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焦虑障碍DSM-IV-R到DSM-5变化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23
DSM-5的变化要点2013-09-22 编辑:姜男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自颁布以来,一直都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影响面很大。
2000年DSM-IV-TR颁布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就开始收集、整理并启动DSM-5的修订工作。
历时14年,吸收了近60年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基因和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结果,DSM-5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就成人部分的重要变化进行一些介绍。
1 分类与分型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不明,基于现象学原则,DSM-5仍采用描述性分类,但分类由DSM-IV-TR的17类变成了DSM-5的22类,分别为: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分离性障碍、躯体症状障碍及相关障碍、喂养和进食障碍、排泄障碍、睡眠-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物质相关障碍与成瘾障碍、认知神经障碍、人格障碍、性欲倒错障碍、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包括其他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问题。
在分类与分型中与临床关系密切且较为重要的变化如下。
1.1 双相障碍与抑郁障碍 DSM-5将DSM-IV-TR中“心境障碍”拆分为“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和“抑郁障碍”两个独立章节,并对“抑郁障碍”进行了扩充,加入了新的抑郁障碍类型,如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月经前期烦闷障碍(存在于DSM-IV-TR的附录B中)、持续性抑郁障碍(包括慢性抑郁症和恶劣心境)等。
1.2 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DSM-5将DSM-IV-TR的“焦虑障碍”拆分、重组为“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和“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诊治指导建议》要点DSM-5提出了混合特征的概念,即情感发作(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标准)同时具有至少3项相反极情感症状。
DSM--TR中对混合发作的定义较为严格,必须同时满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标准,且持续至少1周,ICD-10中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与之类似。
相较于DSM-与ICD-10,DSM-5则纳入了阈下及未重叠的混合发作状态,包括“在一个完整的情感发作周期出现相反极的亚症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与诊治率。
迄今,国内外对双相障碍混合特征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混合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并与反复的情绪发作、严重的疾病症状、高共病率和高自杀率、较差的临床结局关联。
一、临床表现与评估(一)临床表现DSM-5提出以躁狂/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和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取代DSM--TR中的混合发作亚型。
躁狂/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同时伴有3个或更多的抑郁症状,但不包括决策困难、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因为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极。
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特指抑郁发作时同时伴有至少3个情感高涨症状,但不包括注意分散、易激惹或精神运动性迟滞,也缘于这3个症状可以发生于任何一极。
尤为重要的是,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既可发生于双相障碍,也可见于抑郁障碍,体现了心境障碍的谱系特点。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常见以下病情特点:女性更多、发病年龄偏小、自杀倾向明显、快速循环发作与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高。
同时,伴混合特征的双相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社会活动减少、工作困难增多以及生活满意度降低等特点;自杀倾向高于健康人群至少120倍。
而相较于躁狂发作伴少于3项抑郁症状的双相障碍型患者,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患者的焦虑、易激惹、激越症状更严重,疗效不满意者更多。
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者幻觉/妄想症状突出、低教育水平、较高的住院率以及较高的CGI 评分,多见情绪不稳/易激惹且持续时间较长,另外心情不愉快、不参与令人愉悦的社会活动、睡眠需求减少、烦躁不安、焦虑、负罪感以及自杀倾向等抑郁症状也很常见;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者多见易激惹、情绪不稳、认知活动增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活动活跃)和精神运动亢进(躁动、冲动、话多),自杀倾向、物质(酒精)滥用均较高。
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在DSM-5中的分类和诊断变化要点有关基因和家系的研究提示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是异质性疾病,应该归为独立的疾病单元;另外,临床特征也显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均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DSM-IV-TR分类中的“心境障碍”在DSM-5中被分开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两个独立的章节。
一、抑郁障碍为了防止双相障碍在儿童(大于12岁)中的过度诊断和治疗,DSM-5在“抑郁障碍”中加入了新的抑郁障碍类型--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是指儿童存在持续易激惹、频繁行为失控的状态。
加入该诊断的原因是由于既往的研究发现,存在这些症状的儿童在成长为青少年和成人的过程中往往发展成为单相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而不是双相障碍。
关于丧亲之痛(bereavement)和抑郁症的鉴别诊断,在DSM-IV-TR中认为丧亲之后的2个月内的悲伤反应属于正常反应,除非悲伤者出现过度自责、有自杀观念、认为自己毫无用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出现幻觉等情况时才考虑抑郁症的可能。
而在DSM-5中取消了该时间限定,认为丧亲虽然痛苦,但一般不会诱发抑郁症发作。
如果丧亲之痛和抑郁症同时出现,则可能是因为合并其他抑郁障碍易感性所致,抗抑郁治疗可能有助于其恢复。
此修订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
支持此修订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限定有利于提高医生对丧亲之痛合并抑郁症的关注,认识到丧亲之痛对易感人群来说是重大的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在该人群中诱发抑郁症,因此可以作为抑郁症的先兆。
