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结构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271.57 KB
- 文档页数:3
斜拉桥受力特点及结构体系
哎呀,我的天呐!说起斜拉桥,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东西!
你想啊,我们平常走的桥,要么就是那种平平的石桥,要么就是弯弯的拱桥。
可斜拉桥就不一样啦!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钢铁巨人,横跨在江河湖海之上。
斜拉桥的受力特点那叫一个神奇!就好像有好多好多的大力士在两边一起用力拉着桥身。
那些又粗又长的钢索,就像是大力士的手臂,紧紧地拉住桥,让桥能够稳稳地站在那里。
我给你打个比方哈,斜拉桥的受力就像是我们拔河的时候,两边的人都在用力拉,而中间的绳子就承担着两边的力量。
斜拉桥的钢索不就是这样嘛,把桥身的重量分散到两边的塔柱上。
再说这结构体系,那也是相当复杂但又超级巧妙的!桥塔高高地立在那里,像不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它们可是承受着大部分的力量呢!还有那主梁,就是桥的主体部分,就像是一条巨龙的脊背,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斜拉桥。
“哇,这桥也太酷啦!”小明瞪大了眼睛说。
“就是就是,那些钢索看起来好结实啊!”小红也跟着喊。
“我觉得这桥修起来一定很难,得花好多好多的功夫。
”我忍不住说道。
你说,如果没有斜拉桥这样厉害的设计,我们要过河得多不方便呀!想想看,要是没有它,可能我们就得绕好远好远的路,浪费好多好多的时间。
所以呀,斜拉桥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让我们的出行更方便,还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建筑的魅力。
斜拉桥简直太棒啦,难道不是吗?。
斜拉桥的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总体布置主要有跨径布置、拉索及主梁的布置、索塔高度与布置。
一、跨径布置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1)双塔三跨式。
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跨径布置方式。
下面是立面图与其荷载作用不同位置时发生的索塔与主梁的形变。
(2)独塔双跨式。
这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跨径布置,但由于它的主孔跨径一般比双塔三跨式的小,故特别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谷地及作为跨线桥,或用于跨越较大河流的主航道部分,也可用主跨跨越河流,索塔及边跨布置在河流一岸的方式。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立面图(3)多塔多跨式。
多塔多跨式斜拉桥适用于需要多个大通航孔的大江大河、宽阔湖泊或海峡上,但这种结构一般采用较少,主要原因是中间塔顶没有端锚索来有效地限制它的变位,使结构柔性及变形增大,整体刚度差。
多塔多跨式斜拉桥示意图二、拉索的布置,拉索的布置分为空间上的布置与索面内的布置。
(1)拉索索面在空间可布置成单索面和双索面,而双索面又可分为竖直双索面和倾斜双索面。
单索面斜拉桥(临海大桥)竖直双索面斜拉桥倾斜双索面斜拉桥(2)拉索在索面内的布置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辐射形、竖琴形及扇形。
辐射形:拉索与水平面的平均交角较大,拉索的垂直分力较大,故拉索的用量最省。
由于在拉索的水平分力在塔顶基本平衡,故索塔的弯矩较小,索塔高度也较小,但由于拉索都固定在塔顶,所以塔顶的结构复杂,集中应力现象突出,给施工和养护带来困难。
竖琴形:所有拉索的倾角完全相同,且拉索与索塔的锚固点分散布置,使拉索与索塔、拉索与主梁的连接构造简单,易于处理。
竖琴形布置拉索加强了索塔的顺桥向刚度,对减少索塔的弯矩和提高索塔的稳定性都有利。
但是其拉索的倾角与水平方向的交角较小故所需的拉索数量大,布置密集,一般都用于中小跨径的斜拉桥中。
扇形:扇形兼有辐射形和竖琴形索的特点,又可灵活布置,与索塔的各种构造形式相配合。
扇形是采用最多的一种索型。
