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24、寓言两则(第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选自《战国策·燕二》。
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设计理念】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寓言教学,往往采用“读故事—谈道理—举例子”三部曲,偏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忽略了寓言本身所内在的文化韵味。
本设计意在从寓言故事出发,紧扣一个“读”字,带领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上出寓言的特点,更上出语文课的文化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故事并不陌生,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就已出现寓言类课文,如《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他们对什么是寓言已有初浅的了解,知道一些寓言的基本特点,对学习寓言的方法处于起步阶段。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故事,喜欢表演,教师应从朗读入手,加强从读中悟出道理,进一步交给孩子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故事、领悟寓意,懂得为了一点利益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读好对话,读懂寓言。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寓言故事并阅读,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生预习课文。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特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
板书课题。
2、复习寓言的基本特点。
3、过渡: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寓言是常见的文体,三年级孩子在课内课外已不是第一次见面,“鹬蚌相争”就是本课的第二篇寓言。
24.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故事导入,了解鹬蚌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2、了解鹬蚌(1)PPT出示:鹬、蚌图片,仔细观察鹬和蚌的字形,猜猜看哪个是鹬,哪个是蚌?①a预设:生1鹬这个字是鸟字旁,所以…..b追问:鹬这种鸟和其他鸟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课前查资料了解过的?(又尖又长的嘴巴,栖息水边,吃昆虫、鱼等,大多数为迁徙鸟……)c这又尖又长的嘴巴是它最有力的武器,它常常用来——PPT啄肉,啄在字典里的解释是PPT:鸟类用嘴巴用力叩击取食,读读这个字——读(没有啄到,力气小了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那么这个就是——蚌,它有什么特点?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a生:喜欢生活在河、湖、沼泽里的贝类,外壳坚硬,长圆形,可产出珍珠。
b是的它有者长圆形的坚硬的壳儿,PPT出示:壳儿(教师范读)c读好儿化音:它常常——张开壳儿合上壳儿松开壳儿d这两片坚硬的壳儿就是它克敌的法宝!PPT: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e告诉我,这只蚌是怎么克敌的?PPT:夹住(这个词特别容易读错,这是一个多音字PPT:夹jia(用力地使物体固定不动)(双层的(衣被等))这里应该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河蚌用它的壳牢牢夹住…..请你读,你读,一起读。
来把它放在句子再读。
PPT: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一)检查预习,初读故事1、把这些字词带入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精读课文,领悟寓意1、通过读课文,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争的古文字是这样写的PPT:争的古文字,什么意思呢?(两只手抢一个东西)怎样组词?(争论、争斗、争夺、争吵)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的?争的结果是什么?第二遍读课文,默读,边读边想并画出文中写鹬蚌相争的具体语句。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1、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2、认识鹬和蚌。
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嘴巴又尖又长、腿又细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出示蚌的图片:(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3、揭示课题,齐读。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
(板书:争)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三、细读课文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课件出示)2、指导学生朗读(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感悟,有语气朗读(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毫不示弱)指导“弱”的写法。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4)指导造句“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近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
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
来,那男生。
(生看屏幕,回答)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
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
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习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
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没有。
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
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
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生:大人。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字理识字等方法自主学会“弱”字。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读书1.播放课件,师简介故事背景。
两千多年前,中国曾分为很多个小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等,其中秦国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他一直想消灭赵国、燕国等等这些小国统一天下,可是又担心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自己对付不了,所以就一直在等待机会。
嘿,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眼看一场激烈的战争就要爆发,就在这时,燕国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什么故事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你们想知道吗?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题目:鹬蚌相争。
