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1课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54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军神》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军神》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掌握生词和语法知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是本课的重点,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生词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1.课文《军神》教材。
2.教学音频设备。
3.黑板、粉笔。
4.学生课堂小组。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一个简短的问答或者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呈现
1.播放故事录音或教师朗读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听。
2.呈现生词和语法知识的解释,示范正确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3.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个小组精炼总结一遍。
3. 拓展阅读
请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故事,并做简要的总结分享。
4. 小结与检测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进行小结并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点名检测。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化,部分学生对于生词的理解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巩固训练。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11.水结冰了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液态的水会转变为固态的冰。
条件:水结冰需要达到冰点,即0摄氏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固定的。
二、水结冰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理解水结冰的条件和温度变化。
实验材料:纯净水、碎冰、食盐、烧杯、试管、水温计等。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并用水温计测量其初始温度。
2. 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适量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3. 将试管插入碎冰和食盐混合物中,每隔一段时间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变化。
4. 当水温降至0℃时,观察水是否开始结冰。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降低,试管内的水逐渐变得浑浊,最终凝固成冰。
实验结论:水在0℃时会结冰,这是水的物理性质之一。
三、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降温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水温逐渐降低,直至达到0℃。
结冰点:当水温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
此时,水温会保持在0℃一段时间,直到水完全结冰。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其体积会增大。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导致体积膨胀。
四、水结冰的应用与影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水结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冬天时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水会结冰。
生活应用:水结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冰箱和冰柜利用制冷剂降低温度,使食物中的水结冰,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环境影响:水结冰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冰冻的河流和湖泊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冰雪覆盖的地面也会影响交通和气候。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涵盖了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实验探究、温度变化以及应用与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废为宝有妙招》是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的一课,主要围绕“垃圾的分类与利用”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就能把垃圾变成宝物。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操作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变废为宝”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环保意识,他们对于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垃圾的分类不明确,对废旧物品的利用不够创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垃圾的分类,激发他们利用废旧物品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明确垃圾的分类,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学会一些简单的废物利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垃圾的分类和利用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准备一些废旧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
如废旧报纸可以制作成手提包,废旧衣物可以制作成拖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