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62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某些不明病因诱导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导致:①自身抗体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为循环免疫复合物,通过III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自身组织和器官;②抗血细胞自身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II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血细胞。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多种临床表现;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介SLE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高峰为15~4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9左右。
幼年和老年性SLE的男女之比约为1:2。
全球的患病率约为30~50/10万人,我国的患病率约为70/10万人。
但各地的患病率报道有明显差异。
SLE的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SLE患者的同卵双生兄妹发病率为25%~50%,而异卵双生子间发病率仅为5%。
尽管SLE的发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为散发病例。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按照主要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不同,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一步分类为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狼疮肺炎、狼疮心肌炎以及狼疮肝炎等。
(1)皮肤病变:盘状红斑(DLE),是SLE的慢性皮肤损害,约有2~10%的DLE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亚急性皮肤性狼疮(SCLE)可见于7%~27%的患者,多为对称性,常见于阳光暴露的部位,红斑可为鳞屑样丘疹或多形性环状红斑,多形性环状红斑可融合成大片状伴中心低色素区,愈合后不留有瘢痕。
急性皮肤病变的典型表现是蝶形红斑,约见于30%~60%的SLE患者,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起始表现,光照可使红斑加重或诱发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名词解释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炎症性疾病。
它主要指多发性皮炎和全身系统病变,能够引起严重的炎症性疼痛、皮肤及内部组织的病变,会造成严重的残疾及不便。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具体症状有皮肤上出现密集的红斑、出现脱发、持久化的肌痛,还可出现关节炎,如颈肩肘腰膝等关节累及,内部器官损害表现为心功能受损、肝肾损伤、免疫缺陷,呼吸道症状也会受到影响,在少数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性明显加重动物实验可能会出现淋巴节肿块。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炎症药物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避免疾病机制的损害。
其中抗炎症药物能够改善病症,预防以及减轻发病,而抗炎症药物能够抑制免疫应答的相关因素,降低免疫相关的炎症病变。
有些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需要注射激素或是更复杂的手术,以减轻症状。
总而言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具有多种严重的症状,需
要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狼疮分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20-40岁女性,常有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皮疹和狼疮性肾炎,约80%-90%的病人有皮疹,特征性损害发生于面颊,形成轻微水肿的红色或紫红色蝶形斑疹。
少数病人有大疱性皮损,病情加重时口唇及口腔粘膜发生红斑及溃疡,病情恶化时可发生高热。
60%-70%病人患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重要的内脏损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阳光、药物、化学试剂、微生物病原体),雌激素等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1、全身表现。
大多数疾病活动期病人出现各种热型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
可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肌痛、体重下降等。
2、皮肤和黏膜表现。
80%的病人在病程中会出现皮疹。
颊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网状青斑、口腔无痛性溃疡、脱发、雷诺现象。
3、浆膜炎。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4、肌肉关节表现。
关节痛、关节病、肌痛和肌无力、肌炎、股骨头坏死。
5、肾脏表现。
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高血压,乃至肾衰竭。
有平滑肌受累者可出现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
6、心血管表现。
心包炎、疣状心内膜炎、气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7、肺部表现。
35%患者有双侧中小量胸腔积液。
肺间质性病变、肺动脉高压,约2%的病人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AH),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以上。
8、神经系统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外周神经系统受累。
9、消化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呕吐、腹泻等,其中部分病人以上述症状为首发。
早期出现肝损伤与预后不良相关。
少数病人可并发急腹症,如胰腺炎、肠坏死、肠梗阻,这些往往与SLE活动性相关。
消化系统症状与肠壁和肠系膜血管炎有关。
此外,SLE还可出现失蛋白肠病和肝脏病变,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这些表现通常都会很快得到改善。
10、血液系统表现.活动性SLE中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常见。
系统性红斑狼疮(五篇范文)第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从免疫学角度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摘要】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斑狼疮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LE)两大类。
系统性红斑狼疮即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
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
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作用机制复杂。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1.1致病性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
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 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
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
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1。
②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
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Pujol 等对90例患者的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ppt系统性红斑狼疮(PPT)一、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普遍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多器官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 遗传因素:与多基因相互作用有关。
- 环境因素:感染、药物和化学物质等。
2.发病机制- 免疫失调:T细胞、B细胞和细胞因子异常。
- 自身抗体:抗核抗体及其他抗体的产生。
- 炎症反应:机体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多系统损伤。
三、临床表现1.皮肤损伤- 红斑狼疮蝶形红斑。
- 黏膜溃疡。
- 光敏感。
- 皮疹、斑块、水泡等。
2.关节和肌肉损伤- 关节痛、关节肿胀。
- 关节强直、活动受限。
- 皮下结节、肌肉疼痛。
3.内脏器官损伤- 肾脏损伤:肾炎、蛋白尿。
- 心脏损伤:心包炎、心肌炎。
- 肺损伤:胸膜炎、肺炎。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 红斑狼疮相关标志物阳性。
- 典型皮肤损伤。
- 典型内脏损伤。
2.鉴别诊断- 红斑狼疮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区别。
- 红斑狼疮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区别。
五、治疗与护理1.治疗原则- 控制病情活动。
- 防止、减少器官损害。
- 改善生活质量。
- 促进康复。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 免疫抑制剂。
- 非甾体抗炎药。
3.护理措施- 注重休息与劳逸结合。
-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
- 定期复查、积极治疗。
- 心理疏导、社会支持。
六、预后与预防1.预后- 预防与控制合并症的发生。
- 积极治疗、规范用药。
- 定期复查、定期随访。
2.预防- 避免暴露于阳光下。
- 注意感染的防控。
-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七、结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