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技术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01.82 KB
- 文档页数:7
猪场季度工作总结(精选12篇)篇1:猪场季度工作总结猪场季度工作总结20某某年第二季度已经过去,我担任场保育舍组长已经半年。
在此期间保育舍整体工作效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保育猪只死亡率较上个季度下降了15%,猪群健康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出售种猪数量开始增加,销售利润比上季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对这一季度的工作作如下总结: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猪舍脏。
现用地暖系统导致夏季猪只喜卧透风漏缝地板,而在水泥地板上排粪尿,致使圈舍脏乱,生活环境差,容易滋生细菌。
2、猪群健康状态不佳,生长缓慢,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3、猪舍不通风,空气质量不好⑴ 猪舍纱窗长时间不清洗,网眼被灰尘堵塞,导致不能换气通风。
⑵ 饲养员不能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调整开窗换气次数,致使舍内空气质量恶劣,引发猪只呼吸道疾病。
4、工作流程不清楚,饲养员工作效率低下⑴ 饲养员对各阶段饲料饲喂情况不清楚,导致过料换料不及时,饲料浪费大,养殖成本高。
⑵ 饲养员对自己负责栋舍的病弱猪只护理不到位,发现病弱猪不及时,导致发病猪只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病死率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⑶ 组长对各栋舍环境卫生监管不到位,饲养员对料槽下饲料不能每日打扫,从而引起霉变生蛆,增加猪只患病风险。
⑷ 对外出售小猪流程不清晰,各自分工不明确造成售猪现场混乱。
工作效率低下。
⑸ 组长对各栋舍安排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踪,造成安排的工作部分没有落实。
5、清洗圈舍时工作量较大,清洗时间长,⑴ 圈舍修建时的失误,引起的排水不畅。
⑵ 圈舍下面排水渠太长,高压水泵功率较小都导致冲洗圈舍效率不高。
⑶ 人员工作安排不合理,员工不能相互配合进行工作。
6、饮水投药费时费力,技术员工作量大,病猪弱猪护理不到位7、病猪没有及时淘汰,成为整栋猪舍的病源体,致使发病压力增大。
8、漏肠猪,未阉公猪没有及时处理,压栏严重,增加养殖成本二、解决措施针对保育舍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改:1、对保育舍全体员工进行集中培训⑴ 猪只各个阶段的饲喂,用料细节,让饲养员、技术员包括组长能够规范合理的进行操作,节约饲料成本。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措施一、仔猪的生物学特性在母体内,仔猪受到母体严格的保护,避免了外界环境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致病因子的直接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合理的营养供给。
娩出后仔猪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特别是有四大系统直接与外界环境交流,这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与被皮系统,神经系统。
因此,从仔猪出生起,这四大系统就受到环境因素的重大影响。
但是,新生仔猪全身都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这四大系统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发育成熟。
1、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消化器官发育,快仔猪出生时体重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7―10日龄的体重为初生重2倍,2周龄时为3倍,4周龄时为4―5倍,8周龄时为10倍,10周龄时为15―20倍。
生长之快为其它畜禽所不及。
仔猪生长发育快,必然体内物质代谢旺盛。
仔猪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按单位体重而言,都远远大于成年猪。
如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可沉积蛋白质9―14克,而成年猪只能沉积0.3―0.4克。
由于沉积蛋白质所需能量是沉积脂肪的60%,因此,仔猪单位增重比成年猪单位增重耗能少,料肉比低,成本低。
科学地满足仔猪生长的营养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仔猪生长潜力,是猪场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
在所有内脏器官中,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最快。
例如,胃,初生时只有6―8克,容积为20―30ml;20日龄时胃重35克,容积为100―140m1;60日龄时胃重150克,容积为570―800ml。
又如小肠,在30天哺乳期中要增加5倍左右,容积扩大50―60倍。
仔猪在消化系统的外分泌方面有如下特点:①盐酸: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不能分泌盐酸,直到20日龄以后才逐渐有少量盐酸分泌,到60日龄时,接近成年猪水平。
所以在这一阶段,仔猪不能很好地消化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质;而且,由于缺少盐酸,胃内不能很好地维持酸性环境,不能有效杀灭进入胃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发生新生仔猪腹泻。
②消化酶:新生仔猪的唾液淀粉酶仅为成年猪1/3―1/2,且活性较低。
Mu ye Lun tan牧业论坛6山西农业畜牧兽医浅析农村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药生荣穆治元樊德文(山西省永和县畜牧发展中心041400)2004年以来,我国的养猪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发展,达到了敞开供应市场需求的现状。