三、索塔与主梁的布置(1)索塔的布置主要在于高度的确定,矮塔斜拉桥为桥塔高度与主跨长度的比值在1/8~1/13之间的斜拉桥。
斜拉桥的设计斜拉桥是一种结构体系独特的桥梁,是斜拉索(索梁组合)和桥塔(梁体组合)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是由索塔、主梁和斜拉索组成的一种三跨或多跨连续体系。
斜拉桥的主要特点是桥塔高、跨径大、主梁自重轻、受力明确、刚度大,在交通量大的地方和对抗震要求较高的地方都能使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斜拉桥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2.桥塔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平推力;3.桥塔处梁端负弯矩小,结构刚度大;4.拉索锚固在塔上,可以承受很大的水平力;5.主梁恒载弯矩和扭矩均很小。
斜拉桥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其设计也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因此,要做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并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
设计概述该工程位于某城市,为一座主跨为150m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由北桥台、南跨、东跨及南引桥组成。
北桥台位于主跨150m的跨径上,桥台后接既有引桥。
南跨和东跨分别为70m和25m。
南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形结构,北主梁采用钢结构。
北桥台位于主跨150m的跨径上,桥台后接既有引桥,北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形结构,南引桥桩位于北主梁边跨的中心附近,桥桩与主梁的锚固均为单根悬臂。
全桥共设置4道横梁,其中主梁上的2道横梁均设于边墩上,边跨设1道横梁与中墩横梁连接;北引桥桩的上、中、下各设1道横梁,其中下横梁设于主梁的腹板处。
南引桥的上、中、下各设1道横梁。
引桥的边、中、中塔柱之间均设横隔板。
引桥桥墩均采用实心墩,基础均为重力式桥墩。
边、中墩均采用双柱式墩,边墩两侧各设2道横隔板。
计算分析斜拉桥计算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静力分析;2.动力分析;3.结构稳定性分析。
静力分析是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与变形,并通过相应的安全系数进行校核;动力分析是在静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动力特性研究,并对结构体系及其动力性能做出评价;结构稳定性分析是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安全系数,以评定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在设计中,由于斜拉桥主梁多采用悬索式体系,故需要对斜拉索的内力分布、索力及拉索与主梁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同时由于斜拉索的受力复杂,一般要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对斜拉桥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在静力、动力和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稳定性评价。
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原理及发展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
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
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
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一、结构斜拉桥(cable stayed bridge)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