另外,研究发现丧亲相关抑郁症的遗传倾向、人格特质、共病模式、病程、慢性化和复发风险同普通抑郁症相似,且对治疗的疗效反应也相似;虽然此修订可能会使处于丧亲之痛期的悲伤者有羞耻感,因为过度悲伤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却有助于医生提高对该部分人群的关注、及时给予合适的抗抑郁治疗并预防自杀的发生。
反对者则认为,尽管有研究认为两种抑郁症相似,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果,认为虽然丧亲期间的抑郁症状不会升高将来抑郁症的患病风险,自杀风险也没有明显增加;另外,此修订可能导致正常悲伤者被过度诊断为抑郁症,进而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和治疗副反应。
dsm5诊断标准DSM-5诊断标准。
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一部用于精神疾病诊断的标准手册。
它对各种精神障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本文将对DSM-5中的一些常见精神疾病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这些疾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共同特点是过度的焦虑和担心,常常伴随着身体不适,如心悸、出汗、颤抖等。
在DSM-5中,这些障碍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如持续的焦虑状态、频繁的恐慌发作等。
抑郁障碍是另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自我否定等。
DSM-5对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也有详细的描述,如持续的抑郁情绪、睡眠和食欲改变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
DSM-5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的幻觉或妄想、情感表达不足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DSM-5对ADHD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外,DSM-5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人格障碍等。
这些精神疾病在临床实践中都有一定的诊断和治疗挑战,因此医生需要仔细研读DSM-5,掌握其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总之,DSM-5是临床医生诊断精神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它详细描述了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和特征,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然而,医生在使用DSM-5时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DSM-5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成人焦虑与抑郁共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2024)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都是很普遍的疾病,经常共存。
与仅有其中一种障碍的患者相比,同时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患者通常功能受损更为严重、生活质量下降更多且治疗结局更差。
关于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评估和诊断,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抑郁共病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 r, G AD)。
这类疾病的诊断比较复杂,因为存在混合性焦虑与心境状态,并且这两种障碍的躯体和清绪症状存在大量重叠。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DSM-5将焦虑痛苦归为重性抑郁的亚型。
本专题将介绍焦虑与抑郁共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与诊断。
流行病学人群样本焦虑与抑郁障碍在人群样本中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据报道,美国成年人中焦虑障碍与重性抑郁的终生患病率分别是28.8%与16.6%。
3项国际研究发现,抑郁与每一种焦虑障碍都显著相关,其中与GAD患者的相关性最高,与广场恐淇症及特定恐怖症的相关性最低。
一般人群中焦虑与抑郁共病的终生患病率非常高。
例如一项纳入1783例个体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焦虑障碍终生发生率为75%焦虑障碍患者的重性抑郁终生发生率为79%。
一项研究纳入了来自24个国家的74,045例成人,发现DSM-IV/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平均终生患病率为11.2%;其中45.7%的个体—生中还有—种或多种焦虑障碍。
—项研究纳入20,013例单相MDD美国成年患者,发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的终生患病率为0.77%,除SAD 外其他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3.71%。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的12个月患病率(3.5%)比单纯心境障碍的患病率(即,不合并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心境障碍,3.1%)更高,但低千单纯焦虑障碍(7.7%)。
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变化要点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自颁布以来,一直都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影响面很大。
2000年DSM-IV-TR颁布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就开始收集、整理并启动DSM-5的修订工作。
历时14年,吸收了近60年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基因和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结果,DSM-5在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就成人部分的重要变化进行一些介绍。
1 分类与分型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不明,基于现象学原则,DSM-5仍采用描述性分类,但分类由DSM-IV-TR的17类变成了DSM-5的22类,分别为:神经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分离性障碍、躯体症状障碍及相关障碍、喂养和进食障碍、排泄障碍、睡眠-觉醒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物质相关障碍与成瘾障碍、认知神经障碍、人格障碍、性欲倒错障碍、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包括其他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问题。
在分类与分型中与临床关系密切且较为重要的变化如下。
1.1 双相障碍与抑郁障碍DSM-5将DSM-IV-TR中“心境障碍”拆分为“双相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和“抑郁障碍”两个独立章节,并对“抑郁障碍”进行了扩充,加入了新的抑郁障碍类型,如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月经前期烦闷障碍(存在于DSM-IV-TR的附录B中)、持续性抑郁障碍(包括慢性抑郁症和恶劣心境)等。