它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所必需的肉,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在经过2006年前半年的低潮后,2007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村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养猪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当前,大多数养猪户缺乏实用的养殖技术,多来自模仿别人,跟着干,有部分养猪户还按着过去散养的传统方式,对现代养殖业特点和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所以从事养猪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养猪赔了钱还不知道赔钱的真正原因。
多数养猪户只有初小文化程度,初高中毕业生占极少数,只能做一些脏活、累活、技术含量低的活。
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已成为从事养猪生产的主要障碍。
因为现代养殖技术是一门含有多学科先进科学成果而组成的,技术含量很高,是一门复杂而实用的综合技术,不是靠一招一式或一个措施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可以成功致富的。
缺乏环境保护和养猪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当前多数养猪户在自家庭院搞养猪,环境污染严重,随时可见院1养猪业存在的问题1.1缺乏技术,盲目养猪。
1.2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1.3农村养猪多以庭院养殖为主。
内外污物到处堆积、粪尿横流、臭气熏天、蚊蝇成群、老鼠乱窜、病死尸体随意抛弃,如此恶劣的环境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疫源地和散播来源。
一是封闭难。
多数养猪户都在自家庭院饲养,并且还养殖其它动物。
由于没有防控理念,在通往院内门口没有建消毒池(带)和安装紫外线灯,人员、车辆等随意进出,又不注意消毒,给养猪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是疾病的诊断难。
过去养猪都是农民散养,疫病重防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
养猪场工作总结养猪场工作总结1一、生物安全防控从人员洗澡消毒,进出舍踩脚踏盆及卫可洗手消毒,冲栏应知应会及安全操作,料槽及饮水器消毒处理,设施设备应知应会及安全操作进行讲解。
同时告知新员工这样做的目的,防范非洲猪瘟是重中之重,因为猪只对于外界病毒的抵抗力非常弱,我们每天的消毒就是尽可能的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只有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告知新员工,时时刻刻要求自己,不管有没有人监督,生物安全防控都要切实的完成,不能说没人监督就偷个懒不洗澡不消毒,安全意识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住,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
二、冲栏冲栏考验耐心,精工出细活。
每个人都是从冲栏开始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急于求成,我们检查冲栏质量合不合格,通过重复的冲洗能够完成任务,冲栏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料槽附近的螺丝容易掉落,通过和员工商量,我们手动进行对这些螺丝进行加固;四周拐角残渣不易冲掉,通知多次冲洗进行缓冲解决。
三、引种准备我带领着几个新员工开始铺设彩条布,准备挡猪板及赶猪棍,做好消毒转群通道隔离措施,并仔细的告诉新员工们赶猪技巧及注意事项,要拿好手中的挡猪板防止猪只掉头并时刻保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赶猪。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1.部分新员工生物安全防控意识不够强烈,工作期间员工受伤事件发生较多。
2.新员工工作流程不清楚,工作效率低下。
措施:1.对全体新员工进行生物安全防控专题课件进行培训并考试,工作期间员工受伤事件发生较多,后期通过安全生产主题进行培训及现场老带新搭配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2.对全体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使每位员工知道工作重点在哪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合作意识,使员工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工作不仅仅是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是当其他组员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的给予帮助与配合。
在以后的日子里,本人还是会虚心学习,充实自己,踏实工作尽自己的努力为公司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______年x月x日养猪场工作总结2在里,公司一直围绕着“科学运畴推转型、抓住机遇谋发展、精细管理促提高”的企业发展主题。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篇1浅析断奶仔猪腹泻防治摘要断奶仔猪腹泻在养猪业中危害居首,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生理、病原、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对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仔猪早期断乳腹泻防治据统计,断奶后8-13d,仔猪腹泻率高达32%,14-17d增至41.4%,到22-28d降到8.4%,断奶后仔猪死亡率高达20%-30%。
如何降低断奶仔猪腹泻成为当前养猪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引发仔猪腹泻的因数1.1 生理性因数通常将出生到20千克的猪称为仔猪。
仔猪阶段是猪的生长发育和养猪生产的重要阶段。
仔猪具有不同其他阶段的猪在消化生理、免疫机能和体温调节的特点。
这些特点成为仔猪营养需要和饲养技术独特性的重要机制,也是引起仔猪早期断乳腹泻的基本原因。
1.1.1 消化生理仔猪的消化系统特点决定了仔猪在断奶期间容易发生腹泻。
1.1.1.1 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
仔猪至少在2-3月龄时盐酸分泌才接近成年水平。
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但胃内pH值低于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能使大量病菌灭活。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可被胃中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成为哺乳仔猪胃酸的主要来源。
