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实验学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6.82 KB
- 文档页数:10
免疫学实验方法免疫学实验方法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识别、分析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方法在免疫学领域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疫苗研究等方面,对促进免疫学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一、ELISA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抗体或抗原与固相物质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来进行标记,最后通过酶底物的底物变色反应或荧光底物的发光反应来检测待测抗体或抗原的存在量。
二、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计数悬浮细胞的仪器,它利用激光照射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体标记来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和内部细胞器的性质和分布,对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进行高效的分析。
三、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电泳将待测蛋白分离,再将其转移到膜上,最后使用特异性抗体和标记的二抗来检测待测蛋白的存在量和大小。
四、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将组织切片后进行脱水、脱脂和脱水处理,再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标记待测蛋白,并观察标记物的颜色变化或发光情况来确定蛋白的位置和表达量。
五、免疫沉淀法免疫沉淀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将待测抗体与蛋白结合,再使用蛋白A/G琼脂糖或磁珠等材料将蛋白抗原免疫沉淀下来,最后使用核酸酶或质谱技术来分析蛋白的互作关系。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它们在免疫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科研领域有重要应用,同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机制。
在这个领域中,实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
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特定类型的细胞,用于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传代、细胞培养基的配制和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2.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免疫细胞分离技术是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单个细胞的研究。
常用的免疫细胞分离技术包括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排序术等。
3.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以观察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内信号通路蛋白质和炎症标记物等。
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4. 免疫印迹技术免疫印迹技术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目标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变化,从而研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
常用的免疫印迹技术包括Western blot和ELISA等。
5. 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并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分布等。
常用的免疫荧光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6. 免疫PCR技术免疫PCR技术是将PCR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用于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免疫调节机制。
常用的免疫PCR技术包括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7.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细胞因子是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免疫反应的活性和炎症程度。
免疫检测原理免疫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确定特定物质的存在。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用于诊断疾病、监测生物分子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领域。
免疫检测的原理主要基于免疫学中的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原理,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检测的原理及其应用。
1. 免疫检测的原理免疫检测的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分子。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会发生特定的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检测利用这种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检测特定的生物分子。
常见的免疫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
2. ELISA检测原理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其原理基于酶与底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在ELISA实验中,首先将待检测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微孔板上,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使其与待检测物相结合。
接着加入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酶标记二抗,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二抗复合物。
最后加入底物,酶与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测量的信号,通过测量信号强度来确定待检测物的存在量。
3. Western blot检测原理Western blot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免疫检测方法,其原理基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
在Western blot实验中,首先将待检测的蛋白质经电泳分离并转移到膜上,然后将膜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蛋白质-抗体复合物。
接着加入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辅助抗体,再加入底物产生可视化的信号,通过检测信号强度来确定待检测蛋白质的存在量。
4. 免疫检测的应用免疫检测在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诊断中,免疫检测可以用于检测病毒、细菌和肿瘤标志物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在生物学研究中,免疫检测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在生物工程中,免疫检测可以用于检测重组蛋白质的纯度和活性等。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免疫学检验方法有哪些
免疫学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将待检样品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包被的微孔板中,利用酶标记技术和底物发色反应来检测目标物的浓度或活性。
