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本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148.56 KB
- 文档页数:21
《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
了解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形成的原因。
了解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及形成原因。
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及治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分析,资料的了解,学习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及治理。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讨论、资料了解、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欣赏歌曲:《黄土高坡》一曲《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的风采。
黄土高原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现在的黄土高原却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这种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和地貌景观。
二、新课学习(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
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可达200多米。
4.黄土的成因阅读:风吹来的黄土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它的中心地区就是黄土高原。
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不同的解释,其中“风成说”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支持。
这个学说认为,很早以前,强劲的偏北风把中亚、蒙古沙漠和戈壁上的细小粉沙、尘土一直吹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起来。
根据黄土粉尘搬运、堆积示意图,理解“风成说”的基本理论。
黄土成因的其他推测:“水成说”:是黄土成因说之一,认为黄土物质的堆积以流水作用为主,其中包括冰水沉积作用、冲积作用,洪积作用和坡积作用以及海相、湖相沉积等不同的认识。
海相、湖相沉积说在黄土研究领域内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版本七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
(煤炭资源)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地球上水量的%为咸水,淡水只占%,而且%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影响:水旱灾害。
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中学学习地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一环,主要围绕地球的特征和人类的活动展开讲解。
本文将从地球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特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首先,我们从地球的形状开始讲解。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天体, 它的表面密布着水、陆地和大气。
地球几乎完全被水包围,地球表层75%以上是海洋。
这些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形态特征。
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略微扁平的,它在赤道处稍微膨胀,而在两极处稍微刺瘦。
这种形状又称为地球的“地心瘤”。
了解地球的形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理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进行旋转的运动。
自转造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地理经度的存在。
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所以我们才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是椭圆形的轨道运动,大约一年绕一周,造成了四季的存在。
正是地球的运动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差异。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介绍地球的特征。
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行星,在它的表层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如人类、动物、植物等。
地球的表面被陆地、海洋和大气所覆盖。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大片干燥的土地,它们可以分为大陆和岛屿。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广阔水域,占据了地球表层的绝大部分。
而大气则是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它包含了氧气、氮气等气体,维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此外,地球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
比如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如高山、平原、丘陵等。
不同地区之间的地貌特征各异,给地球赋予了无穷的魅力。
此外,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形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存在着差异。
这些气候特征也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动物栖息地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地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环境问题和资源分布等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对我们的学业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材的知识点。
一、地图与地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为最内部,是地球的重要部分。
2. 大地图与小地图:大地图通常指世界地图,小地图指的是地区之间的比较小的地图例如中国地图。
3. 地理位置与纬度:地理位置即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的经度和纬度的具体位置。
二、自然环境
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大气的包围层,能够起到保护和屏障作用。
2.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气温、降雨、风向等等,气象则是指具有短暂性的气象现象。
三、人文环境
1. 人口与婚育:人口是指地球上居住的人的总数,婚育则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减。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
3.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四、地图制作与应用
1. 地图制作:地图制作是指将地球的结构通过绘图方式呈现出来,地图制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技术,也是艺术。
2. 地图应用:地图应用是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出行规划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材的部分知识点。
学习地理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关注。
2012年版本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
(煤炭资源)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影响:水旱灾害。
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分析本课教材《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是中图版初中教材下册第五章第二课。
本节内容是认识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这节课,在地方文化特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中图版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地图上找到并记住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查找地图、提升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难点: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四、教法在教学中,使用引导法、讲授法、读图法认识我国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并分析分布特点以及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具准备导学案、地理图册、教书、ppt。
六、教学过程:1、由图片导入旅游、旅游业概念,学习认识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指引学生利用图册结合教书资料找出我国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并分析分布特点,按类别认识我国地方文化特色资源。
2.新授我国地方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献计策:应如何提升云浮或你家乡的旅游产业”由小组完成讨论分析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地理的积极性。
3.再抛出问题“关于旅游业,我们除了开发,还应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懂得爱惜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
坚决抵制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4、总结。
我国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和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地方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地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汇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地域辽阔,文化多样。
而在七年级的地理下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的知识,通过学习地图,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地理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地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知识点。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排世界第三。
中国地形复杂,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而中国的纵深辽阔,西北至东南的距离为5500多公里,气候在南北方向上呈现明显的纬度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也非常广泛。
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较北方多。
在土地资源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资源非常宝贵,需要合理利用。
气候资源有助于农业生产,中国气候一般分为四季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旱地区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中国地图上表现出来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等。
中国的地势复杂,地形复杂多变,陆地面积高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拥有14亿多人口。
中国的地形主要是东部平原地区和西部高原山地地区,东、中、西三大地形板块,地形差异显著。
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等流域的平原,发达的农业基地;西部高原山地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岭等山脉,自然风景秀丽。
中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国位于世界地理中心,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以地势复杂见称,有利于国内外交通联系和资源交流;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家相邻。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一个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
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中图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景观图。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讲授新课]一、自主预习:将教学目标用问题的形式呈现二、讲授: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位置,找到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看图C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和景观图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C“黄土高原景观与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7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7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下册中图版地理教案:东南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2、通过地形图分析: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
