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201908)
- 格式:ppt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33
高三历史练习题:中国近现代史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是指自()以来的历史。
A. 1840年鸦片战争B. 1911年辛亥革命C.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1978年改革开放2. 鸦片战争的结果之一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清朝承认乡村贸易C. 建立清政府的海关D. 开放上海市给外国租借3. 辛亥革命的人民最终建立了()。
A. 清朝B. 中华民国C. 中华人民共和国D. 中华帝国4. 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五四运动B. 七七事变C. 五卅运动D. 九一八事变5. 改革开放政策是由中国的领导人()发起的。
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二、判断题1. 五四运动是中国抵制中日修约运动的表现。
()2. 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
()3.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抵抗。
()5. 外交部长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三、简答题1.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并分别说明其意义。
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5. 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注意:以上问题需要详细回答,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证据和论据。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下列论述进行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运动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的标志,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论述中,需要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相关理论来支持观点。
请注意,以上问题都需要自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回答,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观点,以充分展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高考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国际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1.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1)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2. 了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 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 目的:挽救封建统治。
(5) 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 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否定经学、肯定孔子改革主张来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主张君主立宪制。
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 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进化论。
4.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1) 导火线: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造势。
(2)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开始。
(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2.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1) 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又称德先生、赛先生)。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概念阐述】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所震撼,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这一时期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
魏源在其代表作品《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它成为这一时期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新思想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他们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他们提出了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发展,种种因素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由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和发展。
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中孙中山提出并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民主共和思想的集大成。
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一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短暂的迅速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正文: 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探讨了中国近代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事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这个专题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时期,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
在这个专题中,学生将学习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动荡和外国侵略,如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等事件。
他们将了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中国政府改革措施,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此外,专题八还将探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学生将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劳工运动的发展。
他们将研究中国的农业改革和经济现代化的努力,以及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文化变迁也是这个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将学习中国近代的文化运动和思潮,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和活动。
他们还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学习专题八,学生将获得对中国近代史的全面了解。
他们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国开本科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主题和事件,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就是以________中心(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从而使______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___________。
中国近代化三项历史使命: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一、中国近代化概况1、内涵:(1)经济_________:核心A开端:____________(军事、民用)B发展:___________产生、发展C新阶段:建国后的工业化。
(2)政治:A维新派在___________时期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_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__________时期推翻______,建立___________,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____________》C中共领导____________革命,建立________________政权。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萌发—“中体西用”______思想—___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思想—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思想、__________理论。
(4)军事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______—“新政”编练__________—大革命_________军校创办和__________—中共____________建设2、历程:(1)起步阶段:_____ ~____A特点:________领域的近代化(器物层次),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面有一定变化,但未涉及到政治领域的革新。
B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__________A特点:近代化由“器物”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
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开放题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题高考历史开放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材料内容的表述及题目设问的角度看,可分为提取观点论证型和提取信息说明型;第二种是从材料呈现的形式看,可分为文献型和图表型。
本专题以第一种分类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类型开放题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开放题的题型特点和解答思路、技巧,提高开放题的得分率,助力同学们高考!一开放题解题方法开放题题目材料或设问,往往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信息”),因此,答题时考生须先阐释材料中已明确或蕴含的观点(信息),然后作出判断(信息类的不用判断),接着进行评述、论证、阐释、或说明。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审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一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关键词,如“观点”、“信息”、“现象”、“说明”、“论述”等,二是明确题目要求论述的时空范围(是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还是世界近现代等等);三是答题要求,即在题目问题后用“()”另外进一步做的要求。
第二步:审材料,明确材料的观点(信息)。
首先,要注意材料形式(是文献型、图片型、地图型或表格型等)及材料引自哪一本或几本著作(论文),有时材料出处也是解题的关键。
接着,带着题目关键词去阅读分析材料,对文献型材料注意分层,并用“//”符号隔开,以便对每一个层次的观点(信息)进行概括,有助于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信息)。
对图表类的材料,则注意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就是观点(信息)的主语;然后注意图片、表格所给的信息,尤其是其呈现的变化或共同之处,变化的内容或共同之处就是论题的宾语。
如2018 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就是观点的主语,即“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体现了什么”。
又如2019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就是观点的主语,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体现了什么”等等。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球化的推进,对外开放政策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来说,对外开放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命运选择。
自19世纪以来,在中西方交流上华夏大地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思潮、文化、科技、贸易等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中华民族自身也随之演化出独特的历史轨迹。
而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历史上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些危机和机遇。
因此,本文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危机与机遇。
一、经济方面近百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危机和机遇。
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西方经济合作,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西方资本的注资,这些注资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遭受了西方国家在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国际社会摆出了一大堆条件,其中不少为西方营利做铺垫。
同时,西方国家也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争取所谓的“公平竞争”,从而对中国市场进行掠夺。
虽然这样做有利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但对于中国来讲则是一种失败的代价。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开始寻求与西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二、政治方面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以外交关系为主、两国之间的平等交流比较少。
此时,欧洲列强通过合约条款等方式强行将政治体系打入中国,从而占据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对外开放。
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中国采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等措施,架起了新中国与外界的“桥梁”,大力发展亚非友好合作关系,成功地谋求了国际地位的提高。
现在,中国对外开放早已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多领域、多角度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