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8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屹立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
导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林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各地古塔众多,本博文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技术水平价值、保存现状及类型独有来筛选出十处古塔。
十大名塔是应县释迦塔、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大雁塔、大理千寻塔、苏州虎丘塔、开封铁塔、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杭州雷峰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赏中国十大名塔前世今生所倾注的历史沧桑,寻找那些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No.1 山西应县释迦塔
年代: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一直保存至今,世界唯一纯木结构古塔。
类型:高层纯木结构式佛塔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西部的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因其全部为木构,通称为应县木塔。
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今绝无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楼式纯木结构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
塔身共分五层六檐,如果加上内里四层暗层,也可以算是九层。
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的高楼大厦正如我们所知随着全球化的现代进程的发展,城市高密度的人口迫使不断的修建起高层的建筑,而看看这些多雷同的水泥建筑,有没有给人厌烦的感觉哪?而真正属于我们的高层建筑在哪呢?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文化而兴衰。
任何新的建筑文化、新的建筑理念都留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么去把握继承和推新的关系罢了。
中国独有的五千年从未断代的文化磨练出的中国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的最好传承载体之一。
这也与地域型的建筑相符吧!我觉得去研究中国古代的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看看我们的先人们是多么有智慧的,是怎样先于西方现代建筑作出高层建筑的。
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主要是台、楼和塔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垒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础上,采用纯天然木构架;三、以砖石砌筑。
中国古代建筑室以木构为主要潮流。
前两个阶段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阶段,先是秦、两汉时期的高台,继而是汉魏,唐宋时期的高塔。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走向衰落。
当然最成功的是还属于塔了1,高台的建筑在中国古代下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河南发现的偃师二里头一号宫的遗址就用到了夯土的高台。
早期的台实际上是一种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基本原理是先夯筑体积很大的实心土台子,逐层收分,形成阶梯形状的内核,然后用木材在土台四周盖房子,层层叠叠,可以建得很高。
这些高台主要用于宴乐和登高观景。
其中楚国的章华台为四台相连的建筑群,最大一台高超过30米,分为三层,其夯土遗址上仍可见到木构建筑残存的柱础。
这座台在战国的时候很有名,据说游者登临台顶,中间需要休息三次,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三休台。
而到了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可谓是达到了高潮,秦朝的宫殿盛极一时,很多建筑保留了高台的形式,可惜全部毁于项羽的大火。
汉朝的上林苑中建了很多高台,比如神明台、眺瞻台、望鹄台、桂台、避风台等,除了观景、游乐之外,还可用于通神、望气、观天象,例如其中有一座神明台,上面安置了一百名道士以沟通天上的神灵。
高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高层建筑的演变与意义。
一、高层建筑的起源与演变高层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宗教建筑。
例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高层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们被认为是法老王陵墓,旨在延续法老的统治并为其提供来世所需。
这些金字塔的高度和宏伟气势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建筑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在古代城市中,高塔和钟楼成为地标,并具有辨识度和示警作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尖顶教堂与皇宫塔楼成为浓郁的宗教与霸权象征。
而在现代,高层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居住和行政等领域,成为城市发展与经济繁荣的象征。
二、高层建筑的文化内涵高层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结构,更是文化的载体与表达。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期待,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传统东方文化中,高层建筑通常与尊贵与权力相联系。
比如,中国的古代宫殿与寺庙往往在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高楼大厦常常与现代主义、科技进步等概念相关联。
例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建筑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高层建筑的设计也受到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中东地区,穆斯林建筑遵循伊斯兰教的规范,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和麦加的朝圣塔。
这些建筑以虔诚和庄严为特点,表达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三、高层建筑的社会意义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层建筑的兴建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空间,解决了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
