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52
第十九章斜拉桥第一节斜拉桥的构造一、结构概述斜拉桥山梁、斜缆索和桥塔三部分组成。
如图19-1,斜拉桥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山桥塔引出的斜缆索作梁跨的弹性中间支承,借以降低梁跨的截面弯矩,从而减轻梁重,提高梁的跨越能力。
只从索的弹性支承角度考虑,斜拉桥仅相当于在连续梁桥或刚架桥等母体结构的跨中加上了弹性支承,如图19-2o但这种弹性支承没有设置墩台,思维方式很巧妙。
斜拉桥的优点不仅在于此,斜索的水平分力对主梁产生的轴向预施压力的作用可以增强主梁的杭裂性能,节约高强度钢材的用量。
当然这种预压力的作用,使主梁要考虑不使之在轴向力作用下失稳。
从其发展规律上,索距变得较小,这也使得施工变得容易些。
另外,斜索对梁的弹性支承作用,只有在斜索始终处于拉紧状态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由车辆活载的作用,桥塔弯向某一侧,使得索有时变得松弛,因此,必须在承受荷载前对斜索进行预拉。
这样的预拉还可以减小斜索的应力变化幅度, 提高斜缆索的刚度,从而改善结构的受力状况。
斜拉桥是一种古老的桥型,但广泛的应用仅是最近儿十年的事。
斜拉桥之所以能得到很快的发展,除了其跨越能力大,索、塔、梁组成的完美的组合结构与桥型美观,技术上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在其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斜拉桥的迅速发展已引起了我国桥梁界的注意。
我国公路部门于1975年首次在四川云阳汤溪河上建成笫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斜拉桥,跨度35m+76m+35 m ,主梁系单室箱型连续梁,梁高lm,为跨度的l/76o接着在上海、青岛先后修建了五座试验桥和大沽河桥等,为我国发展斜拉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93年,在上海建成的杨浦大桥,是全部由我国设计、施一的组合梁斜拉桥,跨度达602m,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斜拉桥轻巧柔细的外形一也使结构抗振动性能差、刚度小和挠度变形较大;同时,斜索两端锚固处抗疲劳性能较差。
,所有这些缺点对动力影响较大的铁路荷载来说都非常不利。
因此,铁路斜拉桥迄今在国内外建造得并不多,寥寥可数。
10.2 斜拉桥总体布置与构造10.2.1 孔跨布置斜拉桥孔跨布置主要可分为双塔三跨式、独塔双跨式和多塔多跨式等三种形式。
在特殊情况下,斜拉桥也可以布置成独塔单跨式或者混合式。
双塔三跨式(图10.1)是一种最常见的斜拉桥孔跨布置方式。
双塔三跨式斜拉桥通常布置成两个边跨跨度相等的对称形式,也可以布置成两个边跨跨度不等的非对称形式。
边跨跨度与主跨跨度的比例关系通常取0.4左右。
根据已建斜拉桥统计,一般跨度比/=0.35~0.5。
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在边跨内设置辅助墩,以提高结构体系的刚度。
辅助墩数量不宜过多,一般1~2个,过多,效果不显著。
由于双塔三跨式斜拉桥的主孔跨度较大,一般可适用于跨越较大的河流、河口和海峡。
1L 2L 1L 2L图10.1 双塔三跨式斜拉桥图10.2 重庆石门嘉陵江大桥独塔双跨式斜拉桥也是一种常见的孔跨布置方式,如图10.2所示重庆石门嘉陵江大桥即为独塔双跨式斜拉桥。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可以布置成两跨不对称的形式,即分为主跨与边跨;也可以布置成两跨对称,即等跨形式。
其中以两跨不对称的形式较多,也较合理。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的边跨跨度与主跨跨度的比例通常介于0.6~0.7之间。
由于它的主孔跨径一般比双塔三跨式的主孔跨径小,故特别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谷地及交通道路;当然也可用于跨越较大河流的主航道部分。
1L 2L 在跨越宽阔水面时,由于通航孔要求,必要时也可采用三塔斜拉桥,如湖北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主跨2×348m,主梁为混凝土箱型梁,悬臂拼装施工)。
多塔多跨式的斜拉桥应用较少,这是由于多塔多跨式斜拉桥的中间塔顶没有端锚索来有效地限制它的变位,结构的刚度较低。
增加主梁的刚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多塔斜拉桥的整体刚度,但这样做必然会增加桥梁的自重。
在必须采用多塔多跨式斜拉桥时,可将中间塔做成刚性索塔,此时索塔和基础的工程程量将会增加很多,或用斜拉索对中间塔顶加劲,但这种长索柔度较大,且影响桥梁的美观。
斜拉桥结构体系及特点斜拉桥亦称矮塔斜拉桥, 其构造特点是在持续梁中支点处设置矮索塔, 其塔高只有斜拉桥索塔高度的一半左右, 斜拉索通太矮索塔上设置的鞍座对主梁产生竖向支反力和水平压力。
部份斜拉桥主梁自身刚度较大, 能够承担大部份荷载效应, 斜拉索对主梁只起到必然程度的帮扶作用。
斜拉桥是介于斜拉桥和持续梁桥之间的一种新桥型, 兼具斜拉桥和持续梁桥的双重结构特点。
斜拉桥是由上部结构索、塔、梁三种大体构件和下部结构墩台、基础组成的结构体系, 阻碍部份斜拉桥结构各部份荷载效应最全然的因素是梁、塔、墩之间的结合方式, 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构体系。
依照部份斜拉桥结构自身的特点和梁、塔、索、墩的结合方式, 可将部份斜拉桥结构体系划分为三种型式: (1) 塔梁固结体系; (2) 支承体系; (3) 刚构体系, 见图1 所示。
(4)半漂浮体系,见图2所示。
(1)塔梁固结体系及特点塔梁固结、塔墩分离、梁底设支座支承在桥墩上, 斜拉索为弹性支承, 这是一种完全的主梁具有弹性支承的持续梁结构。
这种体系必需有一个固定支座, 一样是一个塔柱处梁底支座固定, 而其他支座可纵向活动。
这种体系的要紧优势是取消了经受专门大弯矩的梁下塔柱部份, 代之以一样桥墩, 中央段的轴向拉力较小, 梁身受力也很均匀, 整体温度转变对这种体系阻碍较小, 几乎能够略去。
这种体系结构整体刚度小, 当中跨满载时, 由于主梁在墩顶处的转角位移致使塔柱倾斜, 使塔顶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因此显著增大了主梁的跨中挠度。
上部结构重力和活载反力需经支座传递到桥墩, 因此需设置大吨位支座。
我国的漳州战备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离石高架桥; 日本的蟹泽桥、士狩大桥、木曾川桥、揖斐川桥、新唐柜大桥均采纳这种体系。
已建部份斜拉桥采纳这种结构体系较多, 与连梁体系相同, 符合部份斜拉桥的概念含义。
塔梁固结体系的特点:塔、墩内力最小,温变内力也小,主梁边跨负弯矩较大。
(2)支承体系及特点塔墩固结、塔梁分离, 主梁在塔墩上设置竖向支承, 支座均为活动支座, 这种体系接近主梁具有弹性支承的持续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