斜拉桥是由许多直接连接到塔上的钢缆吊起桥面,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索塔型式有A型、倒Y型、H型、独柱,材料有钢和混凝土的。
斜拉索布置有单索面、平行双索面、斜索面等。
第一座现代斜拉桥是1955年德国DEMAG公司在瑞典修建的主跨为182.6米的斯特伦松德(Stromsund)桥。
目前世界上建成的最大跨径的斜拉桥为俄罗斯的俄罗斯岛大桥,主跨径为1104米,于2012年7月完工。
斜拉桥是将梁用若干根斜拉索拉在塔柱上的桥。
它由梁、斜拉索和塔柱三部分组成。
斜拉桥是一种自锚式体系,斜拉索的水平力由梁承受。
梁除支承在墩台上外,还支承在由塔柱引出的斜拉索上。
按梁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钢斜拉桥、结合梁斜拉桥和混凝土梁斜拉桥。
2013年已建成的斜拉桥有独塔、双塔和三塔式。
以钢筋混凝土塔为主。
塔型有H形、倒Y形、A形、钻石形等。
斜拉索仍以传统的平行镀锌钢丝、冷铸锚头为主。
钢绞线斜拉索在汕头石大桥采用。
钢绞线用于斜拉索,无疑使施工操作简单化,但外包PE的工艺还有待研究。
斜拉桥的钢索一般采用自锚体系。
开始出现自锚和部分地锚相结合的斜拉桥,如西班牙的鲁纳(Luna)桥,主桥440m;我国湖北郧县桥,主跨414m。
地锚体系把悬索桥的地锚特点融于斜拉桥中,可以使斜拉桥的跨径布置更能结合地形条件,灵活多样,节省费用。
斜拉桥的施工方法:混凝土斜拉桥主要采用悬臂浇筑和预制拼装;钢箱和混合梁斜位桥的钢箱采用正交异性板,工厂焊接成段,现场吊装架设。
浅谈斜拉桥认识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一种缆索承重结构体系,其上部结构由塔、梁、拉索三种基本构件组成。
由塔柱伸出的斜拉索作为主梁的多点弹性支承,同时斜拉索拉力的水平分力对主梁起着轴向预应力作用,因此斜拉桥是一种桥面体系以主梁受压(密索)或受弯(稀索)为主、支承体系以斜拉索受拉及桥塔受压为主的桥梁。
斜拉桥良好的力学性能、建造相对经济、景观优美,已是我国大跨径桥梁最流行的桥型之一。
一、斜拉桥介绍以斜拉桥的主要结构体系来划分,斜拉桥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稀索体系;第二阶段,密索体系。
稀索体系的主梁基本上为弹性支承连续梁;密索体系的主梁主要承受强大的轴向力,同时又是一个受弯构件。
斜拉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
斜拉桥是一种自锚式体系,斜拉索的水平力由梁承受、梁除支承在墩台上外,还支承在由塔柱引出的斜拉索上。
这样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
斜拉桥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
索塔型式有A型、倒Y型、H型、独柱,材料有钢和混凝土的。
斜拉索布置有单索面、平行双索面、斜索面等。
梁按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钢斜拉桥、结合梁斜拉桥和混凝土梁斜拉桥。
纵观斜拉桥结构体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加劲梁朝着更细更柔的方向演变,加劲梁的高跨比不断减小。
唯一的制约来自于空气动力作用,为了使加劲梁获得令人愉悦的外形而同时又要保证最小刚度,加劲梁从最初的重质量块发展到后来的加肋板、箱梁。
虽然也有由桁架构成的加劲梁体系,但这多应用于双层桥面体系。
拉索体系则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现在稀索体系斜拉桥已经很少采用,除非偶尔为了桥梁造型上的求新创异,密索体系以其突出的优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默认的斜拉桥体系,也必然将是超千米主跨斜拉桥结构体系的组成之一。
索塔的外形由简单到复杂,稳定性却在不断加强,其最初为门式塔,继而“入"形塔,A形塔,钻石形塔,直至空间塔结构。
斜拉桥的四种结构体系
根据索、塔、梁结合方式的不同,斜拉桥可分为4种不同结构体系:漂浮体系、支承体系、塔梁固结体系、刚构体系。
漂浮体系的特点:受力较匀称、有足够刚度、抗风抗震性能好、主梁可采用等截面以简化施工。
支承体系的特点:支承体系悬臂施工中不需要额外设置临时支点,施工较方便。
塔梁固结体系的特点:塔、墩内力最小,温变内力也小,主梁边跨负弯矩较大。
