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4 地球上的水(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53.02 KB
- 文档页数:9
(4)地球上的水
1.影响地表径流量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砂质土壤去,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量减少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量影响较大
降水量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降水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
2.全球热量平衡
纬度 热量收支情况 热量输送方式 原理
低纬度 收入>支出 大洋环流输送的热量要多于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 北半球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这种不平衡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释放调节,实现了全球热量平衡 中纬度 收入=支出 大气环流则成为主要热量输送的主要力量
高纬度 收入<支出 热量主要是靠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地区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较大的蓄水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通过建设滨海堤坝,将滨海湾和外海隔开,雨水汇入海湾,使其中海水逐渐被替换为淡水,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下图示意新加坡滨海堤坝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从水循环的角度,推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下渗量小 B.雨季短,年降水量小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河流短小,储水难
2.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的主要影响是( )
A.降低河流泥沙含量 B.打破不同纬度热量平衡
C.加剧河道弯曲程度 D.造成海湾生态环境变化
3.滨海堤坝建成后,堤坝外围海域海水主要变化是( )
A.盐度增大 B.密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潮汐规律改变
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自治县龙脊山,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龙脊梯田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梯田周边及以上海拔的森林均保存较完好,并呈垂直分布,植被对梯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重要的调配作用。龙脊梯田所在地区雨量充沛,有地表“隐形水库”(主要由稻田及相邻的沟渠、山塘组成),还有地下“隐形水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森林对梯田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减缓水土流失 B.增加大气降水,加大地表径流 C.增加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 D.加大植物蒸腾,加快水汽输送
5.龙脊梯田地下“隐形水库”主要是指( )
A.森林截留下渗的径流 B.地下引水渠
C.人工地下水库 D.海拔较低的稻田
6.地下“隐形水库”对龙脊梯田的意义有( )
①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
②减小梯田坡度
③有效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
④保证旱季梯田用水补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大潮总会如期而至。图1示意钱塘江口位置,图2示意钱塘江大潮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有( )
①农历十五前后引潮力大
②岛屿众多易形成大潮
③与杭州湾形状密切相关
④与台风活动密切相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杭州湾口海水盐度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关于舟山渔场的成因,正确的是( )
A.河流入海携带泥沙少 B.周边水域较深
C.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D.水温季节变化小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的含义,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温度,乙—密度,丙—盐度 B.甲—温度,乙—盐度,丙—密度
C.甲—密度,乙—温度,丙—盐度 D.甲—密度,乙—盐度,丙—温度
11.由图可知,北极地区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12.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其始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或整治,逐渐构成了节制太湖蓄泄的水利工程体系(左图为溇港水闸示意图,右图为溇港河道示意图)。形成于太湖滩涂上的溇港让人们获得了大片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家园。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在每一条溇港水道汇入太湖的尾闾处均设有水闸,是溇港系统中由人力操作的关键部分。以下操作方式正确的有( )
①洪涝时期,水闸开启,泄涝入太湖
②洪涝时期,水闸开启,泄涝入水道
③干旱时期,水闸开启,太湖水进水道
④干旱时期,水闸开启,水道水进太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溇港下游河道两岸也暗藏玄机,这里的桥梁往往跨度较小,且入湖的溇港河道呈现宽窄不一的独特河形。下列有关溇港河道宽窄及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溇港上游宽下游窄,为获得更多水源
B.溇港上游宽下游窄,防止河湖交汇处泥沙淤积
C.溇港下游宽上游窄,方便排沙
D.溇港下游宽上游窄,加强与太湖间的联系
15.从空中俯瞰太湖南岸,可见湖州多个溇港入湖河道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原因是( )
A.东北方地势较低,便于河水入湖 B.东北方地势较高,防止湖水倒灌
C.冬季盛行西北风,防止泥沙倒灌入河 D.夏季盛行东南风,防止河道淤塞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下渗量小会使地表径流量大,其不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原因,A错误;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B错误;新加坡虽然降水多,但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存水条件较差,导致水资源匮乏,而与蒸发量关系不大,D正确、C错误;故选D。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对降低河流的泥沙含量影响较小,反而会造成泥沙在河口淤积,增加河口泥沙含量,A错误;建设滨海堤坝对于小区域气候影响较小,对不同纬度热量平衡影响较小,B错误;新加坡的河流由于地形限制,均较为短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滨海堤坝对河道的形态影响较小,C错误;建设滨海堤坝能够阻隔海水与淡水的沟通,造成海湾的生态环境变化,D正确;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滨海堤坝建成后,雨水和河水被隔绝在堤坝内,堤坝外围海域汇入淡水减少,盐度增大,A正确;堤坝外围海域海水盐度升高,密度也升高,B错误;该措施对海水的温度与潮汐规律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森林的植被能够增加年降水量、截留降水、增强地表水下渗、缓和地表径流、加大植物蒸腾,但是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故C选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龙脊梯田地下“隐形水库”主要是指植物截留下渗的径流、渗水口、人工截留下渗的径流、岩石裂隙的层面渗流组成的水体。故A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山地暴雨时,“隐形水库”能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减轻梯田的洪水压力,①正确;“隐形水库”不能减小梯田坡度,②错误;“隐形水库”不能减少暴雨与干旱天气的发生频率,③错误;“隐形水库”保证了在旱季时梯田的用水补给,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潮汐活动主要由于天体引力引起,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叠加,此时的潮汐力大,①正确;杭州湾的形状为喇叭形,使得潮水一层叠一层,涌潮场景壮观,③正确;钱塘江大潮主要受到引力作用、特殊地形的影响,与岛屿众多、台风关系不大,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杭州湾口海水盐度受到河川径流的影响,当河流汇入淡水量最少时,海水的盐度最高,杭州湾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少,冬季河流径流量小,注入海洋淡水最少,所以冬季杭州湾口海水盐度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舟山渔场位于长江口与钱塘江口之间,来自陆地河流中含有丰富养料给渔场的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A错误;位于东海大陆架,水域较浅,光照、养分充足,B错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C正确;水温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乙表示海水温度的变化曲线;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丙表示海水盐度的变化曲线;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甲表示海水密度的变化曲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北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水的性质是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密度大,蒸发量小,盐度低。C对,A、B、D错。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根据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温度越低,密度越大;盐度越大,密度越大。大体上,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涝季,溇港水道水位上升速度快,沿岸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水闸开启,泄涝入太湖而减轻水患,①正确,②错误;旱季,溇港水位降低,水闸开启,引太湖水流入溇港,供圩田上的居民生产生活之用,③正确,④错误。依靠水闸的调节,溇港中始终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综上,A正确。
14.答案:B
解析:河水在从宽阔处流入狭窄处时,为窄岸所逼,流速增加,搬运能力增强,使水中泥沙被冲走,可以防止泥沙淤积,降低溇港的疏浚成本。根据这一原理,溇港应上游宽下游窄,可防止河湖交汇处泥沙淤积,B正确。 15.答案:C
解析:每年冬季,太湖湖区盛行西北风(见下图),“风吹水、水裹沙”直扑南岸,易造成河湖交汇处的南岸泥沙淤积。溇港入湖河道呈现东北—西南走向,入湖口向东北方向折去,溇港所泄的水流就可以从侧面将南岸泥沙重新冲入湖中,防止泥沙倒灌入河,实现自动防淤,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