其次,高层建筑的多样化用途,如商业办公、居住和娱乐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层建筑还对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座崭新的高层建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021年第5期(总第401期)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侯艳芳1宋方方2郭靖1张艳1(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6)摘要: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客观而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面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将木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榫卯;斗拱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HOU Yan-fang SONG Fang-fang GUO Jing ZHANG YanAbstract: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contain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objectively and faithful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dominated by wood structures,and the wood technology has been extreme.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and complete system,presenting a unique style in the picture scroll of world architecture.Key Words:ancient building,wooden structure,mortise-tenon,bracket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在中国历史上,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色,其中平顶塔形建筑以独特的形状,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历史上,古塔非常之多,以南京市秦淮区的大报恩寺中会当中的琉璃宝塔来看,它堪称是一座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琉璃宝塔建于明朝明末朱棣时时期。
当时明成祖让郑和监督建造,历经近20年才完工。
琉璃宝塔也成为中世纪五大奇观奇观之一,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中所。
2010年,在遗址中发现佛祖中其顶骨舍利,加上之前发现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两颗舍利如同至宝般,以及许多遗物,为此,琉璃汉白玉的重建工程提上日程。
称为琉璃宝塔,主要是当时明朝采用琉璃主要新建的多。
而2012年开工重建,2015年完工,但如今的琉璃佛洞,采用的是玻璃修建而成。
为什么不用琉璃修建?主要包括是考虑到地下地宫的详解安全,里面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
如果采用木材料或石材料,重量必然会加重,对地宫形成威胁,因此油墨采用比较轻盈的玻璃材料,但看起来没有古朴精致。
根据史料记载,大些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采用琉璃修建,明朝动用了10万人力,耗资248.5万两白银,宝塔共有9层,设有146盏长明灯。
在《明会典》中的记载:“如烧制琉璃砖,所用白土,均在太平府采取”。
在《太平府志》的记录中,这里的确生产白土。
明朝利用这里的白土,烧制而成各种琉璃砖和琉璃瓦,由于是皇家修建,宝塔精益求精,光是琉璃工匠,就集齐了1714名。
建成后的琉璃舍利塔,用光彩夺目吸引世人的目光。
一:塔建筑的起源皮耶韦皮耶韦建筑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而塔也和密宗有联系。
在古印度中,塔伴随着佛教的兴起,然后和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在中国称塔,但在古印度并不叫塔,而是称为窣堵坡,后来又简称为兜婆和塔婆。
在中国的塔,种类繁多,可分为:八角形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九重塔、无缝塔、龛塔、雁塔、楼阁氏塔等等,多达几十种类型,中国如今保存着两千多座古塔。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建筑历史,其建筑类型和结构多种多样,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一、传统建筑类型1. 木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斗拱、抬梁等传统技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典型的木结构建筑代表有北京的故宫和苏州的园林。
2. 砖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
它采用砖墙作为主体结构,木梁作为屋顶结构,具有坚固耐久、抗震性好的特点。
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有河南的龙门石窟和山西的木塔。
3. 砖石结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另一种常见类型。
它使用砖与石材结合,形成稳定的建筑结构。
砖石结构建筑通常用于大型寺庙和宫殿的建筑群,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北京的天坛。
4.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它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布局,以中庭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房屋。
四合院的结构紧凑而实用,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北京的胡同和山西的古县城是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例子。
二、现代建筑类型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是现代中国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
它使用钢筋和混凝土构建楼板、柱子和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住宅小区等各类建筑项目。
2. 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是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建筑类型。
它采用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自重轻、施工快等优点。
钢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大跨度建筑项目。
3. 悬索桥悬索桥是中国现代工程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它采用大跨度的主梁和悬挂在主梁上的索链,以支持桥面荷载。
著名的悬索桥有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海南的亚龙湾大桥。
