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概念及所学到得知识

环境监测这本书的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详细讲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手段。内容包括环境和环境污染概述、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我区的环境介绍

生态环境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距首府乌鲁木齐经沙漠公路1500多公里。全地区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边界线长264公里。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2009年和田市有效监测天数为355天,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等于Ⅱ级日数154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42%。共有36条河流,年总径流量72.53亿立方米,同时有泉水60余处,全年径流量11.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用量21.41亿立方米。按灌溉面积计亩均1800余立方米,且年际流量变化较为稳定。但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极不平衡,4—5月份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7%,6-8月份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74%-90%,且52%集中在和田河流域。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水资源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匀等因素,致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土面积24.55万平方公里,山地16105.9万亩,占总面积的43.73%其中草场3288.9万亩, 冰川1057.51万亩;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96%;其余大部分为难以利用的裸岩荒山,平原面积2726.9万亩,占总面积56.27%,其中沙漠15468.9万亩,戈壁3099.74万亩。

环境质量

2009年和田市有效监测天数为355天,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等于Ⅱ级日数154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42%,比2008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年空气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根据2009年和田市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显示,空气中SO2、氮氧化物的平均浓度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2009年和田市降尘量年平均值为每平方公里月124.58301吨,比2008年增加了5.1657吨。和田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第一、第二供水厂,共监测20个项目。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由二供水厂的氟化物稍微超标外其它项目均不超标。城市饮用水质总体上达到良好等级。据监测和田地区境内三大河流,即玉龙喀什河、卡拉喀什河、于田克里雅河的河流总体水质状况均为良好,达标率100%。根据和田市环境监测站在对全市134个250×250的网格进行监测的结果显示,和田市2009年的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60.25分贝,超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60分贝)0.25分贝,声学质量属“轻度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共监测道路5条22个点位,平均等效声级68.5分贝,达到城市道路交通干线噪声标准(70分贝)。

改善生态环境

多年来,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保持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和田精神,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向大自然挑战,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积极开展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加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等,不断推进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截止2009年底,和田地区通过人工引洪封育恢复胡杨林和建设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完成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林建设。与1980年相比,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01%增加到1.42%,荒漠林中胡杨由27.4万亩发展到77.45万亩,疏林地由19.9万亩发展到189万亩,红柳灌木林由105.3万亩发展到144.6万亩,形成扩大固沙草本植物50余万亩,全地区天然林、荒漠林总面积达到了658万亩,其中439万亩列入了国家重点公益林。

08年9月8日- 12日,和田地区环境监测站组织监测人员开展了和田市城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本次监测在和田市城市规划区内,按网格布点方式,共布134个点位。经监测,和田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连续声级Leq平均值为57.38dB(A),较上年下降0.9dB(A),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三类标准。其中噪声最高值达77.6dB(A);最低值为35.8 dB(A)。

09年1-6月,和田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为68.3分贝,同比减少3分贝,比国家道路交通噪声评价标准低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值为57.38分贝,同比减少1.1分贝,比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三级标准值限值60分贝低2.8分贝,声学质量属较好等级。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和田地区由于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工业发展刚刚起步,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极低。因此,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一直处于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双低”状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地委、行署以及环保部门都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逐年提高。2009年,和田地区新、改、扩建设项目479个,新投产项目417个,环评审批项目390个,环评率达到81.4%,比上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从2009年5月、8月和年

底组织执法人员对地区范围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的专项检查来看,“三同时”落实情况逐步好转,其中国拨资金项目的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由5月份的30%提高到了年底的80%以上。

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㈠随着国家专项治理塔里木河水量、水环境监测项目的启动,和田分中心配备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测油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

