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第二册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0.82 MB
- 文档页数:21
世界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类开始形成定居社会,发展出了最早的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诞生于河流流域,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黄河流域。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农业、制度和文字的出现。
第二章: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
古希腊以其哲学、政治制度和艺术成就而闻名,如民主政治、柏拉图的理念和伊壁鸠鲁学派的思想。
罗马帝国则以其法律、行政制度和建筑工程而著称,如贵族共和制和万神殿的建设。
这两个文明的兴起和衰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由封建制度主导的时期。
封建制度以领主和农奴的关系为核心,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经济不平等。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基督教的传播和信仰,以及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战争、宗教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第四章:伊斯兰帝国的兴起伊斯兰帝国的兴起是中世纪世界的重要事件之一。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从麦加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伊斯兰帝国在政治、文化和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阿拉伯数字、医学和天文学等。
伊斯兰帝国的兴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亚洲文明的崛起亚洲文明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的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印度的古代文明也以其宗教和哲学思想而闻名,如佛教和印度数学。
日本则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道精神和文化传统。
第六章:欧洲的复兴和改革欧洲的复兴和改革是现代世界的起点。
文艺复兴运动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推动了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发展。
宗教改革则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导致了新教的分裂。
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和科学革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欧洲的殖民扩张欧洲的殖民扩张是近代世界的重要事件之一。
世界历史《第二册》复习题资料1.材料一:1917年11月8日《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⑴材料中的“自己”指哪个阶层?“临时政府”是通过什么革命推翻的?⑵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的?结果怎样?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象征着什么?这次革命的领导人是谁?他领导的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政权?革命的胜利为什么开辟了人类功史新纪元?⑷材料的引文的发布机构是什么?⑸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它为什么被推翻?⑹工兵代表苏维埃是什么性质的政权?答:⑴无产阶级;俄国的十月革命。
⑵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和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分配给农民使用;1918年3月把着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俄共(布)领导苏俄人民加强红军建设,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进一步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结果:1920年底取得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⑶象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领导人:列宁;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政权: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过去的一切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薜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⑷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⑸资产阶级政府;原因: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与妄图用战争来消灭革命激化了阶级矛盾。
2023年人教版初中学业考试历史总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二册)世界历史第二册一、填空题1、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2、1917年11月7日,列宁指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3、1921年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探索。
4、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2年苏联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存在了69年)5、《凡尔赛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拆除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防御工程;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6、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首领操纵,英国的劳合·乔治;法国的克里孟梭;美国的威尔逊。
7、《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其他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8、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于是1921年有九国代表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召开,美国处于会议的主导地位。
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
9、《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有利于美国对华的进一步扩张。
10、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帝国主义列强分割世界的新体系,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12、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
13、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且在上台后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还严密控制文化教育,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恐怖统治非军事区。
世界历史第二册
世界历史第二册的范围: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同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
世界现当代史是世界格局逐渐演变的历史。
:资本主义扩张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世界格局逐渐演变
资本主义的扩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扩展并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帝国主义
雅尔塔
框架下的冷战多极化新秩序世界格局的演变
资
本主义的扩展
资本主义
力量的增强
殖民地人民
的反抗斗争
美国内战
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
自上而下改革第一单元:殖民地人们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彼得一世改革
开
启
近
代
化
强
化
农
奴
制
第
二
次工
业革
命 电的应用:电气时代
内燃机和新
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帝国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研究资本主义
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自然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近代文化文学巨匠艺术大师鲜明的
时代特征汽油内燃机
戴姆勒
飞机试飞莱特兄弟
帝国主义英法俄协约国德意日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体
系
经济大危机
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雅尔塔框架下的冷战
德 意日
苏联
英美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美国
苏联
冷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多
极化的世界新秩序
联合国苏联改革
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改革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美国单极化
地区冲突
民族矛盾
宗教纷争
恐怖主义
欧盟
日本
俄罗斯
中国
发展中国家
+
世贸组织
多极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主义扩展
2.解读地图,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地域上的扩展,反映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其在全世界的统治
1.运用“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等视角分析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
资产阶级改革
二、两次世界大战
1.历史时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能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
2.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运用“相同与不同”的视角进行比较
三、世界格局的变迁
1.具有时空的概念,通过历史地图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图一图二图三
3.以“多因一果”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2.认识不同世界格局的成因及影响
3.把握不同世界格局下各种国际力量间的关系
4.理解中国为推动多极化世界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四、科技文化的发展
1.知道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确立、发展;认识其对人类历史进步产生的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及影响;思考工业化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
3.了解近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及辉煌成就,把握近代文学艺术跳动的时代脉搏
五、亚非拉民族运动的发展
1.知道不同时期发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2.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摧毁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作用
3.理解冷战格局下,亚非拉各国的外交立场及做法
4.体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多极化世界新秩序形成的过程中的力量
1.延续与变迁:“延续”指的是按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一“延续”的视角解
释历史,变要关注历史发展中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变迁”指的是变化与转移,以“变迁”的视角解释历史,则要关注历史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何改变。
例题:观察上题中沙皇服饰的变迁,思考从传统服饰到近代军装的变化,折射出沙皇的治国理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 练习册世界历史第二册P5
举例: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
延伸: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学史初步:延续与变迁、微观视角、评价文明成果、质疑、反思、记录身边的历史
2.微观视角:通过历史细节理解、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
举例:透过《民法典》编制过程中拿破仑的态度,理解、解释和评价拿破仑。
例题1: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15
1.图一反映了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发展具有
怎样的特征?
2 .该企业的上述发展特征与特定时代有何关
系?
3 .图一和图二对该企业的评价态度有何不同?
例题3: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20
例题2: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17
1.从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工业城市有何特征?
2.从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伦敦街区有哪些新生事物?依据以上材料,概述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主要变化。
3.质疑:随着当代科技的革新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历史学有此得以持续发展。
面对历史学习中的疑点,我们可以保持质疑的态度。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质疑已有的历史解释要以史实、史料为依据,还要讲求逻辑上的严谨性。
材料一 他(罗斯福总统)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美)著名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1.材料一中对罗斯福新政持怎样的态度?这是否代表了美国民众的普遍心声?
例题: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43页
4.历史学习是否需要反思?
(1)史料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指向所选史料的可靠性,效度指向有效性。
举例:顾炎武对于八股文的评价。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反思历史评价,首先要知道评价者的身份、立场乃至情感等,这是对史料信度与效度做出判断的大前提。
然后进一步反思:评价者身份与其评价本身是否有必然关联?该评价是否是有关史实的直接史料?其他人对于同一史事的评价如何?这些评价者又是什么身份?……这样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真相。
(2)历史认识的视角与视野:视角强调角度,视野强调宽度。
不同角度导致不同解释,解释深浅则取决于视野宽度。
举例:在乾隆皇帝与马夏尔尼两人的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当站在中国历史进程或世界历史进程的视野来看,“康乾盛世”的“盛”则会有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