所以尽管哺乳仔猪分泌胃酸能力很弱,仍消化良好。
当前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养猪业是畜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不平静的养猪业让人们心有余悸,日趋复杂的猪病给人们造成极大分恐慌,笔者作为从事基础畜牧兽医工作者,针对当前养猪业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1、养猪场建设欠合理在政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养猪户存栏量增加,先后建起了多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养猪场,有的在原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有的重新建设猪场。
但总体来看,不管是改建,还是新建,养殖户都没有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规划,而是仿造别人的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建设,存在场址选址不合理,距离村和主要交通要道较近,场内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区”布局分布不合理。
2、生猪饲养成本高,养猪效益下滑目前,生猪饲养户一般不养母猪,不自繁自养,而是图省事,直接购进仔猪以集中育肥的方式饲养,因此,饲料和仔猪的价格成为影响养殖成本最主要的因素.饲料价格呈逐步盘升的趋势,仔猪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居高不下。
尤其是2009年对养猪户来说不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生猪,生猪、仔猪、苗猪一直波动很大,对养猪户利益冲突,再加上水电费,用工费,防疫费等也不断提高,导致养殖成本大大增加,养殖效益下滑.3、近年来,猪病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当前许多猪病都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其次是多种病毒和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再者就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往往是有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为继发或并发,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更使病情加重。
4、猪群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
饲料中长期添加使用的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对动物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对畜禽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加,猪群免疫功能出现障碍,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综合征的发生,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猪生产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猪生产》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化养猪场的饲养管理技术。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根据现代养猪生产岗位发展需要,本着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的原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阐述现代养猪生产设施设备的应用与现代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饲养管理技术,能够从事基本的养猪生产工作,为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综合考虑猪生产各方面影响因素,以《动物解剖与组织》、《畜牧基础》、《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等课程为基础,讲授猪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1.2.1以社会需求规划课程方向,以岗位需求设计课程结构本课程是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依据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对原有的猪生产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就业岗位需要重新组合课程,通过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组织序化教学内容,形成了按生产阶段重点讲解饲养管理的新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突出了实用性和应用性,兼顾养防结合,突出职业岗位工作重点,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岗位需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2实际岗位工作案例反映《猪生产》课程重点,《猪生产》课程重点指导实际岗位工作。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实习牧场实训条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岗位工作案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方式进行实际授课。
努力使学生从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猪生产》课程的内容,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工作技巧。
毕业后再运用所学知识以岗位工作为平台,通过实际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