2008年5与12日只6月23日安装调试完毕,已开始使用。在新仪器上没有做过一个水样的前提下,和田水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探索,大胆上报并参加16个项目的考核,取得11个项目的上岗证。大型仪器的配备运行告别了和田水环境分中心使用简陋型仪器的历史,使其具备了承接各类标准中大部分项目的分析测试手段,为水文监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㈡皮山县大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平原绿化、保护荒漠植被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0.004%提高到现在的1.53%,全县95%以上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外围生态治理步伐加快,局部地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㈢长期以来,对和田县的空气、水体、噪声、生物等环境的常规性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突出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本应由本县自行监测完成,由于没有成立环境监测站,均由地区环境监测站负责,影响了环境保护职能的发挥。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事业,党的十七大把环境保护事业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成立和田县环境监测站,将准确对和田河水质监测、本县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工业污染源废气、废水、噪声进行监督监测,将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当前县环保局按照地区环境保护局的安排,抓紧筹备环境监测站建设。计划通过自筹和申请国家专项能力建设项目,加大投入资金用于实验室改造和仪器设备装备,申请解决人员编制问题,全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㈣截止2009年底,塔河流域(包括和天河)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6.52亿元。

全僵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12.54亿元,比上年增加84.41%,其中,工业废水治理投资2.22亿元,占总投资的17.70%;工业废气治理投资9.98亿元,占79.59%;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投资0.06亿元,占0.48%;其他治理投资0.28亿元,占2.23%。

全僵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当年实施工业废水治理项目34个,竣工31个,新增工业废水设计处理能力17.87万吨/日;实施工业废气治理项目63个,竣工57个,新增工业废气设计处理能力1007.9万标立方米/小时;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项目6 个,新增工业固体废物设计处理能力0.02万吨/日。新增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设计处理能力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这些投资、治理方案对我区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

参考文献:

[1] 吴忠标主编环境监测化学出版社2009.1

[2] 新疆环境状况【M】第一版2010.5月

[3] 古再丽、魏丽华主编和田水文勘测局报告书【M】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7页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及适用范围 目的 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 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2页共7页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2、样品采集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 样品管理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 样品保存 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 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 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空白样品 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3页共7页 白等)测定结果一般应低于方法检出限。一般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 校准曲线 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范围内使用。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

环境监测作业一b

10.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 ,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 编号 水样体积/mL 加入镉标准溶液(10ug/mL )的体积/mL 吸光度 1 20 0 0.042 2 20 1 0.080 3 20 2 0.116 4 20 4 0.190 解:绘制V-A 曲线如下: 由公式得该直线与x 轴的交点为:V s =-0.0424/0.0369=-1.141591mL 故,水样中镉的含量g/mL 0.2298150 1.141591 10-μ=?=?=X S S X V V C C 11.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mL ,分别用 0.0200mol/L(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各存在何种碱度?各为多少[以mg/L(CaCO 3)表示]?

A 10.00 14.00 8.20 0 15.50 38.60 8.40 12.70 B C D 解:A 水样:M=T-P=15.50-10.00=5.50

P ,故水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共存。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38.60389.86 C 水样:M=T-P=8.40-8.20≈0=P ,故水中只含有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8.4084.84 D 水样:M=T ,P=0,故水中只含有重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12.70128.27 12.简述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修正的碘量法针对何种干扰? 答: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 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公式如下:水 ) ,(V 1000 8V c mg/L O DO 2???= 修正碘量法:叠氮化钠修正方法可消除亚硝酸根离子(-2NO )的的干扰;高锰酸钾修正法可消除亚铁离子Fe +2的干扰;明矾可消除颜色、藻类、悬浮物;硫酸铜—氨基磺酸可排除活性污泥。 13. 若配制理论COD 值为500mg / L 的葡萄糖溶液1升,须称取多少克葡萄糖? 解: 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由方程式得,氧化180g 葡萄糖需192g 氧气,即180g 葡萄糖需192g 的COD 。故

生产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以下所附签名者代表已审阅并确认此份标准作业程序书所明列的细则且了解所有职责归属。

