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执教:沾化县下河实验学校赵景玲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每想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板课题)2.请学生们齐读课题,提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们抓住“脱鞋绾裤”这个词并从读中感受搭石的美。
3.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依顺序来交流汇报。
3.学生齐读,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小组讨论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教师用小组读、个别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体会画面的美。
5.理解“绰”是的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6.让学生伴随音乐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语文《搭石》教学设计语文《搭石》教学设计(精选5篇)语文《搭石》教学设计1课前谈话: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中心小学的罗老师,早上,当我走进我们刘家坊小学,看到学校虽然还在建设之中,但很干净,风景也美!我还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你们非常热情地欢迎我这个陌生的老师,让老师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内在的心灵美!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语文课,你们高兴吗?真的?有了你们的热情支持和敏而好学,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非常美满!一、画简笔画,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风景画。
(简笔画搭石)知道画是什么吗?没错,是搭石。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21课,题目是——(板书)二、了解搭石,引出“美”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找得真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绾”是意思呢?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夏天还好,可到了秋冬,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搭石,其实就是平平凡凡的石头组成。
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生齐读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指名说)是啊!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作者刘章爷爷一起,走进小村庄,走近搭石去看看吧!三、自读交流,寻找“美”。
请大家默读课文2—4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
《搭石》教案8篇《搭石》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学情分析】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目标:1、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的意思2、体会文中走搭石的美和乡亲们的品质美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孩子们,还记得刘章爷爷家乡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吗?多年以后,每当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搭石。
平凡而普通的搭石为什么能使刘章爷爷难以忘怀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第21课。
2、齐读课题3、还记得这些生字词吗?小火车开起来。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搭石。
过渡:在没有搭石前,人们来来去去都需要脱鞋挽裤,而有了搭石之后,人们过河就方便多了。
二、读文解析(一)点明中心1、这一块块天然的搭石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文中刘章爷爷用一句话来进行了概括,请打开语文书,翻到21课,快速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来。
过渡:齐读句子(板书)2.紧扣“风景”,设疑几块简简单单的方便小溪两岸的人们行走的石头,是怎么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找找那一幅幅独特的风景,领略令人感动的美。
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声朗读2、4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几幅与搭石有关的动人画面,勾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要求)(二)第一幅美的画面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搭石的动人魅力。
作者是怎么描写第一幅美的画面的?2.生:上了点年岁的人、、、、3.师:请孩子们读读这段话,注意朗读时,把红色字体的字读得稍微重一点。
边读边思考,你感受到什么?4.谁来读读这段话。
5.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为他人着想的品质)6.多好的老人呀,当他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也许会想——7.他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做了,请找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动作词。
8.通过这些动作词,通过老人怕搭石不稳,反复地踏,你又一次感受到什么?(板书:乐于奉献)9.乐于奉献的老人,使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奉献之美。
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段话。
10.师:老人们摆搭石时的画面,难道不是一道风景吗?所以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课文《搭石》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课文《搭石》的教学设计1李吉林老师曾说,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工具,因为他要用一辈子。
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孩子人文的熏陶感染,使他的道德、情感、智慧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
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关注写法、迁移运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
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扫清生字障碍,正确认读7个生字,识记“暴、惰、衡”字形。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体会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总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
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
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搭石》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搭石》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
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谈话,并课件出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教案优秀6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是搭石?生2:搭石搭在哪?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裤理所当然俩人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
(出示词语)同桌互读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生1:“俩”念liǎ。
生2:“脱鞋绾裤”的“绾”师:“绾”是什么意思?生3: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生:就会着凉感冒。
《搭石》教案优秀8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
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
(点拨学法)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2、交流。
相机点拨并板书:摆走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
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小学语文课文《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小学语文课文《搭石》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搭石》一课是本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散文,是作者刘章以家乡小溪中普普通通的搭石为素材,运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优美画面,向人们传递着家乡人淳朴的民风和为他人无私奉献、敬重老人的美好情感。
学习本课不但要使学生通过一幅幅美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美,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家乡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3、创设情境理解“什么是搭石,搭石对家乡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1、师生查阅的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及作者刘章的资料。
2、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可是作者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风景,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最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平凡而美的搭石。
