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331.09 KB
- 文档页数:6
《天狗》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意义。
3.、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学习内容:郭沫若《天狗》问题导学: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背景链接:《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
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已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1.下面对《天狗》一诗的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运用夸张和排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恢宏的气势,突出“天狗”气吞日月星辰,囊括自然万物,以无限膨胀的自我横扫宇宙的精神。
B.诗句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使作者的情感如狂风怒涛,一泻千里。
C.“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表现了天狗的疯狂。
D.这首诗整体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塑造天狗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
1.C【C项,不是疯狂,是毁灭自己旧的形骸,否定旧我。
】2.下列对《天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
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B.诗的第二节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月”“日”“星球”“全宇宙”四个词是并列关系,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上进一步突出“天狗”的形象。
C.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
诗人连用三个“我飞跑”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气势。
D.“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2.B【四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递关系,从范围和气势上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3.下列对《天狗》一诗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整体上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精神。
B.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形成的韵律,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来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C.“我便是我”这句在诗中出现两次,构成排比,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在语感上前后呼应、相互印证,突出了“天狗”的自信与自我完成。
课时作业1天狗(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积累与运用][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的门类。
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
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
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
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
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
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明清时期,众多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的流派风格。
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的组成部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别具匠心才思敏捷异彩纷呈弥足珍贵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奇光异彩不可或缺C.十分独特才华横溢异彩纷呈不可或缺D.十分独特才思敏捷奇光异彩弥足珍贵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桥,坐落在赤坎区西侧。
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
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
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
1964年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来湛,为桥题诗:“不甘俯首听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隔自由云。
”郭沫若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
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手迹。
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投身新文化运动,创作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
1921年6月,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创立“创造社”,同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作品有《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品有《诗四十首》《晚稻集》《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等。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时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学校辗转西南,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