4. 超高层建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超高层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具有雄伟的外观和先进的技术。
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和广州的广州塔是中国著名的超高层建筑。
浅谈对高层建筑结构的认识浅谈对高层建筑结构的认识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对于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高层建筑结构的认识进行详细论述。
一、高层建筑的概念及发展1.1 高层建筑的定义高层建筑是指高度超过一定限制的建筑物,通常对于高于60米的建筑会被称为高层建筑。
1.2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高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发展到现代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复合材料结构。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2.1 承载力原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其承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来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需求。
2.2 抗震设计原则由于地震活动的存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考虑抗震能力,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增加结构的刚度和采用阻尼器等。
2.3 稳定性原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稳定性是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重心位置和采取适当的支撑措施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三、高层建筑的常用结构形式3.1 钢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通过钢材的高强度和抗拉性能来满足建筑物的承载和刚度需求。
3.2 钢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是将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组合使用的结构形式,钢筋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强度,而混凝土提供了压力强度,使结构更加稳定。
3.3 玻璃幕墙结构玻璃幕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高层建筑外立面形式,通过玻璃和铝材的组合搭建,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采光条件。
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挑战与创新4.1 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挑战超高层建筑因其高度的特殊性,会面临更加复杂的设计挑战,如风荷载、地震荷载等,需要采用更加创新的结构设计方法。
4.2 可持续性设计的创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包括能源利用、生态设计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附件2:高层建筑结构案例分析报告六、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承载力:指结构在预定工作条件下能够承担的荷载。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
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
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
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
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
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
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礴、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
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 --------------- 《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
中国建筑的类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古老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其卓越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享誉世界。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古代宫殿建筑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骄傲,代表了中国帝王权威与繁荣昌盛的象征。
宫殿建筑多为崇尚和谐与庄严的木结构建筑,它们以富丽堂皇的气势、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画而闻名。
故宫、颐和园和山西木塔等都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二、佛教寺庙建筑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建筑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佛教寺庙建筑注重精神氛围的营造,依山而建的寺庙、多层楼阁式的塔和金碧辉煌的经堂是佛教寺庙建筑的典型代表。
嵩山少林寺、九华山和普陀山等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杰作。
三、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具匠心,被誉为“造园之国”。
它们以自然的山水、亭台楼阁和精心设计的林木为特色,营造出一种和谐、平和的氛围。
古代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常常融入文化和意境的元素。
拙政园、留园和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之美。
四、民居建筑中国的民居建筑多样而广泛,各地区都有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
南方多为木结构的水乡建筑,如江南的水墨画般的园林别墅和桂林的宁静水寨;北方多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如北京的传统胡同街区。
民居建筑通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反映出中国人民对家庭、社区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五、现代高层建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现代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广州都拥有一些令世界瞩目的现代建筑。