1.2 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DSM-5将DSM-IV-TR的“焦虑障碍”拆分、重组为“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与其他相关障碍”和“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
DSM-5的“焦虑障碍”一章不再包括强迫症(归入在强迫障碍和相关障碍章节中)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归入在创伤相关和应激相关障碍中)。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标题:深度解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在当今社会,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精神疾病的权威指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在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DSM-5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对精神障碍领域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共享对该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DSM-5的简介与背景DSM-5作为一部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分类手册,于2013年正式发布,取代了上一版的DSM-IV。
DSM-5的发布标志着精神疾病领域对分类和诊断标准的更新与进步,影响着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方向。
它不仅仅是一本诊断工具,更是一部反映当代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权威指南。
二、DSM-5在精神障碍诊断中的深远影响DSM-5的发布对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重新定义了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扩大了某些疾病的范畴,同时也删除了一些旧版中的诊断分类。
通过对各种精神障碍的定义、特征和诊断标准的更新和修订,DSM-5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工具,能够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三、对DSM-5的理解与看法个人对于DSM-5的理解与看法主要集中在其诊断标准的更新和变化上。
DSM-5对一些疾病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重新评估和修订,这对于提高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也有一些质疑声音认为DSM-5的发布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药物化的现象,需要更多的临床验证和实践经验来进行验证和修正。
总结与回顾DSM-5作为精神疾病领域的权威指南,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DSM-5的深入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认识各类精神障碍的特征与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对DSM-5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探讨了其对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的影响。
通过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主题,我相信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DSM-5的重要性和价值。
DSM-4-TR到DSM-5: 新变化概览郭延庆(摘译自APA)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本章按照DSM-5分类中同样的章节顺序概要地介绍了DSM-5诊断标准与文本所做出的变化。
它并非一个详尽的指导,文本与措辞的细微变化本章并不提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DSM第一部分描述了DSM-5在章节组织上的变化,多轴系统以及维度评估的介绍(在第三部分)。
术语在DSM-5 所有相关障碍中,“一般医学情况”(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被“另一种医学情况”(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取代。
神经发育障碍智力残疾(智力发育障碍)对智力残疾(智力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强调了对认知能力(IQ)与适应功能两者都要评估的必要。
严重性建立在适应功能而非智商分数上。
DSM-4所用的术语为精神发育迟滞,而智力残疾在过去20年来被医学,教育,其他专业人士,一般公众与宣传组织更广泛采用;Rosa法律也用它取代了精神发育迟滞的说法。
除了名字的改变,认知能力的缺陷开始于发育阶段,连同其诊断标准,被考虑构成一个精神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被放在括号内,反映的是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所有疾病都是以“障碍”列举(ICD;ICD-11将在2015年出台)并且把所有残疾建立在功能、残疾与健康国际分类(ICF)基础之上。
沟通障碍DSM-5沟通障碍包括语言障碍(DSM-4中表达性语言障碍与接受-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发音发声障碍(一种新的语音学障碍)以及儿童起病的流畅性障碍(口吃的新的命名)。
还包括社会沟通障碍(语用),是一种表现为在言语和非言语的社会性使用上存在持续性困难的新的情况。
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沟通缺陷,因此,沟通障碍不能在有局限、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呈现的背景下诊断。
DSM-4广泛性发育障碍NOS可能符合DSM-5的社会沟通障碍的标准。
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DSM-5的新名词,它反映了这样的一种科学共识,先前四个独立的障碍实际上是在两个核心领域表现为不同症状严重性的单一医学状况。
从DSM—Ⅳ躯体形式障碍到DSM—5 躯体症状障碍分类号R3951 引言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患,核心症状即躯体化。
学界对躯体化现象的成因和产生过程一直有所争议,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其病理原因。
而具体如何分类和定义此类疾患,医学和精神病学界也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只能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为一个类别。
躯体化一开始并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一种精神障碍。
在医学中此类现象曾先后和疑病症、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等名词相联系。
直到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修订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时,将这一类症状归入精神疾病目录中,正式统一称其为躯体化障碍,并加入其它以躯体痛苦为主的精神障碍合并为一个大类,即躯体形式障碍。
此后,DSM这一诊断分类也开始被各类其它疾病诊断手册所采用。