指名读,齐读。
3.师:小朋友认识鹬和蚌吗?出示图片。
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生:鹬,嘴巴很长。
师:对,鹬的嘴巴不仅长,还很尖,你知道鹬用这张又长又尖的嘴巴来干什么吗?(啄河边或田野里的小鱼、小虫吃)师: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
啄一下,再啄一下(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
)生: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
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
(生两只手做动作。
)边做边读好这几个词:壳儿张开壳儿合上壳儿4.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哪个字最重要?(预设:争)那么它们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读一读课文,并试着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鹬蚌相争》一、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
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
请同学们跟我板书一下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鹬”这个字,你猜一下鹬是什么?同学们,见过鹬吗?我们来看看鹬。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鹬长着长长的腿,尖尖的嘴,它生活在河边,专门吃昆虫、甲壳动物等,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蚌”。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蚌。
(出示图片)蚌是一种软体动物,遇到敌害进攻,它把柔软的身体躲在两片硬硬的壳里,可以保护自己。
二、讲读课文。
1、认识了鹬和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鹬和蚌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2、读了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段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那个字来写的。
(板书:争)3、围绕“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板书)把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一种写作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没有哪个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呢?4、一天,风和日丽,蚌伸展开壳儿,伸了个懒腰,要晒晒太阳。
这时,他怎样想?一只鹬从天空飞过,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露出了肥美的肉,鹬会怎么说?于是?河蚌大吃一惊,急忙?5、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威胁来吗?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
而是怎么表现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
请两个同学演一演。
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鹬和蚌吗?傻在哪?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不去考虑后果。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相持)(板书:互不相让两败俱伤”)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板书:渔翁得利)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三下24课寓言两则苏教版语文三下第二十四课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寓言内容,明白寓言包含的寓意。
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4、初步了解故事出处,激发学生阅读其它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图猜成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来猜一些画谜,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从每幅图中猜出一个成语来。
生:狐假虎威、亡羊补牢、鹬蚌相争二、揭题1 、出示鹬和蚌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认识鹬和蚌这两个字,读准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寓言故事,请对照拼音读课题。
生:读鹬/蚌/相争,对照手势再读。
师:认识鹬和蚌吗?你能根据字形猜一猜,这是谁吗?生:鹬。
师;鹬是一种水鸟,所以有鸟字旁,去掉鸟字旁左边还读矞,它是一个形声字。
(板书鹬)。
左边的矞是指矛穿过一样东西,所以左上边还有个矛。
师:那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嘴长,腿长,在岸边啄食鱼虾、河蚌。
)师:这幅图上的一定就是蚌了,它是一个后鼻音的字,读准。
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肥肥的身体,两扇坚硬的外壳,生活在浅水里。
)2、学生看图,识认争,质疑课题。
师:再来看这个字,谁认识?师:古文字的争字,像上下两只手在抢夺一件物体的形状。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争斗。
师:现在再来读课题!心中有疑问吗?师: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好,现在开始吧!2、读词语。
师:大家用心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大屏幕)啄肉猛地啄肉(读链接的句子)夹住(字典正音)牢牢地夹住(读链接的句子)相持不禁(根据字典中解释判断读音)。
苏教版三下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一、导入课题,设疑激发
1.出示鹬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鹬)出示蚌的图片,问这又
是什么?(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师对“鹬”和“蚌”两个字作适当讲解)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2.鹬和蚌,一个经常在天上飞,一个生活在水里,它们怎么会
相争起来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3.原来是因为这样才相争起来的呀,我们一起来把故事的起因
给读清楚。
齐读
二、读演体验
1.鹬和蚌相争起来了,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读读第二自
然段。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2.(点击出示图片)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能拔出来
吗?你从哪里读明白的?(点击出现“用尽力气”)是呀,
鹬又抓、又敲、又甩,结果还是拔不出嘴来。
这时,它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出示“威胁”)
3.现在,你就是那只鹬了,你会怎样来威胁蚌,让蚌觉得很害
怕,觉得你非常厉害呢?(指名读)
师评1:真的是气势汹汹啊!小眼睛都瞪大了,在狠狠地吓唬蚌呢!(若生读得很棒的话,接说——学着他的样子,我们再来威胁蚌。
)
师评2:是在狠狠地威胁吗?感觉像是商量!这不是一只正在威胁蚌的鹬,是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再来一遍行吗?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的话,后果太严重了!4.我们一起来做做鹬,对蚌大声地放出狠话,让蚌觉得不听你
的话,后果太严重了!