1.2.3注重各课程知识的融合和岗位技能的整合动物医学专业《猪生产》课程教学过程涉及知识面广阔,岗位技能数量较大,用到很多以前课程中(诸如解剖、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畜牧基础、临床等等)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猪生产》课程为中心,随时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融合到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之中,将岗位技能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使学生熟练猪生产岗位技能,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服务社会。
猪场工作总结猪场工作总结(通用6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猪场工作总结(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猪场工作总结篇1xx年,我们按照标准化生猪项目建设标准和原则,狠抓管理、资金和措施的到位,确保了进度和质量。
1、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组织施工。
依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的建设要求布局牧场栏舍位置和场内的管理、生产、排污三大功能区,设计了科学的猪群结构,在建设生产设施、附属用房、附属工程、仪器设备中着重突出了养殖标准化化、排泄物处理生态利用化、防疫规范化,使得整个建设符合项目计划要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需要扩大了猪舍建筑面积、排污管道、水电建设、养殖设备和公母猪引种等建设内容,因实际需要将干粪堆放场改为固液分离机械、将田间贮液池改为塑管灌溉,以满足项目整体的有效运作。
2、严格按照科学工艺组织生产。
本项目完全采用三元杂交良种配套的自繁自养技术和全进全出的养殖生产工艺,选用全价饲料饲喂仔猪、配合饲料喂养商品猪,大量使用青绿饲料以提高产品品质;主要养殖设备选用定位、产仔、保育、肥育设施规格配套;污物处理选择雨污分流、固液分离、沼气净化与三沼综合利用、就地消纳的农牧结合利用型工艺;同时建设防疫消毒设施,按照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常规免疫,接受政府免疫监测、检疫监督和投入品监督管理,确保项目高标准运行。
3、切实抓好制度建设。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场严格按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规定,建立了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等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做到制度上墙,落实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免疫抗体检测、疫情监测和瘦肉精抽样等管理制度,及时参加了项目、防疫、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规和技术培训,以提高知识、规范制度,项目建设至今未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
生猪养殖主推技术介绍(一)一、生产关键技术1.品种选择关键技术品种是养猪生产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生产成绩。
在养猪发达国家,品种对养猪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占40%~50%。
随着国外品种与技术的引进,目前,主流品种包括杜洛克(D)、长白(L)与大白(Y)。
在品种选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1)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
杜洛克猪:全身被毛棕色,允许体侧或腹下有少量小暗斑点,头中等大小,嘴短直,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背腰弓型或平直,腹线平直,体躯较宽,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程度不等的黑色。
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长白猪:长白猪体躯长,被毛白色,允许偶有少量暗黑斑点;头小颈轻,鼻嘴狭长,耳较大向前倾;背腰平直或微弓,后躯发达,腿臀丰满,整体呈前轻后重,外观清秀美观,体质结实,四肢坚实。
公猪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大白猪:大白猪全身皮毛白色(允许眼角和尾根部偶有斑点),头大小适中,鼻面直或微凹,耳竖立,背腰和腹线平直,肢蹄健壮,前胛宽,背阔,后躯丰满,呈长方形体型。
公猪一般6月龄左右达到性成熟,8月龄可开始初配。
(2)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无遗传疾患和损征,有效乳头数六对以上,排列整齐。
(3)种猪个体或双亲经过性能测定,主要经济性状,即总产仔数、达100公斤体重日龄、100公斤活体背膘厚的EBV值资料齐全。
(4)种猪来源及血缘清楚,档案系谱记录齐全。
(5)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要求。
2.杂交繁育技术由于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优势的存在,杂交后代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均不同程度优于纯繁群体。
因此,杂种优势的利用日益成为发展现代生猪生产的重要途径,杂交繁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终端杂交:包括二品种、三品种终端杂交两种方式,前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后者为采用来源不同且具有互补性的第三品种与两品种杂交母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的杂交方式。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又上一个新台阶。
然而,猪病的发生和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疫病。
我国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近几年新增疫病不少,疾病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对疾病的控制也越来越难。