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将蛋白质样品分离并转移到膜上,然后用特定抗体标记的酶或荧光染料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
通常用于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和蛋白质的表达量。
3.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stning):通过将待检样品与特定抗体结合,并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接标记的抗体检测目标物的存在。
4.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将组织切片或细胞片贴培养后,使用特异性抗体和酶、荧光染料或金粒等标记物来检测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
5.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将待检样品中的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接标记的抗体检测目标细胞的存在和数量。
6.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assay):通过将待检抗体与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细胞或动物结合,观察抗体是否能够中和病毒或细菌的活性。
7. 结合力测定试验(Binding assay):通过将待检抗体与其靶标物结合,并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接标记的抗体检测结合的情况。
以上仅为免疫学检验方法的一部分,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还可以使用其他更特殊的技术,如免疫电镜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免疫贴片(Immunospot assay)等。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免疫应答的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部分。
本实验主要研究体液免疫,即通过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来进行抗原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有抗原A、抗体A、抗原A标记物、酶标记二抗、底物、酶标设备等。
实验步骤:1. 将实验用的酶标板孔板进行预处理,将抗体A溶液加入到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孔板表面结合。
2. 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A溶液到孔板中,使抗原与已固定的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3.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将含有抗原A标记物的溶液加入到孔板中,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4.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用酶标设备检测标记物与孔板的结合情况。
5. 加入底物使酶标记物能够产生颜色反应。
6. 使用酶标设备测量底物的颜色反应强度,从而获得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以及抗原的浓度。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中抗原的浓度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抗原浓度越高,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越强。
这表明体液免疫能够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酶标技术原理探究了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通过该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免疫学提供基础。
同时,实验中采用的酶标技术也展示了其在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的科学。
在医学领域中,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索免疫系统的功能,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来加深对医学免疫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小鼠•细菌•离心管•注射器•细胞培养基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收集所需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2.小鼠接种: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对实验组小鼠进行细菌接种,而对照组小鼠则不接种。
3.细菌培养:将细菌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以获取足够的细菌量。
4.细菌注射:使用注射器将培养好的细菌注入实验组小鼠的体内,同时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观察实验组小鼠:观察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的反应和症状。
6.采集样本:在一定时间内,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中采集血液样本和其他相关样本。
7.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细胞。
8.免疫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免疫检测。
9.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免疫反应差异。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医学免疫学的实验研究。
初步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免疫细胞增加等。
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出现这些免疫反应。
进一步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体水平升高,说明它们对细菌产生了免疫应答。
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医学免疫学中关于免疫应答的理论,并了解了免疫系统在抵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小鼠进行细菌接种,研究了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免疫应答。
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后实验组小鼠显示出免疫反应,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
免疫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小鼠对细菌免疫的产生。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免疫共沉淀交联
免疫共沉淀和交联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用于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定位以及复杂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以下是它们的简要解释:
1. 免疫共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免疫共沉淀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
该技术利用抗体对目标蛋白的特异性结合来将其与其结合的蛋白质共沉淀下来。
通常,实验中会将目标蛋白的抗体与待测样品混合,使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如蛋白A/G琼脂糖或磁珠,将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最后通过洗涤和离心等步骤将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去除,得到纯化的免疫沉淀物。
2. 交联(Cross-linking):交联是一种用于稳定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方法。
在免疫学实验中,交联通常是通过化学交联剂,如二甲亚砜(DMS)或戊二醛(Glutaraldehyde)等,将蛋白质复合物中的不同分子交联在一起。