1.目的 1.1.为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提供微生物控制检测依据,最终保 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和检测。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本标准的制定、修改、解释,对规定内容进行检测。 3.2.生产部:负责车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 3.3.储运部:负责配料间的微生物控制。 4.作业内容 4.1.车间(配料间)空气菌落总数内控标准 4.1.1.制作间<1200cfu/m3,即<8cfu/平皿。 4.1.2.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1000cfu/m3,即<7cfu/平皿。 4.1.3.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含液洗库)、分装走廊、分装间、冷配间、净瓶储存室 <800cfu/m3,即<5cfu/平皿。 4.1.4.抽检频率:制作间、预处理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分装间走廊、分装间、 冷配间、净瓶储存室、配料间(配料中转间)每周至少抽检一次。 4.1. 5.包装间每周抽检一次,不作为判定依据,只作为空气质量跟踪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4.1.6.取样数量:制作间6个,冷配间3个,包装间5个,预处理间3个,净瓶储存室3个, 膏霜半成品库3个,液洗半成品库3个,半成品中转间2个,分装走廊3个、分装间5个,配

料间4个,配料中转间2个。 4.1.7.取样方式:取样皿按取样区域面积均衡放置(不得放于风口处或进出口处),暴露 时间5分钟,离地面不得低于40cm,不得高于1.5m。 4.1.8.检测方法:按照《车间洁净度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 4.1.9.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2.车间(配料间)空气霉菌内控标准 4.2.1.分装间、分装走廊、净瓶储存间、冷配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500 cfu/m3 , 即<3cfu/平皿。 4.2.2.制作间<1000cfu/m3 ,即<7cfu/平皿。 4.2.3.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800cfu/m3,即<5cfu/平皿。 4.2.4.每月至少抽检一次。 4.2. 5.取样数量同4.1.6;取样方式同4.1.7;检测方法:同4.1.8。 4.2.6.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3.纯水菌检内控标准。 4.3.1.纯水每天生产前抽检一次,内控标准<100cfu/ml。 4.3.2.取样:每天生产第一料加水前从出水口取样,分成两份作平行样,取平均值。 4.3.3.检测方法:同4.1.8。 4.3.4.判定: 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4.器具菌检内控标准 4.4.1.准灌装机料斗、输料管道、勺子(或铲子)、半成品桶内壁、导流槽等与膏体接触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孙裕生著)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2.0ml,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1.5mg/L的邻二氮菲0.2 ml、0.4 ml、0.8 ml、0.6 ml、0.8 ml、1.0 ml、2.0 ml、4.0 ml;加入5.0ml,1.0mol/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0.1g/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3 = Fe(NO3)3 + 2H2O+NO 5.6g 0.5mol/L0.8L 0.1mol 0.4mol 1 用天平称取5.6g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0.5mol/L的HNO3 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NO3)3 溶液 5 娶17.9ml,浓度为0.1mol/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 即得到0.1g/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 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0.19 1 求a; 2 求k。 答:1 已知A=abc 则 =-1g-1 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 所以 k=a 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酸度(pH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1.5g/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 ml、2.00 ml、5.00 ml、8.00 ml、10.00 ml、20.00 ml、25.00 ml、30.00 ml、40.00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概念及所学到得知识 环境监测这本书的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详细讲述了各种监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手段。内容包括环境和环境污染概述、水质监测和分析、环境空气及气体污染源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以及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我区的环境介绍 生态环境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距首府乌鲁木齐经沙漠公路1500多公里。全地区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边界线长264公里。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2009年和田市有效监测天数为355天,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等于Ⅱ级日数154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42%。共有36条河流,年总径流量72.53亿立方米,同时有泉水60余处,全年径流量11.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用量21.41亿立方米。按灌溉面积计亩均1800余立方米,且年际流量变化较为稳定。但由于地表水时空分布极不平衡,4—5月份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7%,6-8月份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74%-90%,且52%集中在和田河流域。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水资源时空、地域分配不均匀等因素,致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国土面积24.55万平方公里,山地16105.9万亩,占总面积的43.73%其中草场3288.9万亩, 冰川1057.51万亩;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1.1 准确、快速测定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等项目。 1.2 确保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监测质量,防止监测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准确测定企业厂界噪声,防止企业噪声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噪声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1.4 监测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现行排放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性,为空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地面水、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测定、厂界噪声的, 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等项目的测定。 3 管理职责 监测人员负责试剂配制、玻璃器皿的清洁卫生及分析废液、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理,负责监测仪器的调试、保养和日常维护,计算

