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教案-3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48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并能依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表述。
(2)本课结束后,要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3)引导学生搜集、查阅、整理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丰富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4.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5.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3课华夏之祖一、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黄帝和蚩尤2.涿鹿之战二、黄帝——“人文初祖”1.黄帝的贡献(宫室、衣裳、挖井、舟车)2.嫘祖(养蚕缫丝)3.仓颉(文字)4.伶伦(乐谱)三、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2.“禅让”四、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意义)。
3 华夏之祖一、课前准备策略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祭祖活动”后交流相关传说、学生演绎原始部落首领的选举等活动,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课前准备:1.“祭祖活动”录像2、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资料3、地图册彩图二、课堂教学策略导入:学生回忆中国农耕时代的两个主要的遗址,复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况。
可以分小组有两名学生竞赛,比一比谁说的多。
教师小结:一、二两课主要是从考古角度介绍了我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流传大量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有关我们祖先的一些神话传说。
正文:放“祭祖活动”录像学生讨论炎黄子孙的来历。
学生讲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提供相关传说资料,教师分配角色:尧、舜、禹、舜的儿子商均、部落的长老五名剧情简介:舜年事已高,需要寻找接班人。
儿子商均和禹谁最适合做首领呢?部落选举将会产生新的首领。
历史称为“禅让”。
活动目的:学生了解原始社会部落首领产生的简单过程,对传说中的尧、舜、禹的优良品质有了解。
活动过程:舜召开部落大会,部落的长老五名出席。
舜先发言,然后宣布有两为候选人分别演讲。
部落的长老发言。
部落成员选举。
舜宣布结果。
已经死去的尧可以以灵魂再现的方式出场,交代什么是“禅让”。
教师利用导演的身份对整个过程控制。
最后点评。
小结:简单小结。
课后评价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
七年级历史第3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的形成等。
- 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
-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甄别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教材、讲述传说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 组织学生讨论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 认识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华夏族的形成。
- 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2. 教学难点。
-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如何从传说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故事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一些关于远古时期的图片,如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古老的部落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吗?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远古的传说。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炎黄联盟(10分钟)讲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
- 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 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他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炎黄联盟形成的过程。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走向联合。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此后,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提问学生:“为什么炎黄部落能够走向联合?这种联合对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