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20110608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3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与CK-MB一文全了解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
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
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
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
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 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
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对于AMI患者,cTnI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增减情况与CK-MBmass是类似的。
肌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肌红蛋白(myoglobin)是一种储存在肌肉中的蛋白质,主要参与肌肉运动时氧气的传递和储存。
通过检测肌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肌肉损伤和心肌梗塞等疾病。
正常值范围是指在健康人群中,肌红蛋白的浓度处于一个稳定且正常的水平。
本文将从正常值范围的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肌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定义肌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通常是通过实验室血液检测获得的,正常值的高低会受到测定方法、实验室设备、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成年人中,正常的肌红蛋白浓度范围为25-72 ng/mL。
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其正常值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二、肌红蛋白的测定方法肌红蛋白的测定通常使用血液标本,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或酶免疫测定法(enzyme immunoassay)等方法进行测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医务人员将患者的血液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根据仪器的指示进行测定,最后得出结果。
一般情况下,肌红蛋白浓度会在几个小时内得到结果。
三、影响肌红蛋白的因素肌红蛋白的浓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肌肉损伤:当肌肉受到损伤时,肌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浓度升高。
2. 运动:剧烈运动或大强度的体育锻炼都可能导致肌红蛋白浓度上升,这是由于肌肉运动需要大量氧气,肌红蛋白被释放以满足氧气需求。
3. 肾脏功能异常:肌红蛋白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肾脏功能异常,肌红蛋白可能在血液中堆积导致浓度升高。
4.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胶囊霉素、利福平等可能影响肌红蛋白的代谢,导致其浓度升高或降低。
5. 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肌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四、结语肌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是反映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检测肌红蛋白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肌肉损伤、心肌梗塞等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体检等方式检测自己的肌红蛋白浓度,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用途用于OLYMPUS 分析仪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人血清和血浆的肌红蛋白,仅适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1样品与被抗人Mb 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作用,样品中的肌红蛋白与被抗人肌红蛋白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使Latex 粒子发生凝集反应。
该凝集反应的吸光度变化与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浓度相关。
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制作工作曲线,从该曲线上即可求得样品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
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 组分缓冲液 R1:已调配好乳胶(Latex )悬浮液 R2:已调配好试剂准备试剂为即开即用,可直接置入分析仪试剂仓中。
储存和稳定性 储存在 2 - 10°C 温度下未开封的试剂在指定有效期内性质稳定。
一经打开,放在试剂仓中可以稳定30天。
样品2血清、EDTA 或肝素化血浆。
在2– 8°C 可以稳定7天,在15 – 25°C 下可以稳定3天。
某些一次性采血管的种类可能对测定值会有影响,因此对采血管必须确认对测定值无影响后再使用。
检验程序 参见附表。
校准校准物定标液的值可溯源至In-house 。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校准:仪器进行保养或更换主要零件时;质控出现明显漂移; 当重新更换新一批号的试剂时需要重新做试剂空白。
详细操作请见《仪器操作程序》和《校准操作程序》根据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规范,在校准后应立即进行质控分析。
质量控制每个检测批至少进行一次质控,质控物包括正常值和病理值两个浓度。
如果发现数据有任何的倾向性或突然的漂移,检查所有操作参数。
计算Olympus 分析仪自动计算每个样品的测定值。
参考区间70ng/ml 以下线性范围 10-800mg/ml.精密度下列数据是对2个血清库在AU5400上历经20天分别进行检测灵敏度以生理盐水及Mb 浓度为10ng/mL 的质控品作样品,同时测定10次,其均值±2SD 在两者之间无重叠现象。
