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摘要: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也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
如果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值与实际需求差距太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
因此,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合理预测方法的研究,对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确定未来的用地总目标,协调各产业间土地利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土地需求量相关理论的学习总结以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文献梳理,同时分析了各种预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情况,从而为合理的选择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用地预测方法1.研究背景1.1历史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从那时开始,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震荡性的政治的变革,这些变革导致了指导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变化,对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在内的土地利用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建设用地缓慢增长生由于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土地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方式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建设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及“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和“三线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三个阶段城市建设用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建国初及“一五”计划时期的城建用地(1949-1958年)这段时间,中国现代城市处于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
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思想是“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强调城市要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为生产和劳动人民服务,强调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发展。
2、“人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城建用地(1959-1964年)这一时期中国展开了不切合实际的“大跃进”。
当时强调工业发展的“人海战术”,致使农村人口爆发性地涌入城市,使城市总人口年递增率竟高达0.5%。
2001年第5期N o.5.2001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 f Hangzhou T 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1年9月Sep.2001收稿日期:2001-06-05作者简介:刘德秋(1962-),男,浙江新昌人,绍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从事土地管理理论研究;邵建峰(1957-),男,浙江建德人,绍兴市土地储备中心常务副主任,从事土地管理理论研究;田传浩(1972-),男,湖北宜昌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经济和土地管理研究;贾生华(1962-),男,陕西延长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与供应计划的制定———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刘德秋1,邵建峰1,田传浩2,贾生华2(1.绍兴市国土资源局,浙江绍兴312000;21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7)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是政府管理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绍兴市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需要,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城市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了制定城市土地供应计划的因素、思路、方法和具体方案,并对影响土地供应计划的土地储备规模和储备周期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绍兴市;土地供应;土地储备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1)06-0044-05 制定和实施城市土地供应计划是管理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要手段,其本质是在科学预测城市土地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尽量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各种需要,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按照现行土地制度,国家对以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性用地,采取有偿出让方式供应土地;对于学校、机关、城市基础设施等非经营性用地,采取无偿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讲稿模板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的讲稿。
在建设用地供应方面,我们既要顾及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要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今天的讲稿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我们对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的规划和措施。
首先,我想介绍我们对建设用地供应的总体规划。
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的总体规划是基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持着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
我们将加强对用地供应的统筹管理,注重城市功能和空间的整合,合理划分各类地块,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城市的发展潜力。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我们将采取不同的供应策略。
对于住宅用地,我们将重点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满足人民对住房的需求。
对于商业用地,我们将注重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推动城市商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
对于工业用地,我们将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公共设施用地,我们将注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用地供应的管理和监管。
一方面,我们将完善土地的出让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我们将强化对土地开发的环境保护要求,加强对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在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方面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将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将加强用地的规划管理,确保用地供应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一致。
再次,我们将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建设用地供应的顺利进行。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中CA模型的应用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元胞自动机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中表现的特性。
其次,就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特点,阐述了研究中如何定义元胞自动机。
然后以Idrisi Andes软件中集成的Markov模型和CA模型为研究工具,重点提出了研究方法及思路。
最后总结分析了利用成熟CA模块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利弊。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CA随着人类生存需求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加剧,特别是近年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合理有序的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加强城市用地扩张的管理,提高城市用地规划的水平。