DSMⅣ- 躯体形式障碍延续了DSMⅢ- 的标准,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以及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也以“躯体形式”和“躯体化”为名称设立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在DSMⅣ- -TR 豫(2000)中,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以及转换障碍、疑病症、躯体变形障碍等其它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后者中的一些过去曾分属于其它类别。
由其发展历史可见,正是从DSM-Ⅲ开始,由美国精神病学界推广,才产生了以“躯体化”和“躯体症状”为核心的躯体形式障碍这一疾病分类。
因此,DSM诊断标准在此类疾患的命名和分类上起到主导作用。
DSM诊断标准中的躯体形式障碍大体上说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心理来源的躯体痛苦:第二,医学无法解释症状。
但是以这两个特征为核心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中却遇到很多问题,而不少争论也恰恰在于这两个核心特征。
针对这些问题,DSM的最新修订版本DSM-5(曾用名DSM-V)用大幅修改的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disorders )诊断替代了先前的躯体形式障碍诊断。
2 DSM-Ⅳ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的问题及缺陷虽然DSM-Ⅳ是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之一,但从其发布至今,其中的躯体形式障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却遭遇很多问题,使得DSM-5修订工作组认为躯体形式障碍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诊断标准,因此要对其进行较大的修改。
美国DSM第四版与第五版的区别DSM在第四修订版中将精神病学的诊断系统化为五个轴:第一轴:临床疾患,可能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
用来报告各种疾患或状况,唯人格疾患及智能不足除外[1]。
常见的第一轴违常包括忧郁、焦虑、双极性疾病或躁郁症、过动症、与精神分裂。
•第二轴:人格疾患及智能不足[1]。
常见的第二轴违常包括边缘型人格异常、分裂型人格异常、反社会型人格异常、自恋型人格异常,以及心智迟缓智能障碍。
•第三轴:记录了一般医学状况,能以许多方式与精神疾患产生相关性[1]。
•第四轴:用以记录可能影响精神疾患之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心理社会及环境问题[1]。
•第五轴:对功能之整体评估[1]。
使用的工具为GAF(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Scaling),由1到100分。
DSM的内容被一群职在创造一组可重覆且有意义的诊断的专家决定。
虽然此些命名原先的目标是强化研究以增进诊疗,这些命名如今广泛地被临床医师及保险公司采用。
分类DSM-IV-TR将精神疾病分成以下16类:•1通常初诊断于婴儿期、儿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 (Disorders usually first diagnosed in infany,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2谵妄、痴呆、失忆性疾患及其他认知疾患 (Delirium, Dementia, and Amnestic and other Cognitive Disorders)•3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造成的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s due to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4物质关联疾患 (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5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性疾患 (Schizophenia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6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s)•7焦虑性疾患 (Anxiety disorders)•8身体型疾患 (Somatoform disorders)•9人为疾患 (Factitious disorder)•10解离性疾患 (Dissociative disorders)•11性疾患及性别认同疾患 (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12饮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13睡眠疾患 (Sleep disorders)•14他处未分类之冲动控制疾患 (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15适应性疾患 (Adjustment disorders)•16人格疾患 (Personality disorders)2月10日,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发布了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五版(the fifth edition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Mental Disorders (DSM))精神病诊断标准的草稿信息。
dsm抑郁症诊断标准DSM抑郁症诊断标准。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抑郁症,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其中最为常用的是DSM抑郁症诊断标准。
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DSM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内容和要点。
首先,DSM抑郁症诊断标准将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抑郁症的症状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的症状较为明显,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重度抑郁症的症状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医生可以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DSM抑郁症诊断标准列举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持续的抑郁情绪、兴趣和愉悦感的丧失、食欲和体重的改变、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减退、自我认知能力的下降、自杀意念等。
医生在诊断抑郁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这些核心症状来进行判断。
此外,DSM抑郁症诊断标准还考虑了抑郁症的持续时间和功能障碍程度。
抑郁症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为两周,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和功能障碍程度,以确定是否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最后,DSM抑郁症诊断标准还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情况,如药物或物质滥用、其他精神疾病、身体疾病等。
医生在诊断抑郁症时,需要排除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DSM抑郁症诊断标准是临床上常用的抑郁症诊断工具,具有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
医生在诊断抑郁症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和功能障碍程度,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DSM抑郁症诊断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