肌红蛋白一、定义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cTnI/cTnT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二、AMI中的动态变化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 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三、影响因素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四、临床应用(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2)其它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关于肌红蛋白一.简介(myoglobin,MYO,Mb)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
肌红蛋白的基本知识: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
抹香鲸肌红蛋白三级结构于1960年由Kendrew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
由于三级结构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直接相关,而且三级结构的分析工作难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肌红蛋白的本质和功能1.本质:肌红蛋白=一条多肽链+一个辅基多肽链: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亚铁血红素辅基分子量:16 700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有8段α-螺旋区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 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处在拐点上的氨基酸残基Pro, Ile, Ser, Thr, Asn等。
极性氨基酸分布在分子表面,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
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
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
2.功能:把氧从血液肌内附近毛细管的血液,通过细胞膜运到肌细胞中,以氧合肌红蛋白形式暂时贮氧,并可携带氧在肌内中的运动,当肌肉急剧运动时就把氧释放出来,以保障肌内强烈代谢对氧的需要3.肌红蛋白的氧化肌红蛋白的这种构象非常有利于运氧和储氧功能,同时也使血红素在多肽链中保持稳定。
但是过量运动、劳累、阳光辐射、空气污染、吸烟、农药等会产生过量的自由基。
肌红蛋白参考范围
肌红蛋白比较特殊,它只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其他的肌肉如平滑肌和其他组织中都不存在肌红蛋白。
所以它异常的时候主要反映心肌的损伤或者骨骼肌的损伤,其正常值男性比较高,是20-80g/ml,女性是10-70g/ml。
一般肌红蛋白在临床上多用于对心肌梗死的早期判断,心肌梗死后四小时肌红蛋白就可以升高,早于肌酸激酶的升高,是早期判断心肌梗死的非常好的临床指标,但是也要跟其他的肌肉损伤进行区别。
另外肌红蛋白的升高还见于急性肌损伤、慢性肌萎缩、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免疫疾病引起的肌炎,以及心衰等,也可以出现肌红蛋白的升高。
在临床上其实特异性是比较高的,因为其特殊存在的位置,尤其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判断和治疗后的再灌注恢复期,这种判断都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肌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构建摘要:肌红蛋白是肌肉中运载氧的蛋白质,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可帮助肌细胞将氧转运到线粒体。
它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
在人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肌红蛋白、蛋白质、功能、模型化合物正文一、肌红蛋白的结构1、肌红蛋白的蛋白质结构肌红蛋白(myoglobin,MYO,Mb)是肌肉中的一种贮氧蛋白。
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可帮助肌细胞将氧转运到线粒体。
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
抹香鲸肌红蛋白三级结构于1960年由Kendrew 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
以抹香鲸肌红蛋白为例:肌红蛋白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辅基多肽链组成: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亚铁血红素辅基,分子量:16 700。
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有8段α-螺旋区,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处在拐点上的氨基酸残基Pro, Ile, Ser, Thr, Asn等。
极性氨基酸分布在分子表面,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
血红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
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
肌红蛋白的正常值
一、肌红蛋白的正常值二、临床意义三、异常结果四、肌钙蛋白i 检测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五、血液检测注意事项
肌红蛋白的正常值1、ELISA法:3.5~22.8ng/ml;
2、RIA法:29±16.3μg/L。
临床意义1、测定血清中的Mb是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从胸痛发作后12小时取血,血清Mb就出现升高,此时CK和AST正常。
发病24小时达高峰。
2、心脏外科手术病人血清Mb升高,可以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3、在临床肌病研究中发现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血清Mb升高;最高可达1150μg/L。
异常结果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
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即恢复正常。
