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蔽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5
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环境中存在其他声音的情况下,某一特定声音能够通过遮蔽或干扰其他声音而显得更加突出或不易被察觉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和解释,包括其概述、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之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店铺音乐选择与运用、居住环境中隔音设施的应用以及职场中声音掩蔽技术的运用等。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并围绕交通噪声对人体健康、医院环境中的音乐治疗以及办公室噪声对工作效率和员工健康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声音掩蔽效应的重要性和前景,并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声音掩蔽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声音对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和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声音掩蔽效应来改善不同场景下的环境品质,并为个人以及社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2. 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与解释:2.1 声音掩蔽效应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一个声音可以通过另一个较响亮的声音而被忽略或降低听觉感知。
当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较强的声音会使较弱的声音变得不易察觉。
2.2 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声音掩蔽效应基于听觉系统对声源方向和频率特征的处理能力。
较高级别的声源通常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倾向于关注较明显的声源。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听觉选择性过程和听觉遮蔽机制导致的。
听觉选择性过程指当多个声源同时发生时,大脑通过自动筛选和集中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或者突出的听觉刺激。
这意味着某些频率范围内的较弱声音可能会被忽略或者被认知上降低。
而听觉遮蔽机制则指当接收到相似频率范围内连续发生的声音时,早期听觉处理会压制那些不相关的较弱声音,以避免干扰对当前有用信号的感知。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总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其它声音的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
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作业空间: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
局部照明:为满足某些部位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照明。
感觉阈值:外界刺激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感受到,这一强度下的刺激量值称为该种感觉的感觉阈值。
(刚好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值)视野: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以角度表示。
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类。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称“界面”)。
可靠度:指系统中研究对象人或机器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时间内正常的工作概率。
疲劳:人体发生可以概括为失去功能或打乱这样的变化,引起生理活动的变化就是发生机能、物质、自觉疲劳和效率变化的现象。
(当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氧债:机体的氧亏负需要在劳动停止的恢复期偿还的氧量。
操纵力:操作工具、设施设备等机器等使用的力,最小阻力应大于操作人员手脚的最小敏感压力。
明适应 :当人从黑暗处到光亮处,有一个对光适应的过程。
触觉阀限: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后,只能感觉是一个刺激点其值就是两点阀值,又称触觉阀限。
安全防护空间:为了保障人体安全,避免人体和危险源直接接触所需要的空间。
视距:人在控制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触觉两点阈值测定:人体疲劳后皮肤的感觉机能会减退。
(当皮肤表面上的两个点收到同时受到刺激时,如果两点间距在50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的感觉到两点刺激。
但是,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以后,只能感受是一个刺激点,其值成为两点阀值。
作业疲劳越甚,感觉越迟钝,此值上升越多,此外,还有反应时间测定和膝盖住发射阀测定,两者可作为相对指标,判断作业人员疲劳的程度。
听觉的掩蔽效应及其应用摘要:听觉掩蔽现象是指一种声音对听觉系统感受另一种声音的影响,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听觉掩蔽现象不仅在人和动物对声音的感知和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治疗。
关键词:掩蔽效应;应用中图分类号:TN912.3 文献标识码:A人和动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里,人类依靠声音进行交流,很多动物则靠声音进行通讯,寻找食物和配偶乃至感知外界环境。
有些有生物学意义的声音在自然界中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形成听觉的掩蔽现象。
在听觉研究中,掩蔽是指一种声音对听觉系统感受另一种声音的影响。
早期听觉心理物理学测试显示,当从不同位置呈现的两个声信号间隔时间足够短时,受试者将两个声信号辨知为一个融合声,且只能确认前导声的位置,即第一个声音(掩蔽声)对滞后声(探测声)存在前掩蔽效应;同时滞后声对前导声的感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后掩蔽效应。
一般而言,掩蔽作用会削弱听觉系统对声音的辨别和感知,引起对探测声的反应下降,感受阈值升高,对探测声探测能力降低;而在有些情况下掩蔽声也可易化神经元对探测声的反应使其兴奋性增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听觉掩蔽现象非常普遍,其在人和动物对声音的感知和定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听觉掩蔽现象的了解,其也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有关疾病的治疗。
1 掩蔽现象在声音感知和定位中的作用1.1 声源定位当声音产生于一个回响的环境时,会向不同方向传播,并且随后从附近的表面反射回来,第一个声音和反射回来的声音之间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掩蔽效应。
听觉系统因而面临着要分析发出去的第一个声音和反馈声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声的不同特性进行声音的感知和定位,尽管这是一堆看似乱糟糟的信息,但我们仍然能对这些声源进行定位并能相当准确的分辨出其中的含义。
声源定位的能力相当重要,确定物体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将注意转向或回避某种声源。
