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九)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引言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文明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本文将探讨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在面对变革与转型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到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被工业生产所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部门的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工业化时代,经济结构逐渐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
其次,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工人阶级和商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崛起,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工业文明的冲击还引发了文化的转型。
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的科技、工业制度和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冲击。
中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变革。
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面临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革和转型的呢?变革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经济转型策略为了适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制造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积极开放经济,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外资的引进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通过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的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社会结构调整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变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调整的措施。
课时强化训练7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天津市河北区二模)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
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8·湖北省鄂东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与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D错误。
单元综合测试四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3.[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合检测]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
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却不见“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
这表明( )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4.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
《清议报》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
然而《清议报》后期则以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C.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重了民族危机5.[厦门模拟]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
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
【关键字】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制度。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得出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技术力量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少。
②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或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较发达。
西方的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要与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外来侵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有关。
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社会习俗变化不大。
误区警示1.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前提,近代化是最终目标。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发展,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民族独立是前提,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
《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它只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事实上并未实施。
3.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
这体现了()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2.(2024·浙江1月卷·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
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
”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3.(2024·江苏·高考真题)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
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
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4.(2024·北京·高考真题)《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
”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
”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5.(2024·甘肃·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
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削减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
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始终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挡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详解】鸦片战斗后,上海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定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挡自然经济的解体,排解A项;鸦片战斗后,上海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削减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解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解C项。
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头,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斗。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制。
下列项中,主要的抵制行动有()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①黄海海战①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①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制。
主要的抵制行动有甲午中日战斗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①①①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解ABC项。
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逼,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第三种观点: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给予全面的、辩证的评价。
(8分)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探考情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太平天国运动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变革发饰的目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013北京文综,17,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史料实证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社会生活的变迁———★☆☆新思潮的萌发、实践与发展(1)“开眼看世界”(2)体用之争(3)早期维新思想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解读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不多,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海国图志》等均有涉及;从形式上看,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加以考查。
备考时要注意将本时期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同时要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探秘】【考点集训】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乾隆御制诗》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其所示现象被改变是在()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期答案A2.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3.李鸿章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所理解的“变局”主要是()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②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坏③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出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D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
第4单元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
一、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但对整个社会上所起的影响不是很大。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失败以后,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消除当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机器生产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使中国的工业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三支新式海军的创办,使中国的军事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新式学堂的创办,使中国的教育开始向
近代化迈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出现。
三、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与探索的特征(1840-1911年)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对比。
2021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碰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因此如此艰巨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那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刻内对那个挑战竟毫无熟悉,因此惊惶失措。
”对上述材料明白得正确的选项是( )A.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第一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缘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解析:选C A项“第一次”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列强的入侵会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不利因素,但“阻碍”一说并非是题干所强调的,B项排除;由“更是因为中国那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刻内对那个挑战竟毫无熟悉”分析,并整体感知,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明白得。
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D项说法错误。
2.《新全世界史》中指出:“总的来讲,康乾盛世并非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完全底的灾难。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完全底的灾难”主若是因为(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必然程度上减缓失业B.直接增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解析:选C 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客观进步性。
A、D两项对中国而言是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不符合;B项错在“直接增强”的表述上。
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生丝出口量增大,有利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3.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固,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以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显现的缘故是( )A.资源稀缺,供不该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入侵,白银外流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解析:选C 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人民某某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中共八大决议 D.1982年宪法解析:选B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的能力。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材料内容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基本一致,可以判断是1954年宪法。
2.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某某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某某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某某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 材料信息“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说明①③正确。
②④的说法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成立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
3.X同冰在《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中指出:“1952年开始大学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规模也被缩减。
1952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B.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受苏联大力援建中国以及中苏关系密切的影响D.受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解析:选D 本题需关注时代背景,此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且与苏联关系密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所述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
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B[根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
]2.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B[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B项正确。
平均分配社会产品不符合农民阶级私有观念,因而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获得土地,材料中体现的是分配产品的方案,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中分配土地的方案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材料中体现的是分配产品的方案,D项错误。
]3.(2019·呼和浩特调研)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据此可以推知()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C[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B.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C.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D.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答案 A 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在维护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文化启蒙的角度讲,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前奏曲,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动摇了“夏夷之防”观念,故B项错误;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
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其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
”其体现的是( )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答案 B 根据材料“海军学校”“水师学堂”“戴着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可知,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明显是洋务派所谓“中体西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故B项正确。
3.(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调研)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
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
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
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态势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答案 D 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的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
课后优化训练(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答案】 B【解析】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答案】 C【解析】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 B【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4.(2019·某某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答案】 C【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X“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5.(2019·某某模拟)1863年3月7日,在某某首份中文报纸《某某新报》上,刊登了森泰照相馆的广告:“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中国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 A【解析】材料中报纸、广告、照相馆都是西方舶来品,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错误。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某某、某某等沿海城市。
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上述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答案】 D【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选D项。
7.(2019·某某哈三中模拟)1882年,美商魏特摩等拟在某某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华商入股,不准他人再设,业已奏明在案……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排斥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设厂,因而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厂,因而B项与题意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洋务企业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制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但这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X。
1894年X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A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前者属“中体西用”思想,后者质疑洋务运动,都与洋务运动相关,C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X观应主X不仅学技术,还应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人都主X 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都有进步意义,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答案】 B【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1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某某为用”的思想。
X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某某自由深入人心【答案】 B【解析】X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某某为用”宣传了自由某某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某某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11.“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答案】 B【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12.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X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B.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C.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D.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答案】 A【解析】材料中“旧式学者叶德辉”和“御史文悌”等激烈要求严惩“康有为”,是站在清王朝统治立场上,反对维新变法,可见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很大,A项正确;就激烈反对康有为而言,说明维新变法没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B项排除;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并没有否认孔子的权威,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的统治趋于土崩瓦解,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某某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某某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
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