛和信众们自愿举办的一种宗教活动。
举行“晾大佛”仪式的原因之一是怕大佛常年挂在大殿中招虫子。
内蒙古大召寺的导游词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
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
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内蒙古大召寺导游词1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区——大召,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想几天的草原观光下来,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牧民们,一定让诸位体味了无限的激情;原汁原味、润滑爽口的奶制品,也一定令你们饱尝了蒙古族“白食”的绵软;而那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明月、广袤的草场、成群的牛羊,更是让各位走进了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世界。
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大召,则会让大家走向另一种深沉、古典、神秘与悠久。
对于呼和浩特市“青城”的别称,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遍布绿色,满目青翠,风景秀丽;但是对于塞外名城的呼和浩特来说,召庙更是到处可见,虽然比不上号称“庙宇之都”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那样多,但我们呼和浩特也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说法。
清朝时期有人用“庙宇林立”、“殿宇雄壮”、“比拟佛国”来形容这里的召庙之多。
所以,美丽的呼和浩特又有了“召城”之美誉。
而其中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就当数大召,它甚至可与呼和浩特的前身“归化城”相提并论。
十六世纪时,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即黄教)。
为了迎接三世到内蒙古地区传播宗教,根据1578年在青海仰华寺大法会上的许愿,阿勒坦汗于1579年(明万历七年)在呼和浩特修建起了当时蒙古地区第一座黄教召庙,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召(蒙古语称藏传佛教寺庙为召),明朝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又因为寺内供奉银制的释迦牟尼坐像,民间也曾俗称银佛寺,也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所说的大召。
1586年,三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传法讲经。
大召是格鲁派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第一座正规寺庙,一度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