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扬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9
欲扬先抑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欲扬先抑的定义和作用2.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技巧3. 典型例文分析4. 作文训练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欲扬先抑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详细讲解欲扬先抑的作用和运用技巧,结合典型例文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欲扬先抑的作文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欲扬先抑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3. 学生作文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典型例文:收集一些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优秀作文。
2. 作文评改标准:制定作文评改的标准,以便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欲扬先抑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详细讲解欲扬先抑的作用和运用技巧,结合典型例文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欲扬先抑的作文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 评改: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技巧。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提高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欲扬先抑的理解准确无误。
2.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作文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要关注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准确性和效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作文。
3. 下周课上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相评改。
六、教学内容:1. 学生作文展示:展示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的作文。
2. 作文讲评: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作文专项】考场作文“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指导(例析+范文+名师点评)欲扬先抑,作为一种精妙的写作技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先抑后扬的叙事策略,构建情节的张力与情感的深度。
此法中的“扬”,旨在褒扬、赞美,而“抑”则是为了按下、贬低,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情感的起伏中领略到文章的独特魅力。
一、实施要点:精准把控抑扬之度1. 对照鲜明,深化反差张力:欲扬先抑的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构建的鲜明对照与强烈反差之中。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开头与结尾:开头: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结尾: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的《荔枝蜜》便是这一手法的典范之作,开篇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对蜜蜂的淡漠乃至排斥情绪,这种情感铺垫如同铺设了一条低洼的河床;而到了文末,作者却笔锋一转,以满腔的热情和深深的敬意,颂扬了蜜蜂那无私奉献、勤劳不息的高尚品质。
这一前一后的情感对比,犹如江河骤起波澜,让读者在情感的激流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
这种对照不仅让文章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促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探索作者情感转变的轨迹,思考这一转变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
因此,在运用欲扬先抑这一手法时,应当匠心独运,精心雕琢抑扬之间的对立面,力求反差鲜明、对比强烈,以此作为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的强大引擎。
同时,还需注意,在构建这种对照关系时,应避免流于表面或过于生硬,而是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情节设置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抑扬之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与升华。
2. 过渡自然,精心构建情感桥梁:在文学创作中,抑与扬之间的顺畅过渡,如同桥梁般连接着情感的两岸,是确保文章整体连贯性与流畅性的核心要素。
欲扬先抑教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章《修辞手法》第三节“欲扬先抑”,详细内容包括“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实际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欲扬先抑”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欲扬先抑”的定义及作用。
(2)讲解“欲扬先抑”的分类及示例。
3.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范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段话。
(2)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欲扬先抑2. 板书内容:(1)定义:先抑制,后发扬。
(2)作用: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情感色彩。
(3)分类:正抑、反抑、侧抑。
(4)示例:范文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2)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修辞手法。
2. 答案:(2)答案:学生需自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更多运用“欲扬先抑”修辞手法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这一修辞手法。
2.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范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3. 作业设计:运用“欲扬先抑”编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引导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内涵:通过讲解定义、作用及分类,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欲扬先抑教案《欲扬先抑》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3)学生回答:“喜欢。
” (4)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讲授新课(1)欲扬先抑的定义 -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它是指作者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先对其进行贬低、批评或否定,然后再对其进行赞扬、肯定或褒奖。
- 欲扬先抑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物的优点和价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的作用 - 使文章情节曲折,富有变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思想更加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3)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 确定写作对象:选择一个你想要描写的人物或事物作为写作对象。
- 构思写作思路: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和你的写作目的,构思一个欲扬先抑的写作思路。
- 描写写作对象:按照构思好的写作思路,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
在描写时,要注意先对其进行贬低、批评或否定,然后再对其进行赞扬、肯定或褒奖。
- 表达主题思想:在描写完写作对象后,要表达出你的主题思想,即你对写作对象的看法和评价。
(4)欲扬先抑的注意事项 - 抑扬要适度: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时,要注意抑扬的程度要适度,不能过度贬低或过度赞扬写作对象。
- 抑扬要有据: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1. 2. 3. 1. 2. 1. 1.手法时,要注意抑扬要有据,不能凭空贬低或凭空赞扬写作对象。
- 抑扬要自然:在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时,要注意抑扬要自然,不能生硬地贬低或生硬地赞扬写作对象。
《写作手法之欲扬先抑》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3.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物或人。
预习作业: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白杨礼赞》和两篇选文(《阿长与〈山海经〉》《丑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几篇课文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文中抑什么,扬什么,请简要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篇幅较长,先把事情概括出来。
)2、请把表现情感的词句划出来,将人物前后的感情变化梳理出来,并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最终情感是什么。
3、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学习一下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技法。
首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不料纪晓岚说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在这里纪晓岚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满座宾客心情也随之大起大落,达到了跌宕起伏、给人印象深刻的震撼效果。
