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9.6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

**:***

作业名称: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现状及问题研究联系邮箱:****************

指导教师:***

2015年6月24日

一、引言

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及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贫困群体中因病而又无经济能力进行就救治的群体,或因支付医疗费用数额庞大而陷入困境的群体,实施的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得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从2003年、2005年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以来,到2008 年底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目前已惠及近亿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包括常规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着“托底”和“串联”作用,通过与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社会慈善等资源的有效衔接,形成综合医疗保障格局。

1、我国医疗救助发展的三个阶段

政府主导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经历了从“保险化”设计并倾向“大病”的初级阶段(2003-2007 年),到以住院救助为主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紧密衔接(2008-2011 年),再发展到当前(2012 年至今)的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包括慢性病)、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综合救助的三个重要阶段,不断成熟。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阶段,救助对象卫生服务利用严重不足与医疗救助资金大量结余并存,在事实上形成穷人向富人的“逆向补贴”;第二阶段,救助制度理念回归“保基本”,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地区救助对象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逐步优于普通人群,资金支出出现“井喷”,好在累积结余较多尚能平衡;第三阶段,随着大病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医疗救助对象从低保户、五保户逐步扩展到低收入人群及其他弱势群体,救助范围从单一住院救助扩展到门诊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对象就诊机构逐步走出县外,就医费用更难管控,救助资金需求更大。

2、新医改背景下医疗救助制度

2009 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主体,公务员医疗补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其他保障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来看,2011 年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家庭占比为12.9%,高出欧洲国家近十倍,表明尽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首先,基本医保制度要求患者共付(自付)水平过高,对大病患者的财务风险保护还很不足;其次,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可以减轻和避免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大病患者都不发生;再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偏窄和救助标准偏低,对穷人和大额费用支出患者的救助有限。我国医药卫生费用逐年上涨,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障网,在维护贫困人口利益、保障制度公平性方面的作用将愈发重要。

三、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医疗救助法》立法缺失

目前,我国还无相关的法律保障医疗救助有效运行。综观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是以立法作为医疗救助依据和保障。如英国于1601 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包括对穷人的医疗救济和医疗服务。为了使英国更多的贫困病人得到及时救助,英国政府在1885年又颁布了《医疗救助法》。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规定联邦政府给州拨款用于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还给贫困母亲、儿童和残疾人提供医疗援助。1965 年,将医疗照顾和医疗救助增加到社会保障法中。1924 年,德国于制定了关于救济义务的法令,1962 年前联邦德国颁布了《联邦社会救助法》,90年代初东西德合并后,基本上继续实行该法。日本于1932 年颁布《救助法》,救助的项目包括:生活、医疗、教育、住宅、分娩、谋生、安葬等七项救助。

2、医疗救助制度设计存在问题、

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覆盖面不够宽:医疗救助作为是一种低层次的以减免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形式,能够保障贫困人群的健康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我们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却无法得到医疗救助,特别是低收入流动群体。如农民工群体,他们没有城镇居民身份,他们中的大多数群体缺乏医疗保险,所以他们很难得到城市医疗救助,另他们又远离农村在城镇生活和生产,而农村的救助水平有限并且很低。所以,他们被排除到医疗救助体系之外。(2).起付线和封顶线的设计:起付线的实际使得贫困群体的救助受到限制,贫困群体在接受医疗救助前,必须自己支付医疗费用。另外封顶线也使贫困群体很难从医疗救助中获益,因为封顶线将救助压缩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往往贫困群体在大病中的医疗费用少则上万,多则几十万,对他们来说救助效果是微乎其微。(3).救助的病种范围较小:医疗救助中病种范围的划分和限制,使得贫困群体患病病种不在医疗救助的病种范围内,他们就很难得到救助,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而往往患有这些病的困难群体数量庞大,正是需要救助的范围。贫困群体也往往会基于医疗成本的考虑和申请程序的复杂性和难度,会选择放弃治疗。(4).定点医院设计:政府在指定定点医院救助贫困群体时,实际上将部分需要得到救助困难群体排除在外。如定点医院无患者所需要的专科,患者选择其他医院时就很难甚至很难得到救助。除此之外,定点医院的医治费用也相对较高,导致贫困群体越来越贫。(5).救助时间设计:医后救助模式,使很多贫困群体难以得到及时救治。

3、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项目不相符

目前,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还不能很好的衔接、门诊费用一般还得自己承担。所以,贫困群体在就诊时,住院医疗救助应该不限病种,只要救助对象患病需住院治疗且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目录即可享受救助。

4、医疗救助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医疗救助的管理主体应该是民政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相配合。但是现实中,由于部门之间的协调往往不够及时,往往出现资金不能够按时到位,数据平台不能够通畅共享等问题,导致医疗就诊延误。其次,由于对医疗救助的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群体很容易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混淆。

四、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