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及控制对策作一简述,以供从事养猪生产的同行门参考。
一、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现状与特点1. 病原体的多重感染在临床上,近几年猪病以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往往不是以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加大。
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较为严重,最常见的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二重感染,此外,还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之间的三重感染。
我们近年来对采集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病死亡猪的57份病料进行了PRRSV、PCV2、PRV的多重感染分析,结果表明PRRSV与PCV2的二重感染占54.4%(31/57),PRRSV与 PRV的二重感染占10.5%(6/57),PCV2与PRV的二重感染占14%(8/57),PRRSV、PCV2、PRV的三重感染占10.5%(6 /57)。
实际生产中,猪肺炎支原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感染,猪肺炎支原体、PRRSV、PCV2之间的多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
这种病原体的多重感染,一旦猪群发病,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重,临床诊断不易判断,实际控制效果也不好。
正确认识中兽药在养殖当中的作用作者:陈丙锋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4期陈丙锋/ 安徽卫星中兽药公司中兽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中药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扶正和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药的祛邪作用。
具体做法是在扶正的同时,可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应用中药从不同途径进行祛邪。
一、猪健康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疾病仍然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最主要因素。
疾病复杂且控制越来越难(病原微生物的变异、耐药株)。
2.国家政策方面:食品安全日益突出,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
抗病毒化药的禁用、抗菌药的限用和处方药的执行。
3.预防和控制疾病仍然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方法和思路。
4.兽医人员和兽药企业还处于见病治病的传统思维意识中。
蓝耳病、圆环病毒等。
二、目前中国猪病的流行特点1.新的疫病不断增长,病原变异迅速,毒力增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常见猪病有猪瘟、气喘病、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伪狂犬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脑炎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现的新病达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2种),常见的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等。
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又新发现传染病10种,包括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附红细胞体病和增生性肠炎、猪H1N1流感等。
此外,圆环病毒PCV2b的毒力明显强于PCV2a;PMD的O型缅甸毒株流行,传统毒株疫苗对此无保护力。
2.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普遍存在,各类综合症更加严重。
细菌之间: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毒之间: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细菌与病毒之间: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链球菌;各种综合征频发:腹泻综合症、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综合征等;高热病(猪瘟+蓝耳+副猪嗜血杆菌+伪狂犬+附红体+支原体+流感+链球菌)。
浅谈草登乡畜牧业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发布时间:2021-09-20T09:16:26.58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月中作者:嘎吉[导读] 本文就草登乡受“双疫情”影响,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牲畜存栏数量明显减少、补栏困难、种畜禽引种困难、畜禽产品销售困难等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在全力争取并切实落实相关畜牧业发展政策与激发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扩大养殖范围、增加养殖数量、创新养殖模式与方式、降低养殖风险与提高养殖效益应对措施方面提出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嘎吉四川阿坝 624000摘要:本文就草登乡受“双疫情”影响,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牲畜存栏数量明显减少、补栏困难、种畜禽引种困难、畜禽产品销售困难等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在全力争取并切实落实相关畜牧业发展政策与激发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扩大养殖范围、增加养殖数量、创新养殖模式与方式、降低养殖风险与提高养殖效益应对措施方面提出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困境;应对措施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双疫情”(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陆续在我国多地流行,马尔康市草登乡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致使生产、生活遭受严重冲击,特别是草登乡的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困境,现就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在应对措施方面提出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1、草登乡基本情况草登乡位于马尔康市的西北部,距离马尔康市城区8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564.94平方千米。