(结合PPT配乐引入情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检查预习,介绍作者刘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我们这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第一段讲)什么是搭石;(第二段述) X摆搭石;(第三、四段写) X走搭石;(最后一段议)以石喻人。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二)学习生字词,多音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学生读,并在课文中标出“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挽裤、间隔”边读边学习生字词;3、出示第二自然段学习“谴责、懒惰、平稳”;4、出示第三自然段学习“俗语、平衡、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结合实际理解“俗语”就是(紧走搭石慢过桥)5、出示第四自然段学习“伏下、联结、理所当然”;6、学习多音字“涨(zhǎngzhàng)行(xíngháng)间(jiànjiān)调(tiáodiào)”(二)再读感知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什么是搭石?如果没有搭石会怎么样呢?”(训练学生默读,要求略读)用“ ”在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搭石四年级课文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一文设计。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第17课《搭石》。
内容详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搭石游戏实践、课后习题讨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搭石游戏的规则及背后的数学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搭石游戏的数学原理,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搭石游戏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搭石游戏道具(或自制搭石道具)、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组有趣的搭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它有什么规则?”2. 课文阅读与生词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搭石游戏规则。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如“间隔”、“连续”等。
3. 搭石游戏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搭石道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搭石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搭石规律。
4.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搭石原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搭石》2. 生词:间隔、连续3. 搭石游戏规则4. 例题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课后习题第3、4题。
2. 答案:(1)见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搭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原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搭石游戏的变化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今天,我上的《搭石》一课,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课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我的设计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能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教材分析: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三、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__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基本流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__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1《搭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写出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前:速读速记,积累名言:1、爱可以战胜一切。
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一、单元小诗导入,心生暖爱。
1、感知内容,师生接读:(师:谁来说一说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生:爱,从未远离(师:是呀,爱,从未远离)将一地爱的花瓣,生:一片片揉进我的心波,师: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出发,生:驾清风,伴明月,师:为孩子的梦里加点牛奶,生:给年轻人的心上放点果酱,师:帮老年人的回忆抹点蜜糖。
生:噢!差点忘了,师:还要给窗前的茉莉洒点月光。
(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21搭石,一同感受一个小村庄里的乡亲们的善良和他们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板书课题)二、了解背景,以文带文。
任务一:(1)默读课文和主题读写中的42.《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2)什么叫搭石?用“—”画出两篇课文中的句子。
1、指名交流2、整体感知,师生对读:师:(之前,刘章这样写搭石)生: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
师:(之后,刘章又这样写搭石)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品词析句,师生对比读:师读: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生比: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师读: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搭石》教案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搭石》教案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1《搭石》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一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背负过溪……学生在学习中,被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德所感染,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风险的热望。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庸俗、平衡、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语、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来体会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具(课件)准备:实物:大小不等的石头;课件:(生字词)、(初读提示)、(作业设计)、一张小溪图、(精彩句、段)、(配乐朗读)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季,你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去玩?生:小溪;师:老师在小的时候也非常喜欢到那里去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出示小溪图)“哗啦啦、哗啦啦,”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它流过了田野,经过果园,滋润着土地,浇灌着良田。
它就像一条铺满水晶的路,蜿蜒曲折,缓缓向前。
咦,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石头谁放的?它为人们带来了什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生:(想)。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石头,走进《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搭石是什么?谁搭石?怎么搭?人们如何走搭石?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吧!课件出示初读提示:1、要求读准字音,通读句子,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21.《搭石》学习目标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
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
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
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精选12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篇1[设计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阅读讨论、以读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想象中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体会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精神。
[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编选本课的意图一是使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二是使学生学习作者从周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
学生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可我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她们缺失农村生活的体验,要他们体会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想象人们走搭石、修搭石的情景,体会乡亲们的朴实、善良也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学会“洪、暴、猛”等11个生字,认识“谴、惰、俗”等7生字,正确读写“间隔、懒惰、联结、清波漾漾、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 1教材分析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实践、体验”的学*方式。
在教室搭建搭石让学生走一走搭石,使学生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惯。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课前准备铺搭石用的石头。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学*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自己学*收获,对课文进行质疑。