城市用地是城市复杂巨系统的一部分,其扩张的演变过程遵循一定规律,受到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国家政策法规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元胞自动机(CA)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进行城市用地扩张的动态模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时空演化分析和模拟的工具,将元胞自动机模型和GIS技术引入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研究中,能够弥补统计分析模型的不足,提供具有时空特性的分析结果。
一、基本概念元胞自动机(CA)由V on Neuman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用于研究自复制系统的逻辑特性。
元胞自动机是一种时间、空间、状态都离散,空间相互作用及时间因果关系皆局部的网格动力学模型(周成虎等,1999)。
分布在规则格网中的每一个元胞拥有有限的离散状态,按照一致的作用规则,根据确定的局部规则同时同步更新元胞状态,完成整个元胞空间的变化。
大量元胞通过简单的相互作用完成系统的动态演化。
与传统的动力学模型不同,元胞自动机不是由明确的函数或模型确定,而是一系列模型在确定的构造规则条件下的有机组合。
遵守这些既定构造规则的模型都可以称作元胞自动机模型。
所以元胞自动机是一种解决问题思想,或者说是一个方法框架。
元胞自动机由元胞、元胞空间、元胞状态、邻域、转换规则和离散时间构成。
开题报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宁波市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宁波市是一个港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土地需求紧缺问题,影响了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建设用地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防止建设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
国内外都有建设用地预测模型相关研究,国外对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GIS分析和详细的调查,用地规模预测与用地布局同时进行。
我国对于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总量预测研究和分项预测研究。
总量预测研究即把建设用地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研究角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从时间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一种是从单因素或双因素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一种是从多因素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众多学者就开始研究城市空间区位与土地利用的模式、模型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城市分区储存与可视化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商业和经济数据的城市分区储存与可视,这为实施以城市分区为单位的土地市场需求分析提供了可能。
美国学者约翰.汉堡等运用底特律项目的研究数据对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底特律城市运输进行研究,同时建立了最早的土地利用模型。
此后这一模型延伸出了两个方向:一是计量经济学模型,代表人物有布雷顿.哈里斯、宾一泽西、唐纳德.希尔等;二是以重力模型为基础的重力学模型,代表人物有美国劳力和英国威尔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学科之间的交融,这两类预测模型的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实行土地供给定量化管理的主要预测手段。
从目前我国研究现状来看,部分城市根据土地市场需求特点建立的土地年度供应量预测计量模型一般有: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仿真与回归辅助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城市经济动态模型、时间序列的ARIMA预测模型等。
城市规划方案中的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模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合理地预测土地供给和需求,以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模型的分析角度,探讨城市规划方案中的土地问题。
一、土地供给预测模型分析土地供给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供给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1.1 基于历史数据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基于历史数据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土地供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土地供给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可靠性高,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历史数据无法完全反映未来的土地供给变化。
1.2 基于经济发展模型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基于经济发展模型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方法。
它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率、产业结构等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模型来预测未来土地供给的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模型的建立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和数据支持。
1.3 基于空间规划模型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基于空间规划模型的土地供给预测模型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
它将城市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等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空间规划模型来预测未来土地供给的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模型的建立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和数据支持。
二、土地需求预测模型分析土地需求是城市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合理预测土地需求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科学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1 基于人口增长模型的土地需求预测模型基于人口增长模型的土地需求预测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土地需求情况。
胡邦红1,方思傑1,张帮云2(1.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铜仁554300;2.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贵州习水564600)摘要:研究运用连续15年(1998年~2012年)建设用地数据,利用ARMA 模型预测仁怀市2020年的建设用地供需情况,并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三个分项进行预测。
分析总项预测与分项预测之间的误差关系,最终确定仁怀市2013年~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数量,为仁怀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ARMA 模型;仁怀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7.03.007根据贵州省仁怀市2012年末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建设用地面积为7512.37公顷,与《仁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建设用地总规模(8229公顷)相比较,仅剩716.63公顷,已不能满足未来8年时间建设用地需求。
因此,本研究运用连续15年(1998年~2012年)建设用地数据,利用ARMA 模型预测仁怀市2020年的建设用地供需情况,并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三个分项进行预测。
分析总项预测与分项预测之间的误差关系,最终确定仁怀市2013年~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数量,为仁怀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国酒茅台”的故乡、“国优名酒———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贵州省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土地面积1789.92平方公里。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032.5毫米。
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54.7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8.60万人,城镇化率34.34%,国内生产总值329.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0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67.70∶28.10。
2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与处理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将建设用地类型分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研究摘要:编制建设用地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编制可在对年度建设用地供需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因素修正,建立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为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1引言土地是重要的的社会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要防止开发商囤地,必须从土地供应的源头上进行调控[1]。