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1、血中升高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高醛固酮血症、肾功能不全、恶性高热以及剧烈运动后等。
2、尿中升高卟啉病、血红蛋白尿症、血尿等。
肌钙蛋白i检测Mb在AMI中的判断应用1、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在AMI发病后1~3小时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7小时达峰值,1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
肌红蛋白标准范围
嘿,你问肌红蛋白标准范围啊?这事儿咱得好好唠唠。
有一回啊,我一个朋友去体检。
回来就一脸紧张地跟我说:“哎呀,我那个肌红蛋白不知道咋回事,有点不正常呢。
”我就问他:“那你知道肌红蛋白标准范围是多少不?”他摇摇头说:“不知道啊。
”
我就跟他科普了一下。
一般来说啊,肌红蛋白的标准范围在男性是20 到80 微克/升,女性是10 到70 微克/升。
这肌红蛋白是啥呢?它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卫士,要是身体出了啥问题,它可能就会有变化。
我朋友就更紧张了,“那我这超出范围了可咋办啊?”我就说:“别慌啊,你得先问问医生,看看是啥情况。
说不定是你体检前做了啥事儿影响了结果呢。
”
后来我朋友又去医院找医生咨询了。
医生就问他体检前有没有剧烈运动啊,有没有吃啥特殊的东西啊。
我朋友想了想,说体检前一天他去跑了步,还吃了不少肉。
医生就说:“这可能就会影响肌红蛋白的结果。
你先别紧张,过几天再来复查一下。
”
过了几天,我朋友又去复查了。
这次结果就正常了。
他可高兴了,跑来跟我说:“哎呀,吓死我了,还好没事。
”
通过我朋友这件事儿啊,我就知道了这肌红蛋白标准范围还挺重要的。
要是发现自己的肌红蛋白不正常,可不能慌,得先找医生问问清楚。
总之啊,了解肌红蛋白标准范围,对咱的健康还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及时去医院,让自己一直健健康康的。
儿童肌红蛋白正常值儿童的肌红蛋白正常值大概是多少呢?这个正常值啊,得看年龄、性别,甚至有没有什么运动习惯。
通常情况下,儿童的肌红蛋白水平要比成年人稍低一些,正常范围大概在20到60微克每升之间。
这个数值就像我们吃饭时的“标准菜量”,每个孩子的需求不同,但如果偏离这个范围太多,爸妈就得注意啦,可能是身体有些小问题,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
别大意,毕竟咱们可不能忽视孩子的健康,不能拿身体开玩笑。
不过,这个“正常值”听起来挺复杂的,但也没啥好担心的,咱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来一点点解读。
肌红蛋白的升高,往往和肌肉的损伤有关。
比如孩子摔倒了、跑步过猛,或者做了些剧烈运动,都会导致肌肉组织小范围的受损,从而引起肌红蛋白的浓度上升。
简言之,就是肌红蛋白就像是被“召唤”出来帮助修复受伤的地方。
如果你发现孩子最近特别活跃,可能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运动量太大,稍微注意一下,肌红蛋白的水平波动也是有可能的。
那要是肌红蛋白的水平太低呢?这就得留心了。
肌红蛋白低,意味着孩子的肌肉可能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工作,长时间下来可能会让他们感觉累,甚至有点力不从心。
比如,孩子平时特别能跑能跳,忽然间活动量减低,甚至走几步路都觉得喘不上气,家长就得注意,看看是不是肌红蛋白的水平有点异常。
这种情况通常得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认,医生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检查,排除一些其他问题。
再说,肌红蛋白和其他一些血液指标,比如血红蛋白,还是有些区别的。
血红蛋白负责运输全身的氧气,而肌红蛋白主要负责“专职”在肌肉里的氧气。
虽然它们都是蛋白质,但作用可不完全一样。
所以,虽然孩子的血红蛋白值看着没问题,但肌红蛋白的水平如果不对,也需要特别注意。
就像是你家里有个搞卫生的阿姨负责打扫客厅和卧室,而肌红蛋白就是那个专门擦洗厨房和卫生间的“辛勤劳动者”,每个人分工不一样,缺了谁都不行。
很多家长常常忽略了一点,肌红蛋白的浓度是受运动量影响的。
如果孩子比较活跃,或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那肌红蛋白的水平可能会偏高。
肌红蛋白基因在人类运动能力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探寻肌红蛋白基因在人类运动能力中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肌红蛋白基因可以影响人类的耐力和力量表现。
那么,肌红蛋白基因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运动能力的呢?一、肌红蛋白基因是什么?肌红蛋白基因是编码肌肉红色血红蛋白蛋白质的基因。
其受体位于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中。
它与肌肉的氧化代谢有关,提高了肌肉组织细胞对氧气的利用效率,使人们可以在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保持高效率的供氧状态。
二、肌红蛋白基因与长跑、登山等耐力运动有关一项科研发现,有些人的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的含量很高,这些人通常表现出比较出色的耐力表现。
肌红蛋白是支持有氧代谢的一种蛋白质,而有氧代谢又是耐力运动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因此,肌红蛋白含量高的人通常可以保持更长时间的高速跑步、长时间的跋涉爬山等运动。
同时,肌红蛋白基因也会影响人类对所处环境高海拔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处于高海拔地区的人类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海拔地区的人类。
这表明肌红蛋白可以帮助人们适应高海拔环境下的缺氧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登山等活动。
三、肌红蛋白基因与举重、爆发力等力量运动有关不仅如此,肌红蛋白基因也与人类力量表现有关。
一个研究表明,拥有特定的肌红蛋白基因的人在举重、爆发力等力量运动中表现更加突出。
这是因为肌红蛋白可以影响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从而影响肌肉力量表现。
同时,肌红蛋白基因也影响着肌肉的收缩速度。
肌红蛋白含量较高的人通常肌肉收缩速度较快,从而在短时间内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力量爆发。
因此,肌红蛋白基因成为影响人类力量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肌红蛋白基因与训练相互作用对人类运动能力的影响肌红蛋白基因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人们的耐力和力量表现至关重要。
同时,运动训练也可以通过改变肌肉红色血红蛋白的含量来改善人类的运动能力。