这种方法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固定蛋白质相互作用,以便后续的分析,如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或质谱分析。
交联还可用于稳定蛋白质的结构,以便进行晶体学研究或结构分析。
综上所述,免疫共沉淀和交联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它们分别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稳定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为研究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1 / 1。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和分析免疫系统的实验方法。
它涉及到各种技术和手段,用于检测、分析和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反应。
其中一些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
1. 流式细胞术:这是一种用于对单个细胞进行高速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功能等。
2. 免疫组织化学:该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的特定抗原或蛋白质。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目标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或荧光染料进行可视化。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体液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技术。
ELISA 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并通过酶催化的显色反应来定量检测目标分子。
4. Western blotting:该技术用于检测蛋白质样本中的特定抗原。
它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将其转移到膜上,再使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5. 免疫沉淀:这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蛋白质,然后通过沉淀和分析来确定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质。
6. 细胞培养和功能分析:免疫学实验常涉及细胞培养,如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功能测定,以研究免疫细胞的行为和应答。
这些技术在免疫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
免疫学实验操作技巧免疫学实验是研究免疫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准确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巧对于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操作技巧,帮助您在实验中更加得心应手。
一、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免疫学实验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熟悉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手册,了解所需的试剂、仪器和设备。
同时,确保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对实验台面、移液器等进行消毒处理。
准备好高质量的试剂也是必不可少的。
购买试剂时,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注意试剂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对于需要自行配制的试剂,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浓度和纯度的准确性。
仪器设备的校准和调试同样重要。
例如,移液器需要定期校准,以保证移液的准确性;离心机的转速和时间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设置。
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血液受到污染。
对于血清样本,采集后要让血液自然凝固,然后通过离心分离血清。
离心的速度和时间要适当,一般为3000rpm,10-15 分钟。
组织样本的采集要迅速,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以防止蛋白质的降解。
在处理组织样本时,要将其充分匀浆或研磨,以释放出细胞内的成分。
细胞样本的处理需要特别小心。
在培养细胞时,要控制好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CO₂浓度等。
在收集细胞时,要使用适当的消化酶,避免对细胞造成损伤。
三、抗体的选择和使用抗体是免疫学实验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
选择合适的抗体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样本的类型选择特异性高、亲和力强的抗体。
同时,要注意抗体的来源(如鼠抗、兔抗等)和亚型(如 IgG、IgM 等)。
在使用抗体时,要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
稀释抗体的缓冲液要选择合适,一般常用的有 PBS、TBS 等。
稀释后的抗体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活性下降。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常常需要进行抗体的预吸附。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的应用摘要: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是一种在细胞悬液中定量检测细胞因子生成细胞的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从ELISPOT 的技术原理及技术特点,标准的操作程序进行阐述,并对实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展望了ELISPOT的应用。
关键词: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淋巴细胞;细胞培养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它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即ELISA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分析经特异抗原活化后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 等的单个效应细胞的频数, 具有敏感、特异、易于重复的优点[ 1] , 是检测抗原反应性效应细胞的最可靠实验方法之一[ 2] , 目前已成为抗原特异性T 细胞免疫学研究的主流技术。
本文就ELISPOT 技术作如下综述。
1 关于ELISPOT酶联免疫斑点(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 ELISPOT)检测技术是通过两种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抗体来检测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的一种方法。
淋巴细胞在体内被抗原激活后,或者在体外培养中被培养液中含有的特异性抗原或刺激剂激活后,将这些细胞转入ELISPOT培养板中。
这些活化的淋巴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孵育的过程中可在分泌细胞原位被ELISPOT培养板上包被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抗体所捕获。
将细胞和过量的细胞因子洗除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检测抗体,孵育后洗去多余检测抗体。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链亲和素(二抗),孵育后洗去多余酶标链亲和素(二抗)。
最后加入酶的底物,作用后可形成不溶的颜色产物即斑点(SPOT)。
每个斑点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区域,代表一个活性淋巴细胞。
实验结果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使用酶联免疫斑点自动图象分析仪(BioReader 4000 Pro-X)来进行计数分析。
