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15年考研真题
- 格式:pdf
- 大小:221.74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交通大学440新闻与传播基础2015-2019年(部分年
份)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目录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
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2)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3) 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4) 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5)
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6)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6)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科目代码:440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一、名词解释
1、“涵化”理论
2、传播政治经济学
3、《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4、布里德,“潜网”
5、传播的“社会系统”理论
二、简答题
1、传媒业经营原则
2、传播功能的相对性与双向性
三、论述题
1、你肯定也从媒体上看过有关西交大一起任命6位副校长的新闻了,谈谈你对此类“媒介事件”看法。
2、媒介融合。
3、依法治国与维护网络安全的关系。
2015年中国人民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苏报案”【分析】中国新闻史的考查范围,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压革命派办报案件,难度一般。
回答思路:总体介绍、案件始末、深远影响。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为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
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苏报》案”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镇压爱国革命运动的事件,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企图用高压政策将革命的声音禁锢起来。
但是同他们的愿望相反,这次事件发生以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更加迅猛,革命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声势。
2.约翰·古登堡【分析】古登堡是外国新闻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金属活字印刷是近代新闻传播的基石,难度一般。
答:约翰·古登堡(1397—1468),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和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
1450年前后,谷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与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的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2015年暨南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暨南大学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6选4,共20分)1.杨伟光答:杨伟光(1935—2014),曾任中央电视台台长。
杨伟光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35年11月出生。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主任、副台长;1985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994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
1995年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研究,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出版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
2002年9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
曾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女娲亚太基金会资深顾问。
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等书。
2.一城一报答:一城一报是曾经出现过的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社会现象,是指一个城市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只有一份日报顽强地生存下来,最终处于垄断地位。
“一城一报”现象在美国尤其显著,这是经过多年报业自由竞争的结果。
美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1833年《太阳报》的成功创办为标志,美国迎来了便士报时代。
19世纪中叶,大众化趋势持续发展,报纸种数大增。
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报纸发行量亦不断持续上升,在激烈的竞争下,报业发展出现了极度垄断的态势。
日报的总数不断减少,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城市只有一家日报,或有几家报纸但却属于同一个老板,即所谓的“一城一报”现象。
3.赖利夫妇理论答:赖利夫妇理论是指以赖利夫妇为主要作者所提出的关于传播过程-传播系统模式的理论。
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最早提出在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
该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并将传播系统放在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系统中去研究。
2015年四川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四川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科目代码:440使用专业:新闻与传播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范长江2.NHK3.数字电视4.新闻自律5.拟态环境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7.路透社8.全媒体9.华尔街报章体10.传播流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1.简述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
2.简述“有限效果论”的内容和价值。
3.简述“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的异同。
4.简述媒体对社会风险放大的关系。
5.简述我国电视发展的历程和特征。
6.简述广告传播AIDMA模式。
7.简述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8.简述整合营销传播功能。
三、研究设计(共20分)针对一个拥有300户住户,1200个居民的住宅区,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主题为“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的媒介接受习惯”的研究设计,要求如下: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和预设;确定调查方法和抽样方法;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2015年四川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四川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科目代码:440使用专业:新闻与传播一、名词解释1.范长江答: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初考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1932年进入北大哲学系学习,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其后成为天津《大公报》撰稿人。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他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
他的通讯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通讯汇集出版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1937年2月,范长江根据陕北之行的采访材料,在《大公报》上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国内第一次披露西安事变真相,引起极大轰动。
1938年3月,他发起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后又与胡愈之等创办国际新闻社。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苏报案”2.约翰·古登堡3.新闻事实4.自我传播5.互联网电视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纽约时报》高级报纸风格的形成及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2.新闻传媒有哪些基本职能。
3.“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前两条(如下),分别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媒介哪两方面的局限?(1)媒介是被构建的,媒介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像,而是对现实的反映。
(2)媒介构建现实,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大多由媒介获得。
4.维基百科全书与纸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生产方式方面有何不同?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自律的新闻工作者,才是能够自由的新闻工作者。
”试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论传播中的时间控制。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苏报案”【分析】中国新闻史的考查范围,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压革命派办报案件,难度一般。
回答思路:总体介绍、案件始末、深远影响。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为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
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
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目录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
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2)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3)
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4)
西安交通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5)
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6)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6)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西安交通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回忆版)
科目代码:440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一、名词解释
1、“涵化”理论
2、传播政治经济学
3、《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4、布里德,“潜网”
5、传播的“社会系统”理论
二、简答题
1、传媒业经营原则
2、传播功能的相对性与双向性
三、论述题
1、你肯定也从媒体上看过有关西交大一起任命6位副校长的新闻了,谈谈你对此类“媒介事件”看法。
2、媒介融合。
3、依法治国与维护网络安全的关系。
目录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中山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中山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中山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中山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9)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12)中山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2)中山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9)中山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1)中山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46)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中山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答题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并写清楚题号,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概念题(30分)1、简述新闻价值的要素,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进行分析。
2、简述关于报刊的四种经典理论,并进行简要述评。
二、简答题(50分)1、简述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并简要回顾围绕这一概念存在的主要论争和观点。
2、一个职业(occupation)要成为一门专业(profession),须具备哪些条件?对照这些条件,你认为新闻是一门专业吗?为什么?三、论述题(30分)1、论试述“媒介审判”现象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社会影响。
试举例说明。
四、写作/设计题(二选一)(40分)1、请就以下文字材料,写成一篇400-500字的新闻消息(包括标题、导语和内文)。
2、将以下材料进行网络信息可视化的设计,请给出一份设计方案。
文字材料:今年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榜上,阿里巴巴又一次登顶。
平均每13位受访高管就有一人把票投给这家被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中国公司。
同时,榜单的结果也微妙地体现出我们本地企业家的品质:不以势取人。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传播模式答:传播模式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图形或程式阐释的一种方法。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过程模式则是指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传播过程。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
2.媒介素养答:媒介素养是指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由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提出。
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
3.议程设置答: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这一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