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上4.3《质量守恒定律》(3)
- 格式:pptx
- 大小:604.69 KB
- 文档页数:2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表达式1、在空气中点燃磷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3、镁在空气中燃烧4、加热碱式碳酸铜〖引入新课〗这些反应表达式反映出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从这些反应式里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表示出这些反应中质的变化。
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量是否也发生变化呢?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来探讨这些问题。
〖探究活动〗观察和问题:一张纸片燃烧后,只剩下少量灰烬,其余物质是消失了吗?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会变化吗?假设和推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会变化。
设计实验方案:将燃烧前的纸片和燃烧后的生成物称量比较质量。
选做实验:解释和结论:〖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已经消耗了的反应物,如果某种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有剩余,则剩余的部分质量不能计入守恒关系中。
2、“反应生成的各物质”仅指该化学反应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包括沉淀或气体),与此物质在反应之前已经存在的量无关。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通过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际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变化中的“三不变”:原子种类(元素)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归纳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讨论交流〗1、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木材燃烧后,质量减少。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注重以学生为本,坚持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
由实验过程的设计、探究,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充分考虑到视障生的特点和差异,尽可能让视障孩子拥有与健全人同等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权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2)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通过实验探究和史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准备】仪器药品:1、演示实验:电子秤、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镊子2、学生实验:电子秤、烧杯、小试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钠、锥形瓶、小试管、气球。
自制教具:水分子模型【教学过程】【回忆引入】: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请大家回忆一下,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呢?【大胆猜想】: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用事实说明你猜想的理由。
PPT出示那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通过实验证明)称量物质的质量关系,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讨论:实验怎么进行小结:(1)用天平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2)让反应物反应(3) 再称量生成物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师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请大家注意观察现象,盲生认真听好。
这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我把它倒入烧杯。
这是一枚银白色铁钉。
反应前先称出它们的总质量,记录。
现在我将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请大家观察反应现象。
4、3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定律,是新课标教材(粤教版)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并知道了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本节将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全面。
本节课有三个内容: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质量守恒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
它的学习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二、三章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镁条、铁丝、红磷、木炭等物质和氧气的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回忆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这些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他们都是化学反应。
但化学反应中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少?还是不变?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为什么质量守恒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和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做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2)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和相关的问题五、教学准备: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稀盐酸、烧杯、锥形瓶、气球、导气管、托盘天平、烧杯、小试管、多媒体课件等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引入]同学们已在前面的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化学反应,如镁带、铁、红磷的燃烧,你能描述它们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吗?能写出它们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吗?引导学生填写课件中的表格[讲述]这些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课题名称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课时 1一、教材内容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一张纸的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2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
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演示实验来探究试验结果。
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
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提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吗?”的疑问,启发学生对该疑问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对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实验与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
接着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这一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本节课学习这个定律,除了使学生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外,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另外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及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要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该定律的实质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提出问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并启发学生对该疑问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对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实验与观察,先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这一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最后通过练习进行应用,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课堂中,能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含义和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感受化学规律之美。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学生观察:让学生回忆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
演示一组实验情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回答上述情景是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课上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所知。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对刚才举出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三、猜想与假设回答两种可能:1.有。
2.无。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与实验数据。
五、分析实验数据,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设问:分析数据,从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初步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突出重点。
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