这些高层建筑采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理念,代表了中国当代建筑的风貌。
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国家大剧院和广州塔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标志。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类型繁多,各有特色。
从古代宫殿建筑到现代高层建筑,每一种建筑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唐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构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宫殿建筑方面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的宫殿建筑在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美学魅力,为后世的建筑师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唐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布局方面唐代宫殿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同时还会有左右厢房以及偏殿、耦庐等辅助建筑。
前殿通常是游客或官员接见的地方,中殿是主要的议政和朝会场所,后殿则是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
整体布局上,唐代宫殿建筑以对称布局为主,建筑形式简洁大方,体现出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二、建筑结构方面唐代宫殿建筑的建筑结构精湛复杂,主要包括梁、柱、斗栱和藻井等构件。
梁和柱是宫殿建筑的骨架,通常采用木材或石材制作,结构坚固稳定。
斗栱则是悬挑在柱子上方的横梁,起着支撑和装饰的作用。
藻井则是宫殿建筑的天花板,通常采用木雕或石雕工艺制作,雕刻精美细致,给人以华丽的视觉享受。
三、装饰艺术方面唐代宫殿建筑的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壁画、瓷砖、木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唐代宫殿的壁画通常描绘宫廷生活、风景人物等,色彩鲜艳明快,构图精美。
瓷砖则是宫殿建筑的外墙装饰,常常采用五彩斑斓的釉面瓷砖进行装饰。
木雕和砖雕则主要用于门窗、梁柱等构件的装饰,雕刻工艺复杂精湛,体现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四、园林景观方面唐代宫殿建筑的园林景观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宫殿前后的花园、湖泊、假山等。
园林景观的设计构思巧妙,体现出中国古代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手法。
唐代宫殿建筑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宫廷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皇帝享乐心灵的重要去处。
第二篇示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宫殿建筑的鼎盛时期,其建筑构架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构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当时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的高度发展。
中国建筑史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有柱、梁等构建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本性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一早火灾。
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2、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斗”。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是乘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屋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接件,其建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3、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房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4、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5、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的作用。
他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有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掺角,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是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6、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7、庭院是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结晶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乌尔禾,通常称之为“廊院”;但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中国建筑结构的发展中国建筑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古代木结构建筑到现代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貌和技术精髓。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系统地探讨中国建筑结构的发展。
1. 古代建筑结构古代中国的建筑结构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最早的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榫卯和斗拱相连接,形成了坚固的建筑体系。
这些建筑结构在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寺庙中广泛应用,如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的“三合院”和佛教寺庙中的“山门”等。
2. 唐宋时期的建筑结构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技术。
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更加注重规模和纪实性,它们通常是由许多建筑群和庭院组成的,如唐代的洛阳洛阳彩塑以及宋代的木构建筑等。
在这一时期,木结构建筑的技术和设计也达到了巅峰,结构更加精细和复杂。
3. 明清时期的建筑结构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渐形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建筑结构体系。