有耕地面积7171亩、草场面积25.9万亩;有13个行政村,共650余户,总人口达3300多。
该乡属于高寒高山峡谷地区的半农半牧乡;农作物广种薄收,一年一熟。
畜牧业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草登乡畜牧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在全国各地严格防控新冠肺炎、非洲猪瘟“双疫情”严峻形势下,草登乡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严格局势也不例外,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防控“双疫情”工作,因此在近几年时间,大大限制了人流、物流的正常流动,对全乡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当前,一些地方存栏能繁母猪30-50头或年出栏商品肥猪500头以下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在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生产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养殖效益差。
为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潜力,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养殖场户增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议采取如下技术措施,提高生猪生产水平。
一、做好种(母)猪品种选择母猪是商品猪生产的基础,购买前选好母猪至关重要。
建议中小规模养殖户不自留母猪。
(一)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母猪品种。
如育肥猪拟运往大中城市销售,或与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合作,对屠宰率和胴体瘦肉率要求高,就要选瘦肉率较高的引进品种杂交母猪,如长大二元母猪或者大长二元母猪,也可饲养培育品种母猪;如果对瘦肉率要求不高,可以选择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的杂交母猪。
养猪技术缺乏、经验少的养殖户,宜选择适应性好,抗病抗逆性能强且生长育肥性能较高的培育猪种及其配套杂交组合。
具备一定生猪养殖经验,有技术积累的专业化养殖户,建议选择长大或大长杂交母猪。
(二)要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
相比而言,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繁殖性能优势较引进品种明显。
地方猪种性成熟早,排卵数多、产仔多,乳头数多、泌乳力强,发情症状明显,繁殖力高。
引进品种猪发情症状不明显,配种时间不易掌握,因不发情、屡配不孕、产仔少或头胎猪断奶后不发情等原因引起的淘汰率高,泌乳力、护仔性等方面不如国内地方猪种。
(三)注重后备母猪的个体选择。
后备母猪适宜选择4-5月龄,体重50-75kg的个体。
此阶段的猪生长发育、体型外貌、生殖器官及乳头状况等基本定型,易于外观选择。
选择后备母猪的主要外貌特征要求是:品种特征明显(毛色、头型、耳型等),体形良好、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体格健壮、背线平直;乳头排列均匀整齐,有一定间距,没有瞎乳头、副乳头,有效乳头6对以上;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外阴较大且下垂;肢蹄结实,无明显跛行和蹄裂。
仔猪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技术措施[作者:杨立彬来源:亿联网络更新时间:2004-9-22 ]近三年来,笔者走访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现了我国养猪牛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为促进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笔者就解决仔猪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技术措施。
1我国仔猪养殖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近10年来,我国仔猪的养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养殖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忽视仔猪的饲养管理问题,认为母乳可以供给仔猪营养,仔猪饲养可以管理粗放。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仔猪适时断奶、合理的营养供给和科学的生产管理在整个养猪生产周期中的重要性。
2)断奶日龄缩短:从全国情况看,仔猪断奶日龄一般在28-35日龄之间,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有21天甚至更早断奶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也有4O-50天才断奶的。
总体趋势是断奶日龄逐渐提前,早期断奶仔猪的比例逐年增加。
3)饲料原料来源更加广泛:在技术部门和原料供应商的双重推动下,养猪户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各种仔猪配合饲料。
饲料原料更加广泛,如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血浆蛋白粉、乳清粉、血粉、酸制剂、酶制剂、益生素等。