填报监测原始记录、分析结果,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分析监测,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后由站长报出。 4 工作程序 按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对废水、环境空气、噪声、降尘、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进行监测,工业废水监测如有超标情况,则对超标项进行跟踪采样监测,凡是超标数据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作好《信息交流台帐》的记录。 4.1 pH测定 4.1.1试剂 pH标准缓冲溶液(pH 6.865、pH 9.180 25℃),当被测样品pH 过高或过低时,应考虑配制与其pH值相近似的标准溶液校正仪器。 4.1.2仪器 酸度计或离子活度计,玻璃电极与甘汞电极、复合电极。 4.1.3样品保存 最好现场测定。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定。 4.1.4仪器校准 操作程序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水样与标准溶液温度必须是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用标准溶液校正仪器,该标准溶液与水样pH值不超过2个pH单位。从标准溶液中取出电极,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再将电极浸入第二个标准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和废气布点与烟尘烟气采样监测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T5468-1991、GB/T16157-1996) 一、点检烟气分析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道气分析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水收集器及采样探针中是否有冷凝水; 2.5粉尘过滤器是否清洁; 2.6仪器充电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 2.7整个抽气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二、点检烟尘采样仪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前烟尘采样仪的点检工作。 2、点检项目与基准: 2.1电源能否接通; 2.2面板按键接触是否良好; 2.3抽气泵是否正常; 2.4皮托管及采样嘴是否完好; 2.5干燥器中硅胶是否失效; 2.6洗气瓶中双氧水是否混浊; 2.7打印机是否正常; 2.8整个采样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3、点检记录: 点检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 4、问题与纠正: 点检人员对点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立即向采样负责人报告。 三、样品交接(滤筒、样品瓶) 1、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现场监测结束后采样人员与实验室内分析人员的样品交接。 2、操作步骤:

2.1 采样人员在现场监测结束回到实验室后应立即与样品分析人员进行样品交接。 2.2 在样品交接后,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应共同、完整、正确地填写样品交接单上各栏内容。 2.3 采样人员与分析人员必须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 3、注意事项: 样品交接单应随测试报告归档。 四、样品分析(滤筒、重量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前后滤筒的称重。 2、一般事项: 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的有关规定。 3、器具与材料: 3.1器具 (1)分析天平精度0.1mg (2)烘箱 0-300℃ 3.2材料:圆筒状玻璃纤维滤筒,28×70mm 4、操作步骤: 4.1用铅笔将滤筒编号。(新规定不能用铅笔) 4.2将已编号的滤筒(或采样后的滤筒)在105~110℃烘箱中烘烤1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监测 作业题答案

第三章 作业题 1. 25℃时,Br 2在CCl 4和水中的分配比为29.0,试问:(1)水溶液中的Br 2用等体积的CCl 4萃取;(2)水溶液中的Br 2用1/2体积CCl 4萃取;其萃取率各为多少? 解: (1)()100100*29.0%96.7129.01D E V D V ===++水 有机 (2)()100100*29.0%93.5129.01/2D E V D V ===++水 有机 2.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 Y=0时, X=11.459ug 水样中镉的含量为=11.459 ug /20 ml =0.573ug/ml 3.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 mL ,分别用 0.0200mol/L(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各存 11501000/501/2/cV V c H mol L V mL V ml g mol +?= ?碱度—酸标准液(以计)的浓度,;—所消耗酸标准的体积,; —水样的体积,; —的摩尔质量,。 对于水样A ,P=10ml, T=15.50ml

