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导学案 (2)
- 格式:doc
- 大小:24.90 KB
- 文档页数:2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六课时课题实践活动课型学习目标1、发展学生的数感。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学习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学习重点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课前准备导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猜一猜: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3、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4、宣布实践活动要求:(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组际解疑教师点拨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引导及评价5、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数黄豆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7、交流与比较。
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些方法,为什么。
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1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数。
小组合作交流与比较课后反思:教师适时引导,适时评价,带领孩子快乐学习。
年月日学科数学班级三章节第七课时课题练习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欣赏数学的形势美。
梅东路小学三年级数学导学案 两位数进位加法 编号:20133s0201 小组: 小主人: 课型:新知探究课 主备人:扈慧锋 教研组长:扈慧锋 学习目标:1、我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我能正确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生笔记: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 1、笔算两位数的加法 25+38= 45+29= 2、我知道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就是 。
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统计表图意。
中国特有的鸟类有( )种,中国特有的爬行类有( )种,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 )种。
4、阅读教材第16页例1。
理解:计算98+25时, 先算个位(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再算十位 ( )+( )=( )得数满十向( )位进一 笔算时要( )对齐。
5、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再 的进行计算,最后 。
温馨提示:注意数位要对齐哟!2、笔算:65+76= 53+69=3、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就要向前一位。
三、我来闯关:1、我来算一算: 49+57= 27+88=2、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如果买这两样要用多少钱?3、故事书59本,比连环画少6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4、把下列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98+54 92+78 56+76 73+37()>()>()>()学习收获: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梅东路小学三年级数学导学案 三位数进位加法 编号:20133s0202 小组: 小主人: 课型:新知探究课 主备人:扈慧锋 教研组长:扈慧锋 学习目标:1、我会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2、我能正确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党岔中心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__年__月__日课题1买文具课型编号sx-3-2-1 主备人何耀华使用人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用小数表示元、角、分,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重难点预测1、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课前准备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导学过程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的文具。
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独立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认识这些小数。
一、揭示课题创设买文具的情境: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好吗?板书:买文具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二、讲授新课1、认知小数。
(1)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这个“.”是小数点。
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2)学生自己读。
(3)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20.00 4.135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1、课内作业。
(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小黑板作业。
成35.0元呢?2、小数的读法。
3、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读一读。
三、课堂活动四、巩固练习五、作业设计1、找小数。
2 3.2 0.02 1.00 50 5.0 18.01 0.7 1.112、填空。
口算除法例1、例2学案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口算:36÷9= 14÷2= 30÷3=60÷6= 24÷4= 80÷2=二、新课先知1.仔细观察课本11页情境图,回答问题。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列出算式:2、观察课本第11页的例1,回答问题。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列出算式:(3)说说你有哪几种不同的算法?并说说你的算法。
(4)600÷3=()。
2.认真阅读课本第12页例2,回答问题。
(1)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列出算式:(3)说说你有哪几种不同的算法?(4)还可以这样想:120是()个十,()个十除以3等于()个十;也可以这样想:3×()=120,所以120÷3=()。
三、预习体验完成课本第11页的“做一做”。
学案一、自学检测口算。
40÷4= 90÷3=3600÷9=630÷7=300÷6=2000÷2=二、巩固练习1、口算(先比一比,再做一做。
)60÷2= 12÷4= 35÷7= 81÷9=600÷2= 120÷4= 350÷7= 810÷9=2、列式计算。
(1)被除数是160,除数是2,商是多少?(2)4800是8的多少倍?(3)320里面有多少个8?3.解决问题商店运进240箱苹果,每次运8箱,要几次才能运完?4.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所选答案的下面画“√”)。
500÷5 (100)(10)4000÷2 (200)(2000)2000÷5 (400)(4000)三、课堂检测买一个西瓜要5元,李老师带150元一共能买几个西瓜?四、拓展练习张明和李聪两人在同一个商店买同一种硬皮本,张明买了6本,李聪买了4本,张明比李聪多付了80角,你能算出每本练习本的单价吗?口算除法例3学案自学导读单一、温故知新口答:(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3)小红家养了3头猪,一共重600千克,平均每头猪重多少千克?二、新课先知仔细阅读课本12页例3,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年、闰年课题:认识平年、闰年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提问: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那几个月是小月?2、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左手,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右手。
3、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8天,有时是29天。
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年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
(2)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一: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11年有365天。
方法二:31×7+30×4+28=365(天)方法三:30×12+7-2=365(天)(3)提问:想一想,2012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板书:365+1=366(天)(4)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
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2)学生考教师。
请学生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是哪一年,老师很快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在学生觉得神奇而又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
(3)出示1997—2008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
(4)观察。
(5)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6)分组计算。
(7)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导学案《面积》导学案(一)备课者:冉敏秦敬亚刘兆振审核者:晋付春年级:三年级学习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1-76页。
学习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
3、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导学案幸福自学1、自学第71-76页。
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1)在生活中,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2)认识封闭图形。
哪一个是封闭图形,哪一个不是?为什么?点拨: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探索面积单位。
(1)刚才我们比较了许多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你是怎么比的?(2)用重叠法比较两张长方形纸的面积,猜一猜,哪个大,哪个小?(3)用摆图形的方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点拨:关键要选择大小统一的标准。
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
用手比试1平方分米有多大?.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2)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合适呢?用厘米测量,面积就用厘米点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3)认识1平方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或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教室面积,容易吗?为什么?要用平方的面积单位合适。
说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呢?5、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1)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2)比较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和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异同?(3)1厘米指线段的是1厘米长,是单位;1平方厘米指图形的为1平方厘米,是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
3.用估算解决问题法。
(20分钟)意思?(2)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3)组织学生观察这道估算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估算。
(4)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 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方法二 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5)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6)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9。
(1)组织学生思考: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2)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交流、对比不同的估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让学生通过精确的计算解决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要用“≈”连接…… (2)理解题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67÷3,并说明列式理由。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
(4)汇报,交流自己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5)讨论、交流后汇报: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6)与教师一起总结估算方法。
2.(1)明确“够装”的含义。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汇报。
方法一 182≈180,182÷8>20,因此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方法二 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因此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
(3)对比、交流,明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4)精确计算,验证运用估算策略所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
有(B )个字。
A .20 B .30 C .40(2)一片树林共有265棵树,共9排,平均每排大约有(C )棵树。
第二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3、导入新课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
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2、估算。
78÷4 470÷8 178÷683÷9 360÷5 410÷7(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440÷9 138÷7 323÷4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297÷4 469÷8 194÷6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导学内容:
导学目标:
1、熟练应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方法。
导学难点:
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方法。
一、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
(二)、探索新知合作学习
1、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
(1)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方法自选。
(如:画线段、拨钟表、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
)(3)师生交流方法并总结。
2、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
二、课堂检测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
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
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拓展
一艘船航行速度是每小时30海里。
这艘船上午7时30分从甲港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乙港。
这两个港口之间的水路长多少海里?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在一天内的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不在一天内的要分开计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