5.鹬抓住了蚌离不开水的弱点威胁蚌,强硬极了,那蚌听了鹬
的话,服输了吗?(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它呀,是毫不示弱(点击出示“毫不示弱”)河蚌根本就不怕它,谁来读好这个词?它偏不向鹬低头,再
来读。
表示弓子强劲有力。
篆文在加,表示强弓已老,比喻强劲弓在使用很久之后失。
隶书省去其
,两“”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像须发,表示年,篆文在各加,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
隶书省去其中一撇
相存,因此字形采用两个会义。
(2)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
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
表示态度强硬,在某些事
情上不甘落后,不服输。
(3)现在你又是那只一点儿也不服输的蚌了。
问问你,蚌,你为什么不怕鹬啊?(生交流)怪不得,蚌不仅
毫不示弱,还。
(课件出示“得意洋
洋”)蚌啊,快狠狠地回击鹬吧,让鹬也知道知道你
的厉害。
(评价1:听出来了,蚌也抓住了鹬的弱点,同样强
硬。
评价2:嗯,挺强硬的!不过这得意劲儿还可以再
大一些。
评价3:哎呀,你好像有点被鹬吓到的样子,
你可也抓住了鹬的弱点了啊!)
(4)再请一只蚌。
(5)(出示两段文字)你们看,鹬怎样来威胁蚌,蚌就怎样与它针锋相对。
鹬说,蚌就回答;
鹬说今天,蚌就说今天。
(6)鹬和蚌针锋相对的这一幕啊,老师还要请男女生来生动地表现出来。
现在女生就是鹬,男生就是蚌,老
师给你们读旁白。
你们好好较量较量!(分男女生
读)
三、身临其境,初探寓意
1.出示: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指名读)
鹬和蚌斗来斗去,斗了好长时间,谁也不让谁,这就叫——“相持”。
(板书:相持)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鹬被晒得头昏眼花,蚌也口干舌燥,可他们还是——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太阳下山了,别的河蚌都钻到水里去了,鸟儿也忙着归巢,可是这只鹬和蚌还是——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3.哎呀,不好了,有渔夫来了!鹬啊,蚌啊,快逃吧!唉,鹬啊,你为什么不飞走啊!蚌啊,你呢?你为什么也不跑呀?原来,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就叫:两败俱伤。
(小卡片出示该词)
4.引读并点击示文第三自然段: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5.瞧,这就是那个渔夫(出图示)。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渔夫的心情吗?(引出观察眼睛、嘴巴)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喜笑颜开)你脑海里还想到了哪些表示特别开心的词语?(生交流)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四字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读(点击出示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禁、喜眉笑眼、笑逐颜开、、乐不可支)。
6.渔夫为什么这么开心啊?(指图)让我们做一回这幸运的渔夫吧,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
7.小练笔:渔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心里乐开了花,那鹬和蚌呢?它们被抓在了鱼篓里,失去了自由,而且即将要失去生命。
现在,你就是这鱼篓里的鹬或者蚌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啊?(后悔,难受)可怜的鹬和蚌,想起刚才的互不相让,心头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赶快在这一自然段的边上写下来吧。
8.交流。
(评价1:这只鹬垂头丧气的,真的很难过!评价2:这只蚌哭丧着脸,后悔极了!评价3:它们不互相争斗了。
评价4:它们不再互不相让了。
评价5:这只蚌眼泪都快出来了,真的是悔恨交加呀!)
9.听出来了,现在鹬和蚌都明白了:鹬蚌相争,可能是——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了。
(是的,让别人得利了。
)
四、拓展反思,深化认识
1.《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呀,出自《战国策》这本书,是一个叫苏代的人讲给赵王听的。
那时有七个小国,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有一回,其中的两个小国——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想一想当赵王听完这个故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那学完了这个寓言故事的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是呀,遇到争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相争、相持,那应该相互怎样呢?——(想让)板书:想让。
4.看来,小小的寓言还真有魅力,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能让我们明白一个大大的道理。
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可以多读读,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