酚酞碱度P=0.02×10×50×1000/100=100mg/l T=0.02×15.5×50×1000/100=155mg/l 由于P>1/2T 所以存在[OH -][CO 32-] [OH -]碱度=2P-T=45mg/l [CO 32-]碱度=2(T-P )=110mg/l 同理,对于水样B ,[CO 32-]碱度=280mg/l,[HCO 3-]=106mg/l 对于水样C, [OH -]碱度=80mg/l, [CO 32-]碱度=4mg/l 对于水样D, [HCO 3-]=127mg/l 4. 下表列出二级污水处理厂含氮化合物废水处理过程中各种形态氮化合物的分析数据,试计算总氮和有 40(8.2414/462014/62)100%65.2%40 TN -+?+?=?=去除率 (403014/17)(8.2914/17)100%94.8%403014/17 -?--?=?=-?有机氮去除率 810000.0125V 81000(/)==V 100 M V DO mg L V ??????=水 1212112121522 ()()()()(/)c c B B f c c B B f BOD mg L f f ---?---?== 耗氧率因现不常用,可不计算. 第四章 作业题 1. 已知处于100.30KP a 、10℃状况下的空气中SO 2的浓度为2×10-6(V/V ),试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mg/m 3为单位表示的浓度值。 解: Cv=2×10-6(V/V )=2ml/Nm 3 Cm (mg/Nm 3)= Cv ×M /22.4=2×64/22.4=5. 71 2. 已知某采样点的气温为27℃,大气压力为100.00 KP a 。用溶液吸收法采样测定空气中SO 2日平均浓度,每隔4h 采样一次,共采集6次,每次采集30min ,采样流量0.5L/min 。将6次气样的吸收液定容 至50.00mL ,取10mL 测知含SO 22.5μg ,求该采样点空气在标准状况下SO 2日平均浓度,请分别以mg/m 3和 ppm 表示。 已知实验条件下 T=273+27=300K P=100kPa

川农《环境监测(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答案)

(单选题)1: 把不同的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 )。A: 瞬时水样 B: 混合水样 C: 综合水样 D: 平均水样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在环境监测中,对监测结果应达到的要求是:()。 A: 可靠性、可比性、正确性、权威性、精密性、法律性、准确性 B: 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权威性、法律性 C: 正确性、等效性、可代替性、代表性、准确性、权威性、精密性 D: 权威性、精密性、法律性、完整性、等效性、可代替性、代表性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BOD5的测定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用带胶板的玻璃棒小心上、下搅匀,搅拌时勿使搅拌棒的胶板露出水面,防止产生气泡 B: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应用带胶板的玻璃棒快速搅拌,使其产生大量气泡,以便有较多的溶解氧 C: 上述A和B的搅拌法均不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D: 在水样稀释过程中国不需要搅拌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四氯汞钾法测定大气中SO2时,加入EDTA和磷酸可以消除或减少( )的干扰。A: 某些重金属 B: Na+ C: Ca2+ D: NOx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5: 盐酸奈乙二胺比色测定NOx和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选择测定波长分别为( )。 A: 370nm和420nm B: 540nm和577nm C: 545nm和560nm D: 520nm和545nm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6: 多孔玻璃吸收瓶(管)在使用前应检验它的阻力和发泡情况,要求其发泡面积占玻板的()以上且发泡微小均匀才能使用。 A: 1/3 B: 1/4 C: 1/2 D: 2/3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 ml、 ml、 ml、 ml、 ml、 ml、ml、 ml;加入,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 3 = Fe(NO 3 ) 3 + 2H 2 O+NO × 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 3 3 将铁粉与HNO 3 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 (NO 3) 3 溶液 5 娶,浓度为L的Fe(NO 3) 3 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 到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 铁的质量浓度为×L 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 物在波长为510mm 、比色皿厚度为2cm 时,测得A= 1 求a ; 2 求k 。 答:1 已知A=abc 则 a =A bc =0.192×5.0×10?4 =190L ·cm -1g -1 2 已知a=190L ·cm -1g -1且Fe 的摩尔质量为56g ·mol -1 所以 k=a ×MFe=190L ·cm -1g -1×56 g ·mol -1=10640L ·cm -1·mol -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 酸度(pH 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 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 2OH ·HCl ),摇 匀,放置2min ,各加入2ml ,L 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 ml 、)的NaOH (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 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 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 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 曲线,确定pH 范围。 