但是,综合评价我国仔猪生产还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养猪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l 科研成果未得到充分推广应用 如:仔猪饲料膨化技术、猪的理想蛋白模式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等。
估计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饲料企业和养殖场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些新技术。
1.2 养殖环境恶劣 仔猪生长的好坏取决于品种、营养和环境三方面因素,三者均不可忽视,而生产中人们往往忽视环境因素在仔猪生产中的作用。
据估计,全国60%以上的仔猪养殖环境(卫生状况、温度、湿度、通风)不尽理想,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1.3 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模式千差万别 我国南北方养殖环境差异很大,北方气温低时必须采取防寒措施,南方梅雨季节必须防止舍内阴暗潮湿;养殖规模差异很大,既有上万头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又有一家一户的个体养殖方式;既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场,又有手工操作的农户养殖;饲料更是千差万别。
这就造成一种成功的养殖模式难以推广到另一种养殖模式,在一个地区成熟的养殖技术难以应用到另一地区。
1.4 饲料配合不合理 如大多数饲料厂检测饲料质量只测定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而缺少饲料其他营养成分数据;对饲料原料特性没有准确把握,造成盲目使用油脂、酸化剂、香味剂等;饲料原料配伍不合理,营养水平不平衡,如能量和氨基酸比例不合理、氨基酸之间比例不合理等。
1.5 饲料加工技术不过关 大多数企业只关心饲料配方,而忽视加工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据估计,全国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制粒技术不过关。
1.6 防病治病制度不完善 部分养殖企业缺医少药,仔猪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2 提高仔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仔猪在出生后的几周内,消化、代谢、免疫系统、饲源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配制适合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饲粮,是克服早期断奶综合症的最有效方法。
2.l 仔猪饲料原料的选择2.1.1谷物原料 仔猪饲料中的谷物原料主要有玉米、次粉、小麦麸等。
玉米中淀粉含量60%左右,消化能值高,优于其他谷物原料,是应用的大宗原料,但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
选择玉米作原料时,必须注意玉米的含水量和贮存期,因为玉米含水量和贮存期是影响玉米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忽视了玉米的含水量则常导致饲料配方达不到设计要求。
而玉米贮存期过长,霉菌污染的可能性加大。
谷物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配制仔猪日粮时,考虑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
幼龄仔猪盲肠和结肠中的微生物能对未被消化的残余饲料进行发酵,如果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被消化,盲肠和结肠内微生物群的发酵加剧,会导致仔猪腹泻和脱水,并产生营养缺乏症。
2.1.2 蛋白质原料 植物性蛋白质原料通常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因此配制仔猪饲粮时,应尽可能用鱼粉、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等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减少大豆饼(粕)等植物性蛋白质原料的用量,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2.1.3脂肪和油脂 早期断奶仔猪由于采食量有限,直供给优质高能饲粮,有效方法是添加脂肪或油脂。
仔猪对油脂的消化率与脂肪酸碳链长短及不饱和程度有关,一般仔猪对富含短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消化率高于富含长链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消化率。
在常见的油脂中,椰子油含中链不饱和脂肪酸最多(8-12碳占72%),豆油和玉米油主要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18碳:l、18碳:2占76%-80%),猪油和牛油则以长链饱和脂肪酸为主(l6碳:0、18碳:0占30%-33%)。
以上各油脂消化率以椰子油最高,豆油和玉米油次之,猪油和牛油最差。
大豆磷脂是大豆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卵磷脂,可部分或全部代替油脂,在仔猪饲料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1.4膨化大豆 近年来,膨化大豆以其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抗原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含量低等优点被应用于早期断奶仔猪日粮,部分或全部替代豆粕。
大豆经膨化后化学组成发生改变:水分降低40%-60%,粗纤维含量减少30%-50%,淀粉糊化度达40%一50%,油脂细胞破裂更易接触脂肪酶,从而增加能量利用率;引起蛋白质适度变性,蛋白质的自然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对消化酶的敏感性,从而可提高利用率;膨化可破坏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球蛋白、β一聚球蛋白两种抗原物质,从而能减轻仔猪腹泻,提高生产性能。
2.1.5酸化剂 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酸化剂,能弥补仔猪胃酸不足,促进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激活胃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并有助于保持饲粮的新鲜度。
但无论哪种类型酸化剂,其使用效果都与饲粮类型和断奶时间有关。
断奶后两周内使用酸化剂效果明显优于两周后。
