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5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
融合是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将会带来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研究、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我们需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六个构成要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察、评价和辅导。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特点,包括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功能的强大化、交互性和研究的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在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也必然有新的特点,例如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以及写作教学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与反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进行反思和实践探索,以期为语文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红楼梦》的时候,可以播放与《红楼梦》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播放古诗词的朗诵或者相关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课程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2. 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资源变得丰富多样,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整合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论语》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电子版,展示论语的网络动画,或者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论语解读和评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利用互动平台进行课堂互动信息技术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等工具,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发布相关的学习资料和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思考;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互动平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教师需增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整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运用互动平台进行课堂互动等。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语文教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变。
传统的语文教材是一本教科书,所含内容极其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信息技术的普及,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也改变了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点。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整合从系统论着眼,整合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模式、过程、方法、结构和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优化学习的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形象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
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爱学好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学习目标,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它们配合自己教学的过程为教与学服务。
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易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
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
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语言抽象,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几点做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显示了现代教育媒体最优化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一、融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据国外的有关实验证明,使用计算机的程序教学,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二分之一,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并可帮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学业。
拿《蝙蝠和雷达》这篇科学小品而言,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很难使学生理解。
而多媒体却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和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了使学生懂得:飞机靠雷达在夜空中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看清楚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超声波便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
这样,蝙蝠的耳朵就听到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演示了另一动画:飞机一边飞,一边通过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高山),无线电波就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
这时飞行员就会调整飞行的方向或高度继续飞行。
当要求学生完成将下列词语卡片放在方框内的课堂作业时,全班学生都会做,而且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
现代教育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事物,还能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许多事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视频教学通过观看相关主题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播放古诗的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图文并茂使用图片、音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方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成语时,配合相关的插图和小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记忆。
二、运用互动技术提高学生参与度智慧课堂引入智能黑板、平板电脑等互动设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例如,通过课堂投票工具,快速收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感。
线上互动平台利用教育类APP或在线平台,组织在线讨论、答疑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电子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图书资源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电子书,并组织读书分享活动。
网络课程引入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如在线语文课程、名师讲座等,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检索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利用搜索引擎和在线数据库,帮助他们在查找资料时能够准确快速。
这不仅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打下基础。
信息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写作和交流时。
结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空间。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笔那样自然。
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包括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上的教学效果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像潜力,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二、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却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种技术手段不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事实并非如此。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交融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交融,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大变革,在教育教学理论中,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各种信息技术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增大了课堂的可利用空间,加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优化了课堂构造。
利用网络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进步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专业素质的学生已是当前最流行的课堂表现手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交融,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理论、感悟谈谈。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教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频、动画、录像等丰富多彩的媒体将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打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三次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由浅入深,让悲愤、激昂的乐曲贯穿整个课堂,层层深化,在聆听乐曲中感受到阿炳的悲惨遭遇,对命运的坚决的____的精神。
在最后一次聆听乐曲中,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完成背诵段落,背诵得情感谢昂悲愤,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感而发,可以说在乐曲的渲染下,学生已与阿炳成为了知心朋友,已真正走进阿炳的内心。
而教学《三亚落日》一文时,朗读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深情读出三亚落日的色彩美、意境美,假如光凭讲、光凭想象,想读出那种不可言喻的意境之美,太难了。
这时通过看三亚落日的几组图片,那透蓝的海水、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赤朱丹彤的太阳,一切是那么美妙。
有了这一层铺垫,辅以轻柔的音乐,那朗读就别有一番情调了。
在完成落日的教学中,融入三亚落日的一段小视频,学生脑海中落日就不仅是课文上的那个图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这种学习方式能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因素,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人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网络则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便油然而生。
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
而且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
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交流中进发思维火花。
适时的网络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信息技术教育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整合的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知识来源。
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到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
其次,信息技术提供了交流和表达的多样化方式。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作品,借助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再次,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基于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而提出的。
整合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整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语文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整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整合是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它的快速发展使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指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相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学科学习内容向纵深层次的发展,甚至是跨越本学科领域的学习。
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更好的培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
一、利用大容量,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在初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
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二、利用多样化,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在学校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学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及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1.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语文知识。
而语文教学也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意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着很大的意义。
首先,整合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起到很大的提高作用。
其次,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了解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考和应用。
除此之外,整合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方法2.1 教师引导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及时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概念和技能,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
例如,英语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展示作业,开展英语角活动,拓展学生的英语技能。
2.2 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设备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重要工具。
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使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背景。
2.3 开展课程设计开展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设计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课程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来辅助学习。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一个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索和研究。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
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信息技术如下几方面优势,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各种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
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
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不但在视听方面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建构起了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有趣多了。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实现整合,就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直接引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