作业5 一、 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时,为什么要在酸度较大的溶液中 进行测定为什么要在较稀的溶液中进行 Cr 2O 72-(橙红)+H 2O=2H ++2CrO 42-(黄色) 答:1 分光光度计法是根据仪器侧得的吸光度求溶液浓度,所以需要保证溶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等参数。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 2 编制依据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1 外观要求 3.1.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 3.1.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1.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 3.1.4 仪器主机面板显示部分数字清晰,字符、标识易于识别。 3.2 工作环境条件要求 系统在以下工作环境中应能正常工作。 a 环境温度为0℃~40℃; b 相对湿度为不大于85%; c 工作电源为交流220V±20V、频率50Hz±1Hz;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书 WORK INSTRUCTION 标题: 噪声监测项目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书 修订记录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噪声的监测,其中包括区域环境噪声、企业场界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道路施工噪声。本标准和具体的项目可能有一定的差异,需具体对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设备与器材 噪声监测的准备设备和材料有相应的噪声监测仪器、气象参数测定仪器、测距仪等,还有相应的辅助材料和记录的材料。 (1)噪声监测仪器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书 (2) 辅助材料 (3)记录材料 4. 采样步骤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四个步骤: 接受采样任务单采样的准备现场采样出具数据报告 4.1采样任务单的接受 采样人员从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4.2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确定测定的项目和测定的目的后,从样品室领取噪声测定的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书 采样前也相应的关注采样地区的天气情况,保证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为5m/s以下进行。风速风向仪使用前登记正常,使用后登记正常。 4.3 现场采样 (1)现场资料的调查 到达采样的现场后,了解该区域地理位置,根据噪声功能区划图,得到该区域所处功能区类别。如果该区域面向交通干线,则利用测距仪和米尺量出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距离,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确定敏感点所执行的功能区标准类别。 (2)噪声种类的确认及布点的原则 了解噪声污染源的种类,选择《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还是《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根据敏感点噪声污染状况,进行点位的布设,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大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测点选择在边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的位置。 当厂界有围墙且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点建筑物时,测点应选在厂界外1m、高于围墙0.5m以上的位置。当厂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情况时(如声源位于高空、厂界设有声屏障等),应同时在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1m处另设测点。 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米时,厂界噪声应选择在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并将相应限值减去10dB(A)作为评价依据。室内噪声测量时,测点应选择在距离任一反射面0.5m以上、距离地面1.2m处,在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测量。固定设备结构传声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时,在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测点距离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以上、距外窗1m以上,