二、技法阐释那么什么叫欲扬先抑呢,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显露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三、技法举例,归纳作用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优秀的文章都喜欢运用这种写法来制造波澜。
我们学过的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白杨礼赞》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两篇文章的“抑”和“扬”分别在哪里?人物的感情是如何变化呢?运用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列夫托尔斯泰》:①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普通(抑)②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蕴含丰富的感情,深刻准确的洞察力(扬)欲扬先抑,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群文阅读欲扬先抑好文章(详案2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语文教材中“群文阅读”章节,具体内容为“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通过分析优秀文章《背影》、《荷塘月色》等,让学生解欲扬先抑在文中作用,并学会运用此手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2. 提高学生对优秀文章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欲扬先抑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优秀文章中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并进行实践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优秀文章示例、PPT、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对比鲜明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欲扬先抑”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欲扬先抑定义,并分析《背影》等文章中具体表现。
3. 例题讲解:以《荷塘月色》为例,详细讲解欲扬先抑手法在文章中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小练笔,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反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优秀文章中欲扬先抑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欲扬先抑在写作中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欲扬先抑好文章2. 板书内容:a. 欲扬先抑定义b. 优秀文章示例:《背影》、《荷塘月色》c. 欲扬先抑手法运用要点d. 学生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以“春天校园”为主题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欲扬先抑手法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文章,进一步体会欲扬先抑写作魅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关键。
是欲扬先抑手法讲解与实践,这是教学内容核心,也是学生难以掌握部分。
欲扬先抑主题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欲扬先抑的主题阅读导语: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题阅读能力,通过欲扬先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次教学设计的详细步骤。
一、引入(约150字)为了激发学生对主题阅读的兴趣,我们首先需要进行一个引入活动。
可以采用展示一些有趣小故事或者短影片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并帮助他们理解何为“欲扬先抑”。
二、分组讨论(约300字)在引入部分结束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有趣的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组员之间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验。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多样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争议和矛盾。
三、阅读材料准备(约200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阅读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中的文章、科技类书籍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
四、主题分析(约400字)在学生阅读材料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分析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主题,并进行解读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读主题的过程中,寻找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互动讨论(约300字)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就不同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辩论和争议。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不同主题对不同人的影响。
六、写作实践(约250字)在讨论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材料和讨论的主题撰写文章。
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巩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七、展示与评价(约200字)最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评价。
欲扬先抑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欲扬先抑》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欲扬先抑”的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该手法进行写作,并通过具体例文分析,深入理解欲扬先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概念,学会运用该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例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欲扬先抑”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位同学的长相,先说出缺点,再说优点,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效果。
2. 新课导入:讲解“欲扬先抑”的概念,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文,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注意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描述,并进行小组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欲扬先抑的定义2. 欲扬先抑的作用3. 欲扬先抑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人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欲扬先抑的运用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尝试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手法。
2.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文,讲解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对身边的同学进行描述。
4. 作业设计: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人的作文。
一、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欲扬先抑”手法1. 引导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内涵,明确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波澜、突出人物特点等。
欲扬先抑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将针对欲扬先抑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二、背景介绍阅读教学设计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在欲扬先抑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三、设定阅读目标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来确定。
例如,对于初中生而言,可以设定提高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等目标。
设定阅读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四、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也是欲扬先抑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当难度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既能够有所挑战,又能够顺利理解。
同时,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场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动力。
五、培养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策略也是欲扬先抑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推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六、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和写读后感,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