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可以有效的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建设用地供应模型,以满足每年编制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需要。
2 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复杂的系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除了需要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需要定量化模型系统的支持。
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它必须是建立在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客观评价和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数学模型的有机综合。
从目前国内供地模型的发展上,可供借鉴的内容很少。
特别是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所涉及的系统是高度的非线性系统,要对这样的系统进行常规数据处理,需要长时期、多周期的经验数据和统计数据,有完备的理想化的历史资料。
由于我国对土地资源规范系统的管理时间还比较短,以上数据是缺乏的。
通过比较筛选,在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网络预测和经济发展景气指数分析,建立了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在建设用地可供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景气指数模型,对经济发展景气度作出判断,经过特殊因素修正之后,确定年度建设用地供应量。
2024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1. 土地供应总量,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会规定当年度国有建
设用地的供应总量,这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
地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该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区域分配,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还会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发
展需求和特点,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分配建设用地
指标,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
3. 用途划分,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会对建设用地的具体用途
进行划分,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4. 政策引导,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也可能会结合当前的土地
利用政策,对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等方面进行
规定,以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市场化配置。
总的来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和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举措,需要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远利益。
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情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情况进行探讨,以期给读者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一、城乡建设用地供应的背景和意义城乡建设用地供应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障城乡建设用地的供应,对于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建设用地供应的现状和问题1. 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情况目前,许多城市的建设用地供应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供应不足。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
其次是供应方式不合理。
有些城市过分依赖卖地来筹集财政收入,导致建设用地供应的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后是供应结构不合理。
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偏向于商业地产和高档住宅,而对于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设施用地的供应不足。
2. 农村建设用地供应情况农村建设用地供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村用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确定性。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是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不合理。
一些地方存在着大规模卖地和闲置土地现象,未能将土地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最后是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不科学。
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导致农村建设用地的随意扩张和环境破坏。
三、城乡建设用地供应的改进措施为了改善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体系加强城市用地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供应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供应制度,打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卖地取得财政收入的问题。
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设施用地的供应力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改善。
2. 改进农村建设用地供应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明确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0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加速转变为建设用地,城市用地规模逐年扩张,地价水平日益上升,辐射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城市土地作为国家的重要资产,如何使其得到科学配置、管理及利用是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就城市用地规模,以多种角度展开研究,在如何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方法上进行了深度探索,主要包括:GM(1,1)灰色预测模型[1]、双因素模型[2]、多元线性回归模第一作者简介:尚玲,女,1988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土地与工程管理研究。
通信地址:071000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国土资源学院,E-mail :shangling1988@ 。
通讯作者:张蓬涛,男,1971年出生,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利用及经济评价研究。
通信地址:071000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国土资源学院,E-mail :zhangpt@ 。
收稿日期:2014-03-04,修回日期:2014-05-15。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模型探讨——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尚玲1,达钰鹏2,张蓬涛1(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1;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摘要: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方法上进行了多角度探索,本研究有益借鉴这些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P 神经网络2种较成熟的预测模型,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口数、年末道路面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为观测指标,分析预测河北省邢台市的建设用地规模。
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并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始终存在,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深入分析预测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即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