第二课时一、复*,质疑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2.在学*中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二、学*课文,解质疑1.在这些问题中“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这道题理解了,其它的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是什么意思?师:是啊,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1、《搭石》教学设计执教人:刘云一、教学课题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专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第21课,该组主题是“人间真情”,目的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作者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这一中心句,选用了“摆放搭石、调整搭石、集体过搭石、对面过搭石、老少过搭石”五个场景来表现家乡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的精神品质。
三、设计思路1.整体感知,走近搭石感受美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2.自主学习,走上搭石寻找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批画,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搭石美的语句,体会搭石带给人的美好画面。
3.多种方法,亲近搭石升华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等多种方法,在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中,体会文章内涵,升华美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现的情景,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写作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受到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读议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突破方法:抓住课文中对“搭石”的描写,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六、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讲结合法。
学法:读议结合法。
七、教学准备学生: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初知词义。
3、标出自然段。
老师:课文朗读录音八、课时安排二课时九、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段落。
2、学会本课生字词。
(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向你们求助,你们都愿意帮助我吧?(生:愿意)师:老师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条很浅的小溪,每次我都要脱鞋挽裤才能过去,现在天气非常寒冷了,我每次都要忍受寒冷的水的冲击,你们现在帮我想想怎么样才不用脱鞋挽裤也能通过呢?(引导学生说使用石头当桥来帮助教师,以此导入文章)2、那今天我们就去领略刘章爷爷家乡最美的地方——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21.《搭石》4、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什么是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完成以下要求①解决生字(标音、组词)划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②划出不懂的句子,并和同桌相互讨论。
2、教学生字谴qiǎn 惰duò俗sú协xié序xù绰chuò伏fú3、注意的生字间读音jiàn 俩读音Liǎ暴下部不是“水”序里面是“予”,不要写成“矛”4、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作者通介绍了家乡的小溪在汛期后,总有人摆石,为大家的出行提供方便及搭石时一道亮丽风景。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说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乡亲们摆搭石。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乡亲们走搭石。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理解词语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上涨时期。
绾裤:把裤挽起来的意思。
(四)、自由读文,感知搭石给作者的印象1、在作者眼中搭石给他的印象是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你眼中的风景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内容来说明家乡这道风景的?感知作者在表现结构上的特点。
(总分结构)2、学习第1自然段,明白在没有搭石前人们是怎么做的?(如果没有溪里的石头,人们出工必须脱鞋绾裤,反复读出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3、一次次的脱鞋绾裤,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脱鞋绾裤中悟出小溪给乡亲们带来麻烦、不便)。
4、如今有了搭石,乡亲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就不用脱鞋绾裤。
5、搭石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而且还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四)、小结1、想想它为什么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2、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21、搭石小溪:找来石头摆放石头踏过石头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感知美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说说什么是搭石?(简笔画)3、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过渡:搭石看似平常,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睁大双眼,用心去发现美,欣赏美。
二、朗读课文——体会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
(生读文,找句子)三、品读体味——欣赏美句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当搭石摆好了,此时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搭石已经摆好了,他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行为美。
)(3)指名读,再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4)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奉献美)年老的人调整好搭石,接下来就是走搭石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走搭石吗?能不能像我们上下楼梯、过桥那样悠闲、慢慢地呢?句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谁来走搭石了?(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没有)动作是怎样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②师生合作读一读。
小结得出:。
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和谐美)(3)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教师说: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②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③感情读这两个词语。
④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变成诗的语段)⑤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悟美。
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句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那他们是怎么做的?(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2)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概括为:谦让美(板书:谦让美)(3)读句子。
句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
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敬老美。
(2)理解“理所当然”。
①乡亲们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②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呢?(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胆小的孩子、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创设情境,说话训练。
假如遇上怀抱宝宝的妈妈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拿着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会———————。
假如遇到————————,——会—————————。
假如遇到————————,——会—————————。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读中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④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板书:……)四、总结升华——感受美面对这样的一排排搭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最后一自然段)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互帮互助)今天我们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不是)那他在赞美谁?(借搭石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板书)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中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走向生活——发现美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美?课堂总结:同学们,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和敬老美,还有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让我们以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世界将变得更美好!六、板书设计奉献美和谐美借搭石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谦让美敬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