七、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欲扬先抑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进展,进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工具,如阅读理解测试、口头表达和写作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八、结语通过欲扬先抑阅读教学设计,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扬抑教案一、欲扬先抑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中的作用:1、扬抑的概念:有意压低或抬高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2、巧作抑扬的作用: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3、答题步骤概括段意,说明抑扬结合情形,分析作者用意,略说写法好处4、典型例题:例1、07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
”我回答。
“谁说的?”“老人都这样说。
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2010作文写作指导教案:写出记叙文的抑扬同学们在学习了写出波澜Z后,对文气的把握提升到了一个很稿的程度,能够在写作之前考虑到把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写得张弛相间,写得摇曳多姿。
这是一种行文的技巧,是一种用文气牵引读者的一种行文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的更多的的是文章的形式方面的东西,在内容方面,为了是耍表达的人物、事件或者某个主题突出,同时又能产生跌宕的效果, 我们需要学习另一种写作技巧——抑扬。
12. 1什么是抑扬为了把抑扬更形象地展现给人家.,我们先来看一篇例文(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选文并非写的一件事):例文:我的父亲盐城市伍佑中学王亚群小时候看父亲,父亲很高大,就像大山里的一片森林,我是这林中的-小树苗,小树苗永远离不开大森林的怀抱。
长人了再看父亲,父亲却很沉默,就像一株参天人树的根,我是这树根上长出的长枝条, 树枝永远报答不了树根的恩情。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干完活,总是喜欢坐在椅子上,悠悠地抽着烟,我则像一只乖乖的小猫偎依在他的人腿旁。
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可我不知道。
他抽完一根烟,就看看我,又笑了笑,然后把我抱起来,用满是香烟味儿的嘴在我脸上亲。
他那乂黑乂驶的胡须,经常惹得我哈哈大笑。
我已经习惯了父亲这种独特的味道。
父亲很爱我,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父亲那一张愁苦的脸。
一犬,我病了,父亲把我抱到白行车上带我去医院。
外面F看蒙蒙细雨,泥泞的路很滑, 车了骑不动,父亲只好推着我跑,边跑边不时地冋头望着我。
我坐在自行车示朋上,无力地眯缝着眼睛,只觉得此时的父亲真像电影小的飞人。
父亲说,不用担心,一•会儿到大医院就好了。
治疗时,父亲在一旁紧紧握着我的手。
看到我哭,他就用粗粗的、冷冷的手给我擦眼泪。
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我留院观察。
栈深了,父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看看他那样,静静地看着我。
第二犬醒來,看见父亲红红的眼睛在牢牢地盯着我,牛•怕我突然间E了似的。
我知道父亲肯定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一直到天亮的。
欲扬先抑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欲扬先抑教案欲进先退巧构思欲扬先抑好文章教学目标: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熟悉的人或者动植物。
教学过程:一、培思:传说,唐伯虎应邀出席一个朋友的老母亲甲子寿宴。
轮到他致祝寿词时,遥指寿星开口便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
气氛尚未缓和,他话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家宾客舒了口气,不待情绪安定又爆出第三句:“生的儿子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
不料,唐伯虎笑着妙语回天道:“偷来仙桃献娘亲。
”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掌声雷鸣。
唐伯虎的祝寿方式特别在哪里?他去祝寿,却说人家“ 这个婆娘不是人”,“生的儿子都是贼”,不仅不夸赞,反而用嘲讽的态度去贬低,令满座皆惊;接下来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偷得仙桃献娘亲” 又加以高度评价其高寿、儿子孝顺,一下子令形势急转。
如此强烈的反差,使满座宾客心情也随之大起大落,达到了欲扬先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波澜,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给人印象深刻,产生震撼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欲扬先抑法进行写作训练。
二、学习欲扬先抑1、什么是欲扬先抑呢?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作者想褒扬肯定某人、某事、某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也就是先尽力去贬低,先“抑”,然后再高度的赞扬,后“扬”。
2、欲扬先抑的作用:欲扬先抑用到我们的作文学习中,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们平时的文章大都平铺直叙,很难吸引读者。
欲扬先抑的效果既然如此的震撼心灵,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它来写作呢?欲扬先抑这种构思方法可以用来写人,也可以写事或写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训练如何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好一个人、一个动植物。
3、经典回顾:我们学过哪篇文章用了欲扬先抑?文章中抑什么扬什么?学生发言,小结:如:《阿长与〈山海经〉》抑什么扬什么?①喜欢“切切察察”(抑)②睡相难看(抑)③元旦有许多古怪仪式(抑)④知道一些烦琐的道理(抑)⑤讲“长毛”的故事(抑)⑥谋害“我”的隐鼠(抑)⑦给“我”买《山海经》(扬)如:《列夫托尔斯泰》中:①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普通(抑)②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蕴含丰富的感情,深刻准确的洞察力(扬)欲扬先抑,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13年高考阅读与写作之扬抑教案一、欲扬先抑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中的作用:1、扬抑的概念:有意压低或抬高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2、巧作抑扬的作用: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力3、答题步骤概括段意,说明抑扬结合情形,分析作者用意,略说写法好处4、典型例题:例1、07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
”我回答。
“谁说的?”“老人都这样说。
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运动;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
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
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
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
往后后悔就迟啦。
”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
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2、(晋冀徽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日的春光冰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扬州的夏日朱自清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
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
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
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
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
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
“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
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
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
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
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
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
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
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
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
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
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
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
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
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
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
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
“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
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
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
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
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
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
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
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