化妆品生产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化妆品生产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1.目的 1.1.为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提供微生物控制检测依据,最 终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和检测。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本标准的制定、修改、解释,对规定内容进行检测。 3.2.生产部:负责车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 3.3.储运部:负责配料间的微生物控制。 4.作业内容 4.1.车间(配料间)空气菌落总数内控标准 4.1.1.制作间<1200cfu/m3,即<8cfu/平皿。 4.1.2.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1000cfu/m3,即<7cfu/平皿。 4.1.3.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含液洗库)、分装走廊、分装间、冷配间、净瓶储存室< 800cfu/m3,即<5cfu/平皿。 4.1.4.抽检频率:制作间、预处理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分装间走廊、分装间、 冷配间、净瓶储存室、配料间(配料中转间)每周至少抽检一次。 4.1. 5.包装间每周抽检一次,不作为判定依据,只作为空气质量跟踪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4.1.6.取样数量:制作间6个,冷配间3个,包装间5个,预处理间3个,净瓶储存室3个,膏 霜半成品库3个,液洗半成品库3个,半成品中转间2个,分装走廊3个、分装间5个,配料间4个,配料中转间2个。 4.1.7.取样方式:取样皿按取样区域面积均衡放置(不得放于风口处或进出口处),暴露时

间5分钟,离地面不得低于40cm,不得高于1.5m。 4.1.8.检测方法:按照《车间洁净度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 4.1.9.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2.车间(配料间)空气霉菌内控标准 4.2.1.分装间、分装走廊、净瓶储存间、冷配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500 cfu/m3 , 即<3cfu/平皿。 4.2.2.制作间<1000cfu/m3 ,即<7cfu/平皿。 4.2.3.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800cfu/m3,即<5cfu/平皿。 4.2.4.每月至少抽检一次。 4.2. 5.取样数量同4.1.6;取样方式同4.1.7;检测方法:同4.1.8。 4.2.6.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3.纯水菌检内控标准。 4.3.1.纯水每天生产前抽检一次,内控标准<100cfu/ml。 4.3.2.取样:每天生产第一料加水前从出水口取样,分成两份作平行样,取平均值。 4.3.3.检测方法:同4.1.8。 4.3.4.判定: 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4.器具菌检内控标准 4.4.1.准灌装机料斗、输料管道、勺子(或铲子)、半成品桶内壁、导流槽等与膏体接触的 器具每周至少抽检一次,内控标准:≤0.5cfu/cm2,即≤2.5cfu/平皿。灌装间抹布每周至少抽检一次,内控标准≤2cfu/cm2 ,即≤10cfu/皿。 4.4.2.取样方法:见《车间洁净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4.4.3.检测方法:同4.1.8. 4.4.4.每个样作两个平行样,取平均值。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DOCX 72页)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检测试验中心 二〇一五年

目录 一、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1) 二、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 (9) 三、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14) 四、环境空气二硫化碳的测定 (22) 五、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测定 (25) 六、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 (27) 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32) 八、硫化氢的测定 (37) 九、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 (43) 十、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48) 十一、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54) 十二、固定污染源废气苯可溶物的测定 (59) 十三、废气铬酸雾的测定 (64) 十四、硫酸雾的测定 (67)

一、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一、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79-2009。 二、适用范围 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测定。 2、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0.36μg/10ml 吸收液。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15mg/m3。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50ml,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06mg/m3,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 0.024 mg/m3~2.0mg/m3。 三、干扰及消除 1、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氮氧化物浓度 30 倍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 2、空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正干扰。 3、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 0.25mg/m3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采样时在采样瓶入口端串接一段(15~20)cm 长的硅橡胶管,可排除干扰。 四、测定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通过氧化管时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 540nm 处的吸光度与二氧化氮的含量成正比。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计算两支吸收瓶内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二者之和即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以二氧化氮计)。 五、仪器设备 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分光光度计。 3、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1L/min~1.0L/min。采样流量为 0.4L/min 时,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修订稿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作业指导书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7页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及适用范围 目的 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 程 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用 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2、样品采集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 器材、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 采样前的准备。

噪声监测作业指导

WORK INSTRUCTION 标题: 噪声监测项目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修订记录

1.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环境监测中噪声的监测,其中包括区域环境噪声、企业场界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道路施工噪声。本标准和具体的项目可能有一定的差异,需具体对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设备与器材 噪声监测的准备设备和材料有相应的噪声监测仪器、气象参数测定仪器、测距仪等,还有相应的辅助材料和记录的材料。 (1)噪声监测仪器 (2) 辅助材料 (3)记录材料 4. 采样步骤

现场采样程序包括四个步骤: 接受采样任务单采样的准备现场采样出具数据报告 4.1采样任务单的接受 采样人员从接受采样任务单后,详细了解该次采样任务的时间、地点、采样频次、采样项目等内容。 4.2 采样的准备 根据采样任务单的内容,确定测定的项目和测定的目的后,从样品室领取噪声测定的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采样前也相应的关注采样地区的天气情况,保证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为5m/s以下进行。风速风向仪使用前登记正常,使用后登记正常。 4.3 现场采样 (1)现场资料的调查 到达采样的现场后,了解该区域地理位置,根据噪声功能区划图,得到该区域所处功能区类别。如果该区域面向交通干线,则利用测距仪和米尺量出噪声敏感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距离,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确定敏感点所执行的功能区标准类别。 (2)噪声种类的确认及布点的原则 了解噪声污染源的种类,选择《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还是《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根据敏感点噪声污染状况,进行点位的布设,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大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测点选择在边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的位置。 当厂界有围墙且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点建筑物时,测点应选在厂界外1m、高于围墙0.5m以上的位置。当厂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情况时(如声源位于高空、厂界设有声屏障等),应同时在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1m处另设测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