该方法可在单细胞水平检测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能力及记数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分泌性淋巴细胞产生的情况。
2 ELISPOT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ELISPOT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
其技术原理用抗体捕获培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并以酶联斑点显色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ELISPOT的培养板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等为基质,包被上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培养板孔内加入细胞培养基、待检测的细胞及抗原刺激物进行培养。
在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下,T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被膜上的单克隆抗体捕获。
被捕获的细胞因子可以与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结合,然后用酶标亲和素与生物素进行化学酶联显色,在膜的局部形成一个个圆形斑点[3]该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具有三大优点:其一,灵敏度高。
在一百万个阴性细胞中只要有一个分泌细胞因子的阳性细胞即可被检测出来。
这是目前为止,最为灵敏的检测技术,灵敏度比传统的的ELISA方法高2-3个数量级。
其二,单细胞水平,活细胞功能检测。
ELISPOT检测的是单个细胞分泌,而非细胞群体的平均分泌。
在检测的过程中,有活细胞培养与抗原刺激阶段,检测的是活细胞的功能,而非死细胞的遗留物。
其三,操作简便经济,可以进行高筒量筛选。
ELISPOT没有复杂的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不使用同位素,不需要大型的、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
按照标准化的实验操作,一个实验者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个样品,效率远远高于其它检测方法。
实验设计在96孔培养板上进行,直接以培养板的塑料板底或者PVDF膜以及硝酸纤维素膜为基质,包被上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用以捕获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由于涉及到细胞培养的过程,对单克隆抗体的要求要远高于ELISA中的捕获抗体,该抗体需要无毒,不含内毒素,亲和力高等特点。
)之后,在培养板的孔内加入细胞培养基(现在无血清ELISPOT技术已经成熟,培养基中可以不再含有血清)、待检测的细胞以及抗原刺激物进行培养。
在特异性的抗原或者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下,数小时之内,T细胞就会开始分泌各种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当即就被位于细胞下方的膜上的单克隆抗体所捕获。
在洗去细胞之后,被捕获的细胞因子可以与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结合,然后用酶标亲和素再与生物素结合,进行化学酶联显色,就可以在膜的局部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斑点。
每一个斑点就对应了当初一个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斑点形成细胞(Spots forming cells SFCs)。
统计膜上的斑点的数目,再除以当初加入孔内的细胞总数,就可以计算出阳性细胞的频率。
3 ELISPOT的方法由于有商品化的试剂盒,ELISPOT操作本身已经大大简化。
目前的ELISPOT 试剂盒按抗体的包被情况分为已包被板的和未包被板的两类。
前者实验操作简单,但是背景较高,且价格较贵,所以应用不如后者广泛。
按照ELISPOT底板材料分,可以分为PVDF膜板和非PVDF膜板。
PVDF板由于疏水性的问题,需要用乙醇预先润湿,在洗涤过程中也更复杂一些。
各个公司的试剂盒使用起来大同小异,我们以荷兰U-Cytech公司的PVDF板IFN-γ试剂盒,列出其操作方法。
3.1 实验的准备工作(1)设备与耗材:超净工作台;5% CO2 37°C 细胞培养箱;Biosys ELISPOT ReaderP10,P200,P1000 微量移液器;P10,P200,P1000 枪头;0.5mL,1.5mL EP管。
P300 8通道微量移液器,P300 12通道微量移液器;多道移液器吸槽;(2)溶液配制PBS:用分析纯试剂,Millipore级别的纯水配制,高压灭菌。
PBST:PBS加入0.05% Tween-20,注意无菌操作。
储存于20-25°C,可存放一个月。
70%乙醇:分析纯乙醇70mL,加入Millipore级别的纯水至100mL。
30%乙醇:分析纯乙醇30mL,加入Millipore级别的纯水至100mL。
包被抗体(coating antibody,Primary antibody):加入双蒸水溶解。
使用时,用PBS稀释50倍,每孔50μL。
封闭液:用PBS将试剂盒中的封闭存储液(Blocking stock solution R)稀释10倍,每孔200μL。
抗体稀释液:用PBS将试剂盒中的稀释存储液(Dilution buffer R)稀释10倍检测抗体(Biotinylated detector antibody,Secondary antibody):照U-Cytech 说明书,加入双蒸水溶解。
使用时,用抗体稀释液稀释100倍,每孔100μL。
酶联亲和素(Streptavidin-HRP conjugate):照U-Cytech说明书,加入双蒸水溶解。
使用时,用抗体稀释液稀释100倍,每孔100μL。
AEC显色液:照U-Cytech说明书,用100mL 30%乙醇溶解底物缓冲液胶囊(Substrate buffer capsule),然后加入3.3mL AEC储存液(AEC stock solution),混合均匀后10mL每支分装,-20oC保存。
使用时,解冻,每孔加入100μL。
PHA刺激物:将储存液(2mg/ml, Murex)分装成20μL/EP管,-20°C长期冻存。
使用时,加入980μL U-Cytech无血清培养基(或者1640基本培养基),成为工作液(40μg/mL,10倍终浓度),每孔加入10μL,终浓度4μg/mL。
U-Cytech无血清培养基:我们推荐无血清ELISPOT技术,它能排除血清的干扰,结果更加稳定可靠,背景也更好。
如果没有,可以用含10%血清的1640培养基代替。
3.2 ELISPOT标准操作程序3.2.1 ELISPOT包被程序设计好试验,把每个孔要加入的内容做成卡片,到时候就会从容很多。
每孔加入15μL 70%的乙醇预湿30秒。
未润湿的PVDF膜是洁白的、不透明的,经过乙醇润湿之后,颜色变暗,变成半透明状,很容易观察二者的区别。
加乙醇的时候,枪头应该靠在孔壁接近孔底的地方,注意枪头不到刺到PVDF膜。
乙醇一旦接触到PVDF膜,就会在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之下迅速浸润整块膜,使得膜的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变化。
15μL是经过优化的体积,它能保证刚好完全浸润整块膜,而不会有剩余。
如果加大使用量,乙醇溶液就会透过膜而积存在膜的背面,加深实验的背景。
加入100μL去离子水洗涤三次,尽量减少乙醇的残留。
按照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将包被抗体储存液稀释在PBS缓冲液中,每孔加入50μL,4°C包被过夜。
(次日)倾倒包被液,用PBS洗涤5次,最后一次,在灭菌的吸水纸上扣干。
加入200μL试剂盒自带的稀释好的封闭液,37°C封闭1小时。
倾倒封闭液,无须洗涤,直接可以进行细胞培养。
(也可以用PBS缓冲液或者纯水洗涤一次,拍干,封口,4°C保存,可以在4°C保存数周。
)3.2.2 铺细胞,加入刺激物,培养整个实验设置一组正对照(PHA刺激),每一个细胞样品(同一个捐献者或者实验动物)要设一个负对照(不加刺激物),整块板还要加一个背景负对照(不含细胞,只加培养基和所有的检测试剂)。
填好实验卡片,用以指导实验的安排和细胞及试剂的添加。
每一个细胞/刺激物的组合设置2-4个孔的重复(想要有统计学的意义,每个细胞/刺激物设4个孔的重复)。
取出封闭好的板,准备加入细胞。
如果是以前做的封闭,可以加入200μL的U-Cytech无血清培养基,室温静置10分钟,倾倒,然后再重复一次。
按照实验卡片的安排,加入不同浓度的细胞,100μL/well,细胞在孔中的分布要尽量均匀(要诀是加入细胞之后,不要再震动或者拍击ELISPOT板。
有人认为拍击板子会让细胞更分散,实际情况刚好相反)。
正对照的细胞浓度为1x105/well,实验组的样品细胞浓度请自行调整。
加入100μL的U-Cytech无血清培养基到背景负对照孔。
正对照孔加入10μL PHA,终浓度4ug/mL,该浓度能有效刺激IFN-γ的分泌。
加入实验者自己的刺激物(配制成10X终浓度,10μL/well)到实验孔。
加完刺激物之后不要再拍击ELISPOT 板。
有人认为拍击板子会让刺激物在孔中混合均匀,实际上,通过扩散,刺激物也会很快混合均匀。
拍击板子会让细胞成圈的分布在孔的外周。
当加完所有的样品之后,盖上板盖,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37°C培养18-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