2.1.6抑菌剂 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锌,能减少仔猪腹泻,提高日增重,改善饲料转化效率。
高铜(250mg/kg,硫酸铜)日粮对仔猪也有类似效果。
2.1.7 酶制剂 仔猪断奶前后营养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谱差异很大,断奶后淀粉酶、胃蛋白酶活性明显不足,加之断奶应激对消化酶活性增长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加入外源酶制剂可以补充内源酶的不足。
2.1.8 益生素 益生素大都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他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致病能力。
益生素在使用中受使用时间、动物应激程度、动物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幼龄仔猪以及饲养环境差时使用效果较好。
2.2 仔猪饲料配方的设计 在设计饲料配方之前,必须准确分析各种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如水分、粗蛋白质、钙、磷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分析氨基酸、纤维等成分。
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的饲料配方与预期的营养水平一致。
2.2.1能量 仔猪料的能量水平是影响仔猪增重的最重要营养素,如何确定日粮消化能浓度十分重要。
如果确定的日粮消化能浓度过高或过低;仔猪可能摄取到的各种营养成分满足不了 仔猪的营养需要。
因此,消化能浓度的确定必须和仔猪的预期来食量相吻合。
生产中,仔猪在断奶后的最初两周内采食量往往偏低,应在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
2.2.2 蛋白质 断奶仔猪饲粮类型和蛋白质水平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不同类型的饲粮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不同,全植物蛋白质饲粮最大日增重的粗蛋白质水平为18.9%,而复合型饲粮为19.9%。
值得注意的是,在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时,应保证饲粮蛋白质能满足仔猪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因此降低饲粗蛋白质水平应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平衡饲粮多种氨基酸来实现。
2.2.3 理想蛋白模式 在配制仔猪饲粮时必须充分考虑理想蛋白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仔猪生长良好。
当前,配制仔猪理想蛋白模式饲粮需考虑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十胱氨酸、苏氨酸等,特殊情况下还要考虑色氨酸和异亮氨酸。
2.2.4 抗生素 抗生素在无理想替代品前,还需适当使用:1)在环境状况较差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抗生素的用量;2)配伍使用会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3)定期轮换品种以免导致耐药性。
2.2.5 调味剂 仔猪喜好乳清味、有机酸味及鱼溶浆味。
使用调味剂的目的是增加采食量,但很少有试验证明,使用调味剂可以真正地使采食量或生长速度稳定提高。
2.3 饲料加工工艺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营养成分的配比影响饲料的品质,而且加工工艺也会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利用效率。
2.3.1粉碎粒度 饲料原料粉碎,表面积增大,就有更多的机会同消化酶反应,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但是,如果粉碎过细,颗粒太小,不仅会增加能耗和生产车间的粉尘,而且可能会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仔猪饲料颗粒度在700祄左右时,饲料转化效率最佳。
2.3.2 膨化技术 在膨化的高温、高压下,饲料原料的物理、化学组成和性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膨化后淀粉糊化度增加,淀粉糊化度越高越易被酶所作用,消化利用率大大提高,仔猪料宜采用膨化技术。
2.4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2.4.l 科学地饲养管理好母猪,防止怀孕母猪过肥或过瘦 一般在母猪怀孕初、中期日喂给1.8-2.2kg日粮,后期(产前1个月)日喂3.0-3.5kg。
产前1周进产房,每天减少0.5 kg日粮,临产的当天不要喂精料,产后第3天再逐渐增加配合日粮至5kg左右,精料宜喂生湿料。
2.4.2 做好产仔母猪分娩前后的护理与防病:l)母猪产前物40一42天和15-20天各注射接种1次抗大肠杆菌腹泻菌苗(K66、K99、987P 三价苗)。
于产前30天、15天各免疫接种一次红痢菌苗。
2)待产母猪调进产房前,必须对每个产圈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可选用2%火碱液等消毒剂消毒,用火焰喷灯杀灭铁架上的微生物。
2.4.3 母猪进产房后和临产中,皆应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液洗涤母猪的阴户、乳房、腹部。
辅助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吃好初乳。
2.4.4 仔猪初生、补料时期的饲养管理和防止腹泻措施:l)辅助初生仔猪吃足初乳。
对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1-3日龄为30-32℃,8-30日龄为 22-25℃,31-45日龄为20-22℃。
3)对初生、补料时期的仔猪下痢,宜选用“调痢生”(约50mg/kg体重)、“促菌生(DM423活菌制剂)”、“嗜酸乳酸杆菌”、“干酵母”、“乳酶生”等微生态制剂,防止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4)给3日龄仔猪注射“血多素”或“右旋糖酥铁”、“铁钴注射液(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mg(含铁100-150 mg),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 lmL,既可防治营养性贫血又可防治缺硒引起的下痢。
5)注意仔猪断奶后补料的调教、适应和旺食,让仔猪多吃优质配合颗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