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在木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多的砖石结构,如明代的纳木错坡和清代的园林建筑等。
在这一时期,建筑师开始注重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可靠。
4. 现代建筑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建筑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初,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成为主流,取代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
这一时期的建筑结构更加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性,如中国现代建筑中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建筑结构也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为中国的建筑结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起来,中国建筑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木结构到现代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持续演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建筑结构愈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中国建筑结构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和特点,又不断创新求变,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建筑风貌。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建筑结构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度。
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姓名:王中原学号: 2009280024年级:09级完成时间:2013-1-3授课老师:李合群浅谈中国古代高层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经历了由低层向高层的发展,以楼阁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达到了木构建筑高度上的极致。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及其营造技术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认识及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并对当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台建筑;高层建筑;木构架;高层楼阁;功能;空间;构造技术;生态建筑正文:一、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主要是台、楼和塔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向高层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由土垒筑,土上架木二、在土石基础上,采用纯天然木构架;三、以砖石砌筑。
中国古代建筑室以木构为主要潮流。
前两个阶段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尝试阶段,先是秦、两汉时期的高台,继而是汉魏,唐宋时期的高塔。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走向衰落。
1、木构高台高台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形式。
汉魏以前的史籍,谈到高大的建筑时,多用“台”,如“高台榭,美宫室”。
早期的台实际上是一种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基本原理是先夯筑体积很大的实心土台子,逐层收分,形成阶梯形状的内核,然后用木材在土台四周盖房子,层层叠叠,可以建得很高。
这些高台主要用于宴乐和登高观景。
其中楚国的章华台为四台相连的建筑群,最大一台高超过30米,分为三层,其夯土遗址上仍可见到木构建筑残存的柱础。
这座台在战国的时候很有名,据说游者登临台顶,中间需要休息三次,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三休台”。
吴王夫差为绝代美女西施所建的姑苏台依山就势,更为豪华,台上有很多宫殿,包括观赏水生物的海灵馆、金屋藏娇的馆娃宫以及宴乐的春宵宫。
燕下都高台遗址标志秦朝的宫殿盛极一时,很多建筑保留了高台的形式,可惜全部毁于项羽的大火。
汉朝的上林苑中建了很多高台,比如神明台、眺瞻台、望鹄台、桂台、避风台等,除了观景、游乐之外,还可用于通神、望气、观天象,例如其中有一座神明台,上面安置了一百名道士以沟通天上的神灵。
长安还曾经修建过一座灵台,属于天文观测台的性质,张衡所制的浑天仪就放在上面。
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封地邺城修建了著名的铜雀园,其中的主体建筑是铜雀、冰井、玉虎三台,曹植还专门写了一篇《登台赋》,赞美高台嵯峨雄飞的气势。
魏文帝曹丕后来在首都洛阳宫城中建了一座凌云台,高二十三丈,台上设八角井和凉风观,具有天然冷气的功能。
这座凌云台非常高,遇到大风的时候会左右摇晃,令登台的帝王感到恐慌,但实际上其结构十分坚固,并无倒塌的危险。
从隋代以后,台式建筑逐渐衰落,不再流行,唐宋时期的一些诗词中还可以找到一些吟咏古代名台的句子,比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辛弃疾《永遇乐》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今天这些古台都已经不复存在,最多只留下一些残缺的遗址。
台的平面形状多为方形,“四方而高曰台”《尔雅》。
台顶多建有楼榭,大多数台都相当高大。
从造型方面看,这些高台建筑在高度方向的尺寸都比在平面方向的尺寸大许多,形成巍然高耸的姿态。
台的结构形式,或为土筑,或以土为基础用木构架。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可知土筑是早期台的主要形式。
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载“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从中可知凌云台的结构已经十分复杂精巧。
汉魏时期的高台建筑,下部用土石堆砌成高大的台基,与大型宫殿建筑的台基相似。
高台建筑的高度包括,土石台基、台基上的木构高台、以及台顶的楼榭殿堂的高度。
这是早期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一种初级形式。
这一段历史时期,是建筑向高层发展的第一个尝试阶段。
2、高层楼阁木构建筑叠在一起就成为了楼阁。
从结构技术发展来看,楼阁建筑的起源比高台建筑晚。
楼阁建筑的发展为以后高层木塔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
早期的楼阁也经常建在高台之上,显得更加高峻,例如汉代的井干楼就建于神明台上,高度为五十丈,约合百米。
隋唐以后楼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摆脱了夯土的实心台子,全部用木结构筑成。
塔的原型来自印度,一般公认东汉所建的白马寺塔是中国本土第一座佛塔。
早先的塔还基本仿照天竺旧式,后来与中国传统的木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楼阁式宝塔。
楼阁式塔的基本结构与普通楼阁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塔顶必须设置塔刹。