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课题】七下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1)六家子学校萨如拉【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区位条件。
2、读图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物产及分布。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教学模式】学生表演导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等【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图片:江南水乡鱼米之乡……谈话导入:“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
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历代公认的富庶安居之地。
在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勤劳智慧的长江儿女又谱写出怎样的华丽篇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观看图片,说出感受谈自己心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表达自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向往。
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在激发兴趣中导入新课。
承转过渡通过刚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去感受她无穷的魅力。
自主学习探究一:区位条件优越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图等,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条件的优越性:学生读7-2-1“长江中下游平原”图,完成P45页【读图】的两个问题,并讨论下面的问题:1、从地形方面分析长江读图思合作探究点拨归纳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条件。
(强调长江水系的特征以及对地形的影响。
)平原沿江分布,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2、从航运和资源方面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条件(强调长江在区域发展条件方面的作用)。
航运发达,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3、从江河湖海联运方面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条件。
(强调长江在区域联系方面的作用,贯通东西,江河湖海连为一体,使得该地区拥有濒海、沿江的双重优势。
)东临太平洋,长江贯通全境,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
2012年版本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p4—p11一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气、土地、水、生物等)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
(煤炭资源)4、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形式存在)5、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贫乏。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影响:水旱灾害。
降水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径流年际变化大,连续几年的丰水或连续几年的枯水。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多水、北方少水的状态。
影响: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加剧北方缺水的状况。
3、水污染原因: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工厂、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1、供水紧张原因: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
(喷灌技术是农业节水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2、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
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功能: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航运等。
4、防治水污染。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p12—p19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2、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六位。
)②山地多,平地少。
③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已为数不多,后备耕地资源缺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因地制宜:利用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的优势,把最适宜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
3、东南部和西北部分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东南部特点:土地肥沃、季风活跃、气候温暖、雨热同期。
(种植业)在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南方:湿热多雨,集中了93%的水田。
(水稻)北方:降水偏少,气温略低,旱地的主要分布区。
(小麦、棉花)4、森林分布: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南方林区。
5、畜牧业分布:西北部,草场广布。
(内蒙古盛产三河马、三河牛)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1、土地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土地破坏严重。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
④后备资源不足。
3、解决办法: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牧则牧。
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第三节工业p20—p2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一、矿产资源与工业1、煤炭资源——“工业的粮食”。
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
(“煤海”——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1/3)2、石油——“工业的血液”,现代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
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正开发新的大油田)3、铁矿资源是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布: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铁矿资源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1、主要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2、分布特点:向沿海地区分布。
(通过海洋运输与国外联系,通过铁路、内河运输与祖国内陆联系)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1、高新技术产业指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特点: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份额大;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3、类型:电子和信息类产业、机电一体化类产业、生物技术类产业、新型材料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4、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5、影响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6、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节省能源和原材料、废物少、污染小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交通运输p27—p33一、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运输方式运载量运价速度灵活性铁路 2 2 2 2公路 4 3 3 1水路 1 1 4 4航空 3 4 1 3二、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
(管道)2、铁路分布格局: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公路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航空以首都北京为中心。
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三、交通运输网的作用“要致富,先修路”、“先行官”、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p36—p41一、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2、居住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
目的就是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不利自然条件,如洪水、寒冷等的干扰和损害,以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
(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名字新奇,耐人寻味:“紫龙脱袍”、“霸王别姬”③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
(防湿作用)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等。
二、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兴衰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素是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各种自然因素,常常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由于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4、服饰的基本功能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等。
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5、地形对各地的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也非常大。
如:贵州和湘西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势盖起吊脚楼;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四合院。
6、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生物资源,为建筑材料提供物质保证。
例如: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资源,多建筑石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出产的竹木,建造竹楼;西北地区的人们则将黄土直接夯筑成墙,建造房屋。
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p42—p47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1、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包括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3、到2007年7月,中国已有3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二、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2、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①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②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3、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p48—p531、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答: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
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
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常用的必备药品。
③小小针线包。
④照相机、胶卷(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
⑤足够的钱(信用卡)。
⑥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
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第一节北京一、地理位置:1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
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