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 固体废物焚烧工艺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38
浅析工业固体废物的焚烧工艺1.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固体废物焚烧系统是各种单元设备的组合,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确实了解固体废物的特性、现场工人的素质与配合的员工人数、工厂现场之间配合情况以及可利用土地面积等情况。
一般情况,周体废物焚烧的工艺流程基本相同。
典型的焚烧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前处理系统、进料系统、焚烧系统、冷却系统、烟气污染防治系统、灰渣处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等八个系统单元。
2.系统单元概述(1)前处理系统前处理系统的目的在于给焚烧提供合适的废物,良好的焚烧处理需要废物粒径度小,粒度均匀、热值高、燃烧速率稳定、稳定输送进料、对炉体无不良影响。
因此,固体废物在进入炉体之前,应适当地进行前处理。
一般前处理设备有破碎机、过滤脱水与干燥设备、分选设备、磁选机、混合搅拌设备等。
另外废物的前处理还包括废物的接受和储藏。
固体废物车运入焚烧厂,经地衡称量后进入废物卸料平台,按指定的卸料门将废物倒入废物储藏坑。
一般的废物焚烧厂均设有多个卸料门,卸料门的数量与处理规模有关,卸料门在无投入废物的情况处于关闭状态。
废物储藏坑一般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其设计容积一般以能储藏3~5d的废物焚烧量为宜。
废物储藏坑多采用钢筋水泥加强结构,支撑坑中废物的质量及来自坑外部压力,并具有防渗漏功能,防止渗滤液泄漏到地下水中,也避免地下水对废物储藏坑的影响。
废物储藏坑底部必须设计成向一侧具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渗滤液的顺利排出。
废物储藏坑的设置,一是储存进厂废物,起到对废物数量的调节作用;二是对废物进行搅拌、混合、脱水等处理,起到对废物性质的调节作用。
(2)进料系统进料系统的目的在使废物能在安全、稳定且可控制的情况下进料。
典型的进料设备有螺旋进料器、重力式抓斗、废液喷注器、推送进料器与输送装置。
焚烧厂一般有3~4座焚烧炉,每座焚烧炉均有一进料斗,废物储藏坑上方有一个吊车及抓斗负责供料,操作人员山监视屏幕或日视废物由进料斗进入炉体内,若有大型物卡住进料口,进料口内故障排出装置亦可将大型物顶出,落回储藏坑。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废物处理方法,可以减少废物体积、降低污染排放。
然而,在进行焚烧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和环保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工艺步骤:
1. 预处理: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分选和初步处理,以去除可燃性、毒性和其他有害成分。
这可能包括破碎、压缩、脱水等过程。
2. 进料和预热:将预处理后的废物送入焚烧炉中,进行高温预热。
这一步有助于提高燃烧效率,减少废气排放。
3. 燃烧:将预热后的废物送入焚烧炉中的燃烧室,在高温下进行氧化燃烧反应。
废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高温下被分解和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同时,还会产生少量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或供暖。
4. 烟气处理: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吸附、催化剂等),对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进一步去除或转化。
例如,使用活性炭吸附剂去除有机物,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去除氮氧化物等。
5. 二恶英处理:针对某些含有大量二恶英的危险废物,需要采用特殊设备(如碱金属捕集器)进行二恶英的去除。
6. 尾气处理:对烟气处理后产生的尾气进行进一步净化,确保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
7. 灰渣处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称为灰渣。
通常需要经过稳定化、固化、
填埋等处理方式进行处置。
在进行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废物焚烧过程的安全、环保和高效。
同时,要关注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问题,寻求可持续的废物管理解决方案。
焚烧车间工艺焚烧车间工艺是一种用于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通过高温焚烧将废物转化为能源和灰渣。
本文将详细介绍焚烧车间工艺的标准格式,包括工艺流程、设备介绍、操作规范、安全措施等内容。
一、工艺流程焚烧车间工艺主要包括废物进料、燃烧、能源回收和灰渣处理四个主要步骤。
1. 废物进料:废物通过输送带或其他方式进入焚烧车间,并经过预处理,如破碎、分选等,以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 燃烧:废物经过预处理后,进入燃烧炉进行高温燃烧。
在燃烧过程中,废物中的有机物会被分解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热能。
3. 能源回收: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发电或供热。
燃烧后的烟气通过烟气处理系统去除污染物,然后进入锅炉或热交换器,将热能转化为蒸汽或热水。
4. 灰渣处理:燃烧后的废物残渣称为灰渣,通过灰渣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固化、填埋或回收利用。
二、设备介绍焚烧车间工艺需要一系列设备来完成各个步骤,主要设备包括废物进料系统、燃烧炉、烟气处理系统、能源回收系统和灰渣处理系统。
1. 废物进料系统:包括输送带、破碎机、分选机等设备,用于将废物输送到燃烧炉前进行预处理。
2. 燃烧炉:燃烧炉是焚烧车间的核心设备,用于将废物进行高温燃烧。
常见的燃烧炉类型包括回转窑炉、流化床炉等。
3. 烟气处理系统:用于去除燃烧产生的烟气中的污染物,包括除尘器、脱硫设备、脱硝设备等。
