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改变了》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物体形状的改变与力的作用有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
2.教学难点: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物体形状变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3.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4.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发生改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物体的形状变化。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此外,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如球体、长方体等)、黑板、粉笔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实验操作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形状改变的实例,如揉纸、拉伸橡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形状改变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发生改变。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改变了》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究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他们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形状改变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形状改变的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形状改变的原因。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4.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形状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有序动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学难点】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教具】PPT课件、磁力钩三个、橡皮筋6根、钩码6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你们会玩变脸游戏吗?生1:会。
(生2:不会。
)师:(生1)你来讲台给大家做一个吧!(生1在讲台示范)师:很好!请回!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变脸游戏,做出你喜欢的脸型。
学生自由做。
师:大家做的很好。
那你们知道这其中蕴含的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了今天的课你就会更明白了。
[新课教学](1)、我可以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并说一说你采用哪些方法成功改变了铁丝的形状;生:弯一弯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弯”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弯2.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形状的方法师;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的方法,看看你有哪些方法?生:按要求实验,并回答。
生1:弯一弯。
生2:拉一拉师:很好。
除了刚才弯一弯的方法,我们发现“拉一拉”也可以改变橡皮筋的形状。
板书:拉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海绵形状的方法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海绵的形状生:(按要求做)弯一弯、压一压、扭一扭师:除了弯一弯,还可以通过压一压、扭一扭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压扭师:由此可见,当我们把物体弯一弯,拉一拉,或者压一压,扭一扭时,物体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板书:形状改变了4.接下来大家改变一下气球的形状。
8-形状改变了(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主题是“形状改变了”。
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形状,以及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形状知识,并了解物体形状变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创新素养和道德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学生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学会尊重事实、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各种形状: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理解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2)理解物体形状变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给他人听。
(4)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学会使用尺子、剪刀等工具,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学难点(1)形状特征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形状特征的抽象性较大,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和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物体形状变化原理的掌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物体形状变化的原因,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验操作的掌握:学生可能不熟悉实验操作,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学生可能不擅长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过程,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直尺、剪刀、透明胶带、彩色纸张、画笔、橡皮泥等。
2. 课程平台: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3. 信息化资源:教学PPT、实验视频等。
4. 教学手段: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提问回答、观察记录等。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形状改变了》教案2、教师拿出一个橡皮筋,让学生用手拉伸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别用不同力度拉伸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程度。
3、学生自由操作,用不同力度拉伸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形状变化的程度,并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拉伸橡皮筋的实验结果,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关系,力越大,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就越大。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呢?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如用锤子敲打和用机器加工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来改善生产生活。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关系。
2、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关力的科学现象,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找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物体的形状改变程度也不同。
传统上,我们常用手或者工具来改变物体的形状,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通过电力、机械等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形状。
2、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来改变汽车的高度,或者通过电动机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这些现代技术不仅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物体的形状,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3、当然,传统的方式也有其优点,比如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手工的精细操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且,手工制作也可以更好地保留传统文化的魅力。
8.形状改变了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中的第2课,主要是引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本课由四个活动组成:一、变脸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用力可以改变脸上五官的形状;二、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用力改变其他物体形状,进而了解到拉、压、弯、扭等用力方法;三、通过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感受用力越大,形状改变越大;用力越小,形状改变越小;四、展示生活中人们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将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课标解读: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形状改变了”里的内容,知道物质科学领域中科学知识总目标为:知道常见的力及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一年级相比,经过一年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但与中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
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
【学习目标】1.在变脸游戏、对海绵、铁丝、橡皮筋、气球四个物体的用力改变形状的活动中,感知“拧、揉、拉、挤、压……”等方法就是手用力使了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到钩码提供的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长度改变是有影响的。
3.对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比较,认可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方法。
【学习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演示法。
【学习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学习难点】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基本方法。
【学习准备】教师材料:ppt、橡皮擦、钩码、橡皮筋、带有刻度的纸板。
学生材料:1块橡皮、1根铁丝、1块海绵、1个气球;3个钩码、4根橡皮筋、3个粘钩、带有刻度的实验板、挂钩。
