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ppt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36
01手足口病概述Chapter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此外,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也可造成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至发病后数周均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普通型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重型则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头痛、呕吐、精神差等,以及心肺功能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鉴别诊断0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Chapter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030201传播途径分析个人预防措施建议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提高免疫力家庭环境卫生要求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定期消毒托幼机构及学校防控策略落实晨检制度01加强消毒工作02开展健康教育0303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与护理要点Chapter西医治疗方法介绍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口腔溃疡者可用口腔喷雾剂或药膏涂抹患处。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免疫治疗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享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基本治则,根据证型选用相应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患儿护理注意事项隔离消毒饮食调理皮肤护理观察病情变化01020304神经系统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并发症预防与处理04疫苗接种政策与科普知识普及Chapter1 2 3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接种重要性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政策解读科普知识普及途径探讨大众传媒宣传01社区健康教育02学校健康教育0301020304手足口病只是小儿疾病,成人不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