4. 能源回收系统:包括锅炉、蒸汽发生器、热交换器等设备,用于将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或热水,用于发电或供热。
5. 灰渣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燃烧后产生的灰渣,包括固化设备、填埋场或回收利用设备等。
三、操作规范为确保焚烧车间工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需要遵守一系列操作规范。
1. 废物进料:废物进料前需进行预处理,确保废物的可燃性和可处理性。
进料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进料速度和均匀性,避免堆积和堵塞。
2. 燃烧:燃烧炉的操作需要控制燃烧温度、氧气含量和燃料供给量,以保证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焚烧车间工艺焚烧车间工艺是一种用于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通过高温燃烧将废物转化为能源和灰渣的过程。
该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工业废物处理等领域。
一、工艺流程焚烧车间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废物投放、预处理、燃烧、能源回收和灰渣处理等步骤。
1. 废物投放:废物经过分类、包装和运输后,通过装载设备投放到焚烧炉中。
废物种类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工业废物等。
2. 预处理:废物进入焚烧炉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可燃物表面的涂层、包装材料等,以及分解有机物质。
3. 燃烧:废物在高温环境下燃烧,产生热能和灰渣。
燃烧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氧气供应等参数,以确保废物彻底燃烧,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4. 能源回收:燃烧产生的热能可以转化为蒸汽或者热水,用于发电、供热等用途。
通过热交换器和锅炉等设备,将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
5. 灰渣处理:焚烧后的废物残渣通过除渣系统进行处理,分离出金属、玻璃等可回收物质,并将非可回收的灰渣进行填埋或者其他处理方式。
二、工艺设备焚烧车间工艺需要配备一系列设备来完成废物处理和能源回收的过程。
1. 焚烧炉:焚烧炉是焚烧车间的核心设备,用于将废物进行高温燃烧。
常见的焚烧炉类型包括回转窑炉、流化床炉、循环流化床炉等。
2. 烟气净化系统:燃烧废物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和颗粒物。
烟气净化系统通过除尘器、脱硫装置、脱硝装置等设备,将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以达到排放标准。
3. 能源回收系统:能源回收系统包括热交换器、锅炉、蒸汽轮机等设备,用于将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或者热能。
4. 除渣系统:除渣系统用于处理焚烧后的废物残渣,通过磁选机、气流分选机等设备,将可回收的物质进行分离,同时对非可回收的灰渣进行填埋或者其他处理方式。
三、工艺优势焚烧车间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 废物减量化:焚烧工艺可以将废物转化为灰渣,减少了废物的体积和分量,节约了储存和运输成本。
2. 能源回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或者热能,提供给周边工厂、居民区等,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浅谈工业固废的焚烧处理技术1.焚烧原理(1)燃烧通常把具有强烈放热反应、有基态和电子激发态的白由基出现并伴有光辐射的化学反应现象,称为燃烧。
燃烧可以产生火焰,而火焰又能在可传播的介质中自行传播。
火焰能自行进行传播的特点,是燃烧与其他化学反应的重要区别。
燃烧过程是伴随着化学反应、流动、传热和传质等化学过程及物理过程,这些过程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因此,燃烧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与物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2)着火与熄火着火是燃料与氧化剂由缓慢放热反应,发展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现象。
从无反应向稳定的强烈的放热反应状态的过渡过程即为着火过程;相反,从强烈的放热反应向无反应状态的过渡就是熄火过程。
尽管燃烧设备的特点和要求不同,但其启动过程都有共同的要求,即要启动时有迅速、可靠的点燃燃料并形成正常的燃烧状况,且一旦建立后,要求在工作条件改变时火焰保持稳定而不熄火。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要防止燃烧的发生或在燃烧一旦发生后要设法使之迅速熄火,如矿井中的防爆和消防灭火等。
影响燃烧着火和熄火的因素很多,例如燃料性质、燃料与氧化剂的成分、过剩空气系数、环境压力及温度、气流速度、燃烧室尺寸等。
这些因素可分为两类,即化学反应动力学因素和流体力学因素,或者叫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着火与熄火过程就是这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3)着火条件与着火温度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下,由于化学反应的剧烈加速,使反应系统的某部分(或某空间)在瞬间达到高温反应状态(即燃烧态),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低条件或边界条件称为“着火条件”。
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函数。
容器内单位体积的混合气体在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的热量,称为放热速度;单位体积平均的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称为散热速度。
着火的本质问题取决于放热速度与散热速度的相互作用及其随温度增长的程度。
放热速度与温度成指数曲线关系,而散热速度与温度成线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