塔刹由覆钵、相轮、塔尖组成,成为佛教的重要的标志。
塔不但可以用木结构来建,也可以用砖石来建,还可以木檐或者砖心木檐的式。
北魏首都洛阳的永宁寺曾经修建过一座九层佛塔,其高度至少有100米,甚至有文献认为接近300米。
这座塔采用正方形的平面,内部有一个夯土的实心部分,外围为木结构,十分雄伟,檐角所挂的铃铛都有坛子那么大。
可惜这座宝塔很快就发生火灾。
由于缺乏有效的消防设施,古代高层木结构建筑最怕火灾,一旦失火,几乎无计可施。
因此古代的高楼绝大多数都没能保留下来。
现存唯一一座高层木塔是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光寺释迦塔。
这座宝塔采用八边形平面,外观5层,内分9层,总高67米,其结构类似现代摩天大楼的筒体形式,历经地震、炮火袭击,仍屹立千年而不倒,堪称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高层殿堂、明堂的建造,使高层建筑的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
这是木构建筑向高层发展的又一个阶段。
二、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及构造技术1、功能的发展变化凭高远眺是古代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与崇拜的先哲们,用“临眺之美”来描绘登高远望时的心境。
于是人们便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将建筑向高处建造。
于是人们便创造了高台这样一种可以将人们置身于天地之间的建筑形式。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筑有鹿台,《诗经·大雅》中有诗篇称颂周文王所建的灵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兴建台之风,相互攀比争雄,很多国家都以巍峨的高台为国力强盛的。
早期的高台建筑功能比较简单。
先秦时期的高台建筑虽然很流行,但其用途不外乎游乐观望,宴请宾客,操演军队等。
秦汉之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进一步刺激了高台建筑的发展。
秦始皇与汉武帝都建造了大量的高台楼阁,以招徕神仙下凡,或追求接近上苍的楼居生活。
三国时,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冰井、金虎三个高台,并为纪念官渡之战的胜利建造了官渡台。
东汉以前,楼阁的建造大多是为了人们的居住需要或是安全、军事的需要。
比如:市楼、城楼,这些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接近,没有必要建的过分高大。
每种建筑形式的发展都有其推动因素。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用做偶像崇拜的建筑——窣堵坡,与中国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楼阁式塔。
早期佛教的寺院中,塔多居于寺院的中心部位,成为寺院的主要标志。
正是由于要在塔内供奉佛像,于是在塔的内部创造与礼佛与佛座的空间,便成为佛塔建筑结构发展的目标之一。
2、内部空间的利用正如中国的先哲老子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座建筑物,最重要的还是由它的结构围合成的内部空间,而中心部位的空间最为重要。
早期的高台建筑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足以用纯天然的木构架建造空间和体量过分高大的殿堂,于是便借助台基的作用,用夯土叠成渐渐隆起的巨大台基,建筑物环绕并建造在台基之上。
虽然外观看上去十分庞大,实际上外轮廓下覆盖的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巨大的台基占据着,真正有用的空间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时的建筑中无论宫室多么高大,台榭多么峭拔,真正为人所用的那一部分空间,还是接近人的尺度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宗教建筑中中国人对室内空间的运用由于宗教礼拜活动的需要有了部分的改变。
古代寺院中的殿阁与佛塔,对于在木结构中寻求室内空间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由于礼拜活动的需要,人们开始在建筑内部寻求安置佛像的空间,随着佛像的日益增大,建筑内部空间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延伸着。
日本的法隆寺五重塔,外观虽然有数层,内部都有从底到刹的塔心柱,除了一层设置了佛像,可以供人出入礼拜外,上部各层仍然没有加以利用,被解构空间占据着。
正在宗教建筑中,这些部位也是放置偶像的最好位置,高层木塔设置的中心柱或塔心柱正好占据了这一部分最重要的空间。
消除塔心柱打通内部空间,是以后高层木构建筑,在结构方面追求的目标之一。
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由内外槽柱网,叠成三层,中间位加强结构整体性的暗层,外观为两层,中部贯通上下,用来安置高16米余的观音像。
这种结构使得室内佛座及礼佛的空间大大扩展了。
同时周围低矮的空间与中部高敞的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对比,渲染出了浓烈的宗教气氛。
由于中心部位已不受结构的限制,室内礼佛的空间就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如应县木塔内,除在各主要层的中心部位设置佛座外,还随着佛像的高低自由调整各层礼佛空间的高低。
至此,在高层建筑中取消中心柱的目标已经达到,使高层建筑的结构与空间比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但是这种内外槽柱殿堂结构的楼阁或高层木塔,在空间与结构的结合上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种建筑为了保证结构上的稳定,不得不加设暗层,而暗层空间实用上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由于内外槽柱殿堂式结构,柱子不能随意移动或缺减,在室内布置的灵活性上受到较大的限制。
辽金时代出现的“移柱造”“减柱造”的做法,使单层厅堂结构的建筑,在室内空间布置上有了很大的灵活余地。
这种上下不设暗层,而且大胆采用单层厅堂建筑的减柱造手法,并将上下层的空间,随需要而贯通的结构处理,说明建筑室内空间的需要与建筑结构形式之间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统一。
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外观为五层,内部因为有一尊高22米的巨大佛像,而将阁中部的空间自下而上贯通起来,形成类似跑马廊的环绕部分。
这时的技术水平比辽代的观音阁与应县木塔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室内空间的扩展,核心围绕一个“用”字,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人对室内空间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点理性精神。
承德普宁寺大乘阁3、结构技术山西应县佛官寺释迦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的代表。
这座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
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
山西应县木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
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
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
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