因此,训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影响是人类运动能力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结论在人类运动能力中,肌红蛋白基因的表达会影响着人类的耐力和力量表现。
肌红蛋白参考值的范围
肌红蛋白参考值的范围:
1、急性期:
(1)小儿:60-200 μg/L
(2)成人:50-200 μg/L
2、恢复性期:
(1)小儿:100-300 μg/L
(2)成人:100-400 μg/L
3、慢性性期:
(1)小儿:90-160 μg/L
(2)成人:40-160 μg/L
急性期的肌红蛋白参考值表示出现严重的内脏病损伤,成人的参考值范围为50-200 μg/L,小儿的参考值范围为60-200 μg/L;恢复性期的肌
红蛋白参考值表示病损伤的状态正在恢复,成人的参考值范围为100-400 μg/L,小儿的参考值范围为100-300 μg/L;晚期的肌红蛋白参考值
表示现有疾病控制得较佳,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0-160 μg/L,小儿参考
值范围为90-160 μg/L。
以上就是肌红蛋白参考值的范围。
肌红蛋白是一种体内能生新陈代谢,补充细胞营养的蛋白质,对于检
测疾病的活动性和病情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常健康人的肌红
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不同时期的肌红蛋白浓度多数情况下保持在一
定的范围内,上述肌红蛋白参考范围是根据不同时期和有关护理措施
测定出来的,在回收期内是正常变化的,如果出现异常的变化,说明可能发生了严重的疾病变化。
无论是急性期、恢复性期、慢性期,肌
红蛋白参考值的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改善病情。
肌红蛋白一级结构特征肌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在人类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的一级结构特征是指其由氨基酸序列组成的特征。
肌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功能以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入手,探讨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肌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它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八个螺旋结构和一个位于蛋白质中心的铁原子。
这些氨基酸残基以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了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
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红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肌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的螺旋结构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空间结构,使其能够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并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发挥特定的功能。
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还决定了其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肌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白,以便在肌肉中运输氧气。
肌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的铁原子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氧合物质。
这种氧合物质可以在肌肉中释放氧气,为肌肉提供能量。
除了在肌肉收缩和氧气运输中的作用外,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突变的肌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可能导致肌肉疾病的发生,如遗传性肌营养不良。
此外,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也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这些疾病可能与肌红蛋白的异常结构和功能有关。
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它在肌肉收缩、氧气运输以及一些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通过研究肌红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及其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肌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肌红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模型化合物的研究摘要:肌红蛋白是肌肉中运载氧的蛋白质,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帮助肌细胞将氧载运到线粒体。
它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
关键词:肌红蛋白、蛋白质、功能、模型化合物一、肌红蛋白的背景介绍肌红蛋白(myoglobin,MYO,Mb)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基酸残基组成,含有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同源,与氧的结合能力介于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之间,可帮助肌细胞将氧转运到线粒体。
肌红蛋白=一条多肽链+一个辅基多肽链: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血红素分子量:16 700功能:在肌肉中有运输氧和储氧功能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有8段α-螺旋区,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
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
这种构象非常有利于运氧和储氧功能,同时也使血红素在多肽链中保持稳定。
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