新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改变了》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以及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能够举例说明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能够举例说明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改变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8.形状改变了【教学目标】1.在对脸部和铁丝、海绵等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拉、压、弯、扭是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学生材料:每组橡皮擦、铁丝、吹好并扎口的气球、海绵、支架、记录板、红、黑水彩笔各一,钩码3个。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大家一起来变脸(变脸游戏,激趣导入)1.(老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小朋友们,请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向右一拉,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2.是的,向右一拉,老师脸的形状就改变了。
(板书:形状改变了)3.想不想跟你的同桌也玩一玩变脸游戏呢?先来看一下游戏规则(PPT出示):两人一组,一人变脸,另一人观察他是怎样改变脸的形状的,再交换变脸。
4.学生玩变脸游戏。
(PPT展示向右一拉,脸的形状改变了)5.(选择3名学生上台展示,不重复)你最拿手的是变成什么样呢,哪个小朋友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向哪个方向压(捏、挤)的?还有不同的变脸吗?你是怎么做到的?6.模拟变脸:现在游戏升级啦,你能将脸变成这种样子吗?你是怎么做到的?7.教师总结:通过挤、压、扭、捏等方法都让脸的形状改变了(板书:形状改变了)。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在脸上用力。
(板书:力)。
[设计意图:玩变脸游戏,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挤、压、扭、捏等)改变自己脸的形状,但都需要在脸部用力才可以变脸。
通过有趣的变脸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力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改变物体(脸)的基本形状。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变形(探究物体的形变)1.(出示气球)如果要改变气球的形状我们可以怎么做?你还有什么方法让它变成其他不同的形状吗?2.老师还大家准备了气球、海绵、橡皮、直尺和橡皮筋。
《形状改变了》教学设计【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8课p25-27【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力以后物体形状会改变。
2.科学探究:①在对脸部,电线、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②在动手中了解拉、压、弯、扭等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③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比较橡皮筋长度,发现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3.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有关力的科学现象、自然界物质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用力以后物体形状会改变。
【教学难点】橡皮筋长度变化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变脸视频激趣导入活动1:(一)通过变脸视频,引出课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小视频吧。
(播放视频)2.问题:为什么你们笑得这么开心呢?你们在笑什么?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脸的形状改变了”。
并板贴“形状改变了”、齐读。
4.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因为用力了,所以脸的形状发生改变。
并板贴“用力后”,再齐读“用力后,形状改变了”。
(设计意图:充满幽默和趣味性的变脸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思考脸怎么变的,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初步体会用力可以使脸的形状发生改变。
)(二)自己变脸,亲身体验变脸的乐趣1.谈话:同学们,视频里的变脸可好笑了,想变变自己的脸吗?2.提出要求:每个人都让自己脸的形状改变,注意是自己变自己的脸哦,不是变其他人的脸,看哪个同学变的花样多,小心别把自己弄疼了哦,开始!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变脸并交流改变脸形状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玩变脸游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挤、压、扭、捏等)改变自己脸部形状,亲身初步感受到力可以使脸的形状发生改变。
)二、如何让电线、海绵、橡皮筋等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有序动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学难点】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教具】PPT课件、磁力钩三个、橡皮筋6根、钩码6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你们会玩变脸游戏吗?生1:会。
(生2:不会。
)师:(生1)你来讲台给大家做一个吧!(生1在讲台示范)师:很好!请回!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变脸游戏,做出你喜欢的脸型。
学生自由做。
师:大家做的很好。
那你们知道这其中蕴含的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了今天的课你就会更明白了。
[新课教学](1)、我可以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并说一说你采用哪些方法成功改变了铁丝的形状;生:弯一弯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弯”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弯2.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形状的方法师;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的方法,看看你有哪些方法?生:按要求实验,并回答。
生1:弯一弯。
生2:拉一拉师:很好。
除了刚才弯一弯的方法,我们发现“拉一拉”也可以改变橡皮筋的形状。
板书:拉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海绵形状的方法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海绵的形状生:(按要求做)弯一弯、压一压、扭一扭师:除了弯一弯,还可以通过压一压、扭一扭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压扭师:由此可见,当我们把物体弯一弯,拉一拉,或者压一压,扭一扭时,物体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板书:形状改变了4.接下来大家改变一下气球的形状。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对脸部、铁丝、海绵等丰富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在动手做中了解拉、压、弯、扭等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有序动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学难点】
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教具】
PPT课件、磁力钩三个、橡皮筋6根、钩码6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你们会玩变脸游戏吗?
生1:会。
(生2:不会。
)
师:(生1)你来讲台给大家做一个吧!
(生1在讲台示范)
师:很好!请回!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做一做变脸游戏,做出你喜欢的脸型。
学生自由做。
师:大家做的很好。
那你们知道这其中蕴含的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了今天的课你就会更明白了。
[新课教学]
(1)、我可以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
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
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探讨改变铁丝形状的方法,并说一说你采用哪些方法成功改变了铁丝的形状;
生:弯一弯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弯”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弯
2.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形状的方法
师;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橡皮筋的方法,看看你有哪些方法?
生:按要求实验,并回答。
生1:弯一弯。
生2:拉一拉
师:很好。
除了刚才弯一弯的方法,我们发现“拉一拉”也可以改变橡皮筋的形状。
板书:拉
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改变海绵形状的方法
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海绵的形状
生:(按要求做)弯一弯、压一压、扭一扭
师:除了弯一弯,还可以通过压一压、扭一扭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压扭
师:由此可见,当我们把物体弯一弯,拉一拉,或者压一压,扭一扭时,物体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板书:形状改变了
4.接下来大家改变一下气球的形状。
学生做教师观摩指点。
(2)、我可以找到用力大小与形状改变大小的关系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采用了捏一捏的方法使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有的同学小心翼翼的轻轻的捏,生怕气球爆了,气球的形状改变的就小;有的同学力气大,用力猛,气球的形状改变的就大。
接下来咋们做一个小实验,具体验证一下用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改变大小的关系。
[演示实验]
1.实验器材:磁力钩3个,相同的橡皮筋3条,钩码6个
2.实验步骤:(1)把磁力钩固定在黑板的同一高度,
(2)每个磁力钩上挂一个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长度;
(3)在第一个橡皮筋上挂一个钩码,第二个橡皮筋上挂
两个,第三个上挂三个;
(4)观察挂的钩码数和橡皮筋拉伸后长度的关系。
3.实验结论:钩码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越长。
也就是说,用力越大,形状改变越大。
(3)、我还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
1.观察课本27页的图,说出图中的事例
师:说一说第一幅图中是什么事例?
生1:揉面团/和面。
师:第一幅,左图是手工揉面团,右图是机器揉面团,说明用力可以改变面团的形状。
第二幅图中呢?
生2:(模仿)左图是人造铁器,右图是机器造铁器,说明力可以改变铁的形状。
师:第三幅呢?
生3:左图是人吹制玻璃器皿,右图是机器吹制,说明力可以改变玻璃的形状。
2.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生活实例?
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生活实例?
生1:用力举、弯,胳膊的形状改变了。
生2:用力撕纸,纸的形状改变了。
[小结]
本节课学习(1)了弯、拉、压、扭四种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2)用力大小与形状改变的关系,即用力越大,形状改变越大。
【板书设计】
形状改变了
弯拉压
扭
用力越大,形状改变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