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二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第一节社会概述与其它物种截然不同的是,人类结成了复杂的社会,社会也成了制约所有人的生存环境,各种人类活动必须在社会的框架内进行。
那么,什么是社会呢?一、社会的定义每个人都在一定形态的社会里生活天天接触社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地接触和使用“社会”这个词。
但是若给“社会”一词下个定义,则并非易事。
因为社会一词有多种含义,人们往往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一)社会的概念在中国“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上》(本纪八),“礼部奏请千秋节(中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在此处“社会”一词是指“村民集会”之意。
在汉语里,“社”字原指祭神的地方,如《孝经·纬》中说:“社,土地之主也。
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白虎通•社稷》亦有云,“封土为社,是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两字联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
古籍中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在西文中,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ete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
近代中国学音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了此词。
因此,从词源上看“社会”一词在汉语中与西语中的基本含义是近似的。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会”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最大单位。
在一个社会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有性质不同的群体,如家庭、学校、组织(企业、政府、社团等)、社区、阶层、阶级。
如果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它的内部又包含着不同的种族、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
同时,社会中的每一个体、每—群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由生活的、生产的、血缘的、文化的、政治的、军事的等等原因,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系统。
社会运作与社会运行:探讨社会的机制与运行方式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涉及到个体之间的互动、资源分配以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社会运作是指这一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决定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社会运作的相关问题,从社会机制、资源分配以及制度执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社会机制:秩序与协作的基石社会机制是社会运作的基本元素,它是构建社会秩序和实现有效协作的基石。
社会中的个体根据一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行动,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共识,进而推动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这种共识可以是法律体系、道德准则、文化传统等形式,它们在社会中扮演着规范与引导的角色。
例如,法律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通过明确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为个体提供了行动的框架和限制。
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体权益、解决冲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道德准则也是社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中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
二、资源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资源分配是社会运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在任何社会中,资源总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此,社会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市场机制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资源分配方式。
市场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通过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的分配,使得资源能够在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换中进行分配。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它通过竞争机制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生产动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市场机制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需要政府的干预来确保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除了市场机制,政府也是资源分配的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征税和社会保障等方式,调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是平衡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不完全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所在。
三、制度执行:法治与公信力的维护制度执行是社会运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社会规则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概念题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①血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
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
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众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而社会系统就是一种机制,用于协调和管理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社会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系统的核心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包括法律、规则、价值观等各种规范,它们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社会制度的存在和运行,使得社会能够有序、稳定地运转。
例如,法律的存在使得人们有权利和义务,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使得人们能够根据既定的规则进行交流与合作;价值观的传承和引导,使得人们共同追求道德与精神层面的目标。
这些制度构成了社会系统的骨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其次,社会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以共同目标和利益为基础,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组织。
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将个体的需求和能力整合起来,实现协作和合作。
例如,企业是一种组织形式,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产出和利润;政府是一种组织形式,承担统筹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责,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非营利组织则以社会福利和公益为宗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保障。
这些社会组织的不同职能和角色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此外,社会系统还受到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技术的进步则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模式。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进步。
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社会系统的特征和运行方式。
然而,社会系统的运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缺失使得社会的信任和和谐受到挑战。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本书在定义社会学时,就强调社会学是探索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科。
所谓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问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重要概念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今天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了如此灿烂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了数千年以至数万年的历史成果。
当然,继承关系是没有价值取向的,即所继承的不见得都是好的东西。
历史上的一些糟粕现象,也常常被后来的社会系统或某些子系统所继承。
第二,变异的关系。
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社会的变异有多种表现:有些仅在原来基础上发生微小的变化,如人的形体的变化;而另一些则是巨大的变化,甚至是根本的变革与创新,如社会由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文字等精神文化的创造,蒸汽机、核动力、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物质文化的发明。
当然,无论怎样的创新,它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我们总可以从原来的社会系统中找到它的根源或根据。
第三,中断的关系。
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有些是因条件变化了,后来已无存在的必要;但另一些是至今仍有存在价值的,却因种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如我国历史上一些古方、古法、古书、古曲的失传等。
横向运行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出了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1)整合的功能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
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社会学》名词解释第1讲社会与社会运行1.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3.社会运行:一般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它表现为社会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通常可分为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种形态。
4.结构性协调:说明的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卫生子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联系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以及严密的组织性等问题。
5.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的情况。
功能性协调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另一种是结构不协调基础上功能的暂时协调。
6.群体关系:是发生于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是中间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7.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8.血缘关系: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的先天联系。
9.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10.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2讲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英文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
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一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学习社会学,首先要对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社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
所以,认识社会就要在认识社会本质的基础上,考察组成社会的各组成要素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与构成一、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社会一词的是唐朝,它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
此后在历代的著述中社会一词也曾多次出现,但是其涵义不尽相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
大约在明治维新年间,日本学者最先讲英文中的societ y一词译成日本汉字“社会”,后来我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译法。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两大派别:其一是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德国的齐美尔、法国的杜尔凯姆等。
其二是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社会唯实派和社会唯名派各执一端,他们的观点虽然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也有些偏颇。
因为,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体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关系之中,即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首先,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社会制度与社会运行的协调社会是由一整套在人类相互之间建立的制度和规则所组成的。
这些制度和规则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使人们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社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然而,要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的协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社会制度的制定应当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阶段。
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需要建立起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而在发达国家,重点可能更加放在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
因此,社会制度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制定合理的制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社会制度的设计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决策者或权力机构来完成,而应当促进全体公民的参与。
只有通过广泛的协商和民主决策,才能够形成符合多数人意愿的制度,才能够确保社会制度与社会运行的协调。
同时,公民的参与也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民主程度和社会凝聚力。
制度的执行和社会运行的协调也是关键。
制定好的制度需要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够发挥作用。
然而,执行制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因为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实际情况常常会有变化和不确定性。
因此,执行机构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同时,进行监督和评估也是必要的,以保证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运行状态是一致的。
制度的协调还需要考虑到多个层面和因素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教育制度的问题可能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证社会的整体运转。
最后,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的协调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