对于某些动物,尤其是声纳动物如蝙蝠等,声源定位有助于寻找捕猎对象或回避敌害,此为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1。
掩蔽效应:不同的声音传到人耳时,只能听到最强的声音,而较弱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即弱声被掩盖了。
这种一个声音被其它声音的干扰而听觉发生困难,只有提高该声音的强度才能产生听觉,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掩蔽。
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2. 人机界面: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互相作用的“面”,所有人机交流的信息都发生在这个作用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
3. 大小编码:以相同形状而不同大小来区别控制器的功能和用途,这种形式的编码应用范围较小,通常在同一系统中只能设计大、中、小三种规格。
4. 局部照明: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
5. 强度效应:是指光的刺激强度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引起视感觉的特性.因此,可见光不仅可以用波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强度来表示。
光的强度可用照射在某平面上的光通量,即照度来表示,其单位是勒克司1.作业空间: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
2。
视野: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一般以角度表示。
视野按眼球的工作状态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类.3. 局部照明:为满足某些部位(通常限定在很小范围,如工作台面)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照明.4。
反应时指从刺激呈现,到人开始作出外部反应的时间间隔,也称为反应潜伏期。
5。
感觉阈值外界刺激都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感受到,这一强度下的刺激量值称为该种感觉的感觉阈值.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2、人机结合面:就是人和机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或称“界面”)。
3、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或“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的功能分配。
”)4、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作出反应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它由知觉时间(ta)和动作时间(tg)两部分构成,即 T=ta+tg 。
如果在同一地点,声压随时间的变化都是正弦形式的,那么这声音是只含有单一频率的纯音。
实际上,只有音叉、音频振荡器等少数声源才能发出纯音,一般的声音,尤其对于噪声都是由许多频率声波组成的复合声。
不同的声音,其含有的频率成分及各个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是不同的,这种频率成分与能量分布的关系称为声的频谱。
声音的频率特性,常用频谱来描述,各个频率或各个频段上的声能量分布绘成的图形称为频谱图。
在噪声控制等声学问题中,频谱图的构成通常是以频率为横坐标,以频率的对数为标度,用声压级(或声强级、声功率级)做纵坐标,单位是分贝。
实际中有几种典型噪声频谱,如宽频率连续谱、窄频率连续谱和不连续线状谱,也有连续谱中杂有能量较高的纯音频率(线状)的复合频谱,这些频谱反映了噪声能量在各个频率上的分布特性。
另外,由1.4节可知,频率不同的声波是不相干的,所以即使这些不同频率成分的声波是由同一个声源发出的,也不会形成相干干涉,因此,总的声能量是各个频率分量上的能量叠加之和。
对噪声作频谱分析时,一般并不需要每一个频率上声能量的详细分布。
为方便起见,常在连续频率范围内把它划分为若干个相连的小段,每一小段叫做频带或频程,每个小频带内的声能量被认为是均匀的,然后研究不同频带上的分布情况。
根据不同的要求,声学量的分析频率带宽的选择也不一样。
若分析精度要求高时,分析频带应选用窄频带宽;若是简单测量,则频率分析带宽可以放宽。
实际测量中最为常用的频率分析带宽为窄频带宽、倍频程和1/3倍频程带宽。
窄频带宽是恒定频率分析带宽,它的大小由频谱分析仪类型和分析频率
上限值确定。
倍频程带宽和l/3倍频程带宽为百分比带宽,其频率带宽总是中心频率的恒定百分比,中心频率与带宽上、下限截止频
率和的关系为
(2.4.1)
(2.4.2)
式中n可以为任何值。
对于倍频程带宽,,对于1/3倍频程带宽,。
表2.3.1是倍频程和1/3倍频程带宽中各中心频率值与其上、下限截止频率值的对应关系。
由表可以看出:倍频程和1/3倍频程的频率带宽随中心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Hz)(Hz)(Hz)(Hz)(Hz)(Hz)
当声学信号在各个频带内的频率分量幅值相对恒定时,用倍频程或1/3倍频程带宽为频率分析带宽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当不是这种情况时,某些频率分量大大超过其它频率分量而起支配作用,则应采用窄频带宽为分析带宽更为恰当。
表2.4.1 中心频率与其上下限截止频率的对应关系
2.4.2 临界带宽
当考虑到人对声音的主观反应时,声音的“掩蔽效应”需要特别重视。
所谓掩蔽效应,指的是由于一个声音的存在(掩蔽音,masking tone),使得另一个声音(被掩蔽音,masked tone)的听阈抬高的现象。
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
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以dB表示。
掩蔽量与声音的性质和频率都有关。
掩蔽分成时域掩蔽和频域掩蔽两种。
时域掩蔽指的是在时间上相邻的声音之间出现的掩蔽现象,又分为超前掩蔽(pre-masking)和滞后掩蔽(post-masking)两种。
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超前掩蔽很短,只有大约5~20 ms,而滞后掩蔽可以持续50~200 ms。
频域掩蔽是指时间上同时出现的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之间的掩蔽现象,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
例如,一个声强为60dB、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 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 Hz 的强音。
如果有一个1000 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 dB的2000 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
要想让2000 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 Hz的纯音低45 dB。
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
确定一个声音的频率,则能够产生同时掩蔽的另外一个声音的频率范围称为“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通常认为,在20 Hz
到16 kHz的音频范围内有24个临界频带。
临界频带的单位叫Bark(巴克),其宽度定义如下:①1 Bark = 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②
频率的情况下, 1 Bark =;③的情况下, 1 Bark =。
临界频带的具体划分方法如表2.4.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临界带宽与中心频率存在如下的关系:当中心频率小于500Hz时,临界带宽约为100Hz;当中心频率大于500Hz 时,临界带宽约为中心频率的20%,这与1/3倍频程23%的覆盖范围比较接近。
在心理声学等与听觉特性有关的声信号分析中,常采用临界带宽作为频带宽度的划分方法,如响度的计算就是如此。
表2.4.2 临界频带的具体划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