建议引入行为金融学理论,将研究对象具化到个人,研究土地市场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蔓延的非理性动力,应用行为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对传统研究范式进行有益补充和修正,进而更科学地把握城市用地空间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比较研究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的科学性。
目前,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指数平滑法、时序回归预测模型法、时序趋势预测模型法和时序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法。
以往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多采用简单的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方法,而系统模型运用较少,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理论依据的缺乏,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精度不高,不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
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研究四种常用的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的原理与优缺点,并实证研究筛选出精度较高的数理模型,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预测方法及原理(一)趋势预测法。
趋势分析法称之为趋势曲线分析、曲线拟合或曲线回归,它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也最为常用的定量预测方法。
它根据已知的历史资料拟合一条曲线,使得这条曲线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变化趋势,然后按照这个变化趋势曲线,对要求的未来某一点估计出该时刻的预测值。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它的自变量为时间T,因变量Y为拟合值(在样本范围内的)或预测值(在样本范围之外的),与实际值之差为拟合误差或预测误差。
趋势预测法常用的趋势线方程有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和指数方程。
若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减大致相同,可配合直线方程Y=a+bX,用最小二乘法导出标准方程组;若建设用地面积时间序列中的逐期增长量大,前后期小,可配合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若建设用地面积的逐期增减率大致相同,可配合指数方程Y=ABX,进行指数曲线配合,先将指数方程式化为对数形式,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求a,b。
(二)回归预测方法。
回归分析法(又称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探索经济、社会各有关因素与土地利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对规划期内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预测来推算未来的土地利用量。
城市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研究摘要:编制建设用地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编制可在对年度建设用地供需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因素修正,建立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为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
1引言
土地是重要的的社会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要防止开发商囤地,必须从土地供应的源头上进行调控[1]。
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可以有效的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建设用地供应模型,以满足每年编制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需要。
2 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复杂的系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除了需要一些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需要定量化模型系统的支持。
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它必须是建立在对区域宏观经
济发展状况客观评价和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数学模型的有机综合。
从目前国内供地模型的发展上,可供借鉴的内容很少。
特别是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所涉及的系统是高度的非线性系统,要对这样的系统进行常规数据处理,需要长时期、多周期的经验数据和统计数据,有完备的理想化的历史资料。
由于我国对土地资源规范系统的管理时间还比较短,以上数据是缺乏的。
通过比较筛选,在建设用地供需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网络预测和经济发展景气指数分析,建立了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在建设用地可供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景气指数模型,对经济发展景气度作出判断,经过特殊因素修正之后,确定年度建设用地供应量。
3建设用地年度供应模型建立
3.1经济发展景气指数模型
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判断是合理确定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的基础,因此,需要对当前城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为土地供应量的调整方向提供依据。
模型的建立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相互协调为核心,以经济高速发展的持久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土地供应的稳定性为内容,以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为对象,在经济
理论、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景气分析方法,对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协调过程进行监测,为确定预测年度土地供应数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了实现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的紧密结合,可以选用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建成区土地面积等指标作为经济景气指标。
以可获得完整的统计数据年度为基期年,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年作为目标年,以国民经济发展发展规划、计划目标以及城市建设目标为基准参照系。
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划分各指标因子景气指数区间及判断指标。
3.2建设用地需求模型
建设用地的年度实际需求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采用定量和半定量的方法,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
在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辅以其他修正项建立建设用地需求模型:s需求=m1+m 2+ m3 其中s需求为年度建设用地需求量;m1为需求分析预测值;m 2为待定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m3为潜在需求量,m3=c×η(c为年度可供新增建设用地总量;η:潜在用地需求系数)。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值是在建设用地需求调查与模型预测的基础上综合确定的。
在部门上报项目的方式预测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基础上以科学的模型对该数据予以修正。
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建成区
面积、建设用地年度供应量等因子作为特征因子,采用bp网络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3.3建设用地供应模型
建设用地供给量受资源总量、建设用地需求量、供地饱和率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
当建设用地需求量小于土地资源总量,则有:q供给=s需求×(1+α)。
其中q供给为建设用地供给量;s需求为建设用地需求量;α为建设用地供应协调系数。
当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于年度土地资源总量,则有:q供给=c总量×(1+α)。
其中c总量为年度可供土地资源总量。
当经济发展正常时,α=0;当景气指数>0时,α<0。
α和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α的求得以经济发展正常年份为基准,用预测年的指标系列与之进行比较。
计算的基准模型,是以灰色关联分析为基础,对其进行标准变换而求得。
k=(△min+α△max)/(△ij+ α△max)经变换后得:α= | △min-k△ | /△max(1- k);
1n
其中△= ∑△(i)
n i=1
△max=max max[△(1),△(2),…,△(n)];△min=min min[△(1),△(2),…,△(n)] ;△为计算年与正常年对应指标的差
值,k为分辨系数,其作用在于提高α的差异显著性。
k∈(0,1)。
4 结语
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在我国尚属探索阶段,可借鉴的类似研究不多。
由于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的因素错综复杂,同时缺乏相关的长序列的统计分析数据,要站在调控国民经济的高度研究如何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该模型只是初步解决了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的问题,要制定完整的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