刚构体系特点:免除大型支座设置,满足悬臂施工的稳定性要求,结构整体刚度大,主梁挠度小;但主梁固结处弯矩大。
斜拉桥结构体系
一、结构体系的分类
1、按照塔、梁、墩相互结合方式,可划分为漂浮体系、半漂浮体系、塔梁固结体系和刚构体系。
2、按照主梁的连续方式,有连续体系和T构体系等。
3、按照斜拉桥的锚固方式,有自锚体系、部分地锚体系和地锚体系。
4、按照塔的高度不同,有常规斜拉桥和矮塔斜拉桥体系。
二、结构体系介绍
1、漂浮体系:漂浮体系的特点是塔墩固结、塔梁分离。
主梁除两端有支承外,其余全部用拉索悬吊,属于一种在纵向可稍作浮动的多跨柔性支承类型梁。
一般在塔柱和主梁之间设置一种用来限制侧向变位的板式活聚四氟乙烯盘式橡胶支座,简称侧向限位支座。
漂浮体系的优点:主跨满载时,塔柱处的主梁截面无负弯矩峰值;由于主梁可以随塔柱的缩短而下降,所以温度、收缩和徐变内力均较小。
密索体系中主梁各截面的变形和内力的变化较平缓,受力较均匀;地震时允许全梁纵向摆荡,成为长周期运动,从而吸震消能。
目前,大跨斜拉桥多采用此种体系。
漂浮体系的缺点:当采用悬臂施工时,塔柱处主梁需临时固结,以抵抗施工过程中的不平衡弯矩纵向剪力。
由于施工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称,成桥后解除临时固结时,主梁会发生纵向摆动。
2、半漂浮体系:半漂浮体系的特点是塔墩固结,主梁在塔墩上设置竖向支承,成为具有多点弹性支承的三跨连续梁。
可以是一个固定支座,三个活动支座;也可以是四个活动支座,一般均设活动支座,以避免由于不对称约束而导致不均衡温度变化。
水平位移将由斜拉索制约。
3、塔梁固结体系:塔梁固结体系的特点是将塔梁固结并支承在墩上,斜拉索变为弹性支承。
主梁的内力与挠度直接同主梁与索塔的弯曲刚度比值有关。
这种体系的主梁一般只在一个塔柱处设置固定支座,而其余均为纵向乐意活动的支座。
塔梁固结体系的优点是显著减少主梁中央段承受的轴向拉力,索塔和主梁的温度内力极小。
缺点是中孔满载时,主梁在墩顶处转角位移导致塔柱倾斜,使塔顶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从而显著地增大主梁跨中挠度和边跨负弯矩。
4、刚构体系:刚构体系的特点是塔梁墩相互固结,形成跨度内具有多点弹性支承的刚构。
种体系的优点是既免除了大型支座又能满足悬臂施工的稳定要求;结构的整体刚度比较好,主梁挠度又小。
缺点是主梁固结处负弯矩大,使固结处附近截面需要加大;。
再则,为消除温度应力,应用于双塔斜拉桥中时要求墩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常用语高墩的场合,以避免出现过大的附加内力。
三、斜拉桥桥例
[Theodor-Huess桥]:德国、1957年,跨径108+260+108(m),塔高41m。
斜索:竖琴式;塔柱:双柱式;结构体系:塔梁固结体系。
[加弗莱厄桥]:Fiehe桥跨越莱茵河,远处眺望倒Y型塔柱与中央的单索面,造型简洁舒展,令人愉悦。
斜索:竖琴式、扇式;塔柱:倒Y式;结构体系:悬浮体系。
[武汉长江二桥]:双塔双索面,主跨400m,是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
斜索:扇式;塔柱:宝石式;结构体系:悬浮体系。
[广东南海西樵桥]:大桥位于广东省南海县境内,跨越北江,是连接著名西樵风景区与广州、佛山等城市的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主孔跨径110+124.58(m),竖琴式索型。
塔高67m,在塔顶设置有370平米的观赏厅,是我国首座交通功能与旅游观赏融为一体的桥梁。
斜索:竖琴式;塔柱:门式;结构体系:刚构体系。
[上海南浦大桥]:南浦大桥位于上海市南码头,是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起步工程。
1991年建成通车,了却了几代上海人民在黄浦江上架桥的夙愿。
该桥主桥跨径为171+423+171(m),双塔双索面,扇形拉索,H型塔身,钢与混凝土结合梁,悬浮体系。
[上海杨浦大桥]:杨浦大桥,跨径602m,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径。
双塔双索面,主塔高208m,采用钻石型塔形,以提高抗风能力。
拉索扇形布置,钢主梁采用箱形断面。
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斜拉桥建设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悬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