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优化提升】之小船创作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1.(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解析:选C。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近代中国主要五种经济形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近代中国发生了东西文明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也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形态。
各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笔者对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态作了如下分析。
【五种经济形态概述】一、自然经济(1)简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产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3)特点:个体性、分散性、自给性、封闭性。
(4)影响: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王朝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简介: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市场、原料、资本投资等问题对中国发动经济侵略和掠夺,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中国来,从而使中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特点:破坏性、建设性。
(3)实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又极富侵略性。
(4)影响:一方面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经济,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三、洋务经济(1)简介: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面对晚清王朝的内忧外患的困境,提出“自强”“求富”旗号,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是中国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主要目的是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力来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2)特点:封建性、垄断性、市场性。
(3)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并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打破了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传统理论,同时为西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1、背景: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经济。
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传统的手工业发展,传统的商业繁荣。
尽管继续缓慢发展,但中国经济仍然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为主体。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加了,强迫中国开放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后,强迫中国与英国协商决定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税率。
这样以来,便利了外国货物涌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规定中国关税税率仅5%,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了。
英、美等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大量洋货在中国形成了之潮。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濒临破产,传统的商业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因缺少仅有的狭窄市场而破产。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增加的经济成分:-----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代表着世界经济的方向的经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尤其在瓦解传统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民族资本主义有积极的引诱作用。
但对于中国落后传统的经济而言,它是一种侵略经济。
------19世纪60、70年代由封建势力投资的、采取近代技术生产的洋务工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1、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这部分官员被称为。
洋务派在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弈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
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经济政策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不同的政府和社会力量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政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清政府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为增强国防力量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民用工业则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管理体制的腐败、对西方技术的依赖等,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张。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由于变法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很快就失败了,其经济政策未能得到充分的实施。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税务,设立商部,倡导工商实业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改革的不彻底,其效果并不显著。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例如,鼓励发展实业,提倡使用国货等。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企业增多,投资总额增加,轻工业发展迅速。
但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军阀混战的局面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其成果也大打折扣。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有效地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认识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知识体系:①外商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本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②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日益冲击着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在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巧取豪夺下,民族工业日趋破产。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
④中国官僚资本: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矗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
⑤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的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956年中共“八大”又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014-02教学实践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十分复杂,原因就是从1840年以来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的与本土的经济交织在一起,形成近代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一种局面。
从秦朝到1840年封建经济成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虽然也有工商业的发展,但封建经济依旧先前发展,并且使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
它只是维护封建政权的一种辅助经济,并且促使封建经济内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因此,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虽有变化,但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中国把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逐渐融入这个潮流,因此我国独立发展的封建经济开始融入了新的经济因素,并且是社会经济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催生了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了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
大体中国社会一共存在这几种经济结构:一、封建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主体,基本表现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
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列强在炮舰政策保护下,在中国开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的总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其目的是为了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同时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擅自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洋务经济洋务经济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它是清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兴办的。
· 08·184186189191191192193194194195时间A.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B.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